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衡阳市、湘潭市2023届高三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3-08-29 10:00
参考答案
1.D【解析】本题考查提取和概括文本信息、对获得的信息及其表述逻辑做出评价的能力。D项,“人类中心主义强调人与自然不分主次”这一理解不准确。根据材料二第二段所述,人类中心主义强调的是人之价值判断的主导地位。

2.C【解析】本题考查对获得的信息及其表述逻辑做出评价并判断其推论是否合理的能力。A项说法属于强加因果关系。由中西方人的文化特征的差异并不能直接推论中国人的生态思想、生态文学要优于西方,前提与结论之间并无必然的因果逻辑。B项“解决该问题的唯一出路就是中国人的生态思想”这一说法夸大其词。根据材料一末段第二句,即“在这个时候,中国人的生态思想便显示出它的魅力来”,可见“唯一出路”这一理解无中生有,歪曲了原文意思。D项“自然文学是现代时期的文学范畴,它产生于社会历史的现实层面”这一说法不正确,自然文学古已有之,并非产生于社会历史的现实层面。

3.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本观点并对材料与观点的关系做出合理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一末段所述,“中国人的生态思想”包括“尊重自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基本内涵。D项中王维的《秋夜独坐》描写的是诗人秋夜独坐的情景,通过对人生的感慨阐明佛意禅理,认为只有佛教才能从根本上使人们忘却人生的悲哀,从生老病死的痛苦中解脱出来。

4.①时间维度:材料一从历史时序的角度,论析中国生态文学的发生、发展与繁荣的历程;(2分)空间维度:指出近现代西方文学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阐述20世纪90年代中期西方生态思想和生态文学等译著对中国作家形成自觉生态写作精神、丰富生态写作文体的促进作用。(2分)

【解析】本题考查提取和概括文本主要信息,分析并解释观点和材料间的关系的能力。解答此题,应整体感知材料,提取各自然段意旨,梳理段间逻辑关系,概括出其行文结构思路;然后以简明扼要的语句加以表述。5.①人要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人是地球的一分子,不可肆意妄为、贪得无厌,凌驾于地球之上,应摒弃人类中心主义观点。②人要爱护自然,保护自然。人与地球本为一体(或“天人合一”),人要善待地球,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运用文中提供的观点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题干给出苇岸散文诗《大地上的事情》(第三十九节),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评析其内含的生态思想。解答此题,应细读所给选段内容,并从两则材料提取有关生态思想的基本观点,来分析选段内含的生态思想。

6.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小说相关内容的能力。A、B、D三项理解正确。C项中“但都对她的悲苦遭遇深表同情”这一理解不正确。从原文语境来看,并未写到三人对她的同情;另外,从“他们真是见地不同”可以看出,文中主要强调三人对路旁之“坟”的联想、感悟各自不同。

7.D【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和分析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D项中“文白相间、典雅古朴,同时又明白如话”这一赏析不正确。选文语言风格应是简洁幽深,平实朴讷,充满跳跃与机趣,留下大量能使人尽情展开联想的空白。

8.①是提供人物活动的舞台:三哑的清明祭扫,与小林、琴子、细竹的交谈、看风景,都是在松树脚下的坟地展开的。②是组织故事情节的枢纽:三哑扫墓,小林看风景,看美人,忆放牛,看坟,与琴子、细竹谈坟等情节,都围绕着坟及其周围风景来组织。③是关联人物思想情感(心理情绪)的载体:主人公小林对于时间、生死的思考,都由其清明时节所看到的坟地及周边风景而触发。④是彰显作家独特审美认知与深厚佛学修养的媒介:“坟”是大地的景致,具有超逸的诗意,内含佛教循环的时间观。(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分析小说中核心意象(物象)表达功用的能力。分析“坟”在小说文本《清明》中的作用,可以从“坟”与人物活动之间的关系入手;也可以分析“坟”作为核心意象之一,它与文中故事情节的关系;还可以分析“坟”与小说中人物的心理、情绪、思想等的关联,揭示作家独特的审美情趣.深厚的佛学修养等。

9.示例:(l)诗境:①小说侧重描写自然景致、民俗风情和人物情绪体验,抒情性居于主导地位,而公众号 情节性淡化了,弥漫着一股孩童般单纯天真的气息,犹如散文诗。(3分)②小说语言呈现鲜明的诗化特点,简洁幽深,多用省略、跳跃、暗示等曲折的表现手法,以及想象、联想、引用等修辞手法,产生“语不接而意接”的审美效果。(3分)

(2)画境:①小说描绘了清明时节,松树脚下绿草如茵的坟地风景,犹如高明画家绘制的一帧古画。(3分)②阴天里,坟头深树浅草中的两位女子琴子、细竹,宛如镜中比肩的美人,眉山如黛,是可以细品的入画美景。(3分)

(3)禅趣:①《清明》是以意象、意境为主体的诗体小说,散发着浓厚的禅趣。松树脚下的坟地风景,清幽、静寂、生机勃勃,出离了死亡之痛苦,传达出禅宗的彻悟与达观。(2分)②小说中的人物如小林、琴子,细竹等安然,纯真、自然,适意的状态,呈现出禅宗式的任意随缘的人生态度。(2分)③小林与琴子、细竹等的对话,具有较多的省略、跳跃、转折、空白,平实朴讷,而充满机趣,体现了禅家所追求的素朴与“明心见性”。(2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评价小说独特风格的能力。题干是基于文本二的相关观点,即“《桥》里充满的是诗境,是画境,是禅趣每境自成一趣,可以离开前后所写境界而独立”,而设问的。题干要求从画境、诗境,禅趣三个角度中任选其一,阐述自己对废名小说风格特点的鉴赏评价。考生应立足文本,找出与“画境、诗境、禅趣”等相对应的语句,然后展开分析,简述本文中“画境、诗境,禅趣”三者各自的内涵要点。

10.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的能力。原文标点:遂索友朋所录,宾从所抄,次第之。而余性颇强记,又忆其可忆者,载诸楮端,共得若干首。不过如全鼎一脔耳。独从前乐府歌行,不可复考。

11.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虚词和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迨辛卯昌国陷”与“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两句中的“迨”字含义相同,意思是“等到”。

12.D【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和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诗集之所以命名为‘奇零草’,是因为诗稿是在战斗岁月的间隙中写成的”表述不全面,还有诗篇散落,已非全貌这一原因。

13.(1)一再劝诫,只得停笔不再作诗,但还是有时偷偷地写。

(2)此后编辑新诗旧作,渐渐汇集成册。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第(1)小题的关键点:“屡”意为“一再”“多次”;“辍”意为“停止”;“窃”意为“偷偷”。第(2)小题的关键点:“缀辑”意为“编辑”;“稍稍”意为“渐渐”;“峡”意为“册”。(每小题关键处各1分,大意1分)

14.作者以杜甫、郑所南为例,说明自己的心迹。(1分)表明他没有因为诗作的不幸而消沉。(2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内容的能力。杜甫、郑所南都经历了激剧动荡的年代,遭受过厄运的打击,但他们都表现了高尚的人格。杜甫的“诗史”精神和郑所南以诗歌求知于后世的精神,都给予了作者莫大的鼓舞。他们的“志”和“情”使张煌言深受感动。作者记述这些,一方面是为描述他编集前后的感情状态和心理历程,更主要的一方面是旨在说明自己正是秉承着杜甫和郑所南的精神来编集《奇零草》的。他没有因为诗作的不幸而颓丧,没有因为斗争的失败而消沉。

【参考译文】

我从十五六岁起,就喜欢写作诗歌。父亲担心我荒废经、史,一再劝诫,我只得停笔不再作诗,但还是有时偷偷地写。等到考中举人后,与各方名流结交更加广泛,诗文往来赠答,时间久了,诗稿装满小箱子。恰逢国家多难,我在江东倡导抗清大业,所有以往写的诗稿,散失差不多没了。从此,不管是运筹帷幄在军旅之中,还是入朝主管起草诏令,在空暇时,仍能够抒发性情。等到清兵南下,长短诗篇和表章奏议,一概在丢在战火中,这实在是诗篇的不幸啊。

我从丙戌年泛海南下,算起来,已经历了十七年了。这期间,忧国思家,感时伤乱,无时不令人感慨万千,无事不叫我触目惊心。率军北伐时,壮怀激烈,长歌抒怀;避清兵南行间,孤寂凄凉,短诗寄情。每当动荡不安,局势动乱变化剧烈,更加触发孤臣对大明君主的依恋,拨动游子思念亲人的心弦。这些诗篇哪里是亡国的绝望之音,分明表达了忠臣回天无术的哀叹世事之心。

丁亥年春,随着倾覆的战船,丙戌年写的诗歌也沉入长江。戊子秋日,驻军山上,又散失了丁亥年的诗稿。庚寅夏天,率兵再次入海,戊子、己丑两年之诗又丢失了。幸好残篇散页,尚存十分之三四。到了辛卯年,昌国(舟山)失守,书箱中的草稿一个也没剩下。为什么诗篇的不幸,竟到了这样的地步。

此后编辑新诗旧作,渐渐汇集成册。丙申年,舟山再次失陷,(诗稿)散失了十分之三。戊戌年,战舰在羊山倾覆,(诗稿)再散失了十分之七。

近年,慨叹国运没有平定,国家光复遥遥无期,我想凭借诗篇代替年谱,于是,要回平日亲朋好友收录的和宾客随从抄记的诗歌,编排次序。而且我的记性强,又把那些能够回忆起来的旧作,重新卷清,共得若干首。(现在所录的诗歌)只是全部作品的一部分。不过,以往写的乐府歌行已经无从查找。

唉!在国破家亡之际,我受任为军事统帅,既然不能讨灭贼子报仇,又怎敢凭借诗歌求得后世的了解呢!然而,杜甫身逢天宝末年安史之乱,颠沛流离,入蜀途中,也不曾荒废写诗,直到今日,人称“诗史”。南宋灭亡后,郑所南还把诗集装进铁盒,投入枯井,三百年后,才见天日。他们的用心令人同情,他们的志向确实令人怀念。那么,为什么取名《奇零草》?一来诗篇散落,已非全貌,二来表明集中所收,均系作于军旅之间。张煌言自记。

15.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鉴赏古代诗歌作品的形象、语言、思路、表现手法、思想内涵的能力。C项中“用于反衬自己公务缠身不得早归的愤懑”这一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综合颈联上下句语意看,并无反衬关系,也无愤懑之意。

16.①思乡孝亲之情。“徇禄仍怀橘”,写自己任职微官,求得俸禄.仍旧怀乡孝亲。②随性自适,追慕隐沦之心。自己虽“卑栖”而能恬然自得;“看山免采薇”,有美丽山居风景可赏,免遭采薇(野菜)而食之苦,暂可随遇而安。③思念朋友,珍重知音之意。晚归蓝田,而时时回首身居长安的知音,可见眷恋之深。(每点2分,情感内涵概括要点与结合作品内容举例分析各1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作品内容和阐释作品情感的能力。题干从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角度设题,解答时须立足文本整体,联系标题与正文,借助注解的提示信息,解析本诗表达的丰富的情感内涵。本诗属于酬赠诗,结合诗题与注解,不难理解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主要包含以下三点:怀乡孝亲;随性自适,追慕隐沦;思念朋友,珍重知音。

17.(1)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

(2)吴质不眠倚桂树 露脚斜飞湿寒兔

(3)示例一: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斗兵稀(高适《燕歌行》)

示例二: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本题第(1)小题和第(2)小题分别出自《论语·先进》李贺《李凭鳍筷引》,均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推荐背诵篇目。第(3)小题是开放性试题,根据语境提示,可填“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可根据考生个人诗词积累来作答,但须准确无误。

18.①坚定不移 ②异曲同工 ③今非昔比(每处1分,其他合适的成语也可)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处,前文说杨叔子的做法遭到非议,接着说“但是,杨叔子先生”,此处可填“坚定不移”。②处,据前文“科学与人文融合的通才教育”“西南联大‘通识教育’的理念”等信息,此处可填“异曲同工”。③处,据前文“我们的物质条件.教育投入”和后文“大学毛入学率连年提升”,此处可填“今非昔比”。

19.杨叔子等教育家既看重专业能力,又强调文理兼修的教育思想,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修改正确一处1分,两处3分)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杨叔子等教育家既看重专业能力培养好”句式杂糅,二是“杨叔子等教育家”与“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搭配不当。

20.使用了对比和对仗的手法。(1分)使用对比手法既指出科学技术的重要,又突显人文精神更有价值。(2分)使用对仗手法使句子句式整齐美观,节奏鲜明,具有诗歌的趣味。(2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评价艺术手法的能力。对比手法的使用,在强调科学技术的重要性的同时,突出了人  文精神的重要。对仗手法的使用,让句子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具有诗的特点,同时表现了杨院士的诗人气质。

21.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语境中词语含义的能力。C项的“解释”和文中加点处的“解释”都是消除(负面情绪)的意思。A项的“解释”,是分析说明的意思。B项的“解释”,意思是解救、解脱。D项的“解释”,意思是释放。

22.①吹出笛声来,②果然可听么③这还不大好(每答出一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

【解析】本题考查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准确表达的能力。①处,看下文可知,大家是在听乐声,后面又有“送给谱笛之人,慢慢的吃了,再细细的吹一套来”等话语,可以推知这里应填“吹出笛声来”。②处,后文写“众人笑道:‘实在可听。’”可以推知贾母是在问大家“果然可听么?”③处,根据下文“须得拣那曲谱越慢的吹来越好”,可以推知,此处贾母在评论笛声时带着一定的否定语气。

23.【写作提示】本题考查写作能力。

(一)材料解读

材料首先介绍了中国画用笔的三个毛病,并进行了具体的解释,接着又介绍了克服“笔病”的三点做法。可见材料意在让考生在了解用笔弊病与克服笔病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从“笔为我使”到“顺应自然”再到“胸有成竹”,层层递进,又相辅相成,考查的是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

据此考生可以引申到学习、工作、做事甚至治国上,可以由个人、集体延伸到社会、国家层面。“笔为我使”,就是要我们扎扎实实练好“腕力”,夯实基本功;“顺应自然”就是要我们既遵守各行各业内在的规律,又灵活变通,能够因时因地制宜,富有生机活力;“胸有成竹”,就是要我们做好全局的规划,描绘好发展的蓝图,既高瞻远瞩又行稳致远。

从“感悟和思考”可知,文体是议论文。考生可以运用并列式结构,从学习、工作、做事、治国中选择一个方面阐释其中两者或三者的关系;也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从个人、集体延伸到社会、国家层面来谈,比如如何夯实基础?如何通观全局?如何灵活变通?如何达到自然佳境?总之,写规范的议论文要做到:观点鲜明,结构严谨,脉络清晰,语言生动。

(二)参考立意

(1)笔为我使,意在笔先。(可以谈谈个人的成长等)

(2)夯实基础,谋划全局。(可以谈谈社会、企业的发展等)

(3)高瞻远瞩,行稳致远。(可以谈谈国家、民族的复兴等)

(4)增强腕力,以不变应万变。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