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辽东南协作校2023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3-05-21 09:28

辽东南协作校2023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芳名未泯,檐前鹦鹉犹呼;艳质将亡,槛外海棠预老。”
庚辰本在“海棠预老”旁有脂批二字:
“恰极。”
此处脂批“恰极”二字,应有两重含义:一是用词精细。查各版本,庚辰、王府、列藏、戚序诸本均作“海棠预老”,甲辰本及程本则作“海棠预蒌”。从版本时序看,后者是后人改的。一般确实用“枯萎”写花残将落之景。但贾宝玉说的是“死了半边”,并非花瓣枯萎,这意味着此花的生命力正走向衰竭。海棠是多年生木本植物。花瓣枯萎并不意味花树生命终结,因为明年可能再开花,“老”才是对“死了半边”的准确概括。比较“落、残、枯、萎”写花之具体生存状态,“老”字更有一种直指生命本体状态趋向衰亡的苍凉和沉重。这正符合贾宝玉追忆晴雯“艳质将亡”,对槛外海棠“死了半边”的特别关注和敏感。脂批在“预老”处特批“恰极”,应是独得曹公之用心。二是肯定诔文字句贴合77回小说叙事。按《芙蓉诔》在回忆往事时,多用虚笔,极少实写,甚至如撕扇补裘等关目都未提及,唯独“海棠预老”与本事相应。这并非因为事件何等重要,而是其中渗透的生命意识切合悼念主题,“恰极”地表达了对晴雯悲剧命运的浓厚伤感。
就“海棠预老”意象而言,人们就可以看到它与全书“悼红”情结整体构思的深层联结,这一联接是通过前八十回的海棠意象链实现的。
“海棠预老”是贾宝玉发现和强烈感受的生命异象:“这檐下好好的一株海棠花,竟无故死了半边。”相信人花感应,关注女儿命运的“绛洞花主一怡红公子”当时就惊恐担忧:“我就知有异事”,只是他未必想到有魔爪会伸向他挚爱的晴雯,因为贾宝玉对女儿的爱并非偏私的。
在古代中国文化传统里,“海棠花”与女性美的联系源远流长。曹雪芹也接受了这个隐喻传统。但在《红楼梦》中,它又有自己的特色。海棠花并不是晴雯的独有符号,而是他所钟爱的“清净女儿”的普泛性符号。在宝玉心中,晴雯是女性美的最高代表,这从《芙蓉诔》的赞颂无以复加可以看到。只有黛玉可以并列,但黛玉又是爱情美的最高代表。所以黛玉与晴雯在芙蓉花意象上有所重叠,并隐含着作者“诔睛雯即以诔黛玉”的用意。而海棠花意象与晴雯的连接,则隐含着作者对清净女儿群体和女儿世界大观园理想的情感。由此,我们看到“海棠预老”与“艳质将亡”不仅是属于晴雯个人的,也是属于整个女儿世界的。它向前延伸,与作者的“悼红”情结、与女儿悲剧的整体构思相关联,成为前八十回海棠意象链的终端。
《红楼梦》中海棠花出现的频率很高。“海棠预老”之前,前八十回的关节点有三个:
一是“海棠花”作为怡红院代表景物的意象。17至18回贾宝玉对“西府海棠”人称“女儿棠”解释说:“大约骚人咏士,以此花之色红晕若施脂,轻弱似扶病,大近乎闺阁风度,所以以'女儿'命名。”怡红院遂成为女性美崇拜者怡红公子的居处。这是强调海棠之“色”。
二是“海棠花”作为女儿诗社的名称。37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第一次写诗便是以白海棠花为题:“玉是精神难比洁”(湘云),“借得梅花一缕魂”(黛玉)。这是“水做的骨肉”清净女儿们为海棠赋“魂”。
三是以赏海棠作为女儿欢乐的高潮。63回宝玉生日抽花签游戏,史湘云抽到“海棠花”,”香梦沉酣”,诗是苏轼的《海棠》名句“只恐夜深花睡去”。“怡红夜宴”是大观园欢乐的高潮。“香梦沉酣”就是这一高潮的顶点,海棠花签虽然是史湘云一人抽的,却反映了女儿们在这难得的有限的自由时空中沉醉解脱的心理状态。酣梦终将醒来。紧接着麝月抽的茶蘼花,花签诗句“开到茶蘼花事了”暗示欢乐的结束,所以宝玉当即“愁眉,把花签藏了”。后续情节随即转入宁府贾敬之丧及二尤之死。
随后,就是导致大观园女儿世界毁灭的抄检、搜阅、逐司棋、入画、晴雯、四儿、芳官等一系列事件,至“俏丫鬟含屈夭风流”达到顶点。而《芙蓉诔》则成为系列悲剧的最强音。
这样,“艳质将亡,槛外海棠预老”就从哀悼睛雯个人悲剧,纳入全书海棠意象-女儿世界的整体构思之中,成为大观园女儿群体悲剧命运的预示。
(节选自刘上生《曹雪芹取法<枯树赋》》,有删改)
材料二
花在古今文章中从来都是美好事物的代表,青春与生命的象征。《红楼梦》以花喻人,花可以体现红楼女儿不同的性格气质甚至命运结局,又可以对故事情节起到推动作用,而正是这些涵义特殊,作用非凡的花,形成了一种文学意象,即“悲”的意象。
(选自张佳《《红楼梦>花语浅析》)
材料三
映射是一种独特的小说艺术,它决定于作家对生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整体认识。曹雪芹是一位注意完整地把握和表现生活的作家,他从不孤立地写一个人、一件事,而总是着眼于生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从生活的内在联系中去把握和表现生活。映射就是指作家透过生活的表层,从内在关联中揭示出引人深思的底蕴。他写一个人、一件事,其意义并不只是孤立地表现这个人、这件事本身,而是映射到其他人、其他事上面,在互相关联中从整体上显现出多方面的深刻丰富的含义。
(选自周先慎《琐碎中有无限烟波》)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海棠预老”中的“老”与鲁迅《祝福》中说祥林嫂“老了”含义相同,都用了讳饰的手法。
B.“脂批”指的是脂砚斋的批语,又称“脂评”。脂砚斋,是《红楼梦》主要评点者,真实身份不详。脂评本是最贴合曹雪芹思想的版本。
C.“悼红”就是悼念女性美的毁灭、悼念青春易逝的意思,所以“悼红”二字就是《红楼梦》的总主题。
D.诔,古时指叙述死者生平,哀悼死者的文章。“诔晴雯即以诔黛玉”,是说《芙蓉诔》不是诔晴雯,而是祭黛玉的。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版本来看,“海棠预萎”是最初的版本,后人改为“海棠预老”,文本作者欣赏后者。
B.“海棠预老”打破《芙蓉诔》回忆往事的惯例,与本来事件相应,不仅因为该事重要,而且因为其中渗透的生命意识切合悼念主题。
C.因为贾宝玉对女儿的爱是广泛的,并相信人花感应,所以他发现并强烈感受到“海棠预老”的生命异象时就惊恐担忧有异事发生。
D.“海棠花”在《红楼梦》中,与女性美的联系属于古代中国文化传统之“流”,作者将之创造性地发展为对清净女儿群体和女儿世界大观园理想的情感。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能真正体现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林黛玉抽到的是芙蓉签,用芙蓉之高洁凸显其“出淤泥而不染”的气质。
B.薛宝钗抽到的是牡丹签,用浓艳华丽的富贵花来凸显其品格端方,容貌秀丽的特点。
C.香菱抽到的是并蒂花签,并蒂花开一般比喻夫妻恩爱,所以在续文中高鹗将她“扶正”成为薛蟠的正室,让她有了一个较好的结局。
D.麝月抽到的是茶蘼签,花签诗句“开到荼蘼花事了”暗示欢乐的结束,代表茶蘼的麝月在《红楼梦》中起到的是转折的作用。
4.请简要概述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请结合材料三简要分析材料一中曹雪芹的“映射”艺术是如何体现的。(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火塘里的火一旦暗淡了,木炭的脸就不是红的了,而是灰的了。
我看见有两块木炭直立着身子,好像闷着一肚子的故事,等着我猜什么。
按照我们的习俗,如果在早晨时看见这样的木炭,说明今天要有人来,要赶紧冲它弯一下腰,打个招呼,不然就是怠慢了客人;如果是晚上看见直立的木炭,就要把它打倒,因为它预示着鬼要来了。现在既不是清晨也不是夜晚,要来的是人还是鬼?
正午了,雨还在下。安草儿走了进来。
安草儿不是鬼,但也不像人,我总觉得最后能和我留在一起的一定是神灵。安草儿走进希楞柱的时候,木炭倒下了,看来它真的是为他而生,为他而死的。
安草儿把一个桦皮篓放在我面前,那里面装着几样东西,是他打扫营地的时候捡到的:一只狍皮袜子,一个铁皮小酒壶,一方花手帕,一串鹿骨项链和几只白色的鹿铃。不用说,这是达吉亚娜他们早晨搬迁时遗落的。以往我们搬迁,总要把挖火塘和搭建希楞柱时戳出的坑用土填平,再把垃圾清理在一起深埋,让这样的地方不会因我们的住过而长出疤痕、散发出垃圾的臭气。这次他们离去,虽然提前几天就开始清点东西了,但清晨出发时刻到来的时候,他们还是显得有些慌乱。从他们遗落下来的东西来看,不仅人是慌乱的,驯鹿也是慌乱的,它们在互相挤蹭的时候,把铃铛都落在营地了。不过它们落得也是有道理的,帕日格对我说了,驯鹿要被圈进铁丝围栏的鹿圈,它们再也不能在熟悉的山间游走,那么鹿铃对它们来说又有什么用呢?那些戴着铃铛去的驯鹿,其实等于在脖颈下吊着个哑巴。
那只狍皮袜子一看就是玛克辛姆的,它是那么的大,只有玛克辛姆的大脚才能穿得。铁皮小酒壶是拉吉米的,清晨时我还见他对着它的嘴儿喝酒,他边喝边“呜噜噜”地叫,好像很快乐,又好像很难过,让我想起老达西的叫声。拉吉米丢了酒壶,到了布苏还不得急啊?拉吉米一急,西班可要遭殃了,他会拿西班出气的。不是没来由地骂他,就是往他身上扔石子,说要把西班砸死。布苏是个城镇,兴许不那么好捡石子,这样拉吉米就不能打西班了,只能骂。骂又不伤皮肉,西班就不会那么受罪了。那块花手帕,是帕日格的,他最喜欢鼓捣女孩子用的小玩意,我就见他曾把这块手帕包在头上,脑袋一顿一顿的,“嗨嗨”大叫着跳舞,就像啄木鸟在“笃笃”地啄树。帕日格从小就喜欢跳舞,他原来跳的舞很好看,腰和脖子晃得不那么厉害,可能在城里晃荡了一年回到山里后,他的舞就没法看了,他的腰乱扭着,脖子前后左右乱转,让我觉得他的脖子只剩下了一根筋,我最受不了他跳舞的时候故意哑着嗓子“嗨嗨”地叫,他明明有清脆、透亮的嗓子,可偏要把它弄哑了。那串鹿骨项链是柳莎的,她已经戴了好几十年了,是我的大儿子维克持亲手打磨,为她穿成的项链。维克特在的时候,柳莎天天戴着它;维克特死了以后,她只有到了月圆的日子才戴它,她戴着它是去月亮下哭泣。早晨离开的时候,我还见柳莎手里攥着这串项链,她一定是怕放在别处不安全,才亲手拿着的。想必搬迁时有几只驯鹿不肯上卡车,大家手忙脚乱地四处抓驯鹿,柳莎也跟着帮忙,就把项链给弄丢了。看来最不想丢的东西,最容易撒手离去。
安草儿往火塘里添了几块木柴,那是用风倒木劈出的柴火。我们从来不砍伐鲜树做为烧柴,森林中有许多可烧的东西,比如自然脱落的干枯的树枝,被雷电击中的失去了生命力的树木,以及那些被狂风击倒的树。我们不像后来进驻山林的那些汉族人,他们爱砍伐那些活得好好的树,把它们劈成小块的木柴,垛满了房前屋后,看了让人心疼。我还记得很多年前瓦罗加第一次路过一个汉族人的村落,看到家家户户门前摆满的木柴,他回来忧心地对我说,他们不光是把树伐了往外运,他们天天还烧活着的树,这林子早晚有一天要被他们砍光、烧光,到时我们和驯鹿怎么活呢?瓦罗加是我的第二个男人,是我们这个民族最后一个酋长,他看事情是有远见的。那天达吉亚娜召集乌力楞的人,让大家对下山做出表决时,我想起了瓦罗加的话。当我把桦树皮投向的不是妮浩留下来的神鼓,而是火塘的时候,我看见了瓦罗加的笑容。他的笑 容在火光中。
安草儿给我的茶缸续上水,然后对我说:阿帖,中午吃肉。我点了点头。自从帕日格让安草儿像汉族人一样管我叫“奶奶”而不是“阿帖”的时候起,安草儿见了我就什么也不叫了。现在他大约想到那些叫我“额尼”“姑姑”和“波日根”的人都走了,而且没谁让他叫我“奶奶”了,他就可以叫我阿帖了。
如果说我是一棵历经了风雨却仍然没有倒下的老树的话,我膝下的儿孙们,就是树上的那些枝桠。不管我多么老了,那些枝枉却依然茂盛。安草儿是这些枝桠中我最爱的一枝。
安草儿说话总是格外简洁。他告诉我中午吃肉后,就去拿肉了。那是昨天吃剩的半只山鸡。下山的人们知道要彻底离开这里了,他们想在走之前跟我们好好团聚一次。那几天,玛克辛姆、索长林和西班天天出去打猎,可是他们总是空手而回。这些年山上的动物跟林木一样,越来越稀少了。幸好昨天西班打到了两只山鸡,索长林又在河汊用“亮子”挡了几条鱼回来,昨晚营地的篝火中才会飘出香气。玛克辛姆对我说,他们有天寻找猎物时看到了两只灰鹤,它们低低地飞在林间洼地上,当玛克辛姆要朝它们开枪的时候,被西班阻止了。西班说他们就要下山了,得把这些灰鹤留给我和安草儿,不然我们眼中看不到最美的飞禽,眼睛会难受的。只有我的西班才会说出这样心疼人的话啊。
我切了一片山鸡,放到火上敬火神,然后才撒上盐,用柳条棍串上它,放到火上烤。我和安草儿吃山鸡的时候,他突然问我;阿帖,下雨了,罗林斯基沟会不会有水了啊?
罗林斯基沟曾是一条水流旺盛的山涧,孩子们都喜欢喝它的水,然而它已经干涸了六七年了。我对安草儿摇了摇头。我知道,一场雨是救不了一条山涧的。安草儿似乎很失望,他放下吃的,起身离去了。
我也放下了吃的,接着喝茶。看着那团又勃勃燃烧起来的火焰,我想接着讲我们的故事。如果雨和火这对冤家听厌了我上午的唠叨,就让安草儿拿进希楞柱的桦皮篓里的东西来听吧,我想它们被遗落下来。一定有什么事情要做的。那么就让狍皮袜子、花手帕、小酒壶、鹿骨项链和鹿铃来接着听这个故事吧!
【注】节选自迟子建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中部正午”》。小说以一位年届九旬的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妻子的自述口吻,进述了这个弱小民族生存现状及百年沧桑。“希楞柱”,鄂温克族人过流动性狩猎生活时住的蓬子。

6.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鄂温克族习俗中,木炭直立预示吉祥,木炭倒下代表不祥。安草儿进来时虽然木炭倒下了,但因为安草儿就是神灵,木炭为他而生为他而死。
B.对驯鹿要被圈进铁丝围栏的鹿圈、帕日格跳舞等情节的讲述,表明“我”对下山定居新生活的反感、抗拒,也表明“我”思想的保守落后。
C.“看来最不想丢的东西,最容易撒手离去”,是说柳莎帮大家四处抓驯鹿时把项链给弄丢了,与亡夫告别,也与旧生活告别。
D.对汉族人烧活着的树深感忧心,搬迁时总要把挖的坑填平,清理深埋垃圾,阻止朝灰鹤开枪等事情,表明鄂温克族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运用了插叙的手法,将回忆、历史、幻想穿插于现实之中,这种打乱时空的叙事结构使故事情节奇谲多变。
B.文本运用第一人称叙事,带有一种自然状态的自我交流的特征。这种叙事视角带有一种随意性,同时也强化了读者在阅读方面的某种自主性。
C.文本中如“希楞柱”“阿帖”等用语,具有乡土特色又带来陌生化的效果;笔墨细腻,语言沉静婉约,具有散文化的特色。
D.文本末段“听厌了我上午的唠叨,就让安草儿拿进希楞柱的桦皮篓里的东西来听吧”具有呼应“上部清晨”、开启“中部正午”的作用。
8.请简要分析概括文本中“我”的形象特点。(4分)
9.《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的经典作品。在这部小说中,真实与幻想之间的界限仿佛消失了,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个离奇而又真切、不可思议而又颇具现实感的世界。《额尔古纳河右岸》在艺术表现方面也呈现出一种鲜明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请结合以上文字,谈谈你对文本“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理解与认识。(6分)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