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作文 >

材料作文“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写作指导及范文点评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6-01-08 15:47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孟子•滕文公上》说“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是说物有千差万别,这是客观规律。因为这个世界,绝不会因为到处雷同而精彩,只会因为差异互补而丰富,你觉得呢?
   请综合材料内容,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审题立意】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意思是,天下万物没有同样的,它们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个性,物品千差万别,这是客观情形,自然规律。这体现了自然界中物品存在着千差万别的哲学道理。
构思立意上可以从三个层次展开,一是明确对“物之不齐”的态度(如肯定物品千差万别是客观情形),二是对“物”的理解,这里的“物”既包括自然属性的物、人等,也包括意识形态中的“物”,如集体、国家、民族、思想、文化等;三是“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效果和影响以及我们对待的方式(怎么办)。

相关素材文章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物有千差万别,这是客观规律。对此,朱熹解释为:“孟子言物之不齐,乃其自然之理。”世界上的事物各有差异,这就是造物者的自然情况。  引申来看,这样求同存异的态度、这种包容并蓄的精神,正是从传统的经典角度、以哲学的理论高度,释读了当前我们所强调的多元文化并存的世界观。
  这个世界,绝不会因为到处雷同而精彩,只会因为差异互补而丰富。
  比如,从文学上看:
  唐诗殿堂,正因为有着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的大气磅礴、瑰丽奔放,又同时有着杜甫诗歌现实主义的沉郁顿挫、悲怆忧思,才更立体咏叹出大唐气象。既有张扬恣意、风流高歌,又有生民疾苦、缓歌低回。
  “诗仙”的豪迈出尘与“诗圣”的深沉入世,是一个健康文坛同时需要的两面不同旗帜。
  再比如,从政治上看:
  唐太宗朝堂里的“房谋杜断”,是李世民堪称“左膀右臂”的两位宰相。房玄龄善于谋策,杜如晦善于决断,所以说“房知杜之能断大事,杜知房之善建嘉谋”。
  房、杜二人不同的性格特色与智慧特长,如“笙磬同音”,协调互补,完善着初唐政坛。
  又比如,从音乐上看:
  中国最古老的弹弦类乐器琴与瑟。琴的音色清丽,有“泠泠七弦上”之幽古;瑟的音色华美,有“一弦一柱思华年”之丰富。
  当琴与瑟齐鸣,琴便如冷月一弯,飘逸出尘,瑟便如彩云满天,华丽铺张。二者协奏,相得益彰,如彩云追月,如阴阳和鸣。所以才从此有了“琴瑟和谐”这个成语。
  我们的耳朵能接纳不同的乐器性格,我们的世界能安放不同的人事脾性。
  更比如,从思想上看:
  中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两家学术思想,就是儒家与道家,而这两家学说,在很多地方又刚好是形成反差的。
  儒家强调入世,道家主张出世;
  儒家要在积极有为里体现担当意识,道家是在清静无为中实现超脱精神;
  儒家如大地上的行旅者,脚踏实地而忧国忧民,道家如天空中的翱翔者,放眼宇宙而顺其自然。
  中国易道哲学的黑白两色,正如儒道二者,阴阳互动、平衡既济;
  中国人的心灵构建,也需要社会秩序和个体自由的同时兼顾、协调共济。
  那么,从文明上看:
  世界上的文明形态,既各具特色之法,也各有共通之处,多元并存、协调发展,才是中和天下的发展大道。何况,人类社会文明形态之间,无论是中华文明、西方文明还是伊斯兰文明甚或其他文明类型,必然是共同点大于差异性,所以理应相安比相斥更容易。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孟子告诉我们,不必再把差别看成是异类,应该把差异看作是补充。  就像中国文坛以笔墨告诉我们的,可以魏紫姚黄、各有千秋;
  就像中国政坛告诉我们的,可以君子和而不同、周而不比;
  就像中国音坛告诉我们的,可以八音克谐、琴瑟和谐;
  就像中国学术告诉我们的,可以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那么,文明国家之间的共存之道也早就通过争战的两败俱伤与和平的相安久存告诉我们,可以求同存异,可以协同发展。
  而中国文化的特质就是:百家争鸣,多元并存。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