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江苏省徐州市2016年高考高三考前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5)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6-05-21 21:28

徐州市2015~2016学年度高三考前质量检测(信息卷)
语 文 附 加 题
一、阅读材料,完成20~22题。(10分)
填词之理变幻不常,言当如是,又有不当如是者。如填生旦之词,贵于庄雅,制净丑之曲,务带诙谐,此理之常也。乃忽遇风流放佚之生旦,反觉庄雅为非,作迂腐不情之净丑,转以诙谐为忌。诸如此 类 者 悉 难 胶 柱 恐 以 一 定 之 陈 言 误 泥 古 拘 方 之 作 者 是 以 宁 为 阙 疑 不 生 蛇足。                                               
(选自《闲情偶寄》)
20.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5分)
21.《闲情偶寄》是   ▲   (朝代)   ▲   (人名)的著作。(2分)
22.请用自己的话概述作者的“填词之理”(3分)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3.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边城》中,每到端午节,家家锁门闭户到河边,上吊脚楼观看龙舟比赛,参加在河中捉鸭子的运动……这些山花流水般的风俗画笔,显示了湘西山城特有的地方色彩。
B.《茶馆》中松二爷对宋恩子和吴祥子说:“我看见您二位的灰大褂呀,就想起了前清的事儿!不能不请安!”从“灰大褂”“不能不请安”可见其胆小怕事的性格。
C.阿Q从城里凯旋回到未庄,向未庄的居民廉价推销他的赃物。赵太爷虽然怀疑这些东西来路不正,但出于贪便宜的心理,还是通过家庭决议,托吴妈即刻去寻阿Q。
D.《飞鸟集》浪漫而又善良的思想中蕴含一种能够感化一切的信心:“世界以它的痛苦同我接吻,而要求歌声做报酬”, “黑云受光的接吻时便变成天上的花朵”等。
E.哈姆莱特为了复仇,进行了周密的计划,其中装疯既是为了避免叔父的猜忌,保护自己,也是为了考验自己心上人奥菲利亚在重压之下是否还真的爱他。
24.简答题(10分)
(1)所谓“谶语”就是“预言”。在《红楼梦》第二十二回 “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中,元春、探春各做了什么谜底?分别有何预示?(6分)
(2)“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苏东坡《赤壁赋》)描述的是《三国演义》中的哪个人物?并请简述相关情节。(4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诗无达诂”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精辟的理论,强调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隔膜。清人谭献在《复堂词录序》中有言:“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未必不然”,这说明了文本为个性化阅读提供了可能性和自由度。
西方接受美学认为,作品被解读之前,创作并未最后完成,作品的意蕴是在读者能动性、历史性的接受实践中生成的。波兰哲学家英伽登也说:“每一次新的阅读都会产生一部新的作品。” 读者在对作品整体意蕴的辨绎过程中,由于“期待视野”的存在,读者之于作品,不可能以空白的头脑去理解,接受者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带着预先构成的思维定向或“前结构”。这种“前结构”与作者的创作意图、作品意蕴及价值之间构成的关系极为微妙,既可能相符,也可能相乖。前者为“正解”,后者即“误读”。在后现代思潮下,有人甚至提出“一切阅读都是误读”的口号。此话不无道理。其中“误读”又有“正误”“反误”之异。当读者的理解虽与作者的创作本意有所抵牾,但作品本身却客观上显示了读者理解的内涵时,读者的这种“误读”看上去便切合作品实际,令人信服。这是一种值得肯定的有效的解读方式,而“反误”只能是对文本的歪曲乃至粗暴践踏,是不值得提倡的。
25.什么是阅读中的“期待视野”?请结合原文加以概况。(4分)
26.“误读”对作品有哪些影响?(4分)
27.请解释文中画线句的含义,并请结合李商隐《无题》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加以分析。(7分)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