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模拟试题(三)及参考答案(6)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6-09-03 21:22
参考答案
1.【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A项,混淆概念。“家书作为一种古老的通信……开始出现”表述错误,这里混淆了“书信”和“家书”的概念。
2.【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B项,张冠李戴。原文中是“或云做人首先要立志为‘天下第一等人’;或云人要‘益于当时,闻于后世’,从而上可以报效国家,下可以振兴自己的家族”。
3.【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D项,无中生有。“或引用古人名言警句”的表述在文中没有根据。
4.【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本题,要注意前半部分对李氏的介绍,可结合画波浪线部分的大意来断句,如“产子宝月”中,“宝月”是“子”的名字,中间不能断开,故排除A项。“遂被宠嬖”意为“于是(李氏)受到王愉的宠爱”,意思已经表达完整,而“罢州”表示的是另一层意思,“宠嬖”与“罢州”中间不能相连,应断开,故排除B、C两项。
5.【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理解古代文化常识。D项,“诏”指的是帝王的命令或文告,不仅仅下达给百姓,如本文中下达的文字就是给尚书的。
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C项,“把州中大小事务都委托给卢阳乌处理”不是他“心胸豁达”的表现。
7.【答案】 ⑴皇帝十分留恋爱护各位弟弟,王元愉等人常常出入宫廷,早晚大家都待在一块儿,就像家人一样。
⑵宣武下诏书命令尚书李平讨伐元愉。王元愉出城抗拒君王的部队,屡屡失败,于是据城自守。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翻译时要注意语句中的关键词语,如(1)句中的关键词语是“留”“诸”“宫掖”“寝处”等;(2)句中的关键词语是“出”“遂”“婴”等。
【参考译文】
京兆王元愉字宣德,太和二十一年分封,任命为都督、徐州刺史。让彭城王中宣府长史卢阳乌兼任长史,州中的事务无论大小,都委托给阳乌办理。宣武帝初年,担任护军将军。皇帝十分留恋爱护各位弟弟,元愉等人常常出入宫廷,早晚大家都待在一块儿,就像家人一样。
后来调任中书监。为他娶顺皇后的妹妹为妃,却引不起他的兴趣。元愉在徐州任职期间纳李氏为妾,李氏本姓杨,东郡人,一次元愉在夜里听到她唱歌,就喜欢上了她,于是(李氏)受到他的宠爱。罢除徐州的官职回京师任职,想提升李氏的地位使其显贵,托付右中郎将赵郡李恃显做她的养父,然后到他家按礼节迎娶,生了个孩子取名宝月。顺皇后召李氏入宫,殴打了她。强迫她在宫中当尼姑,把她的孩子交付妃子抚养。一年多后,皇后的父亲于劲因为皇后很久不生孩子,就上表劝皇帝广纳嫔妃。趁机让皇后把李氏放归元愉,两人的旧情更加深厚。
  元愉爱好文学章句,写了很多诗赋。时不时地招引才人宋世景、李神俊、祖莹、邢晏、王遵业、张始均等,在一起宴饮作乐。又招集四方儒学宾客如严怀真等数十人,让他们在客馆中住下并给予很高的礼遇。所得到的谷物布匹,大部分都被他施舍掉了。又迷信佛教,日常开支常常是青黄不接。与弟弟广平王元怀,彼此之间互相夸耀,互相比着追求奢侈华丽的生活,贪婪放纵不守法度。于是宣武帝让人把元愉押往宫禁之中,并杖打了元愉五十下,出官任为冀州刺史。
开始元愉自以为求取要职却没有得到,权势比二位弟弟低,内心惭愧和不满,这一切都表现在外表上。又因为所宠爱的妾多次遭受侮辱,内外的事情都让他觉得受到了排挤压制。元愉到冀州任职后,就阴谋叛逆,随即杀死长史羊灵引以及司马李遵,声称得了清河王的秘密疏奏,说高肇阴谋杀害皇上。随即在信都之南筑起坛台,烧柴祭告上天,登基做皇帝。大赦天下,年号为建平元年,册立李氏为皇后。宣武下诏书命令尚书李平讨伐元愉。元愉出城抗拒君王的部队,屡屡失败,只好据城自守。元愉知道自己已是穷途末路,就带着李氏及四个儿子一共数十骑冲出城门,各路军队都在后面追赶,元愉等最后被抓住送了回来。诏书征召他赶赴京城,用家规来训诫他。元愉每当停在驿站休息或住宿的时候,都要拉着李氏的手,叙不尽的恩爱。即使在囚索之中,饮酒玩赏仍坦然自若,没有一点后悔或害怕的样子。到了野王,元愉对人说:“虽然皇上慈爱深厚,不忍心杀我,我有什么脸面去见皇上!”接着感慨流涕,气绝身亡,当年二十一岁。后来灵太后让元愉的四个孩子都归附王籍,追封元愉为临洮王。
8.【答案】诗题是“曲江对雨”,前两联写曲江春雨图,紧扣标题中的“雨”字;后两联写“对雨”之思,触景生情,但这情又非直白宣泄,而融于翩翩遐想,更见含蓄深婉。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表达技巧。首联写景,先大处落墨,勾出全景,重在写静态之景。春云低垂,笼罩宫城,覆压苑墙;斜晖脉脉,江亭寂寂,暮霭沉沉,芳草萋萋:虽是春景,生意盎然,却了无人迹,一派荒凉落寞。颔联直承而下,从细部用笔,由面到点,写曲江胜景,重在写动态之景,将满怀幽思做进一步渲染。杂花生树,落英缤纷,本已迷人眼目,又经如酥春雨的润泽,更觉楚楚可怜,娇媚动人。后两联则是借雨引发的联想与想象。
9.【答案】  委婉表达在忆旧与憧憬中隐约可见的忠君忧国之心和对国家美好前景的期盼之情。颈联讲龙武禁军今日龙辇已废,芙蓉殿里殿门深锁,无人焚香,一派荒凉景象。尾联描绘了一个君臣同欢、歌舞升平的宴饮嬉游之景。作者巧妙地用“何时”一词表现出自己的期盼。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解题时首先要明确这两联所写的内容,颈联是追忆与现实的对比,昔盛今衰的现实令人叹息,从而表现出一个爱国诗人对国家、君王的忧念之情;尾联用“何时”表达期盼,期盼的是皇上下诏赐宴,群臣聚会,歌舞升平。由此,作者的情感不言自明。
【参考译文】  春天的云彩倦卧在芙蓉苑的墙上,江边的亭子在暮色中静寂地守着雨后花朵的芳艳。林中的花朵经过一阵细雨哭湿了花容,水荇挥舞翠带,牵引着一阵微风。龙武禁军簇拥着皇帝和情人,香熏别殿,空气中烟雾蛇行的景象如今已是龙辇深藏,殿门深锁,无人焚香。要到什么时候,皇帝才能下诏重现金钱会的盛况?即便短暂,也让我重拾沉醉于锦瑟丽音的好时光。
(三)名篇名句默写 (6分)
10.【答案】 ⑴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⑵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⑶重岩叠嶂 隐天蔽日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答题时要先抓住题目的主要情境点,如(1)中的“庄子和杜宇两个典故”,(2)中的“开篇”“长江的非凡气象”“对古代英雄的缅怀之情”,(3)中的“山之高耸”等,然后将这些句子准确书写出来。还要特别注意不要写添字、漏字、写错别字。
11.⑴【答案】 答A给3分,答E给2分,答D给1分;答B、C不给分。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赏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答题时要注意对照原文,认真分析。B项,“侧面描写的手法”分析有误,对母亲手的描写运用的是正面描写。C项,“说明周帆是个看重父亲而轻视母亲的人”分析有误,从整个小说情节看,周帆认为母亲没有尽到照顾父亲的责任,使得父亲离开了他们,这是他和母亲关系一直不好的原因,并不是说他看重父亲而轻视母亲。D项,“表现了周帆是一个善于观察的人”概括不准确,这些描写主要是用来刻画母亲这一形象的,第一个细节表现母亲的勤俭,第二个细节表现母亲对丈夫病重的伤痛。  
⑵【答案】 ①关爱儿子。儿子放学回家,关切地问候,吃饭给儿子夹菜,上班的时候还记得给儿子买生日礼物;②勇于担责,坚强勇敢。丈夫得了重病,承担起全部家庭重担,丈夫去世,做几份工作来养家糊口;③善解人意。丈夫去世后,默默承受儿子的无理取闹。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形象。解答这类试题,考生可利用摘要法和归纳法。摘要法即直接从文本中摘录关键词,如从倒数第二段中的“接过妈妈的坚强”可直接摘录“坚强”一词;归纳法即按照题干要求对分散的答案素材进行整理、合并,如从母亲问候放学回家的儿子、给儿子夹菜、买书包这一生日礼物等可以推知母亲关爱儿子。
⑶【答案】 “他太累了”的原因是:①冬季天寒风急,周帆每天要顶着寒风上下学;②父亲的去世,让他难以从痛苦悲伤中走出来;③母亲为了支撑这个家,每天起早贪黑,还要兼职几份工,让他心里感到沉重。 
“他要好好休息”指的是他要尽快从伤痛与沉重的阴影中走出来。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作品的内涵。解题时要思考两点:一是让周帆感到很累的原因,其中既有身体的累,更有心累,理解这半句要对全文情节内容进行分析挖掘;“好好休息”是一语双关,应该紧承上面的两个原因进行理解,但主要还应放到后一个方面。
⑷【答案】示例相似之处:①都是年纪轻轻就失去了丈夫,并且一个人带着儿子生活;②都勤劳善良,坚强不屈,吃苦耐劳,细心呵护儿子的成长。
不同之处:①胡适的母亲对儿子管教严厉,希望儿子通过读书成才,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②小说中的母亲对儿子百依百顺,默默承受着家庭的苦难和委屈。
【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解答这一问题需要对初中教科书中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一文中母亲的形象把握到位。解答第一问,要分析两人性情、经历等方面的相同之处,应主要从她们人生的苦难遭遇和性格特征方面找共同点。解答第二问,要分析不同表现,应主要在其对待儿子的方式上找不同之处。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