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古诗文阅读(共3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19分) 昔司马氏有廉臣焉,曰吴君隐之,出刺广州,过贪泉而饮之,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其后隐之,卒以廉终其身,而后世之称廉者,亦必曰“吴刺史”焉。有元宪副吴君为广西时,名其亭曰“饮泉”,慕刺史也,而宪副之廉,卒与刺史相先后。 至正十四年,宪副之孙以时,以故征士京兆杜君伯原所书“饮泉亭”三字,征予言。予旧见昔人论刺史饮泉事,或病其为矫心,甚不以为然。夫君子以身立教有可以植正道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皆当见而为之又何可病而讥之哉? 人命之修短系乎天,不可以力争也,而行事之否臧由乎己,人心之贪与廉,自我作之,岂外物所能易哉?向使有泉焉,曰饮之者死,我乃奋其不畏之气,冒而饮之,死非我能夺也,而容有死之理而强饮焉,是矫也,是无益而沽名也,则君子病而不为之矣。大丈夫之心,仁以充之,礼以立之,驱之以刀剑而不为不义屈,临之以汤火而不为不义动,夫岂一勺之水所能移哉? 人之好利与好名,皆蛊于物者也,有一焉,则其守不固,而物得以移之矣。若刺史,吾知其决非矫以沽名者也,惟其知道,明而自信,笃也,故饮之以示人,使人知贪廉之由乎内,而不假乎外,使外好名而内贪浊者,不得以藉口而分其罪。夫是之真足以启愚而立懦,其功不在伯夷、叔齐下矣。番禺在岭峤外,去天子最远,故吏于其地者,得以逞其贪,贪相承习为故,民无所归咎,而以泉当之,怨而激者之云也。刺史此行,非惟峤外之民始获沾天子之惠,而泉亦得以雪其冤。夫民,天民也,泉,天物也,一刺史得其人,而民与物皆受其赐。呜呼,伟哉!以时尚气节,敢直言,见贪夫疾之如仇,故凡有禄位者,多不与相得。予甚敬其有祖风也,是为记。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歃怀千金 B.或病其为矫心 C.死非我能夺也 D.多不与相得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亦必曰“吴刺史”焉 B.我乃奋其不畏之气 C.使外好名而内贪浊者 D.民无所归咎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记述了饮泉亭的历史沿革,从西晋吴隐之过贪泉,到元代在原址建亭题名,书写“饮泉亭”三字,借以表彰吴氏刺史,歌颂良臣廉吏。 B.本文议论深刻,且有针对性,驳斥小人“病其为矫心”的观点,用“君子以身立教”,与贪廉乃“自我作之”为论据,说明贪廉“由乎内”,破中有立。 C.本文篇末揭示出以贪命名泉水的真相所在,“怨而激者之云”,发人深省,作者借此表达对元末贪官污吏横征暴敛的罪恶行径的憎恨与愤懑。 D.本文语言质朴自然,记述清晰,议论深刻,说理具有很强的逻辑性,文中评述了吴刺史此行的重要意义,意在告诫人们要廉洁自奉,不饮盗泉之水。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夫君子以身立教有可以植正道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皆当见而为之又何可病而讥之哉?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人命之修短系乎天,不可以力争也,而行事之否臧由乎己(3分) ②驱之以刀剑而不为不义屈,临之以汤火而不为不义动,夫岂一勺之水所能移哉?(4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9—20题。(7分) 论诗(五首选二) 【清】赵翼 (三) 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菀漫雌黄。 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 (四) 少时学语苦难圆,只道工夫半未全。 到老始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 19.这两首诗讨论了诗歌的评论与创作问题,作者分别得出了怎样的观点?(2分) 20.比较这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5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7分)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子路拯溺而受牛以谢。孔子曰:“鲁国必好救人于患也。”子贡赎人而不受金于府。孔子曰:“鲁国不复赎人矣。”子路受而劝德,子贡让而止善。 21.从上文中可以看出孔子具有一种怎样的义利观?(2分) 22.请用孔子的义利观简析“子路受而劝德,子贡让而止善”所蕴含的道理。(5分) (四)古诗文默写。(6分) 23.根据语境,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6分) ①“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以月寄托思念之情的诗句比比皆是,还有晏殊《蝶恋花》中的 ②明代杜庠《赤壁》诗写出了曹军顺长江东下,睥睨一切的气焰和威势,与《赤壁赋》中对顺流东下的曹军“ ③“泪”一直是中外文人吟咏的主旋律,大致可分为:别离之泪,悔恨之泪,欢喜之泪和寂寞之泪等。在《卫风·氓》中也诠释了女主人公期望之泪“ ④古之人若成为“士先”必胸怀宽广、意志坚定、进德修业,此乃君子之风,这点在《论语》“君子之风”篇有所体现:“ ⑤思想如水,只有永远活跃,不断接受种种新知,兼容并蓄,方能才思不断,水长流。朱熹的《观书有感》中“ 四、作文(6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书画鉴赏大家张伯驹的女儿在《忆父亲二三事》中写道:“父亲从小就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他看的书很多:少年时就熟读《古文观止》;三千多卷的《二十四史》,二十多岁时便已读完了两遍;《资治通鉴》也如数家珍;唐诗宋词读记得就更多了。”这就是底子吧。从前的人,不管是写文章的、作书画的、唱戏的,都非常重视打好底子,所以他们的文章、书画、戏,才都样样到家,味道十足,很有面子。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请写一篇论述类文章。明确观点,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