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1.B【解析】文章虽然列举了三种类型,但作者说“这一归类划分不一定能够概括其全部”,说明陶瓷上的故事可能不止这三种类型。 2.D【解析】不是流传受阻,而是得以广泛传播。 3.C【解析】材料二重点论述的是民间陶工创作时追求的“野趣”。许之衡的观点是总结了陶瓷上描绘战争图像的构图特征,而没有反映出陶工绘画上追求的“野趣”,故不适合做材料二的论据。 4.①那些具有“雅趣”的文人作品过于拘泥于创作理念和审美规范的约束,使创作缺少了生活味儿。②那些不在意这些规则的民间陶工,遵循民间“野趣”的审美原则,能大量流传于世。(每点2分, 意思对即可。) 5.①要秉持“传承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的原则,继承传统,不断挖掘优秀传统故事。②不要有审美的自我强迫,追求“坦白、快活、自由,一任自然”的境界。③不断吸收时代的元素,不断改写重述,并形成一种叙事传统。④要远离“俗趣”的低俗,真正表现创作者的本心与真性。(每点1分,答出任意三点给4分。) 6.A【解析】B“让他选择暂时隐忍”理解有误,文中的父亲让他安分,并不是“暂时”的,而是不希望他参与其中。C“性格的执拗与幼稚”理解有误,文中黎典“把右手避到背后去”时,并不知道白骞为什么迟到,因此“执拗”不恰当。D“因国土沦陷而家境贫寒”理解有误,从原文看,白骞的家境贫困,国土沦陷应该只是一方面的原因。 7.B【解析】“白骞到来后的愉快”并非采用了内心独白的方式,“现在他虽然立刻感到了愉快”,这是作者对其心理的直接刻画,并未采用“独白”的方式。 8.①与黎典的形象形成对比,用父亲的懦弱、胆小、不觉醒突出了黎典正直、善良、爱国、敢于反抗的品质。②通过黎典父亲这一形象的塑造,展现出沦陷区普通民众的奴化与懦弱,从侧面展现出抗战形势的严峻。(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9.①本文以青年学生为主人公,他们虽未曾真正地投入到抗日一线,但因国土沦丧的义愤和觉醒是真实而强烈的。②本文将笔墨用在了沦陷区的自然环境描写上,渲染了一种哀而不伤、凝重而又充满热望的氛围。③本文展现了青年学生崇高而又略显稚嫩的革命理想,通过有良知的青年学生的毅然觉醒,让人看到国家民族的希望所在。(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0.D G I(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四处及以上不得分。) 【解析】原文标点:夫为人臣而割其主之地,以外交强虎狼之秦,以侵天下,卒有祸患 11.C【解析】“四时”意思相同。A“地方志”的“地方”指“行政区域”。B“聊乘化以归尽”的“乘”意思是“顺随”。D“善假于物也”的“善”意思是“善于”。 12.D【解析】“单凭楚对抗秦也毫无胜算”错,原文是“未见胜焉”,意思是“未必能够取得胜利”。 13.(1)我听说平定天下,在它还未混乱时就要着手,做一件事在未开始时就要做好准备;祸患临头,然后才去担忧它,那就来不及了。(句意1分,“治之”“患”“无及”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现在您放弃称霸、称王的大业,反而落个侍奉别人的名声,我私下认为大王不该这样做啊。(句意1分,“霸王之业”“事”“窃”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14.①苏秦不知道信奉道义,只知道逞口舌之才来迎合楚威王,他的策略只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而已;②最终苏秦因欺诈而失去性命,而任用他的楚国也最终灭亡。(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苏秦为赵国组织合纵联盟,去游说楚威王,说:“楚国是天下的强国。大王是天下的贤王。全国土地方圆五千里,战士百万,战车千辆,战马万匹,粮食可供十年,这是建立霸王之业的资本。现在您却打算听命于秦国,那么诸侯没有不朝见于秦国章台宫之下的了。秦国最引以为忧的莫过于楚国,楚国强盛则秦国削弱,楚国衰弱则秦国强大,这表明楚秦两国势不两立。所以替大王做最好的打算,不如六国结成合纵联盟来孤立秦国。大王如果不组织六国合纵联盟,秦国必然会从两路进军:一路出武关,一路下黔中。如果这样,楚都鄢、郢必然会引起震动。我听说平定天下,在它还未混乱时就要着手,做一件事在未开始时就要做好准备;祸患临头,然后才去担忧它,那就来不及了。所以,我希望大王及早谋划这件事。您若真能听取我的意见,我可以让山东各国一年四季都来进贡,奉行大王诏令,将国家、宗庙都委托给楚国,训练士兵,磨砺武器,任大王使用。合纵联盟成功,楚国就可以称王;连横联盟成功,秦国就会称帝。现在您放弃称霸、称王的大业,反而落个侍奉别人的名声,我私下认为大王不该这样做啊。秦国是天下的仇敌。主张连横的人都想割让诸侯土地来侍奉秦国,这是所谓奉养仇敌的做法。做为人臣,以损失自己国家的领土为代价,交结强暴如虎狼的秦国,来侵略天下,最终会招来祸患。至于对外依靠强秦的威势,对内胁迫自己的国君,以求得割让土地,这是最大的叛逆和不忠,没有比这更严重的罪行了。所以合纵相亲,诸侯就会割让土地侍奉楚国;连横成功,楚国就得割让土地侍奉秦国。这两种谋略,相差很远,大王要站在哪一方的立场上呢?因此,敝国国君赵王特派我献上这不成熟的策略,奉上详明的公约,听从大王决定。”楚王说:“秦国是虎狼一样凶恶的国家,不可以亲近。而韩、魏两国迫于秦国的威胁,又不能和它们深入地谋划合作。我自己考虑,单凭楚国来对抗秦国,未必能够取得胜利。在国内与群臣谋划,也不值得依靠。我躺着睡不安稳,吃也感觉不到香甜,心神恍惚,好像悬挂在空中的旗子,始终没有着落。现在您想统一天下,安定诸侯,拯救危国,我愿意恭恭敬敬地把国家托付给您,听从您的安排。” 材料二: 战国时代的游说之士却不是这样。(他们)不知道道义值得信奉,却喜欢于他们的言论容易迎合国君的需要。他们的居心用意,只是苟且地提出一时的权宜之计罢了。所以他们谈论欺诈的便利,而讳言欺诈的危害;夸说战争的好处,而隐瞒战争带来的祸患。他们一个接一个提出的权宜之计,不是没有好处,但是不会超过它的害处;有收获,但是不会超过它的损失。最后到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这些人,都因此丧失了性命;而任用他们的各国诸侯和秦国,也使自己的国家遭到了灭亡。 15. B【解析】“其英勇可在天下任何地方取得黄金富贵”理解错误,应为“富贵与天下人同享”。 16. 同:都抒发了送别时的忧伤之情。(2分) 异:①《送杜少府》主要表达了再远的距离也无法阻隔深厚友情的豪迈旷达之情;②《送崔押衙》主要表达了对朋友应当抓住机会建功立业的劝勉。(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7.(1)东犬西吠 鸡栖于厅 (2)鸣鼓而聚之 击木而召之 (3)示例: 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吴丝蜀桐张高秋 空山凝云颓不流 吴质不眠倚桂树 露脚斜飞湿寒兔 18. ①不胜枚举 ②辗转相传 ③息息相关(休戚相关) (一处1分,其他符合题意的成语也可得分。) 19. ①长安、洛阳等都城也成语众多,②但与其汉唐元明清时期的灿烂文化相比便黯然失色。③成语能成为邯郸的独家特色,可能与这一原因有关。 (答对一句得2分,答对两句得3分,答对三句得4分。) 20. ①“近”或“以上” ②“相等”改为“吻合” ③乙(甲为特定称谓;乙为强调突出,与原文同。) ④故/因此(一处1分。) 21. ①面筋质 ②酵母 ③二氧化碳气体(一处1分。) 22. ①我们要了解面粉的成分 ②能形成面筋质 ③酵母对小孔形成起着决定作用 (一处2分。) 23.【写作指导】 本次作文是材料类任务驱动型作文。第一则联系背诵篇目《谏太宗十思疏》,强调了稳固根基和疏通源头的重要性;第二则解释了中华文明长河的源、流、汇的含义,并将其放到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做了具体的阐发:“源”是追本溯源,“流”是传承发展,“汇”是交流融合。中华民族的发展自始至终受到自身文化传承的浸润和滋养,我们今天所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必将在不断地守正创新、文明互鉴中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源”“流”“汇”体现在各种具体事物的健康发展过程中,比如“书法”“武术”“国画”“围棋”“诗词”“建筑”等。考生可根据自己熟悉的领域展开论述。 写作有明确的任务——“结合材料”,“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因此考生宜确定议论文文体,运用常见的论证结构、论证方法来论证文章中心论点。 参考立意: ①疏浚源头,传承发展,汇聚文化; ②培根固本,浚源流长; ③文明互鉴扬帆起,华夏文明薪火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