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河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9月大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3-10-02 11:21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
《老子》曰:“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意思是,“有”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比如,车的功用产生于车毂的中空处。

材料二
庄子与弟子走到一座山脚下,看见一株大树,枝繁叶茂,耸立在大溪旁。庄子问伐木者,这么高大的树木,怎么没人砍伐。伐木者似对此树不屑一顾,道:“这何足为奇?此树是一种不中用的木材。用来作舟船,则沉于水;用来作棺材,则很快腐烂;用来作器具,则容易毁坏;用来作门窗,则脂液不干;用来作柱子,则易受虫蚀,此乃不成材之木。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有如此之寿。”

读完上述两则材料,你有什么感悟?请结合个人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文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度高二9月大联考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
1. B【解析】B.“古代中国长期使用的雕版印刷……使图像叙事逐渐超越了文字叙事的影响范围,开始大量的传播逐渐扩散到大众人群”以偏概全,材料一第二段主要讲述机械复制技术的出现,使得图像叙事逐渐超越了文字叙事的影响范围,开始大量的传播逐渐扩散到大众人群。“印刷术”只是众多“机械复制技术”中的一项,导致“图像叙事开始大量的传播逐渐扩散到大众人群”的,是“机械复制技术”。故选B。

2. D【解析】A.“印刷技术”错,此外因果关系不当,根据材料一第四段可知,互联网和终端技术的发展为图像叙事的发展提供条件,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因此而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这一时代被称为图像叙事的狂欢时代。B.“使图像叙事超越文字叙事成为当下叙事的主流”,以偏概全,根据材料一第三段可知,“这些改变”包括“弥补了静态图像叙事中时间不足的缺点”和“传统静态图像的空间叙事有了动态的线性时间特征”两个。C.“主要是为了说明‘启航’画面不再是一个视觉图像,而更像是一个精神象征”错误,列举《启航——中共一大会议》这一事例主要是为了证明材料二第二段“新时期之后的宏大叙事模式已经更加注意历史图像的‘现实感’和精神性”的论证主题。故选D。

3. C【解析】原文中的“宏大叙事”在叙事主体上,被定位于某种观念或信仰“代言人”的社会角色;在题材主题上,反映人类和社会重大问题。而个人化叙事则侧重于创作者的视角和认识。选项中,A.展示汉代的兴盛,B.表达对资产阶级新青年的批判,D.揭示封建大家庭人性的扭曲和变态的压抑,都属于“宏大叙事”。C.则强调了孙犁的个人视角和认识。故选C。

4.①论证语言:准确严密,语言精练,态度明确。比如,第二段“新时期之后的宏大叙事模式已经更加注意历史图像的‘现实感’和精神性”,第四段“在此背景下,美术创作在图像叙事上出现了新的变化”,等等。②论证思路:材料首先提出图像叙事的两种模式——宏大叙事和个人化叙事的区别,接着结合具体事例分析新时期两种叙事模式的变化,最后说明新媒体技术对当代红色美术创作的图像叙事的影响及当代红色美术创作的注意事项。③论证方法:引用论证,第一段对马德生观点的引用;举例论证,第二段列举《启航——中共一大会议》的例子;对比论证,材料对比了宏大叙事和个人化叙事的差别。④论证结构:材料采用分总结构,按时间顺序交代了“新中国建立以来”“新时期之后”“21世纪之后”等几个时期图像叙事的不同特点,使文章线索清晰。(评分参考:答出一点给2分,两点3分,三点4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论证特点可以从论证语言、论证思路、论证结构、论证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语言特点来看,语言精练,准确严密,态度明确。从论证思路上讲,首先讲述图像叙事两种模式的区别,然后接着结合具体事例分析新时期两种叙事模式的变化,最后讲述新媒体技术对当代红色美术创作的图像叙事的影响。从论证方法上讲,主要有引用论证,比如对马德生观点的引用;举例论证,第二段列举《启航——中共一大会议》的例子。从结构上来看,采用分总结构,按时间顺序一一交代不同时期特点。

5.①当下的红色美术创作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书写新时代的内容。运用新的叙事手法,创新观察视角,注重图像叙事的变化。②注意历史图像的“现实感”和精神性,祛除人为制造的崇高感,使图像叙事更贴近于当代人的情感和审美。③当代红色美术创作,要注意现成图像的利用与形象建构之间的关系,注重表现方法的创新和精神面貌的新颖,使两者之间相互影射、相互生成。(每答出一点给2分,共6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材料的末尾指出当下红色美术创作领域“一成不变的表现方法和面貌”这个担忧。实际上,这涉及红色美术创作的表现方法的陈旧和精神面貌的一成不变两个方面。解答过程中,应紧紧围绕图像利用与形象建构之间的关联展开。材料第二段提到“新时期之后的宏大叙事模式已经更加注意历史图像的‘现实感’和精神性,力求祛除人为制造的崇高感,使图像叙事更贴近于当代人的情感和审美”,这一点应当借鉴。材料二第四段提到了“美术创作在图像叙事上出现了新的变化”,这也应该概括进来。另外,新媒体的发展对图像叙事的影响,这是当下红色美术创作应当运用的。

6. C【解析】A项,“并受到村人痛恨”错,文中看不出这一点。B项,“虎虎对懒狗不够好”错,从“一般喂狗吃喝都是虎虎的事”可以看出他对狗还是很好的,“到头懒死你信不信”也不是真骂。D项,“突出了团结才能战胜灾难的主题”错,小说重点不在写人们的团结。故选C。

7. C【解析】错在“小说直接描写了‘懒狗’与狼撕咬搏斗的场景”,没有直接描写,而是侧面描写。故选C。

8.(1)第一处画线句子描写了地震前不同寻常的景象,渲染了紧张的气氛,预示灾难的即将到来。(2)第二处画线句子是地震后的环境描写,突出了地震后的满目疮痍,同时反映了人物心灵所受到的巨大打击,也为下文狼的出现作铺垫,吸引读者阅读。(3)第三处画线句子的环境描写烘托出黑夜的清冷氛围,让读者感受到灾后幸存的人们依然惊魂未定的心理状态,同时也让读者看到希望。(答对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9.(1)小说以地震为背景,通过懒狗在地震来临之时向主人示警,并咬住主人裤脚,在主人遇狼时以命相搏,最终救下主人,而被狼咬死的故事,表现了灾难之际狗对主人的忠诚。(2)小说将懒狗平日的“懒”与地震时的“灵”和“勇”加以对比,将懒狗平日的“无用”与灾难时的“大用”加以对比,在极端事件及其情境中,把动物的良好品质凸显出来。(3)作为一部灾难题材的小说,小说没有过多渲染地震发生时的惨状,也不过度追求情节的跌宕起伏,只是平静从容地讲述人和狗之间的温情故事,表现出人世间的善良和美好。(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10. B D F(每涂对一处给1分,共3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解析】原句为:乃起兵,韩恐,使阳城君入谢于秦,请效上党之地以为和。意思是:于是就出动军队。韩国十分恐惧,派阳城君到秦国谢罪,请求献出上党的土地作为讲和的条件。

11. C【解析】C项“人怀吾义”的“义”是宾语,是“恩义”的意思;“亡去不义”的“义”做谓语,是“合乎正义”的意思。故选C。

12. D【解析】赵胜、赵禹二人没有认为接收上党对韩国有好处。故选D。

13.(1)韩国不能守住上党,将要把它献给秦国,(可是)上党的百姓都不想做秦国的臣民,而愿意做赵国的臣民。(“且”“与”“为秦”各1分,句意1分,共4分)

(2)发动战争超过一年,没看见得到一座城,现在安坐而得到城邑,这是非常有利的事。(逾、见、判断句各1分,句意1分,共4分)

14.①赵国接收上党是无故获利,不合道义;②韩国想转嫁祸患给赵国,接收上党会给赵国带来祸患;③秦国自以为可以坐得上党,已为上党付出很多辛劳,不会让赵国轻易获得;④弱小的国家不能从强大的国家那里得到好处,秦国军队强大,那些勇敢不怕死的将士列阵在上党,纪律严明,政务顺利,不能与他们发生战争。(每点1分,共3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能结合材料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秦王对公子他说:“早年殽山的战争,韩国作为主力部队,与诸侯联合进攻秦国。从前,秦国、楚国在蓝田交战,韩国派出精锐部队帮助秦军,秦军战斗不能取胜,韩国因此反与楚国联合,不坚守盟约。我准备进攻他们,怎么样?”公子他说:“君王出兵韩国,韩国一定恐惧,恐惧就可以用不打仗的方法而多割取土地。”昭王说:“好。”于是就出动军队。韩国十分恐惧,派阳城君到秦国谢罪,请求献出上党的土地作为讲和的条件。韩王派韩阳告诉上党太守靳悬说:“秦国出动军队来进攻韩国,韩国就会灭亡。韩王派我把情况告诉太守,太守还是把上党献给秦国吧。”靳悬说:“我请求发动全部守军对付秦兵,如果最终不能守住,那么我就为国战死。”韩阳迅速把情况报告给韩王,韩王说:“我开始就答应了这件事,现在不给,这是欺骗秦国。”于是就派冯亭取代靳悬。冯亭坚守三十天,暗中派人请求赵王说:“韩国不能守住上党,将要把它献给秦国,(可是)上党的百姓都不想做秦国的臣民,而愿意做赵国的臣民。现在上党有十七座城邑,愿意恭敬地献给大王。”赵王很高兴,召见赵豹说:“韩国不能守住上党,将要把它献给秦国,可上党的民众都不想做秦国的臣民,而都愿意做赵国的臣民。如今冯亭派使者把上党献给寡人,你看怎么样?”赵豹回答说:“臣下听说圣人认为无故获利是最大的祸患。”赵王说:“人们怀恋我的恩义,怎么说是‘无故’呢?”赵豹说:“现在秦国自认为可以轻易地得到上党。再说韩国之所以把上党献给赵国,是想要把祸患转嫁给赵国。秦国付出了攻打上党的辛劳,而赵国却得到了利益,即使是强大的国家也不能从弱小的国家得到这种好处,而弱小的国家却能从强大的国家手中得到吗?如今君王得到上党,可以说是有缘故吗?况且秦国那些勇敢不怕死的将士都列阵在上党,法令严格,政务推行顺利,不可以和他们作战,君王还是认真考虑一下。”赵王大怒说:“使用百万的军队,很长时间打仗,都得不到一座城,现在不用军队却能得到十七座城邑,为什么不接受呢?”赵豹从宫中出来。赵王召见赵胜、赵禹告诉他们说:“韩国不能守卫上党,现在上党太守把它献给寡人,有十七座城邑。”二人回答说:“用兵一年多,没看见得到一座城,现在安坐而得到城邑,这是非常有利的事。”于是赵王就派遣赵胜前去接受土地。冯亭对韩王说:“赵国已发兵占领上党了。”韩国将此事告诉秦国,秦王大怒,命令公孙起、王龁率领军队与赵国的军队在长平交战。

15. C【解析】C.“诗人连叶子生长的声音都能听到”错误。根据诗词平仄规律,“夜来秋到叶声长”的“长”字应读作cháng,二声,整句的意思是秋天到来叶声长夜不息。C项误将该字解作“生长”。故选C。

16.①“语意超绝”是指诗歌言简意赅,语意丰富,超乎寻常。②诗歌既有对个人流离困顿的艰辛生活的感慨,也有对国家战乱的担忧。③“南北东西俱我乡”,写自己流离生活的艰辛;“诸公共得何侯力”,旧友复起与自己犹在流离之中形成鲜明对比,诗人的内心该是何等的羞愧和不满;“老去事多”,写自己年华老去,而国家也正是多事之秋,感慨国家的战乱频仍;“试觅人间千仞岗”,用典,写诗人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绝。

(评分参考:①是对观点的解释,1分;②是对观点的概括分析,1分;③是结合原文的具体阐释,每点1分。共6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学生先要理解“语意超绝”的含义,然后简要概括诗歌中的表现,最后结合具体诗句从赏析情感、内容、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语意超绝”,语意丰富,超乎寻常。诗中的表现为个人流离困顿的艰辛生活的感慨以及对国家战乱的担忧,具体各联诗中都有体现。

17.(1)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每空1分,错字、漏字、多字均不得分)

18.①当之无愧(众所周知);②秋高气爽(秋高气和);③娓娓动听(绘声绘色)。(每空1分,共3分。如答

其他成语,可以与语境相合,亦可得分。不是成语不给分)

19.①“每逢佳节倍思亲”没有用引号,因为它做的是一个句子的主语,表达了节日里人们的一种普遍的情感,已经不再纯粹是对王维原句的引用了。②“千里共婵娟”加引号,因为前面已经表明了它是“东坡名句”,属于直接引用,并且有强调的意味。(每点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20.修改示例一:远道而来的节日礼物,代表不在场的他或她,陪伴我们共度佳节。

修改示例二:远道而来的节日礼物,代表不在场的他或她,陪伴我们共度美好的节日。

(改对一处1分,两处3分,三处4分)

【解析】原句有三种语病:一是语序不当,“节日”应修饰“礼物”;二是用词不当,“和”应改为“或”;三是成分赘余,“美好的”和“佳”语意重复。

21.(1)连航天器都会遭到腐蚀(2)事实并非如此(3)太空中有哪些因素会腐蚀航天器

(每空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22.(1)高真空环境(2)没有水(3)宇宙大爆炸时留下了辐射(4)各种宇宙射线(5)大量的太空垃圾

(每点1分,任答三点给3分。意思对即可)

23.【写作指导】本题是一则材料作文,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材料作文的审题一般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材料的主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此题可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和分析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立意。首先审清题干要求,结合个人生活实际谈谈对两则材料的感悟。

其次审清材料的内容。第一段材料讲述了老子对有无的辩证思考。第二段材料是《庄子》中的一段话:无用看起来不起眼,但是背后往往有“大用”。那些对人类有用处的树木,始终是不能终享天年,而是半道上被刀斧砍伐,这也是“有用”带来的祸患。人自身也是如此,你的才华和能力,可以给你带来荣华富贵,也会给你带来杀身之祸。

最后根据材料的内容确定写作内容。生活中我们时常会作“有用”或“无用”的价值判断。对“有用”和“无用”的讨论,可以引申至对“物质与精神”“科学与文学、艺术”“价值观”等方面的思考。

该题引导同学们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并进一步思考人生价值的真正内涵,考查同学们的辩证思维能力。综合材料,可以写“什么是‘有用’,什么是‘无用’,两者如何转化”“物质与精神层面的有用与无用”等。也可以从“对某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出发,写“价值观不同导致对‘有用’与‘无用’认知的区别”。联系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功利主义倾向,可以倡导“无用之用”,但写作时要把握好度。单纯地肯定或否定“有用”或“无用”,写“带来快乐的是‘无用’”“天生我材必有用”等,就偏离了题意。如果通篇论述文学或精神的重要性,未涉及“有用与无用”,更是离题万里。

【参考立意】

1.“无用”实则“有用”,成功往往垂青于有准备之人。

2.找到自身价值,多方积淀方能助你成功。

3.不能总是用“利益”来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

学生根据材料从不同角度进行立意、写作,只要在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符合相关要求,即可酌情给分。答案中的立意仅供参考。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