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福建省南平市2023届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3-05-20 11:14
福建省南平市2023届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作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完整而系统的文学理论著述,陆机的《文赋》同《文心雕龙》《诗品》《沧浪诗话》等中国古代经典文论一道,是建构中国当代文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理论资源,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现代命题。例如《文赋》对“艺术想象”问题的相关论述早于意大利批评家马佐尼的《〈神曲〉的辩护》1300多年,而它对言、象、意传统命题的拓展及其所对应体现的文本、世界、作者的三维关系,更是遥遥领先于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提出的“文学四要素”。《文赋》对“想象”问题的论述展示了在文学创作活动中作者、文本与世界三者之间的辩证转化关系,并呈现出如下特征。
想象始于“观”。陆机认为想象始于“伫中区以玄览”,“伫”的致静与“玄览”的灵动既相对应又相统一。“伫”即“久立”,与“时暧暧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延伫”(屈原《离骚》)同源,蕴含长久孤独思索之意,它以“立”的姿态,表明创作者“致虚极,守静笃”的主动性;其与庄子“形似槁木,心如死灰”的“隐机而坐”具有本质的不同,庄子体于道,陆机致于言,目的分殊表明二者属于不同的对象域。因此,“虚静”应是创作构思的必要步骤,而非目的本身;以静“致”动,静以养“思”,“伫”是为了更深刻细微地“玄观”宇宙。老子曰:“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文学创作的“艺术想象”正是从“观”万物并作、“瞻万物而思纷”开始的。
想象经于“游”。想象始于“观”,还必经于“游”,方可从“眼”入“心”。在中国哲学中,“游”具有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诸如孔子的“游于艺”、庄子的“逍遥游”、屈子的“浮游求女”等不同的思想面向,这种复杂性对《文赋》有明显的影响痕迹。陆机认为艺术想象的过程细微精妙,他强调“收视反听,耽思傍讯”,就是要摒弃外物之累,消除二元对立,实现物我合一的状态。在这里,“我”不再是观物的主体,而是与物同游、化合为物的精神显现。而“心游万仞”则是指物我合一的想象、遨游乃至沉思过程,对于这种精神游历状态,庄子“吾丧我”的描述更为形象。所不同的是,陆机强调鲜明的“存我”意识,因为《文赋》的写作目的是论述文学创作何以可能,只有“存我”才能实现从“物象”到“我思”的写作转化。
想象即“赋形”。对于文学创作而言,以物我合一的融合状态促发想象思维是重要的准备阶段,但不能止于此。想象是关于某种“象”的思,在创作者的想象活动中,其所想之“象”必然要不断清晰化、具象化、立体化,亦即想象的“赋形”。“情曈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伴随着“情”的逐渐条理有序与理性化,寓身于情思的“物象”如漂浮散漫的片片白云,聚集成特征鲜明的具体“意象”。此“意象”已经不是观物之视、观物之闻的外在“物象”,而是转化成“胸中之竹”的“意中之象”,从“眼前之竹”到“胸中之竹”的转换性实现,体现了从“物”到“意”的真正蜕变,文学创作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因此,《文赋》中“‘想象’何以可能”的命题呈现出文学创作构思的具象化过程,想象是从“物象”到“意象”的“赋形”转化过程。
想象需“以言行事”。与西方强调纯粹的想象不同,陆机的艺术想象更为推崇如何“成文”这一具体目的,换言之,想象需“以言行事”。这种“化用”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想象促使言说,并最终以言说的方式呈现出来;其二是想象本身即言说,想象以语言为基础。具体而言,文学写作最终以语言文字呈现,想象在兴“意”、聚“象”、成“言”等全过程中均发挥重要作用。
(摘编自彭成广《〈文赋〉:“想象”何以可能》)
材料二
陆机在《文赋》中关于艺术想象在创作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已经有所体味,“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其致也,情瞳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于是沉辞怫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婴缴而坠曾云之峻……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陆机主要是通过感性认识的方式,向读者们展示了艺术创作者在进行艺术想象活动时所展开的广阔的思维活动图景,并且对进行艺术想象活动时的精神面貌与状态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描述。从“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两句的表述可以明显看出陆机已经认识到了艺术想象活动是具有超越时空限制的特性,但是相较于刘勰而言,陆机对于艺术想象活动的特性只是做了一般性的描述,而刘勰则做了更进一步的论述,将陆机的观点由感性上升到了理性认识,提出一个明确的概念,即“神思”,并对这一概念做出了自己的定义。他在《神思》的开篇便写到:“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之后,他又对“神思”做了更进一步的解释:“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指出了“神思”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思”,而是“文之思”。接着他说“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也指出了艺术想象活动可以突破时空局限的特性,创作者可以凭借想象活动联想到千年之前,也可以观察到万里之外,超越直接经验的限制,强调了主观精神在艺术创作过程的作用。如同前文所述陆机已经对于艺术想象活动的特性——“形在此而心在彼”有所体味,但他是通过一幅生动的景象表达出来的,并未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层面。而刘勰在面对这个问题时,不仅向读者进行了具象的展示,更是进一步地做了一般性特征归纳和理论总结,并且提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美学范畴——“神思”,这对于艺术想象论的认识发展而言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摘编自李凡《从“神思”论看刘勰对陆机艺术想象的继承与发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赋》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学理论著述,为中国当代文学理论体系的建构提供了重要资源。
B.陆机认为,“伫”是艺术想象的起点,以“立”的姿态,蕴含长久孤独思索之意,是创作构思的必要步骤。
C.孔子、庄子等人的不同思想面向,丰富了中国哲学中“游”的精神文化内涵,并影响了陆机的文学创作观。
D.在陆机看来,想象的过程就是兴“意”、聚“象”、成“言”的过程,语言既为想象的基础,也是其目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中两次将《文赋》里对艺术想象的相关论述与西方进行比较,但对比角度以及得出的结论并不相同。
B.如果没有“存我”意识,创作者就不能实现从“物象”到“我思”的写作转化,也就可能无法完成文学创作。
C.要实现从“眼前之竹”到“胸中之竹”的转换,物我合一的融合状态和对所想之“象”的赋形二者缺一不可。
D.“游鱼衔钩”“翰鸟婴缴”两处使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创作者进行艺术想象时的理性思维状态。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苏轼《石钟山记》)
B.“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姜夔《扬州慢》)
C.“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李清照《声声慢》)
D.“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归有光《项脊轩志》)
4.关于“艺术想象”,刘勰和陆机的观点有何异同?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4分)
5.以下为《红楼梦》中香菱所作之诗,请指出此诗吟咏的对象是什么,并结合材料简析香菱是如何展开艺术想象的。(4分)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万年青
冯骥才
天津卫西门外往西再走三百步,有一个岔道口是块三角地,上边住了几户人家,这块地迎前那个尖儿,没人要。
住在三角地上的老蔡家拿它开一个小杂货铺。这一带没商家,买东西得走老远。如今有了这个吃的穿的用的一应俱全的小杂货铺,方便多了,而且渐渐成了人们的依赖。有人便给这小杂货铺起个好听的名字,叫万年青。老蔡家也喜欢这店名,求人刻在一块木板上,挂在店门口。
老蔡家有个规矩,从日出到日落,一年到头,刨去过年,无论嘛时候,店门都是开着的,决不叫乡亲们吃闭门羹。这规矩是老蔡家自己立的,也是立给自己的,自己说了就得做到。现在万年青的店主是蔡得胜,他是个死性人,祖上立的规矩,他守得更严更死。
这规矩,既是万年青的店规,也是老蔡家的家规。虽然老蔡家没出过状元,没人开疆拓土,更没有当朝一品,可是就凭这天下独有的店规家规,一样叫人敬佩,脸上有光。老蔡走在街上,邻人都先跟他招呼。
一天,老蔡的堂兄砸断了腿,他必得去一趟,大约要五天,可是铺子就没人照看了。他儿子在北京当学徒,正得老板赏识,不好叫回来。他老婆是女人家,怵头外边打头碰脸的事。这怎么办?这时,一个发小马得贵来看他,听他说起,便说他一个远亲在北洋大学堂念书,叫金子美,现放暑假,回家一趟得花不少钱,便待在学堂,不如请来帮忙。
老蔡把金子美约来一见,这人目光实诚,看上去叫人放心。寻思一天后,把万年青交给他了。说好五天,日出开门,日落关门,诚心待客,收钱记账。老蔡家的店铺虽小,规矩挺多,连掸尘土的鸡毛掸子用完了放在哪儿都有一定的规矩。金子美脑袋像是玻璃的,放进什么都清清楚楚。老蔡交代完,又叮嘱一句:“记着一定守在铺子里,千万别离身。”
金子美笑道:“放心吧!”
老蔡咧嘴一笑,把万年青放在他手里了。
金子美刚天亮就赶到万年青,一切遵从老蔡的交代。从早到晚一直盯在铺里,没出半点偏差。他一天三顿都在店里吃自带的干粮。一连三天,一切相安无事。
转天一早刚到了万年青,一位同室学友找来说,来了一个洋人,喜欢摄影,来拍学堂。北洋大学堂是中国首座洋学堂,洋人有兴趣,洋人说不能只拍场景,还要有人。放暑假了,学堂没几个人,就来拉他。金子美说店主交代这铺子白天不能关门,不能叫老主顾吃闭门羹。学友笑了,说:“谁这么死性子,你关门了,人家不会到别的地方去买?”他见金子美还在犹豫,便说:“你关了一会儿门怕什么,他也不会知道。”子美觉得也有道理,就关上门。
金子美头一次见到照相匣子,陪着洋人去到学堂一通拍照,直到日头偏西,赶回城西。他走到街口,面对着关着门黑乎乎的店铺,一时竟没认出来。待走近了,认出这闭门的小店就是万年青,心里有点愧疚。他辜负了人家老蔡。由于一整天没开门,一个铜钱的收入也没有,这不亏了人家老蔡了吗?他便按照前三天每日售货的钱数,从铺子里取出价钱相当的货品,充当当日的售出;再从自己腰包里拿出相当货价的钱,放在钱匣子里。这样一来,便觉得心安了。
再过一天,老蔡回来了,金子美向他报了太平,然后拿出账目和钱匣子,钱货两清。老蔡原先还有些莫名的担心,这一听一看,咧开满是胡茬的嘴巴子笑了。给子美高高付了工酬。子美说:“这么多钱都够回家一趟了。”
这事便结了。可是还没结。
一天,金子美忽接到老蔡的信儿,约他去万年青。老蔡弄几个菜半斤酒摆在桌上,没别的事,只为对子美先前帮忙,以酒相谢。老蔡没酒量,子美不会喝,很快都上了头。老蔡说:“我真的挺喜欢你。像你这种实诚人,打灯都没法找。”
子美为了表示自己人好,心里一激动,便把他照看铺子时,由于学堂有事关了门,事后怕亏了老蔡而掏钱补款的事说了出来。他认为老蔡会更觉得他好。谁想到老蔡听了,脸上的笑意登时没了,酒意也没了,直眉瞪眼看着他。好像他把老蔡的铺子一把火烧了。
“您这是怎么了?”他问。
“你关了多长时间的门?”老蔡问,神气挺凶。
“从早上。我回来的时候……快天黑了。”
“整整一天?一直上着门板?”
“上了呀,我哪敢关门就走。”
静了一会儿。忽然老蔡朝他大叫起来:“你算把我毁了!你——给我走!”
子美不明白老蔡为什么如此愤怒。老蔡的眼珠子瞪出了眼白,指着门的手剧烈地抖。他慌忙退身,出来,走掉。
从此之后这一带人再也没人说老蔡家的那个“家规”了;万年青这块牌子变得平平常常了;原先老蔡身上那有点神奇的光也不见了。
一年后,老蔡得了病,治不好,躺在家里开不了店,杂货铺常常上着门板,万年青不像先前了!过了年,儿子把他接到北京治病养病,老伴也跟着去了,居然再没回来。铺子里的东西渐渐折腾出去了,小砖房空了,闲置一久,屋顶生满野草,像个野庙荒屋。那块“万年青”的店牌早不知嘛时候没的。再过多半年,老蔡的儿子又回来一趟,把这小屋盘给了一个杨柳青人,开一个早点铺,炸油条、烙白面饼、大碗豆浆,热气腾腾,香气四溢,就像江山社稷改朝换代又一番景象。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金子美由“愧疚”到“心安”的心理变化,表明他并不了解老蔡,认为老蔡只是个生意人,掏钱补款就可以弥补关门的损失。
B.小说中的杂货铺与老舍笔下的茶馆类似,二者都是百姓生活中的重要场所,都展示了各阶层不同人物的生活变迁。
C.小说创设金子美陪洋人去学堂拍照这一情节,交代了杂货铺关门一天的主客观原因,也让故事产生了波澜。
D.小说善于运用简约的文字描绘人物的神态,无论写老蔡的喜悦还是愤怒,都是寥寥几笔,便情态尽出,生动传神。
7.关于小说的最后一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蔡的一病不起除了身体原因,应该还与一年前关门事件带来的打击有关。
B.杂货铺萧条破败的状况与其店名“万年青”形成了强烈反差,令人唏嘘。
C.一段中出现三个表示时间的短语,加快了叙事节奏,强化了人事变迁之感。
D.以早点铺的热闹场景收束全文,这样写诙谐中见深刻,凸显了作者的褒贬。
8.小说写“子美不明白老蔡为什么如此愤怒”,请结合文本分析老蔡愤怒的原因。(6分)
9.《万年青》延续了冯骥才津味小说“俗”与“奇”的美学特征,请简析文中的“俗”与“奇”。(6分)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