语文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1.A【A项结合文本开头内容“儒家《易传•系辞上》云:‘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主张思想文化的融会贯通”可知,是儒家《易传•系辞上》主张思想文化的贯通,不是司马迁和班固这样认为;司马迁、班固只是认为诸子百家有相会通的特点。】 2.C【C项结合文本内容“会通”,用南宋理学家朱熹的话说,就是为儒学寻找活水源头,否则儒学就会枯竭凋零”“他和其他理学家将‘三教’会通在以儒学为主的思想体系中,称为‘新儒学’”可知,会通“三教”的是朱熹和其他理学家,不是“新儒学”。】 3.B【B项“儒、释、道‘三教’的会通影响了整个中国思想文化史”错,由原文可知,战国末期的《吕览》体现了儒、道的会通,魏晋玄学也体现了儒家与道家学说的会通,唐代及以后,才有了佛学、也就是“释”的参与。】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4. D 【 这个细节主要展示了传主对政治的热衷。】 5.(1)内容上:呼应了下文的“出语多谐”,印证了传主淡泊名利的品格。 (2 )结构上:引出下文的《自我小传》及他人的述评。 (3)手法上:欲扬先抑,增强文本的可读性。 (4)效果上: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每点1分) 6. (1)自信狂傲。季镇淮:王瑶意气风发地向他宣称——“我相信我的文章是不朽的。” (2)聪明敏锐。朱德熙:他做学问兼占两种优势:一是记忆力强,二是聪明、有敏锐的洞察力和细密的分析力,见解独创。 (3)认真踏实。季镇淮:他跟着抄,一块一块地抄。我坐在后面听没动手。 (4)耿直无畏。陈徒手:不禁为他在那一晦涩时刻敢于发出真知灼见而暗暗吃惊。 (5)治学严谨。朱自清:对他将史料竭泽而渔、探明史识的能力,倍加赞许。 (6)重情义、讲义气。乐黛云:对于打油诗一事,他矢口否认,招致一顿痛打。 (7)乐观。黄侯兴:谈起文革的辛酸往事,说完他哈哈大笑。 (8)淡泊名利,专注治学。钱理群:拒绝诱惑,不计较名声,不要把最主要的、真正追求的东西丢了。 (每点1分,答到5点得满分。其它角度言之成理也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7. C、E 【A是萍的善意驱走了“我”心中的不快,于是为盲人让座。B不是“同时”,是萍先冲出去。 D 小说并没有表现“我”的冷漠】 8.(1)巧设悬念。前半部分写“我”和萍一次又一次在公园看到那位盲人,对他的举动充满好奇,想知道他在河边怀念什么,这也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结尾处“我”与盲人的形象重合,答案自然揭晓。(2)首尾呼应。结尾处“我”为救盲人,失去双眼,又化身为小说开篇的受助的盲人。故事首尾相连,重叠交织,悲剧的结局却能让人感受到爱和温暖。 9.(1)内容主题:虽然故事的结局是令人伤感的,但作者在叙述时重点表现的是人性的良善,生活的美好。(2)人物形象:无论是“我”、萍还是盲人,无论是对待身边的人还是对待陌生人,内心都充满善意,感受并怀念生活的幸福和美好。(3)环境描写:小说着重营造一种宁静、温馨、明媚的氛围。公园里处处洒满阳光,快乐布满每一个角落。(4)语言:即便是写“萍”为救盲人遇难的情景,作者也是用“萍在风雨中展开她的胳膊像一只飞翔的鸽子”这样的语言,富有想象力,是一种诗意的表达。(每点2分,答到3点得满分。其它理由言之成理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10. C 11. A 【 “对平辈或晚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改为“平辈或尊辈” 】 12. B 【 “都是才能庸俗之人罢了”错,原文为“大抵皆庸人” 】 13.(1)后来王安石掌管国政,他所安排的,大体上都是以这份万言书为依据的。 (给分点:当国——掌管国政 注措——措置,安排 大抵——大都、大致 祖——效法、尊崇,句意1分。) (2)朝廷内外老成持重的人几乎都被王安石解除官职了(王安石几乎罢免完了朝廷内外老成持重的官员),他大量起用自己门下轻薄聪明的年轻人。王安石当了很长时间的宰相(很久以后,过了很长时间),因为旱灾而引退,等到再担任宰相,只过了一年多就被罢免了。 (给分点:中外——朝廷内外,儇xuān慧——浮浅慧黠, 洎——等到, 岁余罢——被动句,句意1分) 参考译文: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亲王益,任都官员外郎。王安石小时候喜欢读书,而且一次过目就终身不忘。他写文章时下笔如飞,初看似不经意,完成后,看过的人无不叹服他的文章精妙。 王安石议论高深新奇,善于雄辩和旁征博引,自圆其说,敢于坚持按自己的意见办事,慷慨激昂立下了矫正世事、改变传统陋习的志向。于是向宋仁宗上万言书,认为:“当今天下的财力一天比一天困乏,风俗一天比一天败坏,毛病在于不知法度,不效法先王的政令。效法先王的政令,在于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只要效法先王政令精神,那么我们推行的改革,就不至于惊扰天下的人的视听,也不至于使天下舆 论哗然,并且本来就符合先王的政令了。依靠天下的人力物力来创造天下的财富,征收天下的财富来供天下人消费,自古以来的太平盛世,不曾因为财富不足而造成国家的祸患,祸患是由于治理天下财政不得其法。居官任职的人的才能已经不足,而平民百姓之中又缺少可用的人才,国家的托付,疆域的保护,陛下难道能够长久地依靠上天赐予的幸运,而不考虑万一出现祸患该怎么办吗?希望陛下能够明察朝政中苟且因循的弊端,明文诏令大臣,逐渐采取措施,革除这些弊端以适应当前的世事变化。我的这些议论,是那些沉溺在颓靡习俗中的人不会说的,而且那些议论的人还会认为是这迂腐而不切实际的老生常谈。”后来王安石掌管国家,他所安排的,大体上都是以这份万言书为依据的。 不久王安石任直集贤院。在此之前, 朝廷多次下达委任他担任馆阁职务的命令,他都辞谢了; 士大夫们认为他是无意显赫于世以求仕途畅达,都恨自己不能结识他, 朝廷多次打 算委派他担任名利优厚的美官, 只是怕他不就任。王安石因母亲去世离任, 一直到英宗朝结束, 朝廷多次召他, 他都不肯起复任职。 北宋神宗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皇上对他说:“人们都不了解爱卿你的才能,都以为你只懂得经理学术,不懂的政治事务。”王安石回答说:“经术学问正是用来处理政务世事的,只是后来很多所谓“大儒”,大部分都是才能庸俗之人,因此世上俗人才都以为经学不能辅佐治世罢了。”皇上问:“既然这样那么你最先开始的施政措施是什么?”王安石答道:“改变劣习风俗,树立法规,是现在最亟需的了。”皇上认为是对的。于是开设增置三司条例司机构,任命他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一并负责。而后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等等变法相继开始实施,号称新法,派遣提携推举各类官员四十余人,分派颁布执行新法。 王安石性格倔强刚愎,遇事不管对与错,都坚持自己的意见,执意不肯改变。到议论变法时,在朝百官都持不能变法的意见,王安石陈述儒家经义,提出自己的主张,辩论起来动不动就是好几百字,大家都驳不倒他。他甚至说“天灾不足以畏惧,祖宗不足以效法,人们的议论不足以忧虑”。朝廷内外老成持重的人几乎都被王安石解除官职了,他大量起用自己门下轻薄而有点小聪明的年轻人。王安石当了很长时间的宰相,因为旱灾而引退,等到再担任宰相,只过了一年多就被罢免了,直到神宗朝结束,也没有被再召回朝廷,前后共八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