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大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父亲没有赴约 [美]罗伯特•诺格斯 这个故事发生在风景如画的国家丹麦的小客栈里。这种客栈通常供应游客食物和饮料,并且这儿的人们都讲英文。我和父亲因为生意上的事,也因为旅游来到了这样的客栈,过着愉快的时光。 “我希望母亲和我们一起在这儿。该多好啊!”我说。 “如果你母亲来这里,带着她去附近旅游一定非常惬意!”父亲说。 年轻时他曾经在丹麦旅游参观。我问:“您自那次旅游后离开此地到现在有多长时间了?” “哦!大约三十年。我依稀记得路途上曾经到过这个客栈。”他朝周围看了看,沉浸在回忆的气氛中。“那是多么美好的日子……”突然他沉默了,我看见他的脸变得异常苍白。随着他的视线望去我发现一个太太手里拿着一托盘饮料站在一群顾客面前。看得出她从前也许很漂亮,但现在发胖了,头发显得有些零乱。我问父亲:“您认识她吗?” “从前认识。”他说。 这位太太来到我们桌前,问:“要饮料吗?” “她变得太多太多了。感谢上帝她没有认出我。”父亲轻声说,手里拿着手帕做了个鬼脸。“在遇到你母亲前我曾经认识她。”他继续说,“那时我还是个学生,到这里来旅游。她当时是个年轻可爱的少女,温文尔雅、妩媚动人。我们疯狂地相爱了。” “母亲知道此事吗?”我突然愤愤不平地说。 “当然知道。”父亲焦虑地看着我,轻声说。我能感觉到他此时的窘迫。 我说:“爸,您大可不必……” “假如你母亲在这儿,她将告诉你这一切。我不想让你为此操心。那时我对她和她的家庭来说完全是个外国人。当时我的生活完全依赖你爷爷。如果她跟我结婚,她不会有任何前途。所以她的父亲竭力反对我们的风流韵事。当我写信告诉父亲我想跟她结婚时,你爷爷便拒绝提供哪怕是一分钱的援助。于是我不得不返回故乡。但是临走前我们见过一次面,我告诉她我必须回美国去借些钱,几个月后回来便跟她结婚。” “我们知道,”他继续说,“她的父亲可能会拦截我们的来往信件。所以我们决定我将简单地给她寄一个纸条,告诉她我们见面的时间和地点,在那里我们将举行婚礼。然后我就回美国贷了款并写信告诉她见面的事。她收到信后复函说:‘届时我将如期而至。’可是她没有去。后来我了解到她在约定日期两周前和当地的一个客栈老板结婚了。她没有等到我们预定的时刻。” 接着,父亲说:“感谢上帝她没有赴约。回家后我遇到了你母亲,我们过得非常幸福。我们常为这件年轻时的骑士故事说笑寻开心。我提议将来你把此事写成文字。” 那位太太拿着啤酒出现在我们面前。 “你是从美国来的吗?”她问我。 “是的。”我说。 她微笑着说:“哦,美国,令人神往的地方。” “是的,你的许多同胞都去了美国,你考虑过此事吗?” “不是我,不是现在。”她说,“很久以前我曾经想过。但最后我还是留在了这里。留在这里挺不错的。” 喝罢啤酒我们离开了客栈。我问父亲:“爸,您给她的信上的日期是怎么写的?” 他停下脚步,掏出一个信封在上面写了几个字。“像这样,”他说。“12/11/13.就是说1913年12月11日!” “不!”我惊呼,“在丹麦和其他任何欧洲国家不是那个日期。在这些地方,人们按日、月、年的顺序写日期。所以你写的日期不是12月11日,而是11月12日!” 父亲用手捂住脸。“哦!她到了那里!”他惊叫道,“只因为我没有赴约,她才跟别人结的婚。”他沉默了片刻。“还好!”他说,“我衷心祝愿她幸福。实际上看来她似乎确实如此。” 当我们总结此事时我突然说:“这真是件幸运的事,否则不会遏上我母亲。” 父亲双手放在我肩膀上,温和地看着我,微笑着说:“我是双倍的荣幸,小伙子,不然的话,我既不会遇上你母亲更不会遇上你!” (摘编自《文艺生活》)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E A.小说没有直接描写“父亲”和“母亲”之间的爱情,而是通过描写“父亲”与一个丹麦女孩之间美丽的误会,侧面表达了“父母亲”之间美好的爱情。 B.文中的父亲由于文化传统方面的不同,没有和美丽的丹麦女孩走到一起,后来又遇到了新的爱情,父亲的行为虽有遗憾,但是他的做法也无可厚非。 C.小说的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父亲没有赴约制造了美丽的错误,小说作者颇具艺术匠心的构思,使小说情节一波三折,悬念迭出。 D.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以前美丽的丹麦女孩,但现在发胖了,头发显得有些零乱,说明“她”经受了爱的痛苦,不注重容颜,也不相信所谓的爱情。 E.父亲虽然与丹麦女孩的爱情失之交臂,与母亲的爱情却依然全心投入,这启示人们,人的一生不能与过去的遗憾纠缠,应该抓住当下,乐观幸福地生活。 (2)小说中父亲的心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分析。 (3)“我”这个人物在小说中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小说构思精巧体现在情节巧合上。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考点】小说阅读. 【分析】(1)此题综合考查小说的主题和技巧的能力. (2)此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 (3)此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基本能力. (4)此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解答】(1)首先要通读文本,把握如下几个问题,几个人物,主要人物是谁,主要事件是什么,通过事件要揭示什么主旨;然后再看选项对文本的分析.选项一般会针对形象、主旨、情节、细节描写主题.B项“无可厚非”不当,C项“一波三折,悬念迭出”错误,D项“不注重容貌,也不相信所谓爱情”错误故选AE. (2)本题实质考查文章表现手法的特点.解答时就应考虑到环境与人物、情节、小说主题的关系.具体答题时,应结合作品的复杂特点以及表现主题的一波三折等方面来具体分析. (3)此类有关人物形象的分析题,在分析时,要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分析.此题可以从原文中找出有关语段,通过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把人物性格展现出来.题干问的是“‘我’这个人物在小说中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作用可以从人物、情节、主旨等角度作答.本题中的“我” 是小说故事的见证者,是线索人物,贯穿故事始终.推动了情节发展.“我”的几次发问,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4)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时为了介绍人物和背景在开头加上“序幕”,为了深化升华主题在结尾加上“尾声”.故事情节都是虚构的.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小说离不开精妙的写作技巧,在中考试卷中,捕捉精妙技巧的题型有:①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②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③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解答这类题目,平时要注意掌握小说的各种表现手法,如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等及其特点;而在语言方面,也要善于概括其特点:如语言精炼、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等. 参考答案: (1)AE(答E得3分,答A得2分,答B得1分,答C、D不得分.) (2)①旅游来到客栈,父亲心情愉快. ②面对“我”的追问以及昔日的“她”,父亲非常窘迫. ③知道日期错误后,父亲表现惊诧痛苦.④现在大家都幸福,父亲很坦然.(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答对3点即可得满分) (3)①是线索人物,贯穿故事始终. ②推动了情节发展.“我”的几次发问,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③是小说故事的见证者,增加小说的真实性.(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4)①当年父亲与丹麦女孩偶遇热恋是巧合. ②父亲与丹麦女孩因误读日期错过婚姻是巧合. ③父亲与母亲结婚过上幸福生活是巧合. ④故地重游,父亲再遇当年的女孩是巧合. ⑤我了解丹麦日期书写习惯,揭示真相是巧合.(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答对4点即得满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