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从何而来 高三13班 时代的列车呵,始自于隆隆,终至于默默。松开季老,任老等一代大师的手,一个绚烂的大师时代,就驶离了人们的视线.于是人们怅然而叹:大师之后再无大师! 是惋惜,是留恋,是不舍,更是对当代学者的拷问.可是,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的时代.或许正如马克思笔下的混乱:”到处是一个颈项,一个胃,一个肘弯,但是从来不是一个人!”浮华的尘世撩乱了太多人的心.金钱,名利引诱着人们走进一个个大染缸,出来后,体无完肤,面目可憎!可笑如安妮宝贝在赚足人们眼泪后说的那句”我写作就是为了赚钱!”,又或是余秋雨在文章中大谈君子和小人后自己处世的虚伪. 看不见高尚,何来大师?周国平说:”当看到太多卑劣的行径,于是我们怀念高贵.”是的,当我们怀念大师时,其实是在怀念一种信仰,一种崇高. 大师从何而来?学者们.请先静下来! 看看季任二老在学术的象牙之塔里一钻就是几十年的韧劲,难道我们的学者们不应该学会在喧闹中恪守自我吗?武汉理工大学校长周祖德公然发表抄袭来的论文实在可耻,这样的学术态度,这样的人格修养,怎么应该成为时代的主旋律?这样的时代,怎么可能产生大师? 当然,我们绝不否定当代仍存在着如二老一样虔诚的学者们,那么这时我们公众应具有真正的包容之心.北大的推荐制度与当年清华破格录取钱钟书还是有相当距离的吧.真正的包容,是应该对真正的学术,真正的精神,抱有真正的敬仰之情.公众要以善之心,去接纳,去欣赏,直至去敬佩. 并且,我相信这个时代还是会出现大师的,只是像祝勇在<</SPAN>诗>中所说的那样”需要时间的距离”.正如古典的诗积累了千年的沉淀才有今天的芳香,我们当代的学者也需用时间去考验他们学术的造诣和人格的力量. 大师从何而来? 其实,只需学者们静下那颗浮躁的心,只需大众保持足够的宽容,剩下的,就是时间的淘洗。 不必为后世忧.尼采说,上帝死了,因此,一切都可能发生.是的,这个时代,依旧无限可能。大师,不会很远. 敢问路在何方 高三(14) 记得钱老与病魔纠缠时的请问吗?我觉得这是一个值得推敲的问题,为什么中国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说到这,不免提到教育,09年大师们的相继辞世,引发了群众和唏嘘,衍生出了“为后世而忧”的议论。且不谈能否的中国出现大师,先说在前苏联:“极端科学主义”繁衍出的中国式教育。真正该担忧的是教育问题,像之前的“素质教育”雷声大雨点小,不但没有培养到有理想有素质的人才,还加中了“应试教育”的筹码。这种心口不一导致教育的畸形,培养出了“奴化”的一代。像是被罚站的山东学生,宁愿冻死也要“诚信”;像是被禽兽老师强奸但唯唯诺诺的的女学生;像是宿舍起火却不懂正确逃生的上海女大学生。 看,我们标榜英雄,鼓吹尖子的教育培养出了什么“人才”,内心脆弱,行动笨拙,缺乏社会视野人。我们的教育尚且培养不出健全人格的公民,还谈什么“继承大师精神”,“胸怀天下”呢? 从王国维先生投湖自戕到海归教授涂序新跳楼自杀,难道这生命的控诉描摹不出中国学术的黑暗吗?且不谈中国教育经费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怪诞事实,说一下当下浑浊的治学境。前些天我看到一个报道,中山大学老师一篇论文被25人抄袭涉,而且抄袭者无耻到无以复加。例如“流血500ML”就改为“400ML”,这般恶劣的卑贱的手段不仅有碍知识尊严,且拿病人的命开玩笑。而且,如今高等学府的“官僚化”“行政化”愈演愈烈,“买学位”“买校董”的丑陋行为司空见惯。人们且不能严谨认真治学,那培养大师不就是天马行空的想法吗? 终其一生为教育事业奋斗的任靖玺先生最终也叹息;“我败给了专制、垄断、丑恶、没人性的教育制度。”不是吗?这不正是“钱学森之问”所要控告的丑恶现状吗?这不正是中国难以培养出杰出人才的根源之一吗?我们真正该有的不是“九零后”是否是“脑残”的一代,而是教育。唯有在教育上实现公平公正,明澈公开,不是简单的取缔“奥数”,这样我们才有资格去谈“中国的脊骨”。教育要培养的是具有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的现代公民,不是高分低能,精神上的残疾人。而对于个人,则要树立认真执着的态度,对生活,对学问。只有当社会与个人都自省其身,共同发展,我们,乃至后代才能继承一个先哲馈赠给我们的丰裕的精神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