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山东省济南市2024届高三开年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4-02-29 15:12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C(3分)
【解析】
C项,“发展到唐宋时期,诗已经不能演唱”错误,材料一第1段说的是“到了唐代,除了乐府诗以外……但是唐代大部分的诗都不能演唱了”。
2.B(3分)
【解析】B项,因果倒置,材料二第一段说的是古代诗词歌曲资料更多是通过阅读或吟诵才能获取的,这导致了古代诗词歌曲对文字的依赖性强,而非源于。
3.D(3分)
【解析】A项,可以证明《诗经》具有可诵、可奏、可歌、可舞的音乐性质。B项,可以证明唐代“一部分五言、七言的近体诗(律诗和绝句)也可以演唱”。C项,可以证明诗词既能唱,也有乐谱。A、B、C三项都论证了材料一中的“我国自古就有声诗统一的传统”这一观点。D项,只能证明人们可以把古典诗词谱成流行歌曲,不能证明材料一的观点。
4.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举了音乐“可视化”的例子论证了当前全媒体技术很多功能存在很大的随机性与不稳定性;通过对全媒体科技对古代诗词歌曲传播的优劣势对比,论证了全媒体科技不是古代诗词歌曲传播的全部支撑的观点。(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评分细则】举例论证、对比论证2分,分析2分。
5.①缺乏对古典诗词曲谱的发掘、整理与研究。②不能调动多种艺术手段演绎古典诗词歌曲作品,充分展现诗词的情感内涵和意境,使观众产生共鸣,体会作品表达的音乐意图;③单纯的“唯技术本位”颠倒了古典诗词歌曲的传承目的和物质手段之间的关系,没有更多地关注它的“神”(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评分细则】每点两分。
【命题意图】本次试题的设计遵循新课标的理念,《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在“学科核心素养”第四条“文化传承与理解”中明确指出,“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在命题过程中对新时代语境下古典诗词歌曲的传承进行了探讨。
题型有利于学生扩大阅读视野,对中国古代诗词歌曲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意义进行思考,关注现代科技融入的影响。考查学生理解文中观点,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能够从整体把握论证特点。
第5题培养学生结合材料联系现实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思维品质,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B(3分)
【解析】“ 批判乡人深入骨子的愚昧落后思想”错
7.D(3分)
【解析】佐证错误,嫉妒错误   
8.①爷爷自身的原因,善纳雅言,听从先生的建议让孩子们读书
②爷爷的教育方式,因材施教,对父亲、小叔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③孩子们的传承,孩子们继承了爷爷的勤劳与善良。
【评分细则】(4分。一点得1分,两点得2分,三点4分。关键词“善于雅言”“因材施教”“传承”意思对即可)
6.叙事谋篇方面的特点:①运用爷爷讲故事的叙述方式,将孩子们的成长经过讲述出来,回忆与现实交织,增强故事性。②从儿童视角,透过我的有限视角,追问到底有没有神仙的话题,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和生动性③采用倒叙,先点出爷爷的家道兴旺,然后回忆爷爷的教育过程。
【评分细则】(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命题意图】文学类文本阅读选取的是一树繁花的原创小说《爷爷遇见过神仙吗?》小说通过乡民的赞叹,“我”的询问,爷爷的故事,讲述了爷爷超出乡民的育儿理念,揭示了那个时代的民族教育理念。其考点指向理解小说的文本内容,鉴赏小说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和探究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等能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 D(3分)
【解析】原文是“乃有六七人,盗发之日,先禁他所,被放才出,亦遭推勘,不胜苦痛,自诬行盗。元济因此更事究寻,二千人内惟九人逗遛不明。官人有谙识者,就九人内四人非贼。”
11 C(3分)
【解析】 C项的“封建世袭制度的继承原则是通常把自己的爵位、封邑、官职、财产传给自己的嫡子”,应为传给“嫡长子”
12 C(3分)
【解析】 “希望臣子们自我勉励”原文是“戒勖子弟”即训诫勉励自己的子弟。
13.(8分)
(1)我每次平定了一个地方,都心怀畏惧,(勉励自己)切莫骄奢淫逸来警醒自己,接纳忠言来纠正自己的错误作为。
【评分细则】(4分。“危惧”“戒”“忠謇”各1分,语意通顺1分)
(2)那些功臣子弟多数无才无德,靠祖父、父亲的资荫就做上大官,不修身养性,只爱奢侈放纵。
【评分细则】(4分“才行”“藉”各1分,句式、语意通顺各1分)
14.①君臣分析隋朝盗窃案时,太宗勉励臣子们要敢于匡扶劝谏君主。
②魏征提醒唐太宗吸取历史教训,不忘初心。
③岑文本提醒唐太宗要亲近君子,鄙视小人。
④唐太宗提醒臣子们要教育好子弟们。
【评分细则】(3分,每条1分,答出任意3点给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注意不能照抄原文)
【命题意图】《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0年修)》在“课程性质”中明确指出,“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在“学科核心素养”第四条“文化传承与理解”中明确指出,“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防止文化上的民族虚无主义。”这要求在命制试题过程中,要时刻将传统文化的优秀内容与精神作为考察的主要方向。
文言文题,选取《君臣鉴戒》部分内容进行考察。其中文化常识题,对“囹圄”“刍荛”“废嫡⽴庶”“避席”四个概念进行考察。本题意在扩展学生文化常识基础知识面,以及考察对文化常识名词的辨析,从而让学生更准确和深刻地理解相关文化常识。   
C项的“封建世袭制度的继承原则是通常把自己的爵位、封邑、官职、财产传给自己的嫡子”,应为传给“嫡长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C(3分)
【解析】作者因杨本胜到来,告诉自己儿女的消息,作者推测儿女现状,担心儿子瘦弱,女儿痴顽,并非作者回忆离别时的情景。
16、①尾联意为,(我和杨本胜)谈话结束(夜已很深),边地的画角之声已经停止,(我对着)青荧的油灯,两鬓斑白如丝(2分)。
②尾联以景结情(1分),借助深夜画角声停止、青灯照着两鬓如丝的情景(1分),
③表达了作者对儿女深深的思念与愧疚(1分),及流落幕府、功业无成的感伤之情(1分)。
【评分细则】(6分,每条2分。内容、手法+分析、情感各2分)
【命题意图】本材料选取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的作品《杨本胜说于长安见小男阿衮》,是一首饱含深情感人至深的思念儿女的作品。习近平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中提到,“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传统诗歌鉴赏题,情感往往侧重于离愁别绪、爱国主义、感时伤怀,对于此类作品,考查较少。实际上,古代大诗人都很注重家风传承与子女教育,历代家训传承千古,薪火相继。最早如周公的《诫伯禽书》,后代如著名的《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等,均是对于家风重视的典范。历代文学作品,也极其重视父子亲情,从《诗经· 小雅·蓼莪》,到陶渊明的《责子》李白的《寄东鲁二稚子》杜甫的《月夜》苏轼的《洗儿》及本篇,均是至情流露、家风传承的佳作。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在学科核心素养第三条“审美鉴赏与创造”中明确提出,“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味”;在第四条“文化传承与理解”中,明确提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李商隐被称为“九世纪的朦胧诗人”,后世评论家曾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以此说明李商隐诗歌朦胧晦涩而难以把握主旨,本篇却畅晓如话,便于学生掌握。本篇旨在让学生在诗歌鉴赏中领略古典诗词的语言魅力与表达技巧,体会中华民族千古延绵不绝的亲情,感悟大诗人李商隐对子女的拳拳深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3小题,6分)
17.(1)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3)示例1: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示例2: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示例3: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示例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6分,每句1分,错字、漏字该句不得分。注意“豫”“已”等易错字)
【评分细则】每空1分,错一字则该句不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18.【答案】A:对后世文化影响深远B:也包含着竞争的关系(每空2分)
19.【答案】②“整个楚文化乃至楚国艺术设计”改为“楚国艺术设计乃至整个楚文
④把“并且”改为“还是”;   
⑩删掉“由于”或者“使得”。
(一处2分;只是写出序号,没有修改正确不得分。)
20.【答案】①“侵凌,鞭打,针刺,脚踹”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暴雨对小草的摧残;
②四个极具动作性的词语连用,富有画面感和力度感,突出了暴雨的急促猛烈。(一点1分,两点3分)
21.【答案】①第一处表示祈使语气,是对自己所作诗的强烈否定,表明任何人为的诗句都难以表现自然界的天然变化;
②第二处表感叹语气,突出了小草在大雨冲刷下的生机勃勃、绿意盎然和作者与小草共情快乐的喜悦之情。(一点2分,两点4分)
22.【答案】①第一句的“这”字代指前文提到的楚文化的精神特质所显现出的竞争力,使语言表达更简洁;
②第二句中的“这”字强调突出后面的对象,同时加强语气,表现了作者面对自然界各种变化的惊叹与欣喜。(一点1分,两点3分)
五、写作(60分)
 23.建议参照2023年山东高考作文评分细则,基准分为44分。
【立意解析】
(1)材料分析
这是一道多则材料的作文题。
材料一核心内容为“未来有我担当/战远方有我/我的样子就是中国明天的模样”“青春有我”,周深用歌声代表青年一代献礼建团百年,展青春力量,用亮丽的青春风采和豪迈的青春热情,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材料二强调“一蹶不振”“躺着不动”,体现的是一种“躺平”的心态,不思进取,安于现状。
材料一二的材料内容相反,构成鲜明的对比,找出不同,得出话题“肯定奋斗担当,拒绝躺平”。要全面归纳,不要只顾一点不及其余。综合两则材料,应当注重青年人的身份,阐述当代青年不应“躺平”,奋斗、有担当才是青年应有的风采。
(3)审题过程--容易被忽略的情境要求
1.“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
2.结合对上面材料的整体理解
3.文章应着重从青年人视角,应体现作者对“奋斗担当”以及“躺平”辩证关系的思考。这一点应该是判断文章立意思维层次的重要标准。
(3)审题过程--写什么
1.奋斗担当
个人应在国家发展中奉献力量。
2.拒绝躺平
3.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建团100周年
4 .青年人的责任担当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