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高中学校校园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橱窗中,宣传文字内容配有一张惨烈的车祸现场图片。小王同学就此上书校长,认为学校里的安全教育宣传“给图给真相”用意虽好,但视觉冲击力太强,不太适宜,建议另换其他图片,如漫画等。校长回复说,漫画太“温馨”,不能给人多少触动;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安全教育宣传,只有“触目”才能“惊心”。当然,也欢迎大家提出更加完善的建议。 校园安全宣传是“温馨提示”好,还是“触目惊心”好?同学们展开了热烈地讨论并提出了各自的看法或建议。 如果你是该校学生,也参与这场讨论,那么,你的立场是什么?或者对此有什么具体建议?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看法或建议。 阅读以上材料,写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完成写作任务。 【分析】 某高中学校校园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橱窗中一张惨烈的车祸现场图片引发的两方争论:就校园安全宣传问题,以小王同学为代表的一方主张的‘温馨提示’好,而以校长为代表的校方则主张的‘触目惊心’好.这其实是一场正反方的辩论。 我们从中选择一方进行写作即可. 立意角度例举 (一)赞同校长观点 1.真相的力量 2.交通安全:要正视淋漓的鲜血 3.致命与受伤:谁更可怕? (二)反对校长观点 1.“触目”才能“惊心”吗? 2.安全教育不妨“温馨提示” (三)赞同小王观点 1.忠言“温馨”岂不更好? 2.漫画宣传:让交通安全教育更温馨 3.对“触目惊心”的宣传画说再见 (四)反对小王观点 1.不惧“触目惊心”享受安全人生 2.一时的“温馨”潜在的隐患 3.有视觉冲击力才有心灵的震撼 (五)综合角度 1.安全教育:“触目惊心”与“温馨提示”的结合 2.看清温馨背后残酷的真相 3.安全教育方式:因人而异 【例文】 风乎舞雩,润物无声 校园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是该血淋惨厉般“触目惊心”,还是应描图写意般“温馨提示”?众说纷纭中,我以为,校园乃传播文明之场所,洵应和风细雨,风乎舞雩般润物无声,“温馨提示”为佳. 诚然,生命只有一次,安全教育有时确需呈现血淋淋的场景才足以触动人心,让人动容,尤其是一些社会公共场合、危险频发之地.不过,如果在书声琅琅的校园橱窗内张贴血淋淋的事故现场图片恐不妥当.一则影响校容校貌,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二则实非教育宣传之高明手段。 不可否认,无论何时何地,校园交通安全教育的宣传都是必须的.但是如果每天学生往来学校看见那张张惨烈的图片挂于橱窗内,心情难免受影响,至少不是愉悦轻松的.这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校容校貌呢?又或许配上一张惨烈的车祸现场图片,当即会触动一些学生的心,但是长期沐浴在血淋淋场景中恐怕对学生身心教育不利.校园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等素养的地方,教育也是一个长期润物教化的过程,安全教育不应该操之过急,简单粗暴。《论语•先进》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幅和谐温馨的画面是我们教育中追求的至高境界.交通安全宣传也是一种教育,应讲究润物写意,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将安全警钟长鸣在心中。 当下中国教育中存在形式化、急躁化的倾向,或许为了安全宣传,只是直接拿现场图片配上说明教化的文字罢了,以为这样便会触动学生的心.殊不知这或许只是校方的“一厢情愿”.实际有意义的安全教育要紧跟时代,有趣有用,学生参与并付诸行动,内化为习惯和素养。 日本地震中校园撤离现场异常地井然有序,这不禁让地球人都赞叹.个中原因是他们的安全教育落到了实处.如将各种防灾洲练、安全讲座、安全演习都常规例行化.或者让学生参与其中体验安全,比如让学生在上学、放学的路上实地调查,观察哪里是交通隐患处,回家自己绘制一幅“倒吸一口凉气”地图,以提醒学生注意交通安全。这些岂不比血淋淋的图片来的更有趣、有味、有意义?此实为我国校园安全教育之借鉴,润物无声胜有声。 “勿以恶小而为之”.校园交通安全教育牵连着家庭、学校、社会与国家.如果不重视内化修养的提升,只是简单挂上触目惊心的事故现场图片,恐怕难以解决频频发生的校园安全事故.不管是校园群殴事件、春游外出交通事件、口角之争酿成投毒悲剧事件等,都反映了我国校园安全教育的漏洞.“温馨提示”的功效不在一时,而是在和风细雨中长久培养学生的内在德行.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的人.”我们教育学生不是粗暴地再现现场,而是提炼升华之后,或漫画、或广告、或板报等形式去解读安全,重视生命;参与各种安全活动,去体验生命的美好.运用各种灵活有用的教育手段,让学生将安全内化为文明修养,这才能根本解决问题.因此多种形式的“温馨提示”比“触目惊心”来得更艺术、更内化、更文明些. 敢于直面“惨烈真相”图固然好,但对于未成年的学生,更需要“风乎舞雩”般的温馨体验的方式去教化.安全教育大于天,任重道远,不能简单粗暴,急于求成,应将文明礼让之风长期吹拂,才能使学生心灵得到熏染,警醒之钟长鸣心中。 “风乎舞雩,咏而归”,秉承着礼让之传统,希望我们的校园里处处充盈的是文明之风,融洽之意,并能化解社会的戾气,减少悲剧的发生,而不是弥漫着血腥与眼泪。 例文二 触目惊心的宣传,更有含金量 毋庸置疑,校园安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防患未然,降低事故发生的几率.因此,在宣传效果上,相比和风细雨的温馨提示,触目惊心更具含金量。 唯有触目,方能惊心.宣传想要深入人心,必先能引发触动.因触动而警觉,由警觉到自觉.如果宣传不能触发学生去关注、去体味、去思考,就很容易让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遑论安全教育的效果.有人不知道安全的重要性吗?其实,大家都知道.但知道之力有限,安全事故频现.新华社报道,我国30%的伤害来自交通事故,每年死于交通事故超过20万人.而这些事故中,大部分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也就是说,不够注意、不够谨慎是引发事故的顽疾.每每发生事故,当事人无不痛哭流涕,悔不当初.他们何曾没有收到过来自路标、亲友乃至自己的“温馨提示”?可见,温馨提示的力度远远不够.要想避免重蹈覆辙,教育者需要“触目惊心”。 之所以要触目惊心,是因为理性的“知道”常常在却熟睡.“知道”要走进内心、融入血液、深入灵魂,则需感性认知来做引擎.诚然,漫画等方式也可以表现安全的重要,但正如狄德罗所说,“任何东西都敌不过真实”.触目惊心的现场图片将最坏的结果呈现出来,告诉我们悲剧不是尚未发生的一种可能,而是已然存在的无数事实.一张张真切而具体的图片比任何文字都更具冲击性,直视它们,人们想必更具代入感,更易体会到生命的脆弱与珍贵,进而有所顾忌、加倍珍惜。 而这些,不正是安全教育的目的吗? 也许有人说,触目惊心的宣传会引起一些学生的不适.但这种不适,恰恰是宣传的意义和精髓.让人直面痛点、无从回避,甚至为过去的痛点而痛,才是避免下一个痛点的开端.鲁迅曾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现实不会因提示的温馨就变得含情脉脉.如果惨痛的事故不曾因宣传的委婉而减轻、消弭,就不要屏蔽掉外界的真实和残酷.毕竟,“本真地理解和直面死亡”是高中生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课.而他们的年龄和认知,也足以面对和理解这种“不适”.在想抢红灯时,那个提起脚又放下的犹豫瞬间,正是这种“不适”形成的条件反射。 在生死攸关的安全教育面前,下一剂猛药,变不痛不痒为触目惊心,显然更具含金量.学校的做法正是宁可当时闻议论,不要事后闻哭声.在学生们热切地关注、讨论、建议中,这次安全教育已因“触目惊心”而完美谢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