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AC 15.①首联诗人用“又”“叹息”等词,表达了面对金兵的多次入侵,自己却无能为力的才不得展的愤懑。(2分)②颔联诗人用设问的方式表现了对朝廷现状的不满,表达了对“匡扶社稷”的英豪的期盼之情。(2分)③颈联与尾联通过对自己漂泊的状态及国无定都的现状的描写,表达了对自己和朝廷前途命运的担忧。(2分) 16、(1)学不可以已 17.B(有口皆碑,所有人的嘴都是活的记功碑,比喻对突出的好人好事一致颂扬;夸夸其谈,形容说话浮夸不切实际,贬义词;无可辩驳,表示道理很明白或事实很清楚,没有可争论的;江河日下,指江河的水天天向下流,比喻情况一天天地坏下去,与语境不合;毁于一旦,在一天的功夫全被毁掉,多指长期劳动的成果一下子被毁掉;东山再起,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一般指人,对象使用错误) 18. 19.D【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此题侧重对关联词的考查。做题时候要注意前后句的关系,我们可以首先确定逻辑关系相对清楚明确的几项。根据句意,第②句应该是递进关系,排除A和B项。第⑤句说的是某些人嘴上说着“洋文”,而母语的使用白字连篇,前后是转折关系,排除C项。 20.【答案】①汉字是什么时候起源的呢②但一直没能确定汉字的起源时间③我国的汉字文化历史悠久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本段文字介绍的是汉字的来源发展。一句由问号的提示以及后文关于汉字起源的解说,可知这里是在询问汉字的起源的时间在哪里?二句由前后文提示可以判断出虽然一直在研究,但还是没有明确的关于汉字起源的结果。三句,总结句,由前文8000多年历史的提示,可以总结出汉字有悠久的历史。 21.【答案】示例:输入的信息经过注意,便成了短时的记忆,但如果不及时复习,就会被遗忘。如果经过及时复习,就会变成长时的记忆。 【解析】考生解答此题,先要认真阅读此框架,读懂框架关系,看懂箭头的指向。“输入的信息”可变为“短时的记忆”;“短时的记忆”有两种走向:“遗忘”和“长时的记忆”;变为“长时的记忆”要经过“复习”这个过程。理清逻辑关系后,将这些信息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述出来即可。 22.【立意示例】①我欣赏领先者,不断创新进取,朝气勃发。②我欣赏追随者,勤勉学习,不断成长。③我欣赏先做追随者,再做领先者的人。模仿不是宗旨,超越才是目的。④我欣赏既是追随者又是领先者的人。懂得取长补短,不忘坚持自我。 【参考译文】 沈焕,字叔晦,是定海人。考进太学,开始同临川陆九龄成为朋友,跟随他学习。乾道五年考中进士,授任余姚县尉、扬州教授。被召为太学录,身体力行善待众人,早晚接见学生(学习的人),勤奋不懈地教诲引导,长官副长官同僚忌恨他标新立异。适逢充任殿试考官,唱名那天在庭下按序站立,皇帝觉得他仪表堂堂,派宦官问他的姓名,众人越发忌恨他。有人劝他姑且钻营官职,因为道尚难推行,沈焕说:“道与职能够分成两个吗?”引用《孟子》:“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言官认为是讥刺自己,奏请贬黜他,在官才八十天,调任高邮军教授而离京。 后来充任干办浙东安抚司公事。营造高宗陵墓,百司休息处所供设帷帐酒饭的花费,供给很多,沈焕急切对安抚使郑汝谐说:“国家有大悲事,而臣子宴饮作乐自由自在,安心吗?”郑汝谐嘱托沈焕分条上奏。充修奉官,移送文书给御史,要求明确说明丧事本意,使得显贵近臣悲痛之心加强,草屋薄膳自然安适,用不着弹劾而勒索绝迹。于是整治相互依附勾结做坏事的,索还任意收取的,支出费用顿时减少。 这年干旱,常平使分别选属官救济,沈焕被派到上虞、余姚两县,再没有流亡饿死的人。改任婺源县知县,三省都向皇上写推荐书,于是通判舒州。闲居时虽然抱病,但没有中断读书,至诚地挂念母亲年迈,担忧善良之人沦落。沈焕去世,丞相周必大听到后说:“追想立身朝廷不能够推举贤能称扬良善,我愧对沈叔晦,益友有三人,沈叔晦没有对不起我。” 沈焕人品高尚,而他的内心不安,不随便宽容自己,他曾经说白天从妻儿那里观察,晚上从睡梦中卜测,两方面都没有亏心事,才可以谈到学问。他去世后被追赠直华文阁,特赐谥号为端宪。沈焕的朋友舒璘字元质,是奉化人。舒璘乐于教诲他人,他曾经说:“在师道尊严上,我不如沈叔晦,如果说启发后辈学识较浅的人,那么我不敢太谦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