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江苏省常州市高级中学2016届高三第二次阶段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5)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6-01-23 16:09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12月质量检查高三年级
语文附加题
一、阅读材料,完成各题。(10分)
然今世学者,乃思一切矫之,以专宗汉学为主,以攻驳程朱为能,介于一二专己好名之人,而相率而效者,因大为学术之害。夫汉人之为言,非无有善于宋而当从者也。然苟大小之不分,精粗之弗别,是则今之为学者之陋,且有甚于往者为时文之士,守朱子之说而失于隘者矣。鼐非不自度其力小而孤而义不可以默焉耳先生胸中似犹有汉学之意存焉而未能豁然决去之者故复为极论之。愚陋率达臆见,幸终宥之。
 (选自姚鼐《复蒋松如书》)
20.用斜线“/”直接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4分)
21.姚鼐是“桐城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                   合称“桐城三祖”。(2分)
22.下列不属于“程朱理学”代表思想的是(2分)                 (    
A. 存天理,灭人欲      B.格物致知      C.“三纲五常”      D. 心外无理
23.根据选文,用自己的话概括姚鼐给蒋松如回信的目的。(2分)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4.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答应出山相助。曹操命大将引兵十万杀奔新野。诸葛亮在关羽、张飞的大力协助支持下,遣兵调将,运用火攻,大败曹军。诸葛亮一战成名,使刘备及手下大为敬服,奠定自己的威望。
B. 《风波》描写1916年袁世凯复辟事件在江南某水乡所引起的一场关于辫子的风波,作品以小见大,展示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封闭、愚昧、保守的沉重氛围,说明若不能唤醒民众,革命是难以成功的。
C. 唐铁嘴夸耀自己抽白面的话反映了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危害。王利发问报童“有不打仗的新闻没有”,像句玩笑话,表现的却是人民对动荡时局的不满。 
D“不了情暂撮土为香”是指在凤姐生日办得热热闹闹之时,但宝玉却以给北静王死妾探丧为名偷偷带着茗烟到城郊的水仙庵焚香祭奠金钏。
E. 《老人与海》中使用桑提亚哥和小诺曼林之间的对话来推动故事的发展。其中他们谈论最多的是棒球赛,探讨老人的偶像——狄马吉奥在球场的表现。
25.简答题(10分)
(1)《红楼梦》第七十九回黛玉道:“原稿在那里?倒要细细的看看。长篇大论,不知说的是什么。只听见中间两句什么‘红绡帐里,公子情深;黄土陇中,女儿命薄’,这一联意思却好。”其中“女儿命薄”表现在哪些地方?(6分)

(2)《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等,哪个故事最能表现"武圣"兼"义圣"的关公形象?为什么?(4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美与丑之外,对立而可混合或互转的还有崇高和秀美以及悲剧性与喜剧性两对审美范畴。既然叫做审美范畴,也就要隶属于美与丑这两个总的范畴之下。崇高(亦可叫做“雄伟”)与秀美的对立类似中国文论中的“阳刚”与“阴柔”。我在旧著《文艺心理学》第十五章里曾就此详细讨论过。例如狂风暴雨、峭岩悬瀑、老鹰古松之类自然景物以及莎士比亚的《李尔王》、米琪尔安杰罗的雕刻和绘画、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屈原的《离骚》、庄子的《逍遥游》和司马迁的《项羽本纪》、阮籍的《咏怀》、李白的《古风》一类文艺作品,都令人起崇高或雄伟之感。春风微雨、娇莺嫩柳、小溪曲涧荷塘之类自然景物和赵孟頫的字画、《花间集》、《红楼梦》里的林黛玉、《春江花月夜》乐曲之类文艺作品都令人起秀美之感。崇高的对象以巨大的体积或雄伟的精神气魄突然向我们压来,我们首先感到的是势不可挡,因而惊惧,紧接着这种自卑感就激起自尊感,要把自己提到雄伟对象的高度而鼓舞振奋,感到愉快。所以崇高感有一个内不愉快而转化到高度愉快的过程。一个人多受崇高事物的鼓舞可以消除鄙俗气,在人格上有所提高。至于秀美感则是对娇弱对象的同情和宠爱,自始至终是愉快的。刚柔相济,是人生应有的节奏。崇高固可贵,秀美也不可少。这两个审美范畴说明美感的复杂性,可以随人而异,也可以随对象而异。(节选自朱光潜《谈美书简》)
26.文中“崇高”和“秀美”各自的内涵是什么?(4分)
27.文中列举了不少自然景物和文艺作品,有什么作用?(5分)
28.从这段文字看,作者对“崇高”和“秀美”这两个审美范畴持什么看法?(6分)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