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 我行山南已三日,如绳大道东西出。 平川沃野望不尽,麦陇青青桑郁郁。 地近函秦气俗豪,秋千蹴鞠分朋曹。 苜蓿连云马蹄健,杨柳夹道车声高。 古来历历兴亡处,举目山川尚如故。 将军坛上冷云低,丞相祠前春日暮。 国家四纪失中原,师出江淮未易吞。 会看金鼓从天下,却用关中作本根。 注释 ①山南:即终南山之南,今陕西南郑一带。 ②函秦:指陕西、甘肃等地,古代属于秦国,那里有函谷关等军事险要。 ③秋千蹴鞠:秋千和蹴鞠是两种起源很古、流传很广的体育项目,这两种竞赛都于军事和武术有关。 ④苜蓿:又名草头,俗名金花菜,是一中马爱吃的植物。 ⑤历历:分明的意思。 ⑥将军坛:指汉高祖刘邦拜大将韩信的坛,遗址在今陕西南郑一带。 ⑦丞相祠:指蜀汉后主刘禅为纪念丞相诸葛亮而建的祠堂,遗址在今陕西南郑一带。 ⑧四纪:中国古代以十二年为一纪,四纪就是四十八年。从诗人作该诗时上溯靖康之耻,金兵侵犯中原,已有四十六年。 ⑨金鼓:古代战争中使用的锣鼓,这里代指军队。 ⑩本根:根据地、基地。 创作背景 公元1172年(宋孝宗乾道八年),四十八岁的陆游离夔州(州治在今四川奉节)通判任上,被四川宣抚使王炎辟为四川宣抚使司干办公事兼检法官。这年正月,陆游离开夔州,途径岳池,赴南郑上任,到达时已是暮春。南郑又名汉中,因在终南山之南,故曰山南。南郑的地理位置是“北瞰关中,南蔽巴、蜀,东达襄、邓,西控秦、陇,形势最重”(见《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六《陕西五》)。宋室南渡后,南郑更成为宋、金两国的必争之地。所以,当时不少人把它看成是恢复中原的根据地,甚至有人建议干脆迁都于此。 赏析 《山南行》是南宋时期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客居陕西南郑时所作的诗作。该诗描写了南郑县的风土人情、自然景物以及地理位置,从而暗示出了南郑县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表达了诗人对当时南宋王朝的时政、军事的看法,体现了诗人崇高的爱国情怀。 该诗历来受到重视。究其原因,除了该诗形式上的特点之外,更主要的是因为它充分地表达了陆游对时事,对政局的看法,标志着诗人整个人生历程和创作生涯的转折点。 高宗绍兴初年,南郑曾入于金人之手。收复后,经多年休养生息,陆游到达南郑县时,已是麦陇青青,桑林郁郁,平川沃野,大路如绳。陆游历来就极力主张:“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按:陇山以西,约相当于今天的甘肃六盘山以西,黄河以东一带)始。”(见《宋史·陆游传》)如今,当他亲眼看到南郑一带是如此的桑麻遍野,气俗雄豪,当他亲身体会到由此恢复故土大有希望,他怎能不精神振奋,壮心萌动正是从这个时候起,陆游的生活和创作展开了新的一页。他直至暮年,仍念念不忘这一段“匹马戍梁州”的军旅生活。自此以后,他的诗作也更为飞扬踔桌厉。 诗中“函秦”,指陕西、甘肃一带秦国故地,因其东有函谷关之险,故称“函秦”。“蹴鞠”,近似今天的踢球;“分朋曹”,指分组分队进行比赛。在南郑期间,诗人很留意风俗民情。秦俗尚武,民气豪健。秋千蹴鞠大风甚盛。陆游诗中曾多次言及。“苜蓿”,俗名金花菜,又名草头,为养马的上等饲料。“历历”,分明貌。将军坛,即拜将台,相传为汉高祖拜韩信为大将时所筑,故址在今陕西汉中的城南。丞相祠,蜀汉后主所立武侯庙,故址在今陕西勉县境定军山下,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曾多次屯兵于此,死后也葬于此地。“四纪”,即四十八年,十二年为一纪;中原自公元1127年(高宗建炎元年)入金人之手,到陆游写该诗时(1172年),已经四十六年,此言四纪,是举其成数。“师出江淮”句,是说长江、淮河一带,非形势利便之地,从那里出兵,收功不易。吞者,吞金之谓也。着一“吞”字,诗人气吞山河之慨如见。“会”,应当,将该。“金鼓”,古代行军交战时用,此处代指王师。关中,指战国末期秦国故地,应包括秦岭以南的汉中,与现今关中即陕西,亦即函谷关与陇关之间的概念有所不同。 诗篇除了后四句是有关军国大事的议论外,其他部分好象都是对山南风土人情和自然景物的描写,貌似一篇旅途游记。其实,只要明白了当时的形势、陆游的主张,以及山南的地理位置,便能明白诗人的用意所在。这些描绘里面处处贯穿着诗人的愿望和主张。他之所以写乎川沃野,麦陇青青,苜蓿连云,杨柳夹道,是因为他觉得此地财力可用;他之所以写地近函秦,气俗豪雄,是因为他觉得此地民心可用;而他引今据古,历数陈迹,也都是为了用来证明地利可用。由于全诗花了这么多笔墨对沿途风土人情作详细的描写,由于有了这么多有力的根据,所以,后四句的议论便水到渠成,令人读来无生硬和突兀之感;也正由于诗人在描写自然景物时带着很强的主观感情,所以,和单纯的模山范水之作相比,该诗就显得更有价值;并且诗人的感情所注不是一己的穷通,而是国家的兴衰,因此,和那些寄情山水、吟风弄月之作相比,该诗的格调就显得更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