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参考答案 1.D 2.B(A项递进关系颠倒;C项句式杂糅,应为“主要依据联考笔试成绩”或“以联考笔试成绩为基础”;D项“呈现”后缺少宾语“弊端”。) 3.A(虽有“像”字,但无比喻手法) 4.D 6.B(画:规划) 5.D画面中的人物,挥汗如雨,拼尽全力,可“杠铃”却纹丝不动,可见AB两项从主观着眼是不太贴切的,而C项已脱离了画面的整体内容。 7.C “比邻近的道庐大了一倍多”有误,武夷精舍的规模仅有邻近道庐的一半。 8.(1)(游人)常常喝酒还没喝到一半,(天色)已经接近黄昏,不能再停留了。 (补全成分 1 分;迫,接近,1 分;曛莫,黄昏,同义复词,“莫”同“暮”, 1 分)(2)(先生)讲学、门人弟子学习课业、弹琴唱歌、饮酒赋诗,没有不在这里 举行的。(肄,学习。 每句 1 分)(3)不像那些奇人隐士,藏于深山,练气功,吃灵芝,仰慕道家一类的人。(畸人,奇人,1 分;茹,吃,食;句意完整流畅 1 分) 9.答案 ①面溪背石,占地数亩 ②石木相映,环境清幽 ③功能齐全,布局合理。 (答对 1 点 1 分) 参考译文 武夷山位于福建省的正北部,山势雄伟幽深曲折。自汉代以来,武夷山的名字就出现在祭祀的大事中。福建的其他山峰,都是后来才见于记载的。武夷山最大的一座山峰,上大下小,高高地耸立,就像一个巨人戴着帽子。沿着缝隙中的石阶可以看见顶峰却不能攀登,世间传说逃避秦朝乱世而登入仙界的人就是在这里留下尸骨。有一道溪水从山峰下流出,悬崖绝壁高大、险峻,都在几十丈深。悬崖两侧巨石林立,宏伟壮观奇特秀丽。喜好游览的人也不能在一天中走完,于是就躺在小舟上沿着溪水逆流而上,称为“九曲”,环顾两岸。到达有的地面平坦、景物环绕、 集中的地方, 一定要为其而停船上岸, 拄着拐杖走走停停(流连忘返),不忍离去。山中本来有许多猴子,鸟大多是白鹇、鹧鸪,听到人的声音,有的就磔磔地怪叫栖止于山崖上,然后无拘无束地慢悠悠地飞走没有一点害怕的样子。水流潺潺有声,竹柏茂盛蔚为大观,草木四季都有花开。有位道士在溪水的六曲处尽头只造了一间房舍,来供游人吃东西休息。游人常常喝酒还没喝到一半,天色已经接近黄昏,不能再停留了。我的朋友朱元晦住在五夫里,五夫里在距离武夷山不到三十里的地方,近得好像是武夷山外园, 有空的时候就到武夷山游玩。朱元晦和他的门生弟子带着书前来诵读,选取的是《诗经》和《楚辞》,(朱元晦)和他的门生弟子吟哦高歌,饮酒长啸,一定要停留数日才离开。大概山中所有的乐趣,都是朱元晦的私人拥有,与他相比,我常常觉得很惭愧。淳熙十年,元晦辞去江东使节一职,享受祠官俸禄,又说:“如今我管理此地,终于能尽享山中之乐了。”因为他游览的次数多了,就在溪水的第五个转折处,背靠巨石的地方,规划精舍,采取道庐一半大小的规模。锄去茅草,只得到将近几亩大的地方。这里环境清幽,奇石佳木,拱立于屋子的周围,互相映衬。元晦叫弟子们准备簸箕、铁锹,采集青瓦,栽种竹子,弟子们相继完成了这些工作。 元晦亲自规划了精舍的布局,中间的做厅堂,旁边的做书房,高的做亭,间架多的做内室。先生讲学、门人弟子学习课业、弹琴唱歌、饮酒赋诗,没有不在这里举行的。我听到这件事,恍然像刚从睡梦中醒来,醒来后,还隐隐约约记得这个地方的美景。而且元晦对我说:“请你记述一下吧!” 元晦,是一介儒生。当时正用他的学问在这一带讲学,教育门生弟子。不像那些奇人隐士,藏于深山,练气功,吃灵芝,仰慕道家一类的人。秦汉以来,儒家的学说得不到阐明已经很久了。孔子所说的有志于道,指的是什么呢?孔子,是圣人啊,他慢步或快走都有一定的道理。至于他登上泰山之顶,在舞雩台下吟诗唱歌,没有什么他不游历的,原来是因为他的胸中自有广阔的天地。因而当时有弟子(曾皙)弹奏琴瑟,铿地一声停下,咏唱“春服既成”,竟然只有他为圣人所赞同。古代的君子对于游玩休息,哪里是拘拘束束的呢? 元晦既然已经明白这些道理, 就尝试着用这些道理教导那些来向他求学的人,并和他们一起在精舍饮酒畅谈。 古时那些神仙般的人物,(求学者)都能享受这仙人般的山水乐趣,那又如何呢? 淳熙八年,颍川韩元吉记载。 10.(1)刻画了一位多年漂泊,年华已逝,遇友伤怀的诗人形象。 (2)运用了对比手法(1分),诗人将“贫”与“贵”“春偏少”与“月最明”进行对比(1分),生动揭示出当时贫富不公的社会现象(1分),表达了对自己才华遭压抑的不平及对统治者的不满(1分)。 (3)首联表达诗人颠沛流离的感慨;颔联诗人感叹年华蹉跎,借酒浇愁;颈联对世态炎凉、统治者的控诉;尾联对未来、国家前途的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