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一大联考2015 ~2016学年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五)语文试题 第Ⅰ卷 甲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提到美,人们一般首先想到的是好看、好听等。这些用美学术语来说,叫作感性美。但仅仅把美理解为感性美,有失美的完整内涵和本质。从当前实际看,一些“五色”“五音”之类的感性美,缺乏高远精神境界支撑,不足以提升人们的审美能力和品位。因此,当代美学应将境界之美作为重大研究课题。 是有感性美与心灵美的层次之分。即使是低层次的感性美,也应有高远精神境界的支撑,这就是它的超功利性。感性美给人的愉悦感来自视觉与听觉两种感官。古希腊哲人柏拉图最早提出审美感官(视觉和听觉)和非审美感官(味觉、嗅觉与触觉)的区分,显示了审美兴趣不同于实际兴趣的独特之处:视觉和听觉的对象不同于味觉、嗅觉和触觉的对象,后者涉及人的感性欲念和功用追求,而前者无功用欲念的牵挂。“望梅”可以产生美惑,但不能满足“止渴”的功用、欲念。西方中世纪的圣托马斯·阿奎那阐述了柏拉图这一论断的深层内涵,认为美在于形式而不在于实物,超出功用、欲念之上。视觉和听觉所感到的是事物的形式美,如线条之匀称、音调之和谐等,这些都不能供人使用。这一思想揭示、扩大和深化了“美在于声色”的含义,美由此而可以定义为超越功用欲念之意。 声色之美是对人生最低级欲望的超越。人如果仅仅沉溺于“食色”之“性”而不思超越,则无美可言。功用欲念乃维持人的生存所必需,而美则是“后”生存之必需。“后”者,超越之谓也。超越不是脱离和抛弃,而是既包含又高于和超出。当前一些美学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所推崇的“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大多紧紧捆绑在功用欲念的追求之上,太少超越之毒。这种“美”的层次亟待提高。 至于比感性美更高的心灵美,就更明显、更突出地具有超越功用欲念的特性。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康德在谈到蔓的特性时强调,美是唯一独特的不计较功用欲念的愉悦之感,可称之为“自由”的感情,即不受功用欲念制约之意,有解放人的心灵作用。在康德看来,不计功用欲念乃艺术创造的精髓。“美在声色”的思想和命题从此明确地发展为“美在自由”。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美学家席勒进一步提出,审美意识是既不爱感性物欲限制又不受理性法则限制的“自由活动”。席勒把美之为美在于自由(超越功用欲念)的观点提升到欧洲近代美学的最高峰。 不可否认美学应该为现实服务,但从深层内涵和境界上说,美应高于现实。让美一味屈从于现实,必然扭曲美的本质特性。近几十年来,很多人强调美学研究要联系现实。这是一条光明大道,值得肯定和坚持。但当今社会上又出现了另一种偏向:过于现实化,甚至是沉溺于现实之中。审美与金钱、物欲挂靠得太紧密,美的超越本质不见了,高远的精神境界不见了。因此,今日之社会不妨借来一点昔日“象牙塔”里的清风。当代美学研究和审美活动应“面向现实、超越现实”。当今时代需要的“美”,应是烈超越现实功利曲高远精神境界为本质的真正的美。 (选自《人民日报·学苑论衡》,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审美活动中的“超功利性”应是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美所不可或缺的,但现实情况却是,这种高远的精神境界在一些感性美中时有缺失。 B.日常生活中人们也在追求美,经常提到的“好听”“好吃”“好玩”“好看”等,从美学专业的角度来看,应该可以将之归于感性美的范畴。 C.一个人如果只是为了满足生理的需要而沉溺于“食色”,那他就没有对人生最低级欲望进行超越,连声色之美也难以获得,根本无美可言。 D.美是“后”生存所必需的,虽是超越功用、欲念之上,但它不是对功用欲念毫无关系的脱离和抛弃,而是在其基础之上的一种超越。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康德第一次明确提出“美在自由”的观点,席勒发展了他的这种美学思想,将审美意识阐释为既不受感性物欲也不受理性法则限制的“自由活动”。 B.阿奎那在柏拉图的基础上发展了“美在于声色”的含义,认为美在于形式而不在于实物,无论是匀称的线条还是和谐的音调,都是视、听觉感受到的形式美。 C.在康德看来,艺术创造的精髓是不计功用欲念,美与其他愉悦之感相比,是唯一不受功用欲念制约的“自由”的情感,具有解放人的心灵的作用。 D.审美感官和非审美感官的区分是由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第一个提出的,其中审美感官不涉及功用欲念,而非审美感官则和人的感性欲念、功用追求相关联。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心灵美位于审美的更高层次,其超越功用欲念的特性更加明显和突出,具有高远的精神境界,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心灵自由”。 B.美学与现实生活不但不矛盾,而且应该服务于现实生活。但倘若将“美”只停留在声色层面,就很难从真正意义上提升人们的审美能力和品位。 C.在当今时代,既要肯定美学研究应联系现实的观点,同时也要谨防美的超越本质和高远精神境界由于金钱、物欲等的影响而丢失。 D.目前一些人所推崇的“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由于和功用欲念紧密结合在一起,缺少超越,依据柏拉图的观点,这并不属于美的范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