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寒假,被国内一所著名高校高分录取的小王,见到他高中最要好的同学小刘,聊起各自的大学生活。小王说,他进了大学才发现:身边有不少人不但学习拔尖,而且多才多艺,课余生活也很丰富;在这里,自己引以为豪的高考分数变得苍白无力。他后悔自己高中三年多数时间都在“题海”中度过了。 小刘对他说,不要这样轻易地否定自己的过去,如果没有曾经的付出,你如今连说后悔的机会都没有。 阅读上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漏个人信息。 参考立意 在教学上主张教学生立意追求最佳,在阅卷场主张百家齐放百家争鸣的多角度多层次的立意。 最佳层次 (1)小王在大学与身边人的对比的角度。 ①教育不均衡是目前教育的最大问题,呼唤教育均衡。 ②高中教育应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有机结合。 ③大学招生应变“唯分数”为分数与素质相结合。 (2)高分进大学名校的小王进入大学感到不适与后悔的角度。 ④应试教育可休矣,中学呼唤真正的素质教育。 ⑤中学生在搞好学习提升分数的同时要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全面发展。 (3)小刘劝慰小王不要否定自己的角度。 ⑥与其后悔过去,不如抓住现在勤奋学习,全面发展。 (4)综合角度 ⑦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而不是培养和选拔“考试机器”。 1号文,58分:给我在镣铐里起舞的勇气 三年时光,浸淫书山题海;六月一战,书写金榜辉煌。回望往昔桩桩件件,你,后悔吗?(开篇对偶,以凝练整句概括无数“小王”曾经共有的高中经历;再接以短句,似与“小王”们对话,又似向内我叩问,既激起共鸣,又引人思索。) 不后悔。但如果可以,我想拥有在镣铐里纵情起舞的勇气。(态度鲜明,化用闻一多先生的名句“戴着镣铐跳舞”提出论点,表达了“既不后悔三年遨游题海的经历,也希望在紧张学习之余拥有丰富生活、增长才艺的勇气”的观点,形象而富有诗意。但是,将高中紧张的学习生活喻作“镣铐”,需再斟酌。而且中心论点本身含有比喻,最好对其进行界定和阐释,为后文议论张本。) 高考分数下的苍白无力,是一代学子功利化学习的烙印。(“一代学子”虽由小王之个例推及社会之共性,但其所涵盖的范围的广度和时间的长度均有不严谨的地方,此句可调整为“高考分数下的苍白无力,是功利化学习留下的缺憾”)诚然,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习题的打磨之下,我们(直面考试,)如锋刃般无往不胜(“无往不胜”绝对化了,可换为“披荆斩棘”)。然而,这么多的拼搏和血汗,难道就是为了换一个“说后悔的机会”?为了六月的一战名扬,我们真的有必要放弃享受生活美好的权利吗?(“享受生活美好”转移论题了,可改为“我们真的有必要舍弃锻造才艺、丰富课余生活的机会吗?”)让人骄傲的成绩之下,有太多太多的人丢失了自己的声音,这是一代人的集体失语。(建议将此句换成“这是一个又一个‘小王’的集体失语”) 然而,“人生如路,须在荒凉中走出繁华的风景来”,为成绩奋斗之外走出繁华舞出灿烂的大有人在。(引用七堇年的名句,让文意流转巧妙而意蕴深厚,引出正面事例。但将“为成绩奋斗”说成“荒凉”也是欠贴切的。)借小王之眼,我们看见了名校之中有着这样一群人:学习拔尖、多才多艺,课余生活也很丰富。岂能说他们不知付出与奋斗为何物?(反问有力,但“付出与奋斗”与小王后悔的“题海生活”并不对等,有偷换概念之嫌。反问重心建议咬住“题海”,可调整为“难道他们不曾经受过题海的巨浪与狂风?”)他们只不过学会了在镣铐中起舞,在“一考定终生(身)”的压迫(改为“压力”更好)面前也紧紧握住自己的生活,这让他们光鲜的成绩之下有着鲜活出彩的光芒。深圳女孩郭欣立,今年作为青年代表赴联合国总部参加世界青年论坛。她是从题海中起身的一员——北大学子这一身份足以证明她的学力;她更是挥洒青春纵情起舞的一员——游遍世界、纵览河山,既能为普京读诗,又能组织公益捐款……高分绝不等同于低能,奋斗拼搏之外亦能有繁华多彩。(列举深圳女孩的事例,紧紧扣住“题海”与“挥洒青春纵情起舞”,让我们看到了她度越题海、到达彼岸的成功与兼有多种才艺、丰富的课余生活的精彩。“奋斗拼搏之外亦能有繁华多彩”可换为“于题海乘风破浪之外亦能有才艺的出众与生活的多彩”) 砥砺前行、为梦付出的前行(此处“前行”与前重复,可删)路上,我们更应追求和拥有的,是镣铐中起舞的勇气,因为“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面对小王和郭欣立所代表的两种人生,作者作出选择,再次申明观点,并引用尼采的话阐明原因)这不只是简单的生活追求,而是对自己生命价值的体味和尊重。(剖析本质,但关联词搭配欠妥,可换成“这不只是对远离功利的纯粹生活的追求,而且是对自己生命价值的体味和尊重”)把学习当成充盈自己的方式而非考取大学的手段,把兴趣爱好视作建立心灵的(删去“的”)后花园(的土壤)而非影响学习的杂事,用最纯粹的眼光看待自己的生活,背负着日渐增长的压力,拼尽全力地起舞,起舞,再起舞!(连用三个“起舞”形成排比,有徐志摩的《雪花的快乐》中“假如我是一朵雪花,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飞飏,飞飏,飞飏”的诗情和画意)这样简单纯粹的生活之道,又有谁能践行?(此问与前文矛盾,可换为“谁又不‘心向往之’?”)怀揣这样的勇气度过面前的挑战,又怎可能失败后悔?(这句话前提与结论的逻辑关系不完全对应,既已“度过”,当然不可能存在失败了。反问可换为“又何来‘在己为有悔’?”)因为在磨砺之后留下来的,是一颗充实快乐的心灵,是不惧任何挑战的意志与勇气。 不后悔曾经的拼搏为自己换来的光艳成绩,却也明白自己比别人缺失的东西,这才是直面迷茫的正确姿态。(简洁明了“怎样做”,在思维上更上一层楼) 而此时坐在考场上的我,也想发出一样的呐喊: 我不后悔,但请给我在镣铐之中起舞的勇气!(发出心灵的呼唤,用感叹句收束,为中心论点增添了感召的力量) 总评: 这篇文章最动人之处在于说理中融入了诗意,使文章富有了理趣。文题巧妙化用闻一多名句,用呼告的语气,让中心论点融入了动人之情,富有感染力量。行文中,作者也自然地引用了七堇年、尼采的名句,使得文章自始至终文气流淌,诗意盎然。 文章以逻辑思维推进为脉络,将七个文段精巧架构,转述材料继而抛出疑问,坚定地回答疑问接着申明观点,由小王个例联系现实事例,追溯原因进而剖析本质,提出措施从而发出号召,作者思维步步推进,段落衔接流畅,整篇文章章法严谨,转合自如。 更为可贵的是,文章虽是说理,却处处有“我”,读来有温度。作者的笔墨中始终有“我”,有“读者”,让内我与外物在情感与逻辑思维的碰撞中交流,营造了很好的共鸣场域。 文章另一个令人爱读的地方,是语言的灵动活泼。在句式上,时而对偶,时而排比,在整句中又间以散句,在长句中错落着短句,显得灵动;在句型上,因果关系、递进关系、转折关系等复句的运用,充分体现了文章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在语气上,时而反问,时而感叹,在理性阐述中暗藏情感的潮水,读来既有气势,又有情韵。 对于“戴着镣铐跳舞”的名句的化用,还缺少阐释名句、为我所用的思维步骤,“镣铐”指什么?“跳舞”又意味着什么?唯有结合材料和自己的观点对其进行清晰界定、合理阐释后,方能让文章立论明确具体,也可以避免出现后文论述不能深入严谨的问题。 因是考场写就,文章难免在有些语句的表达上存在不严谨的地方,可以在后期作文中提升思辨性表达的能力,以让文章在诗情中彰显辩证严谨的逻辑力量。(张安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