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重庆市2024届高三第二次联合诊断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4-04-12 10:06
重庆市2024届高三第二次联合诊断检测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病毒到底是不是生物?学界为此争论不休,至今没有定论。
在看到病毒之前,科学家心目中的病原体和其他的一般细胞都是湿润柔软的脆弱球体。虽然形状规则,但个体之间有一定的差异。可病毒呢?病毒好似埃舍尔笔下的图形,充满了“几何美”。有的是像正二十面体一般的正多面体,有的像蚕茧一样呈螺旋状重叠在一起,有的则像无人火星探测器一样,颇有些机械感。同一种类型的病毒都拥有完全相同的外观,无论是大小还是个性,都没有丝毫偏差。这到底是为什么?因为病毒是种无限接近于物质的东西。
病毒无法摄入营养,也不会呼吸,自然不会排出二氧化碳和其他废弃物。换句话说,病毒是没有新陈代谢的。如果把病毒提炼到不含任何杂质的状态,在特殊的条件下进行浓缩,就能使病毒“结晶化”。湿润柔软、形状不规则的细胞绝不可能出现这种状态,只有结构完全相同的单位整齐排列,才可能形成结晶。病毒在这方面与矿物有异曲同工之妙,是如假包换的物质。病毒的“几何性”,就来源于蛋白质规则排列而成的外壳。我们甚至可以说,病毒是来自机械世界的微型模型。
然而,病毒和单纯的物质之间有一个本质区别。这也是病毒最显著的特性——病毒能自我复制,自我增殖。这种能力是靠蛋白质外壳内部的单一分子核酸(DNA或RNA)来实现的。
病毒没法单独存在,寄生在宿主的细胞上,才能开始复制。首先,它将充满动力的粒子附着在宿主细胞的表面,好似紧急着陆在小行星上的宇宙飞船。然后再通过接触点,将自己的DNA注入细胞内部。DNA中包含了构筑病毒需要的所有信息,宿主细胞对此一无所知,还以为外来的DNA也是自己的一部分,并根据病毒的DNA信息不停地复制构筑病毒的“零件”。当“零件”在细胞内部组合起来时,新的病毒便诞生了。很快,新病毒就会冲破细胞膜,冲向新世界。
病毒游走于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如果我们将生命定义为“能自我复制的东西”,那么病毒必然也是生命体的一种.占领细胞,掠夺细胞的组织体系,进行自我复制,这过程和寄生虫又有什么区别?可是病毒粒子本身毫无生气,无异于机械部件,没有任何生命的律动。
(摘编自福冈伸一《生物与非生物之间》)
材料二:
从前人们认为病毒只不过是一些游离的遗传物质,因为恰好也组合了一些合适的化学成分,因而能在细胞内自我复制。2000年,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也正式表态支持这个说法,他们宣称:“病毒不是活的生物。”但没过多少年,病毒学家就纷纷对这种陈述提出质疑,其中也不乏公开反对者。新发现层出不穷,很多旧的规则不再适用。比如,很长时间以来人们一直无视巨型病毒的存在,部分原因是它们太大了,比大多数已知病毒都起码大一百倍。它们的基因也数量庞大,完全不符合之前病毒的定义。另外,巨型病毒入侵变形虫时,并不会融入宿主的无数分子团中,相反,它们会组织形成大量复杂的结构,这种结构被称为“病毒工厂”。病毒工厂通过一个入口吸收原料,然后通过另外两个出口输出新的DNA和蛋白质大分子。巨型病毒起码能用自己的病毒基因开展这个过程中部分的生物化学工作。
给自然界中的成员划出分界线在科学研究的时候是有用的,但当我们想要了解生命本身,这些分界线就成了人为设置的障碍。与其试图搞清楚病毒怎么区别于其他生物,还不如研究研究病毒是怎么和其他生物形成一个连续的演化谱。人类作为一种哺乳动物,已经和病毒组成了难以分割的混合体。移除了身上的病毒基因,我们可能根本无法活着从子宫里生出来。而人在日常生活中抵御感染可能也是借助了病毒DNA的帮助。就连我们每日呼吸的氧气中的一部分,也是海洋中的病毒和细菌共同产生的。海洋是基因的流动库,众多基因不停在宿主和病毒之间交换,   
严格区分生命和非生命的做法不仅让病毒变得更难理解,也让生命的起源更匪夷所思。生命起源的过程还没有完全明朗,但有一点是明确的:生命并不是由宇宙中什么伟大力量在一瞬之间变出来的,而是随着糖类和磷酸盐等原料在早期地球上聚合并发生越来越复杂的反应,慢慢演变出来的。例如,有可能是单链RNA分子逐渐生长,又获得了自我复制的能力。在RNA世界,所谓的“生命”可能只是一些稍纵即逝的基因组合,抓住机会就拼命生长,有时则被像寄生者一样的另一些基因破坏殆尽。这些原始“寄生者”中的一些可能演化成了第一批病毒,不断复制繁衍至今。法国病毒学家帕特里克·福泰尔(Patrick Forterre)提出假说:双链DNA分子有可能就是RNA病毒“发明”出来的,双链有不同的结构,能保护基因免受攻击。最终,这些病毒的宿主反而接管了DNA分子,接着接管了整个世界。也就是说,现在所知的生命可能全起源于病毒。
病毒在某种意义上的确是致命的,但它们也赋予了这个世界必不可少的创造力。创造和毁灭又一次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摘编自卡尔·齐默《病毒星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病毒的形状极具几何性,同一类型的病毒又拥有完全相同的外观,所以很有机械感。
B.病毒没有新陈代谢,特殊条件下能够如矿物般形成结晶,极易被人视作单纯的物质。
C.病毒能够占领宿主细胞,掠夺细胞的组织体系,进行自我复制,和寄生虫毫无二致。
D.现在所知的生命可能全起源于病毒,在演变过程中和病毒形成了一个连续的演化谱。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福冈伸一对生命的定义是“能自我复制的东西”,因此他更倾向于认为病毒是一种生命体。
B.巨型病毒之所以长时间被人无视,是因为它体积大,基因数量多,完全不符合之前病毒的定义。
C.人类和病毒已经组成了难以分割的混合体,说明搞清楚病毒到底是不是生物无助于了解生命本身。
D.原始“寄生者”会将另一些基因组合而成的“生命”破坏殆尽,可能是病毒具有毁灭性的根源。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关于病毒研究的主张的一项是(3分)
A.伦敦帝国学院的病毒学家在人体内发现了一种名为ERV-L的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同时他们也在许多其他物种中发现了同样的病毒,科学家画出的病毒演化树同它们宿主的演化树完美重合。
B.1976年,埃博拉病毒出现在苏丹,夺走了284人的生命。3年后它在苏丹卷土重来,造成34人死亡。然后它销声匿迹15年,1994年又在加蓬发起了攻击,杀死了52人。
C.2008年,拉斯科拉和他的同事发现,巨型病毒甚至可能被同类的其他病毒感染。这种入侵的新病毒被命名为噬病毒体,它们潜入病毒工厂,欺骗本应复制巨型病毒的工厂制造出更多噬病毒体。
D.1990年,疫苗专家开发出一种廉价且化学性质较为稳定的牛瘟疫苗。1994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就借助这种新疫苗发起了全球牛瘟根除规划。2011年,FAO正式宣布,牛瘟病毒已经从地球上消失。
4.根据材料一、二的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示意图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图片
A.巨型病毒感染首先是通过吞噬作用进入宿主细胞内部,而不是附着在细胞表面注入DNA。
B.巨型病毒开启星门,目的是将平时处于密封状态的蛋白质外壳打开,暴露里面的遗传物质。
C.巨型病毒DNA在宿主细胞质中释放出构筑病毒需要的所有信息,宿主细胞对此一无所知。
D.病毒工厂指根据病毒的DNA信息复制构筑病毒的“零件”并进行组合的宿主细胞分子团。
5.当下开展病毒研究,可以获得哪些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难于解决的事
霍亭
中秋节前一天的黄昏,农家们都兴致勃勃的在忙碌着预备明天过节的事了。自从异国军队霸据了这地方,差不多这样的节日已经没有了三年了。如今重新回复到太平的岁月里了,农民们一点也没有迟疑地就好好的预备起他们的节日来。
月亮升起来了,圆滚滚的一轮搁在村前一株楝树的枝梢上,没有事的农民全在坪场上乘凉。这时,有一个女人的声音唱起歌来,我听出这是张根林家的大女儿唱的。这是一个眼睛里有些白障的半盲的少妇。她还有一个妹妹,叫做小翠翠,十四岁了。
农村里很少人识字,东路教育委员会的普及识字运动还没有举办,她们姐妹俩虽然很有识字的欲望,可是现在她们还只能从一位做民运工作的女同志那儿口传地学会了许多歌。她们的颖悟的程度是值得教人惊讶的,一支歌只要同在一起唱了几遍,她们就自己会唱了,而且,还大都能猜度得出歌句的意义。现在,那位瞎大姊正在提高了声音唱:
前面有“江抗”的义勇军,
后面有抗日的老百姓
大家携手进攻敌人,
把他消灭!把他消灭!
她的声音是自然而纯和的,一点没有都市女性的那种刺耳讨厌的压榨出来的怪声怪调;我觉得这里有一种可爱的清婉的女性的音色,破人觉得那真正是一个女人在唱的歌。围听着的农人们学着队伍里的同志们一样疏疏落落的拍起手来,有一个老农民叫道:
“小翠翠也唱一个新歌给大家听听!”
小翠翠站起来假做倔强的抗辩说:“为什么不请那边的霍同志唱呢?”这样,小翠翠她自己脱了壳,而我却被邀进他们的乘凉集团去了。
我说:“好的,我和瞎大姊、小翠翠来合唱一个《秋风起》。”
小翠翠仍旧脱不了身,于是我们合上了音,一起开始唱起来:   
秋风起,秋风凉;
“江抗”“民抗”打东洋,
“江抗”“民抗”保家乡;
我俚在后方,
多做几件棉衣常,
帮助俚笃打胜仗……
我们唱完了四支,又由小翠翠唱了一个《军民合作》,这热闹的晚会一样的乘凉才渐渐的散开了。一个中年的农民把他的竹凳移到我的旁边,和我说起话来,一股酒气直喷到我脸上。
“同志,小翠翠的歌唱的真好,”他说,带着一种感触的叹喟,“将来打胜了仗,人总可以有好日子过了。”“是的,”我应他。
他搓了搓手,忽然问我道:“你今天看见一个女人么?她烫了头发的,穿一件黑香云纱旗袍的?”我记了起来,我今天是看见这样一个女人的,她还有两个金牙齿。
“她是我的老婆的女儿,我这个人人穷命又坏,这个老婆是第三个了,本来是一个寡妇,跟我的时候,就带了一个女儿来。”
“她的命也不好。把她养大了,给她嫁了一份人家。但是,偏偏嫁到了一个不昌盛的丈夫,没有两年,赌得连老婆也卖掉了,就是卖给现在的我的女婿的。他是在上海做外国铜匠的,所以她一直就在上海过活。那外国铜匠原来还有一个老婆,所以我的那女儿只能算是小,懂么?那个外国钢匠喜欢我的那个女儿,不喜欢他的大,所以他带了小到上海去,把大留在乡下。大有三个孩子,他有七亩田给他们种。这几年年头乱糟糟的,丈夫不回来,大在家里另外找了一个男人,隔年里又生了个孩子。”
“乡下太平了,我的女婿三年不回来,现在也回来了,这一回来,他的老婆的事情就麻烦了呀!”
“乡下太平了,我的女婿三年不回来,现在也回来了,这一回来,他的老婆的事情就麻烦了呀!”“麻烦什么?”我说。
“我的女婿一回来,他的老婆托了他们那边村上的王二叔叔来帶一个信,说不愿意回来了。”
“总要了一了呀!两面都愿意了一了,但是后来还是了不了。那边的女人的男人答应把田归还过来,还送三百块钱过来,大家请中人言明画个花字,以后不得翻悔生出是非。我的女婿答应了,不过他一定不要那三百块钱,他说现在在‘江抗’地面上,样样都要讲道理的呀,男女平权,女人便不能像东西那样买来买去了.但是,那边的那个女人和她的男人,却一定要送钱过来,他们说:‘他不收钱是什么道理呀,他预备日后无中无证好赖掉,重新生出是非来么?’这事情到现在大家僵住了!”
不同的气候可以形成不同的气流,这旧事件的新枝节却引起了我的兴趣,我望望他,提醒他向村自卫会去求解决。
他摇摇头,“他们有什么方子,我们已经提出过了,他们也没有办法。”
“为什么?”我说。
“没法解决,”他还是搖头,“一个要给钱,一个硬不肯收钱!世上也少有这样的事!”
“不要紧的。”我为他解释,“村自卫会是你们大家推选产生出来的。你们首先就应该信相自己的自衛会是有能力的,一定有好法子想得出来的。”
一月以后我又有事经过这个村上,我看见好多人围在坪场上听小翠翠她们唱歌,那位上海來的金牙齿女人也和在里面唱:
秋风起,秋风凉,
秋风吹过雪飞扬,
战士身上少衣裳;
我俚在后方,
多做几件棉衣裳……
那位中年的农民扯扯我的袖子。我立刻问他:“事情怎样了呀!”
他笑嘻嘻的告诉我:“了结得很好,村自卫会判定那女人的男人仍旧把三百块钱拿了出来,而我的女娇则并不拿进这笔钱,由村自卫会的人做中保,而把这笔钱,捐给部队里做寒衣了。”   
1941.2.1
(有删改)
[注]“江抗”,指江南抗日义勇军,是新四军江南指挥部领导的主力部队之一。“民抗”,指常熟人民抗日自卫队,是由共产党领导的江苏常熟地区的人民抗日武装。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江抗”“民抗”赶走了异国军队,让“这地方”又恢复太平,所以农民们都喜悦地为中秋节做准备。
B.小翠翠称呼“我”为霍同志,乘凉的农民邀请“我”加入,体现了“我”与当地百姓之间的关系亲密。
C.铜匠原大老婆现在的男人非要送三百块钱给铜匠,主要是因为还存在着把女人像东西一样买卖的思想。
D.村自卫会巧妙地解决了难于解决的事情,既化解了两家之间的纠纷,又支持了军队建设,一举两得。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前半部分,作者以大量笔墨写了与“难于解决的事”看似无关的内容,在交待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同时,又围绕唱歌自然引出了小说的主要故事。
B.小说以小翠翠姐妹、金牙齿女人等为主要对象,构成了抗战背景下的女性群像,通过对她们生活状态的叙写,反映了“江抗”“民抗”带来的社会变化。
C.小说以第一人称讲述故事,不紧不慢,娓娓道来,同时在故事之中套进了“中年农民”讲述的故事,叙事别具匠心,也让故事带给读者更强的真实感。
D.小说善于通过细节刻画人物形象,“一股酒气”“搓了搓手”“摇摇头”表现出中年农民问题得不到解决的愁苦,与后文的“笑嘻嘻”形成鲜明对比。
8.  文中说“不同的气候可以形成不同的气流”,小说写到了哪些“不同的气流”?(5分)
9.小说三次写到唱歌,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6分)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