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分) 戎马书生 曹聚仁 会活动中去。在省立第一师范求学其间,曹聚仁就任学生自治会主席。1919年5月4日,“五 四”运动在北京爆发,爱国火焰很快烧遍全国。20岁不到的曹聚仁当时就在杭州领导“一师” 同学积极参与到爱国运动中。“九一八”事变爆发,他开始旗帜鲜明地宣传抗日。1935年上 海各界组织抗日救国会时,曹聚仁被推选为11名常务委员之一,在会上他慷慨陈词:“这回抗 日,乃是我们这一辈人的事,要死,我们就去死好了!” 的第一线。他带笔从戎,住进了与苏州河一河之隔的88师孙元良司令部,随军进退,冒着枪 林弹雨,出生入死,源源不断地为《大晚报》《立报》等报刊撰写战地通讯。10月,他进入谢晋 元524团驻守的“四行仓库”,目睹了800壮士英勇坚守的全过程,作了及时报道,给沮丧的中 国人民以兴奋与安慰。 上了台儿庄战役和徐州会战。1938年4月7日,轰动海内外的台儿庄大捷,首发者就是曹聚 仁。消息见报后,举国若狂。接着,曹聚仁的《台儿庄巡视记》长篇报道,于9日又在全国各报 刊出。后来,他将这些身临其境的一切写入了他编的《中国抗战画史》中,为国人留下了极其 重要的史料。 留在上海迎接解放,并没有去台湾。1950年7月,他只身前往香港写作。行前,他曾写信给夏 衍、邵力子等人,邵力子答复:在海外也一样可以为国家出力。他这一去,结果羁留港澳就是 22年,为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奔走呼号,直至1972年在澳门走完了最后的人生。曹聚仁为最早 在海外华文报刊上为新中国系统地作爱国主义宣传的海外记者。 副总理也多次接见。那些日子,他不辞辛劳,奔走于海峡两岸,为“国共第三次合作”牵线不遗 余力。正如曹聚仁在家书中坦言,他是站在前哨的海外“哨兵”。 并以“爱国人士”概括其一生,这是知者之言。前中共中央调查部部长罗青长称赞曹聚仁“为 祖国统一大业,贡献了毕生精力”。 由主义者,最不喜欢仰人鼻息,人云亦云。他是独立思想者,在其学术著作中,最能体现这一 点。1926年出版《国故学大纲》,他整理国故,不是一味地盲目照搬,而是在批判中吸收古代 的思想精髓。直到他在生命最后写成的《国学十二讲》,仍处处闪耀着他治史之真知灼见。 不俯视,而是平视。他写的传记有《蒋经国论》《鲁迅评传》《鲁迅年谱》《蒋百里评传》《我与 我的世界》《文坛三忆》等,字数在500万左右。这些传记都反映了曹聚仁“说实话”的风格。 在这方面,曹聚仁也是今天知识分子的楷模! 1921年到上海教书,后任上海大学、暨南大学、复旦大学等校教授,并从事写作。30年代初主 编《涛声》《芒种》等刊物。1937年抗战开始,任中央通讯社战地特派记者。抗战胜利后回上 海,在大学任教,同时从事新闻工作。1950年到香港,为多家报刊撰写专栏文章。一生著述逾 四千万言,生前出版成书约七十多种。(搜狗百科) 家、学者曹聚仁以新闻记者身份,多次从香港北上,访问北京,并游历大陆各地,以客观、中立、 公正的立场,深入报道大陆的社会巨变,产生深远影响。(陈国军《曹聚仁的三重境界》) 物的评介上面,其代表作为《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与《鲁迅评传》。(韩三洲《晚年曹聚仁》)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2)周恩来为什么以“爱国人士”概括曹聚仁的一生?请结合材料简述原因。(6分) (3)曹聚仁是一位出色的战地记者,材料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6分) (4)有人评价“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曹聚仁是以多方面业绩展示自己才华的人物”。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意思?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