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2)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6-01-09 09:45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柴克宏,父再用,事吴有功,至德胜军节度使。克宏以父任为郎将,尝为宣州巡检使。初至,城堑皆湮圮不治,吏云自田頵、王茂章、李遇相继叛,无敢为守备者。克宏嘻笑曰:“岂有是哉!” 大加营缮。后吴越兵至,赖以得全。积迁泗州刺史,罢归为龙武军都虞候。好施予,不事产业,故家常穷空;然性豪举,博弈纵酒,自若也。
时元宗自谓唐后规取中原复旧业群臣多为大言以迎合主意克宏独未常一语及军旅人亦不以为知兵,以故不迁。久之,出.为抚州刺史。时淮南交兵,吴越伺间来寇,克宏乃请效死行阵。元宗嘉之,授右卫将军,遣与右卫将军、袁州刺史陆孟俊同救常州。精兵悉在江北,克宏所将财羸卒数千,枢密副使李征古给戈甲皆朽钝。克宏言于征古曰:“卒已非素练,得器械坚利,犹可用,奈何所给乃此等?”征古嫚骂之,见者皆忿。克宏知征古狂生,不足与较是非,怡然不少动。至润州,征古终不快,白召克宏归,以神武卫统军朱匡业代之。燕王弘冀独以为克宏可任,卒遣行。
克宏帅师至常州,征古犹遣使趣其归。克宏曰:“吾计日破寇,尔何为者,必奸人也!”命斩之。使者曰:“受李枢密命来。”克宏曰:“李枢密来,吾亦斩之!”遂斩使者以狥。然后勒兵进,大破吴越兵于常州,斩万级,获其将数十人。自保大来,边事大起,克敌之功,莫先克宏者。拜奉化军节度使。复上疏请援寿春,行至泰兴,发疡,数日卒,国人莫不痛惜。谥.威烈。或云初克宏母自表其子可为将,征古抑之。母又言克宏有父风,苟不胜任,分甘孥戮,元宗始用焉。及征古诛死,诏暴其罪,亦以折辱克宏为言云。
                                                              (选自陆游《南唐书》,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时元宗自谓唐后规取中原/复旧业/群臣多为/大言以迎合主意/克宏独未常一语/及军旅人亦不以为知兵 
B.时元宗自谓唐后/规取中原/复旧业/群臣多为大言/以迎合主意/克宏独未常一语/及军旅/人亦不以为知兵
C.时元宗自谓唐后/规取中原/复旧业/群臣多为/大言以迎合主意/克宏独未常一语/及军旅人亦不以   为知兵
D.时元宗自谓唐后/规取中原/复旧业/群臣多为大言/以迎合主意/克宏独未常一语及军旅/人亦不以  为知兵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博弈”是中国古代游戏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体有:六博、双陆、打马格、围棋、和象棋,是古人展现智慧、运筹争胜的重要方式。 
B.“出”在这里是指出官。古代称由京官调任地方官为出官,一般含有被贬谪的意思。 
C.“谥”指谥号,只有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死后才会有谥号。 
D.“节度使”是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官员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将此官职命名为 “节度使”。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柴克宏忠于职守。他在担任宣州巡检使时,大力修缮被破坏的城池,使全城在吴越敌军到来之时得以保全。 
B.柴克宏军事才能出众。他在常州大败吴越敌军;在边界战争中所立战功没有人能够比得上,战死疆场后,谥号为“威烈”。 
C.柴克宏本性豪放。他在回乡担任龙武军都虞候时,乐善好施而不治理产业,以致家徒四壁,但他喝酒下棋,依然如故。 
D.柴克宏爱国、不怕牺牲。他担任抚州刺史时,淮南正在战乱,他主动请命,赴战场杀敌,朝廷命其与陆孟俊共赴常州。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精兵悉在江北,克宏所将财羸卒数千,枢密副使李征古给戈甲皆朽钝。
(2)及征古诛死,诏暴其罪,亦以折辱克宏为言云。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 8-9 题。
【黄钟】人月圆
倪瓒
伤心莫问前朝事,重上越王台①。鹧鸪啼处,东风草绿,残照花开。
怅然孤啸,青山故园,乔木苍苔。当时明月,依依素影,何处飞来?
【注】①越王台:在今浙江绍兴县西南,为当年越王勾践点兵复仇处。
8.简析“明月”这一意象在全曲中的作用。(5分) 
9.这首曲在写景上很有特色,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 1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对秦国贪婪掠夺而又肆意挥霍财富的行为提出批评的句子是 “         ”。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在江边月下以酒洒地表达对古代英雄的敬慕以及自己达观超脱的人生态度的名句是“                                     ”。
(3)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表现国家命运和个人遭际的两句是“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