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 1.这是对文本内容、手法的综合考查。D“盖棺定论”表述绝对化;A李鸿章早年并未得到朝廷的嘉奖与器重,去安徽组织地方武装也不是朝廷的委派;C甲午之战以后,李鸿章没有坚决抵制列强对大清国主权的干涉。 2.题干问的是“百年前的李鸿章对大清国近代化事业做出的贡献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题目要求概括“李鸿章对大清国近代化事业做出的贡献”,对大清国近代化事业做出的贡献是这篇文章的写作线索,因此答题区间为整篇文章,主要涉及到了他的见解和实际行动。只需要筛选出信息并进行归类即可。见解方面考生可以筛选到如下信息:李鸿章曾说“只有将货币、劳动力和土地有机地结合起来,才会产生财富”“清政府必须邀请欧关资本进入大清国”“些企业的自主权应掌握在清政府手中” “我们必须保护国家主权”。作为方面,文中可以找到以下信息,他平定太平军,使国家恢复安定;买下洋人的机器设备,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近代军工企业;督办创立了“招商局轮船公司” ;支持铺设的中国第一条电报电缆线;支持和参与,洋务派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条铁路、第一座钢铁厂、第一座机器制造厂、第一座矿务局、第一所电报局、第一所外国语学校、第一所近代化军校、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从这些信息中考生可以很容易归纳整理出所需答案。 3.题干问的是“为什么说中日甲午之战使李鸿章的命运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请简要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本题重点理解“命运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的意思。这句话从结构上来说,是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因此,联系上下文,可知,李鸿章之前在镇压太平军事组建的淮军名声鹊起,而甲午中日战争不得已应战导致战败。再者,李鸿章的实业使国内一直受益,而甲午中日战争后,李鸿章成了替罪羊。 4.题干问的是为什么说“在评价国人眼中的‘误国者‘李鸿章的时候,梁启超曾说,他 ‘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 ‘悲李鸿章之遇’。你是否认同梁启超的观点?请谈谈你的看法。”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可以同意题中观点,也可以不同意题中观点,还可以辩证看待题中观点。但是无论是那种观点,但必须围绕梁启超的三方面评价概括分析,搬用第二题答案不可以。无论怎么回答,都要有根有据,以文本为基础,不能无中生有。在回答这道题之前,首先要弄明白“才”“识”“遇”的真正含义(才,即才华;识,即思想见识;遇,即是遭遇,际遇),然后才可以展开论述。注意,考生在论述过程中必须有论点有论据,自圆其说。 四、小说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寒 龙应台 (选自《阅读与作文》(高中版)2012年第7期) 1.(5分)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寒色》开头引用读者的问题,既是引入话题,也是启发读者思考,让我们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形成一种心的互动。 B.本文注重细节描写,而且每一处细节都注满了作者丰富的情感。如三次出现在文中的“栀子花香”,象征着父母与子女之间浓浓的亲情。 C.文章第五段与第十二段,作者选择的细节和情境虽然相同,但人物的角色身份却悄然发生了变化,含蓄地表达出流年似水、人生易老的惆怅和悲凉。 D.本文善用对比手法。如父母健在子女绕膝的温馨与父母垂暮儿女离巢时的凄清、夫妻相亲相爱时家的温暖与相离相弃时家的寂寞这两组对比,表现出家的美好而易碎的特点。 E.本文以《寒色》为题,使得全文笼罩上一层浓郁的伤感况味,让读者沉浸在深深的悲凉之中,对“家”的认识因此也充满悲剧色彩。 2.(6分)结合全文,概括作者所揭示的“家”的内涵。 3.(6分)文章三次出现“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请简述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4.(8分)文章最后一段发人深省,意蕴十分丰富,请结合文意并联系实际加以探究。 参考答案: 1.CE 2. “家”的内涵主要有三个方面:① 作为被人呵护的儿女时,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② 和人做终身伴侣时,两个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③一有儿女,家,就是儿女在的地方。 3.内容上:文中这三次追问,传达出作者对世事无常的无奈和对家、亲情、人生的深沉感悟,使文章显得含蓄深沉,引人遐思。结构上:照应文章题目,使文章首尾照应,前后勾连,结构匀称,同时一唱三叹,富有一种音乐的韵律美。 4. ① 这段文字揭示文章主题,指出亲情是生生不息恒远流长的。文章第五段和第十二段,作者有意选择相同的细节和情境,前后照应,但人物的角色身份却悄然发生变化,由获得父母之爱的子女,变成给予子女爱的父母,身份变了,但亲情没变,一以贯之,强调亲情的永恒。 ② 这段文字含蓄地指出家的内涵与永恒之间的内在联系,旨在唤醒我们对亲情的珍视。文章通过父母健在子女绕膝的温馨与父母垂暮儿女离巢时的凄清、夫妻相亲相爱时家的温暖与相离相弃时家的寂寞两组对比,旨在强调家的美好与易碎的特点。家是美好而易碎的,但亲情却是永恒的,因此我们要珍视亲情,与亲人和谐相处,在接受亲人关爱的同时,也要勇于向亲人表达我们的爱。 ③ 现实生活中,像“子欲养而亲不待”,所以我们要及时孝敬父母,不要在亲人离去之后再后悔。在与亲人发生矛盾时,要多体谅,多包容,营造出一种和谐而温馨的家庭的氛围。因为只有和谐的家庭氛围,才体现出“家”的永恒的主题。 【解析】 1. C 项中“含蓄地表达出流年似水,人生易老的惆怅和悲凉”这一结论错误。此处通过反复和照应,揭示出亲情是生生不息恒远流长的。E项中“浓郁的伤感况味”和“深深的悲凉”以及“悲剧色彩”显得武断。文章虽然以“寒色”为题,多少带有一点淡淡的伤感和追怀的意味,但主题还是通过对“家”的内涵的阐发,表现亲情的恒远流长,所以“家”的温馨感应该是文章的主要色调。 2.此题考查的是概括作品的主旨,答题方法如下:①解读题目法:很多题目就直接点明了主旨,是文章中心思想最精炼的概括。②分析首尾法:很多文章的首尾往往提示或暗含中心意思。③分析议论抒情的语句法:散文中的议论抒情的语句,往往直接反应了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3.句段的作用,答题方法如下:①内容上:内容上的作用主要考虑句子与写作内容及主旨的联系或表达情感、观点等方面的作用。②结构上:首句(段):一般有点明主旨、总领下文的作用,也可为后文提出观点或引出主要人物、事件作铺垫,还可点题及交代起因或缘由。过渡句(段):多出现在文章中间,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起转换或逐层深入的作用。尾句(段):前后照应、卒章显志、总结全文、深化主旨、启发人思索、言有尽而意无穷。③表达效果上:主要是针对表达上富有特色(如使用了特殊的表现手法)的句子,或使用了特殊标点符号的句子。 4.此类题的方法如下:答①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②分层论述自己的观点。分清层次,答题时可在每个层次前标上序号或者每层用一个段,为防止泛泛而谈或者以述代评,可以分三步走:分论点+文章材料+分析评价。③总结自己的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