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19.D 【解析】 A.原文为“西湖单独的景致不那么出众,整合起来却美得恰到好处”。B.“运用黄金分割线”的原理治理西湖”文中为“暗合”非主动“运用”。C.“苏堤庇护”文中无据,“荡漾着生命的灵气”与“苏堤”构不成因果关系。(3分) 20.C 【解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出自《孟子》。3分 21.(5分)(1)西湖与周围景致比例匀称,关系舒服、协调。(2)在西湖内,各种景观的关系呈现一种有呼应、有关照、相辅相成的景象。(3)西湖和杭州城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关系是和谐的。 【评分标准】第(1)点1分,第(2)点2分,第(3)点2分。共5分,意思对即可。 22.(4分)第④段中的“无过不及”:苏堤位处西湖一隅,从中国画的虚实相生来说,苏堤为“实”,因“厚重”“敦实”而“谦让”;而湖面空白为“虚”,因空疏、清淡而“张扬”。“谦让”与“张扬”和谐共处,“不偏不倚,无过不及”。(2分) 第⑥段中的“无过不及”:西湖和城市相辅相成,既不退回到原始野性的自然界,也不让城市彻底抹去自然界的本性,把西湖的发展控制在适合程度,使城市发展免踏“异化”歧途,“不偏不倚,无过不及”。(2分) 【评分标准】每个要点2分,意思对即可。 23.(4分)【解析】(1)对比。如将西湖与太湖、瘦西湖比较,突出西湖作为一个自然人文景观体系,在大格局内面积适中,山水比例匀称,是“相宜”的。又如北南二塔的比较,“断桥残雪”与“花港观鱼” 的比较,突出在西湖的大格局内,各种景观相辅相成,对立统一,是“相宜”的。 (2)类比。如“三潭印月”恰似西子的肚脐,与灵隐寺弥勒佛的肚脐、敦煌飞天的肚脐比较,西湖因这一“肚脐”,湖面才荡漾着生命的律动和灵气,西湖才显得更优雅、妩媚和虔诚。这一比较突出“三潭印月”与整个西湖、苏堤的“相宜”。 【评分标准】例子1分,点明比较对象1分,分析其作用2分。意思对即可。 24.(5分)【示例一】①边城那里的小溪、小塔、渡船、吊脚楼等富有地方色彩的景物,都自然清丽,优美如画。这里的自然风光,没有人工雕琢与粉饰的痕迹,是大自然原生态的呈现。②《边城》描绘了一幅美丽湘西的地域风俗画,如端午风俗、老船夫的摆渡等,表现了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③原生态的自然美景与地域风俗、风情等人文元素彼此融合,彼此映衬,和谐统一,是 “相宜”的。 【示例二】①边城那里的小溪、小塔、渡船、吊脚楼等富有地方色彩的景物,都自然清丽,优美如画。这里的自然风光,没有人工雕琢与粉饰的痕迹,是大自然原生态的呈现。②《边城》构造了一个和都市文明迥然不同的湘西世界。它几乎没有受到外界的侵蚀,保留着古朴、自然、原始的人性美,人情美,如翠翠的单纯、质朴,又如老船夫去世后人们对翠翠的关照等。③原生态的自然美景与淳朴自然的人性美、人情美彼此融合,彼此映衬,和谐统一,是“相宜”的。 【评分标准】“自然美景”2分,“地域风俗”或“人性美,人情美”2分,“两者和谐统一”1分。意思对即可。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26.(50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王亮字奉叔,琅邪临沂人,是晋朝丞相王导的第六代孙。王亮因为是名门家族的子弟,宋朝末年被选拔娶公主为妻,授予他驸马都尉。齐朝的竟陵王萧子良开设西邸,邀请有才能的杰出人才来组建士林馆,派遣工匠为他们画像,王亮也参预其中。王亮调任中书侍郎、大司马从事中郎,调任衡阳太守。因为南方地势低下潮湿,他推辞没有去上任,调任给事黄门侍郎。不久授予王亮晋陵太守,他任职清廉公正有良好的政治措施。当时齐明帝作相,听说后赞扬他,荐举他作了领军长史,特别被赞赏接纳。等到齐明帝即位,王亮累迁太子中庶子,尚书吏部郎,他以阐述事情条理清晰而出名,又调任侍中。 建武末年,王亮担任吏部尚书。这时尚书右仆射江祏管理朝政,多次推荐选拔人才,成为士子们的归属。王亮凭藉身居选部,常常主张不同的观点。当初王亮没有做吏部郎时,因为江祏是皇帝的内弟,所以和江祏交情很深,江祏为他扩大声誉,王亮更加被皇帝所器重;到了这个时候他跟江祏的交情疏远冷淡了,但江祏还像当初一样对他很亲近。等到江祏被杀,众小人违弃教命,凡是拜官授职,全部经由内宠决定,王亮再不能制止。对外好像详细审察,对内并没有显明的鉴识,他们选拔录用的,仅局限在资历等第上罢了,当时的人们不认为他们有才能。不久东昏侯(萧宝卷)任意残杀,酷刑已经肆行,王亮依附取悦,最终免于被杀。 仁义之师到达新林,朝廷内外的众多官员都在路上欢迎,那些不能脱身的人,也派人从小路去表达真诚的心意,惟独王亮没有派遣人去。等到城内安定以后,大家只推举王亮做首领。王亮出来拜见高祖,高祖说:“人跌倒了却不去扶他,哪里还用得着扶助他的人呢。”却没有给他定罪。高祖接受禅让登基,任命王亮为侍中,邀请他辅佐朝政,封他为豫宁县公。天监二年,王亮转任左光禄大夫。正月初一在朝廷会见各国宾客,王亮推说有病没有上殿,设筵别省,并且谈笑自如。几日后,皇帝召见公卿询问事情,王亮面无病色,御史中丞乐蔼上奏说这是王亮对皇帝大不敬,讨论判处他弃市的刑罚。皇帝下令削去王亮的官爵废为庶人。 天监四年夏天,高祖在华光殿饮宴群臣,对大臣们说:“朕每天到日斜时仍办理朝政,想听到理政的得与失。卿等可以说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应该各自尽可能进谏。”尚书左丞范缜站起来说:“司徒谢朏本来只有虚名,陛下却这样提拔他,前任尚书令王亮很有料理实事的才能,陛下却如此废弃了他,这是愚臣所不能明白的。”高祖脸色一变说:“卿可再说别的事。”范缜坚持己见,高祖很不高兴。 王亮因此隐居闭门,不与宾客交往。他遭逢母亲亡故,服丧尽孝道。八年,皇帝下诏起用王亮为秘书监,不久加通直散骑常侍,几天后迁太常卿。九年,转中书监,加散骑常侍。那一年王亮去世。王亮的谥号叫炀子。 陈吏部尚书姚察说:孔子说“商朝有三位具有仁德的人,商纣王无道,微子因劝谏不听离开了,箕子因劝谏最终成为奴隶,比干因规谏而被处死”。可王亮生活在乱世时,权势地位都显示了出来。他对于取舍的把握,怎么会和三位仁者如此不同呢!等到拥护新朝建立,承蒙宽容的政治,成为辅助帝王创业的大臣,他本来就会在心里感到惭愧。他自取废弃败亡,不算不幸。《易经》说:“不是自己应该凭借的东西却凭借了,自己一定会招致危险。”王亮仕途的进退失当,主要是他失去应该凭借的“仁”的准则。可惜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