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灵王即位,欲为霸,会诸侯,使椒举如晋求诸侯。晋君欲勿许。司马侯曰:“不可。楚王方侈,君其许之,修德以待其归!若归于德,吾犹将事之,况诸侯乎?若适淫虐,楚将弃之,吾谁与争?”公曰:“晋有三不殆,其何敌之有?国险而多马,齐、楚多难,有是三者,何向而不济?”对曰:“恃马与险,而虞邻之难,是三殆也。恃险与马,不足以为固也,从古以然,是以先王务德音以享神人,不闻其务险与马也。若何虞难?齐有仲孙之难而获桓公至今赖之晋有里克之难而获文公是以为盟主卫邢无难狄亦丧之故人之难不可虞也恃此三者而不修政德,亡于不暇,有何能济,君其许之。”乃许楚。灵王遂为申之会,与诸侯伐吴,起章华之台,为干溪之役,百姓罢劳怨怼于下,群臣倍畔于上。公子弃疾作乱,灵王亡逃,卒死于野。故曰:“晋不顿一戟而楚人自亡。”司马侯之谋也。 楚平王杀伍子胥之父,子胥出亡,挟弓而干阖闾。阖闾欲兴师伐楚,子胥谏曰:“不可。臣闻之,君子不为匹夫兴师。且事君犹事父也。亏君之义,复父之仇,臣不为也。”于是止。蔡昭公朝于楚,有美裘,楚令尹囊瓦求之,昭公不予。于是拘昭公于郢,数年而后归之,昭公济汉水,沉璧曰:“诸侯有伐楚者,寡人请为前列。”楚人闻之,怒,于是兴师伐蔡。蔡请救于吴。子胥谏曰:“蔡非有罪也,楚人无道也。君若有忧中国之心,则若此时可矣。”于是吴兴兵伐楚,遂败楚人于柏举,而成霸道,子胥之谋也。故《春秋》美而褒之。 (节选自《新序·善谋》)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齐有仲孙之难而获桓公/至今赖之/晋有里克之难而获文公/以为盟主/卫邢无难狄/亦丧之故/人之难不可虞也/ B. 齐有仲孙之难而获/桓公至今赖之/晋有里克之难而获/文公是以为盟主/卫邢无难狄/亦丧之/故人之难不可虞也/ C. 齐有仲孙之难而获/桓公至今赖之/晋有里克之难而获/文公是以为盟主/卫邢无难/狄亦丧之故/人之难不可虞也/ D. 齐有仲孙之难而获桓公/至今赖之/晋有里克之难而获文公/是以为盟主/卫邢无难/狄亦丧之/故人之难不可虞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殆,意为危险。与“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中的“殆”含义相同。 B. 务,意为致力、从事,与《过秦论》中“务耕织”的“务”含义不同。 C. 倍,同“背”,与《鸿门宴》中“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的“倍”含义相同。 D. 前列,文中是指先锋、先头部队。与我们平常所说的“位居前列”含义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司马侯劝晋君暂时迎合楚王,若楚王仁德,诸侯自然会去侍奉他,否则,晋国再去灭掉楚国来争霸。 B. 楚灵王召集诸侯会盟后发动战争,兴建宫室,导致众叛亲离。这恰好印证了司马侯“淫虐将遭弃”观点。 C. 伍子胥出逃到吴国,吴王阖闾想出兵帮他报仇,但子胥劝阻吴王,不能为了给子胥报仇而损害君王道义。 D. 蔡昭公因一件美裘触怒楚国贵族,被囚数年才获释。回国途中他立誓报仇,后求救于吴,吴最终打败楚国。 13. 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恃此三者而不修政德,亡于不暇,有何能济,君其许之。 (2)蔡非有罪也,楚人无道也。君若有忧中国之心,则若此时可矣。 14. 请结合文本分析司马侯与伍子胥的“善谋”智慧。 参考答案 10. D 11. B 12. A 13. (1)依靠(你所说的)三种条件,而不去修养政教仁德,恐怕连救亡的空暇都没有,又怎么能达到目的呢?你还是答应楚国吧。 (2)蔡国并没有罪过,是楚国无道。君王如果有占据中原的想法,现在正是时候。 14. 在楚国请求晋国支持其进行诸侯的会盟时,晋平公本来不同意,但司马侯认为要看楚王的发展趋向。如果楚王趋向仁德,将来楚国一定会强大,那时晋国都会臣服于楚国;而如果楚王趋向于骄奢淫逸,则楚国一定会向亡国的方向发展。所以应该答应楚国的请求。最后楚王果然向骄奢淫逸的方向发展,最后逃亡过程中死在荒野中。晋国不费一兵一卒而楚国自己就衰落了。在楚平王杀害伍子胥的父亲后,吴王要攻打楚国为伍子胥报仇,但伍子胥制止了吴王,认为这不符合规矩。在收到蔡国向吴国的求救后,伍子胥认为此时有合理的理由来攻打楚国,所以劝吴王出兵伐楚,并取得胜利,成为诸侯的霸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