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3-10-19 15:20
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科学技术的发展总是伴随人文主义的投射,同时也不断拓展哲学、文学、艺术等人文领域的边界。文学家们将相对论、量子力学等不断革新的科学理论吸收到创作观念中,用文学的方式观照科学及其人文意蕴。21世纪,爆炸式发展的数字与智能技术,不仅成为文学世界里新的重要景观,也重塑着包括文学研究在内的人文学科的方法与范式。
历史地审视科学与艺术文化的关系,科学技术的进步总是从某些方面启示艺术文化的开展,而艺术文化又常常以其情感智慧给科学的发展带来动力和创造力。一方面,本身涵盖人的思想和行动轨迹的科学必然成为文学的书写对象;另一方面,文学与科学的结合可以进一步催生文学的跨学科研究,比如医学人文的思考、文学的科幻文学研究、气候小说研究等。文学与科学的互动关系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出阶段性特征。回顾人类文明史,文学与科学的关系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分别是“古典时代——融合共生”“近现代——分离发展”和“现阶段——互补融通”。科学对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作品内容、创作观念和文学流派等方面。追溯西方文学与科学关系的文化源头,科学与哲学在古希腊时期就占据着重要地位,黑格尔哲学催生了西方现代哲学的语义主义和历史文化主义两个方向,分别代表了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西方文学界从浪漫主义到当代文学的作品尽管多以反科技的面目出现,但事实上却深受科技的影响和渗透。
古往今来的科学家努力探索和把握那些决定世间万物联系的普遍法则,而文学家又常常伴随科学的思维进行创作。从16世纪到18世纪充满理性主义光芒的科学和哲学思想哺育了基于理性主义科学方法的线性文学思维;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萌动发展引起了文化总体观念的变化,文学迫不及待地作出回应并积极参与科学假想,场论、相对论等概念革新了传统的小说叙事方式。使现代主义小说从容表达多元主义、相对主义和不确定性等。
文学不仅是新现象的直接反映,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洞察科学发展的前景和未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动力气象学家洛伦兹在研究计算中无意间发现了混沌现象的“非线性”特质,即“蝴蝶效应”,为解释事物表面呈现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提供了科学依据。而就在“蝴蝶效应”被发现并命名之前,小说家雷·布拉德伯里就在其短篇小说《一声惊雷》中用一只蝴蝶描述了一个类似的故事。文学对科学发展还具有反作用力,文学因其特有的想象力促进了科学发展,尤其是科幻文学点燃了人们科学探索的兴趣。文学还因其人文关怀和批判反思精神而促进科学健康、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文学家往往有着敏锐的眼光,能够切中时弊,深切地表达伦理担忧,呼吁人们警惕盲目的技术崇拜可能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科幻小说历来是科学与文学交叉研究的热点。近年来,围绕科幻小说的研究呈现出无理论时差的前沿性、丰富的区域国别性等趋势,科幻小说研究的选题还有待进一步扩展,进一步丰富科幻文学研究的区域国别性,客观展现世界科幻文学的创作价值与研究的全貌。
(摘编自张清俐、吴楠《人文与科学互动关联的文学观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科学技术的发展丰富了哲学、文学、艺术等人文学科的内容,并使之实现质的飞跃。
B.数字与智能技术不仅是文学世界里新颖的书写对象,也改变了文学创作与研究的方式。
C.艺术文化以其情感智慧给科学发展带来无穷的创造力,是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源头活水。
D.西方文学作品总是以反科技的面目出现,中国文学作品则注重点燃人们科学探索的兴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通过阐释科技与人文的关系,突出人文与科学的互动关联,凸显了文学的重要性。
B.文章既历史地审视科学与艺术文化的关系,又立足当下指出了科幻文学的研究方向。
C.文章第四段以“蝴蝶效应”的发现为例,论证文学以特有的方式前瞻了科学的未来。
D.文章同时肯定科学与人文的作用,帮助人们厘清二者的关系,有助于避免认识上的偏颇。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针对技术崇拜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后果,具有强烈责任感使命感的文学家郑重提出警告。
B.当下,文学与科学的关系进入互补融通的新阶段,文学与科学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回应。
C.用科学思维创作,把相对论等科学概念引入文学中,创作观念、作品内容等可能会焕然一新。
D.文学与科学的关系是既古老又贯通未来的课题,具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和深远的研究意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人们对酶的认识,或许可以从酒开始讲起。有一种观点认为酒是这样起源的:古代劳动人民有了富余的粮食后,将它们存在空的桑树洞里。时间久了,粮食就变成了一种具有香味的液体。后来,这种无意的发现就变成了有意识的行为,酿酒由此而生。但那时的人们并不清楚,酿酒的过程就是人类最早利用酶的过程——粮食中的糖类之所以能够变为酒精,就是酶在起作用。
今天,我们已经知道,酶是一类由细胞产生的生物大分子催化剂。
酶的本质是具有催化效能的蛋白质,它们的空间结构复杂而多样。当一种物质需要转化为另一种物质时,有时需要先达到一个很高的能量级别,有的化学反应因为需要越过这个像高山一样的能级,遂“望而却步”或“缓缓而行”;而大自然会使用酶来削低这座山的高度,加速转化过程,科学家们称它为“生物催化”。目前已知的酶可以催化超过数千种生化反应。正因为有酶的存在,生物才能进行生长、代谢、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
随着研究的深入,大家发现,酶对于生命体是如此重要——不要以为“催化”只是一个化工上的名词,生命就是一场盛大的化学事件,人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器”,由酶驱动的生化反应网络奠定了生命活动的核心基础。
其中,酶的最大作用是高效的催化剂。通常,一种酶只催化一种物质、发生一种反应,或者化学结构类似物质的相同反应,对其他物质则不会产生催化作用。这也保证了酶在我们体内不会“乱来”——如葡萄糖氧化酶,只催化葡萄糖的醛基氧化为葡萄糖酸,而不会催化葡萄糖的其他成分,亦不会催化其他物质的氧化反应。生物体在不断的进化过程中赋予各种酶专属的功能,一旦由于某些原因造成某一种酶的缺失,或催化活性低下,生物的新陈代谢就会紊乱,可能导致疾病甚至死亡。这也是很多疾病产生的原因之一。多数酶需要温和的条件来确保高效的催化效能,当超出适宜的温度和酸碱度范围后,酶的活性会显著下降。一些分子也可以影响酶的活性,如酶抑制剂能降低酶的活性,而酶激活剂能提高酶的活性。
这样的特性,让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现代工业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我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酶。比如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中,酱油、醋、茶叶的发酵都离不开酶。而对现代工业而言,酶也是绿色生物制造的核心“芯片”。由于酶具有诸多优点,在工业制造中可减少原料和能源的消耗,降低废弃物的排放,具有绿色制造和可持续发展的典型特征。
酶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馈赠。在自然界数亿年的进化过程中,酶分子形成了复杂的结构,以行使各自的功能。从生物体找寻适宜属性的天然酶是目前工业用酶的重要来源。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具有丰富的多样性,1克土壤中含约1000~100000种微生物,酶在自然选择压力下还在不断地进化与演变,使自然界的酶资源宝库不断丰富。
直接从环境样本中筛选与鉴定新酶是重要的酶发掘手段之一,比如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们从热泉中筛选到耐高温的DNA聚合酶,成为现代生命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PCR技术基础。而近年来新方法学的突破,例如大规模基因测序技术、基因人工合成技术、高通量筛选技术,使科学家们也开始使用数据挖掘的手段来发掘新酶。
为了构建整体化酶资源体系,实现酶资源的分析、评价和利用,中国科学院战略生物资源专项支持了多个研究所,共同联合建立了覆盖上千种不同工业反应的酶库,迄今已支持了数十家行业龙头和新兴科技企业的技术升级与产业发展,为我国酶资源产业化变革升级提供了重要战略支撑。
虽然天然酶资源丰富,但它们能催化的反应与工业上的需求仍存在差距。科学家们也在不断地学习自然,创制满足特定需求的人工酶。为了满足生物制造业的高效能、高强度、操作柔性的要求,工业酶应具有优异的酸碱、温度、离子强度、有机溶剂及底物耐受性能,能够在较宽的过程参数下发挥催化作用。因此,理解工业环境下酶的催化行为,并开展适应性改造,使其发挥最大催化潜力,成为亟须破解的瓶颈。
为此,科学家们发展了酶工程技术,将酶分子进行改造与重新设计,从而改善酶的性能,使其能够用于工业环境。该领域的领军人物弗朗西斯·阿诺德创立了模拟自然的定向进化方法,也因此项技术的发明获得了2018年诺贝尔化学奖。定向进化在众多酶的改造上取得了重大成功,例如,重要的一线降血糖药物西格列汀就是由人工改造的酶所合成。
对酶的结构生物学研究,使人们能够从结构的角度理解酶的功能,分子动力学模拟为酶催化的动态过程提供信息,而人工智能技术则可对酶分子的结构进行预测。这些技术的结合,使科学家们能够以更精巧的方式对酶进行设计。例如,中科院微生物所的研究人员即利用多尺度计算酶设计技术,实现了系列手性氨基酸的大规模工业生产。但在酶的结构与功能的生物物理机制尚未被完全解析的情况下,设计高性能的酶仍存在巨大的挑战。
(摘编自《酶,是生命不可缺少的核心物质》)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粮食变成酒是人在无意识中发现的,而酿酒的过程就是人类最早利用酶的过程。
B.很多疾病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某一种酶的缺失,或催化活性低下,导致新陈代谢紊乱。
C.所有的酶都会受到温度和酸碱度的制约,也受分子的影响,需要温和的条件保障催化效能。
D.我国已经建立覆盖上千种不同工业反应的酶库,并完成了酶资源产业化的变革升级。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酶的特性决定了它会被广泛地运用于现代工业、食品制作、环保发展等多个方面。
B.研究得出,人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器”,酶是驱动生化反应网络的核心基础。
C.对工业酶催化行为的理解及开展适应性改造,使其发挥最大潜能,成为亟待破解的瓶颈。
D.弗朗西斯·阿诺德创立的定向进化方法,在对酶的改造与重新设计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功。
6.根据文章内容,谈一谈你对中国“酶产业”未来发展的建议。(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炖马靴
迟子建
父亲说头道岭有条母狼,它双眼瞎。他们不止一次撞见它与乌鸦同食腐肉,看着它被漆黑的乌鸦给挤在一角,像条瘪了的布袋。父亲可怜瞎眼狼,做了几个鼠夹子,将拍死的老鼠扔给它。从此,它像一团飘浮的阴云,蔫巴巴地尾随着队伍。它得了食物后会叫几声,像小孩子没吃饱奶时的吭叽声。后来,瞎狼在他们视野里消失了,但父亲还会在队伍偶尔开荤时,将吃剩的骨头,扔到附近的山洞。瞎眼狼喜欢山洞,当它走投无路寻到那儿的话,总不会饿着。
袭击守备队发生在1938还是1939年,父亲记不清了。他说那天是小年,雪粉飞扬,常迷了人的眼睛。父亲说雪花纤尘不染,就像老天送来的润眼膏,无比清凉。他们抗联部队的一个支队,二十多号人,清晨从四道岭的密营出发,晚饭时分,袭击了位于中苏边界的一个日军守备队。
当队伍冲向弹药库和粮库时,没想到这两座库居然还有碉堡的功能。父亲说大部分战友牺牲在那里。副支队长下达了撤退令,只有五个人撤了出来。父亲撤得并不顺利,一个日本兵始终在追捕他,两个人之间的周旋和战斗,进行了大半夜。父亲说自己太走运了,最后一颗子弹,击中了敌手的左肩。而那人开的一枪,穿过了他制造运动假象时用树权挑起的秋衣,后面两枪都成了献给夜的森林的小礼花。
作为火头军,父亲行军打仗总是背着一口铁锅。那铁锅与他的背一样宽。除了手枪,他还携带一把三寸长的钢刀。此外他棉军服的里子,还缝了两个布袋,一个装盐,一个盛火柴。在雪地艰难跋涉约两里路后,他听到背后隐约的狼喙。雪越下越大,敌手紧追着父亲,他们就这样在飞雪中又行进了两个多小时。父亲实在走不动了,在靠近河岸的灌木丛停下。飞雪中林木模糊,可狼的叫声愈发清晰。父亲饿得肚子咕咕叫。他打算与敌手决一死战。如果幸运,再燃起一堆火,化点雪水喝。对付狼,火光就是子弹。
我觉得父亲无数次唠叨的这个故事,没啥新奇。但我对后半程的故事永不厌倦,就像对一首喜欢的乐曲,不管循环播放多少次,依然爱听。
父亲说他卸下锅,手握钢刀,身体绷紧,做好了决战准备。可是敌手踩着父亲趟出的脚印,趔趔趄趄靠近他时,既没做出战斗的姿态,也没举手投降,而是一头栽倒在雪地上。他打着寒战,牙齿磨得咯咯响,不知他是被疼痛折磨的,还是因为憎恨父亲。
父亲先缴了他的枪,是一支轻便灵活的三八式步骑枪。父亲说那是女战士最喜欢的一款枪。他最终靠着这支枪,俘获了母亲的芳心,当然这是后话。父亲说本来可以一刀子扎在敌手心口上,让他立即毙命。但见他气息奄奄,挺不了多久了,再说狼嚎声越来越近,父亲就准备先点火。他从灌木丛划拉了一抱干枯的树枝,把锅支上,放上雪,生起火来。躲在灌木丛后的狼,交替发出叫声。父亲看到灌木丛里始终只有两个黄绿色的光点在闪烁,那是狼眼发出的光。父亲说,直到这时他才明白,为啥有一条狼的叫声,令他有熟悉的感觉。
敌手挣扎了最后一程,凌晨死了。父亲说这时雪停了,老天爷不撒纸钱似的雪花了。他再次搜敌手的身,只在军服的口袋里搜出一个金属外壳的镜盒。父亲凑近篝火一看,里面竟夹着张相片,是个穿印花和服的姑娘,她微微垂头,浅浅笑着,满眼都是甜蜜。父亲想,这相片中的人,也许是敌手远在家乡的恋人,而她再也见不到心上人了。父亲将镜盒放回了敌手的口袋。父亲突然发现,敌手穿着马靴。父亲将这两只靴子从敌手脚上拔下来,靠近篝火,用钢刀切割靴子。他划开靴帮,撩猪毛似的,将靴筒绒毛在火上处理掉,再用刀子,将它一遍遍地刮着,除掉绒毛烧后留下的灰烬,再尽力刮掉所染的颜色,让牛皮恢复本色。一双马靴,经他分解,得了大大小小的牛皮共十块。他将它们放进雪堆,一遍遍揉搓,使它们更为清洁,然后加柴调旺篝火,把马靴皮下到锅里,开始炖马靴了。这口锅散发的水蒸气,被篝火映照得像一条腾空的金龙。马靴的味道渐渐散发出来,初始是糊味,跟着是膻味,半小时后,牛皮仿佛被熬煮得苏醒了,淡淡的香气出来了。父亲用桦树枝做筷子,捞出最大那块马靴皮,用刀切下一小块,努力填进嘴里,将余下的一分为二,撇给盘踞在灌木丛的狼。我问他食物如此短缺,为啥还要喂狼?他说可能是习惯吧,毕竟瞎眼狼在那里。再说狼得了吃的,就不会过来吃人。他说的人,是否包括敌手?这个话题我始终没敢问。
父亲本来是想向着四道岭的密营方向撤退的,他渴望在那儿与离散的战友汇合。他不想天亮前出发,雪夜的森林,就像打了数不清的烟幕弹,分辨不出东西南北。可是狼逼得他必须走,因为它们窸窸窣窣地走出灌木丛,朝向篝火了。借着残余的篝火,父亲望见了一生难忘的情景。两条狼一前一后,呈一条直线。前狼挣扎着向前,后狼使劲拽着前狼的尾巴,这尾巴随时有被扯掉的危险。最终瞎眼狼将前狼生生地拖回了灌木丛。父亲长吁一口气,分出两块牛皮,投给它们。他将剩下的牛皮捞出,揣进裤兜,然后划拉了一抱柴,将篝火调得旺旺的,拔腿出发了。
越走越没有方向。就在父亲走投无路时,他听见了背后走兽的声音,还是那两条狼!前狼追上父亲,停下的一瞬,它身后的瞎眼狼立马放下前狼的尾巴,上前两步,用嘴温柔地触着前狼的脸。前狼发出撒娇和委屈的叫声。父亲说,只有母亲对孩子才能表现出如此的怜惜和爱抚。他说,瞎眼狼叼着的尾巴,是它生命的脐带,也是一道藏在心底的光啊。
每到小年,父亲都要讲一遍这个故事。后来的事,我和母亲差不多都能背诵了。天连阴了三天,瞎眼狼和它的孩子在前引路,他们靠着所剩的煮熟的马靴皮,和深埋在雪下的红豆浆果,以及山洞的骨头,渡过难关。那些骨头,有瞎眼狼备下的,也有父亲当年丢给它的。母子狼最终带着他,靠近了一个村庄。父亲说,闻到炊烟的气息后,瞎眼狼松开嘴,用两只前爪激动地刨着地,洗尘似的,快乐地躺倒,在雪地打了几个滚,然后起身抖了抖毛。沾在它身上的雪粉飞溅出来,飞进父亲的眼睛,与他的泪水相逢。
父亲离世后,每年这时,我也给儿子讲这个故事。我怀疑过,父亲的这个故事是不是编造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在东北抗联博物馆陈列室的橱窗里,父亲中弹的棉绒秋衣还在,弹孔边缘处的烧灼痕迹清晰可见。儿子每次听我讲炖马靴的故事,总要骂张学良,说当年他要是带领东北军抵抗侵略军的话,日军不会轻易占领东北。发完牢骚后,他常会打电话叫外卖,外卖的主角是鱼皮冻。我想他是用他的肠胃,帮助他的精神,记忆这个故事吧。
最后我要补充的是,父亲每回讲完炖马靴的故事,总要仰天慨叹一句:人呐,得想着给自己的后路,留点骨头!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双线并行,明线是父亲自己的经历,暗线是母狼的故事,这使文章结构清晰,情节集中。
B.小说以东北抗联与日军作战为背景,再现了战士们不怕牺牲、保家卫国的历史风貌,意在展现残酷战争、严苛生存条件下的英雄群像。
C.准备炖马靴前的一系列动作,与父亲火头军的身份相吻合,表明了父亲在恶劣的环境下依然保持着冷静积极的态度同困难作斗争。
D.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在人与人、人与狼、人与自然的对抗中,塑造了具有生存智慧、强烈生存信念和道德感的父亲形象。
8.瞎眼狼“藏在心底的光”,也藏在父亲心里。“光”在小说中具有多重内涵,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9.“我”在转述“炖马靴”的故事时,不时穿插“我”的揣测、点评等与故事看似无关的闲笔。这些闲笔有什么作用?(6分)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