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押题卷(五)及参考答案(3)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3-05-20 10:37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押题卷(五)
【答案速查】倍速核对 有的放矢
1—3DBC 6—7BA 10—12CBD 15 D 21 C
【详解详析】查漏补缺 融会贯通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I
押有所据·押热点素材
“文学的自觉”是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的重要命题,本文作者对于“文学的自觉”开始于何时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逻辑严密,是一篇典型的学术论文,能够引导考生关注我国的文学创作发展,同时选材符合近几年信息类文本的选材特点。
押题指数:☆☆☆☆☆
1. D 【解题步骤】
 初定位D项对应材料中的“钱锺书先生《谈艺录》说⋯⋯我们在讨论中国文学的自觉时,足可深长思之”“笔者以为,有关‘文学自觉’的各种观点并非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可以统合在一起的”。
再比对“即没有从整体上分析问题,现有的观点只有统合在一起才是正确的”曲解文意。
深分析材料倒数第二段说的是“有关‘文学自觉’的各种观点并非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可以统合在一起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现有的观点只有统合在一起才是正确的”。
2. B
 【选项分析】A项,“意在说明‘文学的自觉’表述不恰当,‘自觉的文学’才更为贴切”曲解文意,根据材料第3段中的内容,可知这个比喻意在说明探究“文学的自觉”这一问题时要找准主语,“自觉”的主语是人,而不是人所使用的某种工具。C项,强加因果,“如今谈论‘文学的自觉’价值不大”与选项前半部分的内容间不存在因果关系,且作者并未说如今谈论“文学的自觉”价值不大,只是说“‘文学的自觉’这个命题的真实意义和价值需要重新认识和定义”。D项,“可以称之为中国文学自觉的代表作品”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中的“再说‘文体的自觉’。它考察的是某种文学体裁和技巧从自发到自觉的一种成熟过程”“汉代是赋这种文体成熟的时代,但仅此而已,称为‘赋体的自觉’可以,不能说所有文学都‘自觉’了”,可知不能因为杜牧以汉代成熟的“赋”为文体行文,就将该作品视为“中国文学自觉的代表作品”。
3. C
 【选项分析】材料认为“自觉”的本质意义是“主体在清醒意识和具有支配能力下的一种自由活动”,且材料第6段指出,“自觉”的本质意义是清醒意识和支配能力,第7段说“面对短暂而痛苦的人生或社会现实,超越了人类对自身生命的无能为力”的作品才称得上是真正的自觉意义上的作品。A项,“好修”“虽体解吾犹未变兮”体现了直面现实情况下对美好品质的追求;B项,“先据要路津”体现了人面对犹如尘土般的一生所做的积极决定;C项,“隐遁”“托蓬莱”是逃避人生的表现,体现的是对生命的感伤、无奈;D项,面对“农桑苦”的现实,希望“得大裘长万丈”来庇护洛阳城的贫寒百姓,体现了“超越”的生命主题。A、B、D三项都体现了主体的清醒意识和支配能力,只有C项体现的是对生命的无奈,故选C。
4.首先从中国文学的自觉始于何时的答案莫衷一是引出观点——“中国文学的自觉”可分解为“人的自觉”和“文体的自觉”。(1分)然后分别从“人的自觉”和“文体的自觉”两方面展开论述,并分别得出结论:自觉只与创作主体的意识状态有关,与时代没有必然联系;在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不同文体的产生和成熟的时间是不同的,不能将“文学自觉”绝对地指向某个特定的时代。(2分)最后总结全文,指出有关“文学的自觉”的观点可以统合起来,并且认为有关这一命题的真实意义和价值需要重新认识和定义。(1分)
【关键能力】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
【解题思路】解答此类题,首先要厘清材料内容。阅读材料内容可以发现,第1-2段、第3-9段、第10-12段、第13—14段可各划分为一层。第1-2段,笔者以中国文学的自觉始于何时的答案莫衷一是,引出观点——“中国文学的自觉”可分解为“人的自觉”和“文体的自觉”。第3-9段,论述了“人的自觉”:其中第3、4段界定了衡量“自觉的文学”的标准;第5—8段论述了具备“生命意识”未必意味着“自觉”,只有超越了人类对自身生命的无能为力,在艺术上具有通透、通脱、圆顿特征的作品才称得上真正的自觉,并举道济的例子论证这一观点;第9段总结指出自觉只与创作主体的意识状态有关,与时代没有必然关系。第10―12段,论述了“文体的自觉”,指出不同文体的产生和成熟的时间是不同的,不能将“文学的自觉”绝对地指向某个特定的时代。第13―14段,总结全文,认为有关“文学的自觉”的观点可以统合起来,并指出对这一命题的真实意义和价值需要重新认识和定义。然后根据以上内容分层梳理,即可得出答案。
5.①概念内涵理解的不同:学界认为,“文学的自觉”是指“文学”摆脱经学的“附庸”地位而独立存在,“文学”创作者处于意识觉醒状态;而本文认为,“文学的自觉”可分解为“人的自觉”和“文体的自觉”,两者互有联系,但不能混淆,各有各的内涵和意义。②界定标准的不同:学界认为,其界定标准是文学是否独立,是否按自身艺术规律独立发展,同时还要看人的个体意识是否觉醒、人的自身价值是否得到肯定、个性是否得到张扬;本文认为,“人的自觉”的界定标准是文学创作主体是否具有清醒意识和支配能力,“文体的自觉”的界定标准是某种文学体裁和技巧是否完备、成熟。(每点3分)
【关键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
 【解题思路】阅读题干可以发现,本题要求回答的是对“文学的自觉”概念内涵的理解和对其界定的标准这一问题,学界观点与本文观点的不同。作答时,首先要筛选与“文学的自觉”概念内涵及对其界定的标准有关的信息。题干中学界观点的相关内容不难得出,文中对“文学的自觉”概念内涵的理解在第2段,而对其界定的标准的相关内容为“‘自觉’的本质意义可以这样界定⋯⋯一种自由活动”“再说‘文体的自觉’⋯⋯在此,‘自觉’主要表示‘完备’‘成熟’之意”。然后据此分别进行概括归纳,即可得出答案。
(二)现代文阅读Ⅱ
押有所据·押热点素材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材倾向于名家作品,且要体现出“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故本文选取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小说注重书写国家危亡下的个人命运,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的艰难,符合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命题选材的趋势。
押题指数: ☆☆☆☆
文本一通过描写抗日战争背景下北平一户普通人家的老人过寿前夕发生的事,展现了日军侵略下毫无生机的北平以及普通百姓被严重扰乱的生活,透露出小人物对于国家残破的无奈与悲痛。
6. B 【关键能力】分析鉴赏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
 【选项分析】“祁老人和常二爷并不害怕”错误,根据文本一中的“祁老人与常二爷都是饱经患难的人,只知道谨慎,而不知道害怕。可是听到李四爷的喊声,他们脸上的肌肉都缩紧了一些,胡子微微地立起来”,可分析出“可是”的转折表示此时两位老人应是害怕的。
7. A 【关键能力】理解分析作品相关内容。
 【选项分析】“祁天佑惭愧不是因为没有买到东西”错误,根据文本一最后一段中的内容,可知祁天佑惭愧既是因为自己没能买到东西为父亲祝寿,也是因为自己空手而归传递的“不太平”的信号增加了父亲的忧虑。
8.①虚化处理战争主题。小说中并未直接描写战争的惨烈或记述战争事件,而是将战争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着力营造其带来的沉闷氛围。②细微处的感性描摹。小说通过大量细节描写展现战争背景下以祁天佑、常二爷等为代表的小人物的生活与生存状态,用普通百姓的生活经历来凸显战争对人的影响,进而反映战争这一主题。(每点2分)
【关键能力】鉴赏作品写作手法。
 【解题思路】作答本题时,首先要理解题干中“宏大主题的微观化处理”这一手法的内涵,然后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阐释。“宏大主题的微观化处理”就是不直接表现主题,而是从细微、具体的内容来展现主题的手法。结合文本一的内容可以确定文章主题——战争。战争这一宏大主题在文本中的“微观化处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没有对惨烈的战争场面进行直接描写,但战争作为故事背景,始终笼罩着整个故事;二是注重细节的描写,文本一通过祁老人过生日这样一件小事,展现战争对普通市民生活的破坏和对人的影响,从而凸显反战的主题。
9.①小说描写的是抗日战争这一特定历史时期下,沦陷区百姓的日常生活,有真实的历史性;②小说用细腻生动的描写塑造了常二爷、祁老人以及祁天佑等生活在战争中的普通小人物形象,从他们的个人经历与心理变化等角度引起读者对战争主题的深化思考;③小说语言质朴简练,又有符合普通市民身份的口语穿插其中,独具审美特色。(每点2分)
【关键能力】鉴赏作品写作特色。
 【解题步骤】第一步:根据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思路。首先要从文本二中找到对题干中“《四世同堂》是审美与历史的结合”这句话的具体阐释。这句话在文本二开头,分析可知后文内容是对这句话的具体阐释。具体分析可知文本二中谈到的简化的人物形象、民俗色彩属于审美角度;文本二中谈到的特定时代的中国故事以及文章主题的深化思考是从历史角度来看的。
 第二步:根据答题思路,联系文本作答。按照第一步的答题思路从文本一中找到具体的体现即可,比如特定时代的中国故事是指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简化的人物形象指祁老人、常二爷、祁天佑等小人物,民俗色彩是指文本一中符合普通市民身份的口语。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词语积累】实词 ①蠹:蛀蚀,损害。②向使:假使。③曲
直:弯曲和平直,比喻是非。④资:供。
10. C【关键能力】文言断句。
【解题步骤】
 比选项对比四个选项,可以发现四个选项在“则当言藩王必上尊天子下抚百姓”和“为国家藩辅以无挠天下公法”两处断点不同。
 深分析第一处,“天子”是“上尊”的对象,“上尊天子”“下抚百姓”的主语都是藩王,且两者句式结构一致,中间宜断开,由此可排除A、D两项;第二处,“藩辅”意思是“辅国重臣”,“为国家藩辅”句意完整,且“无挠”的应是“天下公法”,“为国家藩辅”和“以无挠天下公法”间宜断开,由此排除B项。
11. B 【关键能力】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理解文言实词。
 【选项分析】“意思相同”错误,“而诚意溢出”的“诚”意为真诚,“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的“诚”意为确实。
临考突破
文言文中的使动用法
文中“用法则劳”的“劳”属于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为“使人劳累”;《送东阳马生序》中“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的“劳”是“劳苦”的意思。在文言文中,动词、形容词、名词均有使动用法,其中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文中“用法则劳”的“劳”属于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只是将宾语省略了。
12. D 【关键能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选项分析】“察举贤才时文艺水平并不重要”错误,“文艺次之”的意思是“有关文章写作方面的学问次之”,这并不意味着文艺水平不重要。
13.(1)以前朝代的宫殿,大多用绘画(装饰),我用这些准备早晚观看,难道不是胜过了绘画吗?
 (2)我以真实的心意寻求贤才,但天下人用空洞的文字来响应我,这非常不合乎我的心意。
【关键能力】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评分标准】(1)关键词“施”“愈”各1分,反问句式1分,句子大意1分。(2)关键词“实心”“虚文”“称”各1分,句子大意1分。
14.明太祖认为明道德、通世务、明白易知、无事浮藻的文章才是好文章,(2分)这反映了他讲实用、尚质朴的文章观。(1分)
【关键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
 【解题思路】根据题干可确定答题区域为倒数第三段。由明太祖对古人文章的评价“古人为文章,以明道德,通世务,皆明白易知”和他对翰林为文的要求“但取通道理,明世务者,无事浮藻”,可知他对好文章的评价标准是:内容上明道德,通世务,语言上要使人明白易知,无事浮藻。而由他对《出师表》的评价可以看出明太祖崇尚质朴、真诚的文章,且他对翰林为文的要求也反映了他讲求文章的实用。最后对以上内容进行归纳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参考译文】
明太祖吴元年九月,新的内廷三大殿建成,殿的后面是宫,前面的叫乾清宫,后面的叫坤宁宫。六宫按照次序排列,都很质朴不做装饰。明太祖命令博士熊鼎分类编录可以被借鉴警惕的古人的行为,写在墙壁上,又命令左右近臣在宫殿东西两廊的墙壁上书写《大学衍义》。明太祖说:“以前朝代的宫殿,大多用绘画(装饰),我用这些准备早晚观看,难道不是胜过了绘画吗?”
夏季四月丙辰日,皇上对左右近臣说:“汉、唐末期,都被宦官败坏蛀蚀。宦官在宫廷中,只能让他们任洒水扫地之职,供人使唤罢了。假使宦官不能掌管军事、参与国家大事,他们即使想要作乱,怎么能够做到呢?”
十一月辛丑日,皇上招请儒臣教授太子、各诸侯王,让起居注魏观陪从太子讲说书籍。皇上问太子:“近来儒臣讲述解说了经史里的什么事?”太子回答说:“昨天讲了《汉书》七国背叛汉朝之事。”皇上于是问:“这件事是非在谁?”太子回答说:“错在七国。”皇上说:“这是侍讲官员偏颇的言论罢了。汉景帝做太子时,曾经扔棋盘杀死了吴王世子。等到(汉景帝)做了皇帝,又听信晁错的话,罢免削除诸侯。七国之乱,实际上是因为这。如果给众诸侯王讲说这件事,就应该说藩王一定要对上尊重国君,对下安抚百姓,做国家的辅国重臣,不要扰乱国家的法令。这样,做太子的就知道亲厚和睦亲族,崇尚亲近亲族的情谊,众位做诸侯王的知道辅佐王室,尽到君臣的情谊。”
洪武二年二月戊申日,皇上与詹同讨论文章,皇上说:“古人作文章,用来彰明道德,传告谋身治世的道理,都清楚易于理解。至于像诸葛亮的《出师表》,又何曾刻意修饰文辞,却诚意满溢。从今往后翰林写文章,只选取通晓事理、阐明谋身治世的道理的,不要使用浮华辞藻的。”
洪武六年二月甲午日,皇上晓谕中书省大臣说:“我设立科举,是为寻求天下贤才来供任命使用的。现在有关部门大多凭借文章取用人才,等到任用时,不能安排于实际事务的人有很多。我以真实的心意寻求贤才,但天下人用空洞的文字来响应我,这非常不合乎我的心意。还是暂停天下科举。有关部门考察推举贤才,一定要以道德品行为根本,有关文章写作方面的学问次之。”
秋季八月,皇上以元朝因为宽容放纵失去天下为鉴戒,很注重用严厉的刑律。皇上对彦良说:“法律多次推行却总是有人触犯,怎么办?”彦良说:“以德治国就会安逸,用法治国就会使人劳累。”皇上说:“江南大儒,只有你一个人。”
(二)古代诗歌阅读
15. D 【关键能力】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
 【选项分析】“将翠柏‘老空山’说成是因为天道的‘浩荡’”错误,“委弃”二句说的是翠柏在被舍弃后只能将自己的命运无奈地交给“浩荡”的天道,而不是说“浩荡”的天道是翠柏“老空山”的原因。
16.①凌寒不凋,卓越超群:岁寒时节,它仍然青翠,卓然独立于群木。②高雅脱俗,不同凡响:风吹来,它发出萧瑟的清响,霜雪落下,它也不改变自身。③志向高远,怀才不遇:它有霄汉之志,却被舍弃,老于空山。(每点2分)【关键能力】鉴赏诗歌的意象。
临考技巧
分析诗歌意象的方法
诗歌意象是诗人在创作过程中为表达一定的审美理想或思想感情而精心营构的、融入了诗人情感和思想的自然景物。作答意象类题目时,首先要读懂相关诗句,识别诗歌中的意象;然后根据诗歌中的某些诗句或体现景物特点的关键词语概括意象特点,一般以二字词语或四字词语为佳;再结合诗歌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些意象,描绘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或效果以及意象中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诗歌鉴赏】本诗托物言志,表达了对人才得不到重用的惋惜之情。一、二句描写翠柏岁寒不凋、卓然独立,表达了对翠柏的赞扬。三、四句为翠柏鸣不平,它岁寒不凋、卓然独立,却不被众人知晓,实在令人难以理解,寄托了诗人对众多怀才不遇人士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批判。五、六句为翠柏惋惜,它因“结根浅”,发展受到限制,没有变得“极高大”。七、八句描写风吹翠柏的声响,风吹动它盘曲的树枝,发出萧瑟的清响,点明了它的高雅脱俗。九、十句想象如果没有斧头的砍伐,它一定会长成参天大树,表达了诗人对人才的爱惜与呵护。最后四句为翠柏鸣不平,说它有霄汉之志,并且不随霜雪改志,却被舍弃,在这空山之中听天由命地老去。
诗歌翻译
正是岁寒时节,翠柏高出群树,卓然独立。它不被大家知道,其中的道理实在令人难以理解。可惜由于扎根不深,它没能长成参天大树。风吹动它盘曲的树枝,发出萧瑟的清响。如果不被斧子砍伐,它会长成高耸入云的大树挥动青黑色的枝条。如今它空怀霄汉之志,却也不随霜雪而改变自己。在被舍弃后老于这空山之中,把自己交付给这无常不定的天道。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1)其志洁 故其称物芳 (2)桂棹兮兰桨 击空明兮溯流光 (3)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五、六空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即可得分)(每空1分,有错字、别字不得分)
【关键能力】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解题题眼】(1)应把握住“《离骚》中多处用香花芳草自喻”“给出了自己的解读”这两处关键信息;(2)应把握住“描绘出一幅小舟在铺满月光的江面上逆流而行的画面”这一关键信息;(3)应把握住“从消极的现象中发掘出积极的意义来”这一关键信息。
【易错字】(2)棹,溯。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I
18.①魂牵梦萦 ②漫山遍野 ③热火朝天(每空1分,有错字、别字不得分)
【解题步骤】
第①空
 看语境 由前文中的“故乡的山总是让我”和后文中的“离乡多年,我没有一天不思念她”可知,此处是说离乡多年的“我”对故乡的山是思念的。
思成语 分析语境可知所填成语应有“思念”的意思,所以可填“魂牵梦萦”之类的成语。魂牵梦萦:形容思念情切。
第②空
看语境 由后文中“规模可不小”的感慨,可知此处是形容柑橘林面积很大,遍布山野。
 思成语 分析语境可知所填成语有“遍布山野”的意思,所以可填“漫山遍野”之类的成语。漫山遍野:遍布山野,形容很多。
第③空
看语境 由后文中的“繁忙景象”,可知此处是说工作队员们和乡亲们工作情绪高涨、工作积极性高。
思成语 分析语境可知所填成语有“工作情绪高涨、工作积极性高”的意思,所以可填“热火朝天”之类的成语。热火朝天:形容场面、情绪或气氛热烈高涨。
19.示例:或偶遇一间茅屋草舍,扣响久闭的柴扉,试唤一位高人(4分;与画横线的句子句式一致2分,化用所给诗句及其意境2分)
【关键能力】选用、仿用句式。
 【解题思路】此题有两个要求,一是仿照画横线的句子补写,二是化用所给诗句及其意境。前者要求补写的句子与画横线的句子内容连贯,句式一致;后者要求考生把握诗句的意境,在具体作答时,可运用诗句中的某些意象,来保留它的意境。
20.①修辞:“每一条细小的山溪,都像是闪亮的琴弦,这万般溪声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运用比喻,将“山溪”比作“琴弦”,将溪声比作音乐,使山溪具体可感,增加了文采,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②句式:“每一声鸟鸣,都⋯⋯每一条细小的山溪,都⋯⋯”运用大致相同的句式,形成整句,而整个画波浪线的句子句式整散结合,既有整齐和谐之美,又有自由变化之姿。(每点2分)
【关键能力】分析鉴赏句子的修辞和句式。
 【解题思路】此题要求从修辞和句式的角度赏析画波浪线的句子,从修辞角度来看,要先指出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然后分析所使用修辞的表达效果。“每一条细小的山溪,都像是闪亮的琴弦,这万般溪声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运用比喻,将“山溪”比作“琴弦”,将溪声比作音乐,能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增强语言的感染力。从句式角度来看,要先明确画波浪线句的句式特点,然后分析句式的效果。“每一声鸟鸣,都让人顿生美丽的乡愁;每一条细小的山溪,都像是闪亮的琴弦,这万般溪声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句式基本一致,又有变化;而“鸟声洗耳,溪声洗心”是短问,如此形成整体以整句为主、整中见散的句式特点。整散句结合,既节奏和谐,又自由活泼。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21. C 【关键能力】语言表达连贯。
 【选项分析】语段的话题是“焦虑”,且根据括号句所在语境和选项内容可知,“从而影响生活和工作”的应是“病理性焦虑”,即括号内所填语句的说明对象应是“病理性焦虑”。A项,说明对象是“焦虑的程度”;D项,说明对象是“自身能够代偿的部分”。据此可排除A、D两项。B项强调的是病理性焦虑出现的原因,与B项相比,C项和后文衔接更紧密,语意更通顺,故选C。
22.①适度的焦虑具有积极的意义 ②人们可以自我调整压力 ③可以尝试一下肌肉放松训练(每处2分,意对即可)
【关键能力】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
 【解题步骤】第一步:回归语段,确定补写方向。第①处,由后文的“面对危机时⋯⋯帮助我们脱离险境”,可知此处是说适度的焦虑可以帮助我们度过危机,对我们有一定好处。第②处,根据后文的分号和“但当人们无法自我调整压力”,可知此处的情况与分号后的内容相反,且横线后说的是“保证自身处在一个良好的状态”,故此处是说人们能够自我调整压力时的情况。第③处,根据前文内容和横线后的“其方法是先使肌肉紧张⋯⋯再次进行训练即可”,可知此处说的是在发现自己因焦虑产生各种身体不适时可以尝试肌肉放松训练的方法。
第二步:整合答案。第①处,可填写“适度的焦虑具有积极的意义”之类的内容;第②处,可填写“人们可以自我调整压力”之类的内容;第③处,可填写“可以尝试一下肌肉放松训练”之类的内容。此外,要注意检查补写语句的字数是否符合要求。
四、写作
【高频主题】人生智慧·忠于自我与兼听他人
【题目解读】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主要介绍了萨特和伍绮诗的不同观点。萨特认为对于认识自己来说,他人是最为重要的因素,每个人作为独立的个体,总是活在他人的目光与期待之中,总会受到他人评价的影响。伍绮诗则提倡追求自我,抛却他人的目光,遵循自己的心愿,做真正的自己。综上所述,对于坚守自我与满足他人期待的辩证关系,考生既可以从忠于自我这一观点立意,也可以从忠于自我、兼听他人的评价这一观点立意。另外,行文时要注意书信格式。
【审题关键】①就我们的自我认识而言,他人实际上在我们内心中是最重要的;②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③给你的同学写一封信,表达你的看法。
【作文立意】
①认清自己,做好自己;②善则听之,恶则弃之;③坚定自己,相信自己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