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 云栈屏山阅月游,马蹄初喜踏梁州。 地连秦雍川原壮,水下荆扬日夜流。 遗虏孱孱宁远略,孤臣耿耿独私忧。 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 注释: (1)汉中:战国楚地,秦置汉中郡,统前陕西汉中、兴安及湖北郧阳诸府,蜀汉以后,始专以汉中府为汉中郡。 (2)云栈屏山:《舆程记》:“陕西栈道长四百二十里,自凤县东北草凉驿,为入栈道之始,南至褒城之开山驿,路始平,为出栈道之始。”绵绵如连云,故称云栈。屏山,喻崇山峻岭,宛如屏蔽也。 (3)梁州:汉中有梁山,州以此名,蜀汉以后置梁州于汉中,隋废。扬雄《益州箴》:“岩岩岷山,古曰梁州。” (4)秦:古秦地,即今陕西。雍:亦古九州之一。《尚书.禹贡》:“黑水西河惟雍州。”应勋曰:雍,壅也。四面有山壅塞为固也。又为西北之位,阳所不及,阴气壅阏也。今陕西、甘肃及青海额济纳之地皆是。《晋书.地理志》:“秦雍流人,多南出樊沔。” (5)荆:古九州名。《尚书》:“荆及衡阳惟荆州。”《尔雅》:“汉南曰荆州。”李巡曰:汉南其气燥刚,秉性强梁,故曰荆。荆,强也。《释名》以为取荆山之名。扬:亦古州名。《禹贡》:“淮海惟扬州。”《尔雅》:“江南曰扬州。”李巡注:“江南其气燥劲,厥性轻扬。”故名。 (6)孱孱(jiān):窘迫也。曾巩文:“养其饥孱。”远略:谓立功于远方也。《左传》:“齐侯不务德而勤远略。” (7)大散关:大散关为周朝散国之关隘,故称散关。中国关中四关之一。位于宝鸡市南郊秦岭北麓,自古为“川陕咽喉”。 阅月:过了一个月。 荆扬:均古州名,此指湖北江苏等地。 孤臣:作者自指。 1:颔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从全诗来看有什么作用?(5分) 2:诗中抒写了怎样的心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1)颔联描写了汉中川原雄伟壮阔的地理形势。(1分)汉中地连秦雍,川原壮阔,水流不息,远达荆扬。(2分)颔联承接首联喜踏梁州,写所见汉中之景;同时山川形胜又触发了诗人渴望光复国土的情怀。(2分) 2:诗人远行归来,风尘仆仆,踏上汉中的土地,看到雄伟壮阔的汉中川原形貌,内心无比的喜悦和高兴;(3分)山川形胜,有利的敌情,又激发了诗人收复失地的心愿,但年复一年,岁月空逝,壮志难申,使他对国事前景又充满了无限的愁思和忧虑,表达了诗人渴望光复国土的心愿。(3分) 参考译文 连云栈、锦屏山,一个多月来,我在这一带漫游。到如今,心欢喜,马蹄声声中,重又回到了梁州。 这里的土地连接着秦雍,山川原野是这般雄壮,滔滔的汉水想着那荆扬,浩浩荡荡在日夜奔流。 笑那些残存虏寇,怯弱无能,怎会有远大的谋略?叹我这茕茕孤臣,耿耿难眠,独个儿怀藏着深忧。 大好时机一旦丢失,只怕到他年悔恨不及,大散关前不见王师,眼看着一年又到尽头! 创作背景 陆游于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初到达汉中王炎幕府任职,这年十月间因事到四川阆中,在从阆中返回汉中之时写下了该诗。 赏析 《归次汉中境上》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先写诗人回到汉中的喜悦心情,然后通过对山川形胜及金人军事力量的描述,抒发了他渴望光复国土的心愿。该诗写法跌宕多姿,对景物的描写十分精练,结尾意味深远,给人以深思遐想。 诗一开始用“云栈屏山阅月游”,叙述了去四川的经历和时间。从“阅月”得知诗人这次去四川往返有一个多月的光景。在这一个多月里,途中所见风光,主要写了“云栈”和“屏山”。从汉中去四川,沿途都是重山峻岭,悬崖峭壁,十分艰险,前人架木为栈道,故称“云栈”。诗人到四川特意游览了镜屏山,并写下《游镜屏山谒杜少陵祠堂》一诗,表达了对杜甫的仰慕之情。诗人往来与汉中、四川之间,所见景物很多,但这里只选了“云栈”和“屏山”,这样高度的概括,表现了他的精练特色。诗的第二句,既是点题,又表达了诗人回到汉中的喜悦心情。诗人这次远行归来,路途艰险,风尘仆仆,好不容易回到汉中,一看到广阔的汉中平原,当然有说不出来的喜悦。但诗人避而不说,却写出了“马蹄初喜踏梁州”。唐人孟郊用“春风得意马蹄疾”来形容中进士后的得意,而这里却用“马蹄初喜”反衬诗人回到汉中的欢快心情,真有青出于蓝的妙处。 诗的三四句,承前意而来。汉中地连秦雍(指秦国故地,今陕西、甘肃一带)。秦川八百里,地势宽阔,民风豪爽,物产丰富。又有水利之便,汉水流经汉中平原,注入长江,更可远达荆州和扬州。山川形势如此好,正是兵家用武之地。诸葛亮北伐中原,就曾以此为根据地。诗人在描述汉中地理形势之后,接着又对金人的军事力量作了描绘。“遗虏孱孱宁远略”,像这样兵力不多,又缺少战斗里的对方,不会有深谋远虑。言外之意是,正好趁此大好时机进行反攻,夺回失地,重整山河。陆游从青年时期就立下了匡扶之志,但不被重用,自来汉中之后,看到陕南的山川形胜,他心中又起收复中原的希望。他曾积极建议朝廷“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宋史·陆游传》)但此时南宋统治者已和金人订了“隆兴和议”,无意收复失地。当他看到“将军不战空临边”和“朱门沉沉按歌舞”(《关山月》)的情景时,不免黯然“私忧”,“孤臣耿耿独私忧”就是他当时心情的写照。此诗中间两联的描写,既描写汉中川原雄伟壮阔的地理形势,也体现了诗人深谋远虑的战略思想。而首联的“初喜”和颈联的“私忧”,不仅反映了陆游深沉的爱国热忱;而且在诗的写法上表现出跌宕多姿。 最后两句,抒发了诗人的感慨。这种感叹是承接“私忧”而来的。诗人一生都在忧国忧民,而当他亲临西北前线,观察山川形胜,分析敌情之后,认为这时正是收复中原的大好时机,时不可失,机不再来,一旦失去,便成为千载的遗恨。“良时恐作他年恨”,正反映了诗人此时深切的忧虑。“恐作”是推测之语,也是论定之词。由他后来写的“中原机会嗟屡失”(《楼上醉书》),更是证实诗人的判断是正确的。诗的最后一句,“大散关头又一秋”,表达了无可奈何的悲叹。陆游自从来到汉中以后,不仅积极向四川宣抚使王炎提出建议,由此收复中原;而且时着戎装,骑战马,戍守边关,“铁马秋风大散关”(《书愤》)形象地反映出陆游此时得意的军旅生活。然而年复一年,按兵不动,岁月空逝,壮志难伸,使得他不得不发出“又一秋”的哀叹。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总结,即要总括全诗,又要开拓出去,给人以深思遐想。此诗的尾联,虽说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哀叹,也是对国家前途的无限深愁。 此诗表现了诗人的“寄意恢复”,而“云栈”和“地联”更见其“浩荡丰腴”(《南湖集·方回序》)的特色。这首律诗的另一特点是对仗工整,名词、动词、叠词都对得极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