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选考题 上把所选大题对应的题号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 题。如果多涂按所答第一大题评分;多做按所答的第一大题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听戏 刘庆邦 上逢庙会,必定要搭台子唱戏。姑姑听戏的功夫很深,她常常扛上一只高脚长条板凳放在人 海外国,站在板凳上,远远地往戏台上看,倾着耳朵听。姑姑听戏的功夫体现在她的站功上。 板凳有半人高,凳面的宽度不及脚的长度,她的两只脚只好担在板凳的长条上,样子有点儿像 玩杂技。就这样,姑姑把腰身挺得直直的,脖子伸得长长的,一站就是半天。 还是能当衣穿?能挡饥?还是能挡寒? 强,要价也便宜,农闲时哪个村都唱得起。一年秋后,一男一女到姑姑村里唱小戏,那女子原 腔原嗓,如泣如诉,似乎把月光都唱化了。姑姑怀抱着吃奶的孩子,就那么坐在硬地上,一直 听到月亮西斜,小戏散场。 回屋时,他质问道:你不听戏就不能活? 姑和孩子一定会摔倒在地。姑姑有些吃惊,但她没跟姑父计较,而是把孩子紧紧抱在怀里,说 孩子睡着了,要姑父别吓着孩子。 他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姑姑扳一扳这个毛病。 错儿,一把揪住姑姑,扒下脚上的鞋底子,没头没脑地朝姑姑抽起来。姑姑这天听了一场好 戏,心里软得不行。走在回家的路上,看着春风拂动的麦苗和遍地烂黄的油菜花,姑姑想的都 是姑父对她的好处。她打算中午好好给姑父做点好吃的,并劝姑父也去听听戏。人活不过二 场戏,连戏都不听,人一世不是白活了。姑父不由分说,上来就抽姑姑,把姑姑由听戏酿来的对 他的满腹温存一下子都破坏掉了。姑父用以抽姑姑的鞋底子是姑姑给他纳的,鞋底子又厚又 硬,打在身上是相当疼的。 姑记住,在外面听了戏,回家就得吃鞋底子。 为什么天天吸烟,难道爱吸烟也是毛病吗? 长衫的老人,那就是我的祖父。以至那些老艺人都认识了祖父,把祖父称为捧场的君子,并引 以为知音。祖父肚子里装了一些戏,就自以为是识戏的人,进而认为自己是斯文人,与那些只 知道拾粪的人是有区别的。祖父的做派是模仿戏里听来的那些人物,蓄起长长的胡子,穿上 毛蓝布做成的长衫,说话时手拈胡须,一副高瞻远瞩的智者模样。 表示了对祖父的不满。姑父总是认为他才是一个真正会过日子的人。姑父的父亲母亲都死 得早,作为他们家的长子,姑父靠自己的双手,靠诚实的劳动,把三个弟弟养大。当然,这里面 也有我姑姑的功劳。姑姑从没有把抚养姑父的那些弟弟当成额外的负担,她对姑父的每一个 弟弟都很好,作出的是母亲般的牺牲。换句话说,姑父娶我姑姑算他走运,他娶到了好人家的 好闺女。若换了别人,人家才不会心甘情愿地替他养活那一窝子弟弟呢! 近一些,把姑姑请回娘家就近听戏,是合理合情也合乎礼仪的,姑父说不出什么。 父死了,没人管她了,她听得黏着呢!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2)小说中的姑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她有什么样的心态?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以“听戏”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的后半部分写了祖父的听戏和父亲接姑姑回家看戏。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