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2023届(南阳、信阳、驻马店、漯河、周口)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3-04-09 10:02
2023届(南阳、信阳、驻马店、漯河、周口)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九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农民起义不断爆发,至八十年代中期,各地起义虽然平息,但这时的唐帝国已是千孔百疮,风雨飘摇了。这一时代变化给文人士大夫又一次沉重打击。“西北乡关近帝京,烟尘一片正伤情。愁看地色连空色,静听歌声似哭声”(司空图《淅上》),面对着这种巨变,感受着这种时代的衰飒气氛,他们或者从沉痛中抬起头来,企图挽救时世;或者在悲哀里低下头去,走向明哲保身的退隐之路;也有不少人在这两者之间徘徊,对时世变化感到伤感与痛楚,却缺乏勇气站起来,只是在那里发发感慨。
在黄巢起义之前,一些文人就有了一种关注社会问题的思想趋向。如曹邺的诗,就常反映民生疾苦、抨击统治者的荒淫残暴,较多地涉及了社会情态。著名的《官仓鼠》写道:“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这诗令人想到《诗经·硕鼠》,在表面的幽默诙谐语气中,蕴含了深刻的批评和无比的沉痛。又如于濆的诗,也有不少针砭时弊之作,如《苦辛吟》“垄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窗下抛梭女,手织身无衣”写了劳者反而无获的不合理;《陇头水》“杀成边将名,名著生灵灭”以激愤的语言指斥边将以杀人为功绩。他们都效仿汉魏以来古诗和乐府的内容与风格来揭露现实,针砭社会,语言平易通俗、气格刚健朴实,在当时独树一帜。但可惜的是他们在艺术上比较粗糙,观察社会问题也不够敏锐和深入,诗中所写多是过去常见的伤农、厌战等内容,因此影响不大。
随着士人逐渐察觉到社会问题的严重性,传统的社会责任感与政治参与意识也愈来愈强烈,这使一部分人认真地考虑国家的危亡和一个稳定的文化价值系统的失落。于是,在文学领域里,主张发扬儒学传统,强调文学作品应具有服务于社会政治现实的实用功能,又成为颇为流行的思潮。如皮日休在其《皮子文薮·序》中自称他的各种文章,“皆上剥远非,下补近失,非空言也”;《悼贾》一文的序中又说:“圣贤之文与道也,求知与用,苟不在于一时,而在于百世之后者乎?”同时的陆龟蒙、罗隐也持相近的看法。从强调实用的意识出发,他们大都反对韩愈、柳宗元以后一度又很兴盛的俪偶工巧之辞,像罗隐的《河中辞令狐相公启》中所谓“歌者不系音声,惟思中节;言者不期枝叶,所责达情”,就表明了这样的态度。而他们的文章,也确实多议论政治、揭露社会弊端、批评统治者的暴虐。在诗歌领域,他们也再次宣扬诗歌对于政治、教化的功能。皮日休说“诗之美也,闻之足以观乎功;诗之刺也,闻之足以戒乎政”(《正乐府序》),杜荀鹤则在《自叙》中说自己“诗旨未能忘救物,世情奈值不容真”,而黄滔在《答陈蟠隐论诗书》中则更明确地提出:“诗本于国风王泽,将以刺上化下,苟不如是,曷诗人乎?”
晚唐的这一文学思潮,就理论上而言,实际是中唐以韩愈为代表的古文运动和以白居易为代表的新乐府运动的延续。它的偏狭的功利性与前人是一致的。但是,要说到艺术的创造力,以皮日休、陆龟蒙、罗隐、聂夷中为代表的这些文人比较韩愈、白居易等人就相差很多了。当然,也不能说他们的创作没有自己的特色和成就。由于社会已处于崩溃的状态,他们的诗文在批判现实方面表现得特别尖锐。尤其是散文,一些具有讽刺性的短小精悍之作,其气势和锋芒是引人注目的。
(摘编自章培恒、骆玉明《晚唐后期诗文的演变》)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受唐帝国局势动荡的影响,文人士大夫走上了或积极救世或明哲保身或在两者间徘徊的不同道路。
B. 黄巢起义之前,唐朝的部分文人也能够关注社会问题,但所写话题常缺乏新意,导致其影响不大。
C. 在社会问题日益严重的唐末,发扬儒学传统、重视文学的实用功能成为文学领域内颇为流行的思想。
D. 和韩愈等人相比,皮日休等文人在艺术创造力上相对较弱,但其诗文在批判现实方面有独到之处。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一段主要论述了晚唐时期的国家局势,为后文论述晚唐诗歌的流变提供了社会背景。
B. 文章第三段引用《正乐府序》和《自叙》等文章,意在论证古诗文要关注政治,体现其教化功能。
C. 文章结尾指出了晚唐文人的不足,又肯定了其在批判现实方面的优点,体现了客观公正的立场。
D. 本文大量运用举例论证,既证实晚唐的诗歌比中唐更关注社会问题,也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不能体现晚唐诗歌特点的一项是( )
A.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四首·其二》)
B.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罗隐《雪》)
C.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聂夷中《咏田家》)
D.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皮日休《汴河怀古二首·其二》)
【答案】
1. B 2. C 3. D
【解析】
【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但所写话题常缺乏新意,导致其影响不大”以偏概全。从第二段“但可惜的是他们在艺术上比较粗糙,观察社会问题也不够敏锐和深入,诗中所写多是过去常见的伤农、厌战等内容,因此影响不大”可知,影响不大的原因不只有所写话题缺乏新意,还有艺术上比较粗糙,观察社会问题也不够敏锐和深入等。
【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主要论述了晚唐时期的国家局势”分析错误,第一段论述的重点是国家动荡之下文人的不同选择。
B.“引用《正乐府序》和《自叙》等文章,意在论证古诗文要关注政治”扩大范围,从第三段“皮日休说‘诗之美也,闻之足以观乎功;诗之刺也,闻之足以戒乎政’(《正乐府序》),杜荀鹤则在《自叙》中说自己‘诗旨未能忘救物,世情奈值不容真’,而黄滔在《答陈蟠隐论诗书》中则更明确地提出:‘诗本于国风王泽,将以刺上化下,苟不如是,曷诗人乎?’”只是论证了诗歌要关注政治,用“古诗文”来描述显然扩大了范围。
D.“证实晚唐的诗歌比中唐更关注社会问题”说法错误,从最后一段“晚唐的这一文学思潮,就理论上而言,实际是中唐以韩愈为代表的古文运动和以白居易为代表的新乐府运动的延续。它的偏狭的功利性与前人是一致的。但是,要说到艺术的创造力,以皮日休、陆龟蒙、罗隐、聂夷中为代表的这些文人比较韩愈、白居易等人就相差很多了”可知,文中没有从关注社会问题角度将晚唐的诗歌和中唐诗歌进行比较,而是从艺术的创造力方面进行了比较。
【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晚唐诗歌的特点是关注社会问题,体现文学作品服务于政治现实的实用功能。
A.诗歌体现战争的残酷,是关注社会问题,体现文学作品服务于政治现实的实用功能。
B.体现百姓疾苦,是关注社会问题,体现文学作品服务于政治现实的实用功能。
C.体现百姓疾苦,是关注社会问题,体现文学作品服务于政治现实的实用功能。
D.批驳了隋炀帝修大运河是亡国之举的传统观点,关注的是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不是关注社会问题,不能体现文学作品服务于政治现实的实用功能。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家养状况下,自然的本能可以消失。一切狼、狐、胡狼以及猫属的物种纵使在驯养后,也极其锐意地去攻击鸡、绵羊和猪;另一方面,我们的已经文明化了的狗,甚至在十分幼小的时候,也很少必要去教它们不要攻击鸡、绵羊和猪的!无疑它们会偶尔攻击一下的,于是就要遭到一顿打;如果还不能得到矫正,它们就会被弄死;这样,遗传、长期家养状况下的教导和某种程度的选择,大概协同地使我们的狗文明化了。因此,我们可以断定,动物在家养下可以获得新的本能,而失去自然的本能,这一部分是由于习性,一部分是由于人类在连续世代中选择了和累积了特殊的精神习性和精神活动。在某些情形下,只是强制的习性一项,已足以产生遗传的心理变化;在另外一些情形下,强制的习性就不能发生作用,一切都是有计划选择和无意识选择的结果:但是在大多数情形下,习性和选择大概是同时发生作用的。
(摘编自达尔文《物种起源·本能》)
材料二:
动物的“文化”行为是不会遗传的,只有通过印记和模仿由亲代传给后代。印记是幼小动物所特有的一种学习能力,亦即对周围环境的记忆。这种记忆会对其成年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将红腹灰雀雏鸟放在养父母金丝雀巢中,在其抚育下长大,其叫声与金丝雀完全一样,而对红腹灰雀的叫声既不会,也不予理会。印记之后具有同等重要意义的便是模仿。野生动物在觅食、迁徙、求偶等行为中都会遵循上一代固定不变的场所与路线,代代相传。在同一物种不同的族群中,模仿未必完全相同。对猕猴的研究表明,有些族群经常侵犯稻田,有些则秋毫无犯,不食稻谷。人们在澳大利亚西部发现,一些聪明的海豚在觅食时会给自己戴上一个由海绵制成的“口罩”,“口罩”中央被弄成一个洞,把尖尖的嘴部伸出去。这样,海豚在海底觅食时就不致被石头、鱼等撞破敏感的口鼻处的皮肤。据研究,这种技能是通过模仿从母亲那里学来的,而其他大多数海豚并无此技能。显然,这类行为是后天传授的,非遗传所致。
(摘编自陈心启、虞泓《本能与思维:动物行为背后》)
材料三:
自然选择、个体学习和文化传承是动物行为研究的三大奠基石。文化传承是指动物通过复制其他个体的行为而学到某些东西,所以也可称为社会学习。通过文化传承可以使一些新获得的特性以极快的速度在种群中散布开来,也可以使各种信息在各世代间得到快速传递。它比个体学习更为复杂。
信息从亲代传向子代属于纵向的文化传承,例如子代通过观察从父母那里学到东西或父母主动将某一行为传授给自己的子女等。研究人员发现,雌性成年海豚觅食时,先从海底拾取一块海绵(多孔动物门),然后将其放置在口上并利用这一工具探寻鱼获物。这种行为不是靠遗传获得的,而是靠纵向文化传承获得的。
文化传承并不限于把信息从亲代传给子代,就人类来讲,大部分信息都是来自于同辈人或同龄人,这种类型的信息传递就称为横向的文化传承。斜向的文化传承是指信息在世代之间的传递,但不是在亲代和子代之间。在这种类型的文化传承中,年幼动物从成年动物那里获得信息,但这些成年动物不是它们的双亲。斜向的文化传承在有些动物中特别常见,这些动物没有亲代抚育行为,因此年轻个体和成年个体之间往往是非亲非故的关系。
(摘编自尚玉昌《动物行为研究新进展:动物的文化传承》)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时,人类在连续世代中对动物选择的和累积的特殊的精神习性和精神活动,以及有计划选择和无意识选择,足以造成动物的本能的改变。
B. “有些鸣禽中,雌鸟对潜在配偶叫声的偏爱也主要是受父亲叫声的影响”这一现象,可以用来证明“印记”会对成年个体的生活产生作用。
C. 材料三将文化传承分为纵向、横向和斜向三种,其区分依据为传承现象是出现在种群内部还是种群之间,是出现在同一世代还是不同世代。
D. 综合三则材料可以看出,新技能的掌握、文化的传承可以在短时间内在个体动物身上实现,而动物本能的改变则需要连续世代的较长时期。
6. 在作用、方式、对象等方面,动物“学习”有哪些特点?请根据材料概括。
【答案】
4. B 5. C
6. ①作用:改善自然本能,提升文明程度,学会新技能,更好地适应环境。②方式:幼时对周围环境的记忆和对其它对象的模仿。③对象:向父母学习,向同伴学习,向陌生对象学习。
【解析】
【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自我选择”表述有误。由原文“动物在家养下可以获得新的本能,而失去自然的本能,这一部分是由于习性,一部分是由于人类在连续世代中选择了和累积了特殊的精神习性和精神活动”可知,具有使家养动物产生遗传的心理变化的作用除了强制的习性,还有人类在连续世代中选择了和累积了特殊的精神习性和精神活动。
【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其区分依据为传承现象是出现在种群内部还是种群之间,是出现在同一世代还是不同世代”错误。结合材料三原文“文化传承并不限于把信息从亲代传给子代,就人类来讲,大部分信息都是来自于同辈人或同龄人,这种类型的信息传递就称为横向的文化传承。斜向的文化传承是指信息在世代之间的传递,但不是在亲代和子代之间……”分析可知其区分依据为文化传承双方的关系。
故选C。
【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在家养状况下,自然的本能可以消失。一切狼、狐、胡狼以及猫属的物种纵使在驯养后,也极其锐意地去攻击鸡、绵羊和猪;另一方面,我们的已经文明化了的狗,甚至在十分幼小的时候,也很少必要去教它们不要攻击鸡、绵羊和猪的!无疑它们会偶尔攻击一下的,于是就要遭到一顿打;如果还不能得到矫正,它们就会被弄死;这样,遗传、长期家养状况下的教导和某种程度的选择,大概协同地使我们的狗文明化了”可知,动物的“学习”可以改善自然本能,提升文明程度,学会新技能,更好地适应环境。
由原文“动物的‘文化’行为是不会遗传的,只有通过印记和模仿由亲代传给后代”可知,动物在幼时对周围环境的记忆和对其它对象的模仿。
由原文“信息从亲代传向子代属于纵向的文化传承”“文化传承并不限于把信息从亲代传给子代,就人类来讲,大部分信息都是来自于同辈人或同龄人,这种类型的信息传递就称为横向的文化传承”“斜向的文化传承是指信息在世代之间的传递,但不是在亲代和子代之间”可知,文化传承包括纵向的文化传承、横向的文化传承和斜向的文化传承。这三种文化传承指的是动物向向父母学习,向同伴学习,向陌生对象学习。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河血
李舫
北京——长春——通化——靖宇。
复兴号载满思乡的人们飞驰,欢快的笑声浸润着金秋馥郁的麦香。从长春市到靖宇县的高速公路上,几乎没有车,也几乎没有人,地图上显示着酣畅淋漓的极速绿。现代化的播种机、农耕机、除草机、收割机,整齐排列在道路两侧。笔直的白桦林像一队队晨练的列兵,金戈铁马,整装待发。田野辽阔无垠,袅袅炊烟中,秋色愈加馥郁。
这条无比熟悉的路,这一次对我来说,却是无比沉重。
八十余年前的那个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依稀在我眼前闪动。我好像看见了他,而他,隔着八十余年的倥偬岁月,也正在注视着我。那时候,靖宇还不叫靖宇,叫做濛江。1940年2月22日,正月十五当天。吉林省濛江县保安村三道崴子。
大雪下了几天了,气温越降越低。他在窝棚里缩成一团,一米九几的高大身躯,塞满了这个狭小的空间。雪花从窝棚的缝隙里飘进来,落在他的脸上、身上。他的眼窝深陷,颧骨高耸,面色苍白,凌乱的胡须贴住下颌。他已经病了五天,高烧,咳嗽,胸闷,头疼欲裂,情况一天比一天严重。他的双脚早已冻伤,肿得像两个石锤,右臂还有一处枪伤。他撕开棉衣,掏出里面的棉絮,一点一点吃掉。
夜晚的风,寒凉刺骨。身子越来越麻木了,他用残余的意志支撑着自己,不能睡,不能死,我要站起来,我要战斗!可是,他并不知道,在这个四面透风的地窨子里,他孤独地度过的这个佳节,是他人生的最后一个夜晚。
他,就是杨靖宇。
1905年出生于河南省确山县李湾村的杨靖宇,原名马尚德,字骥生。1923年,18岁的杨靖宇考入河南省立开封纺染工业学校。在此期间,他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学说,秘密参加革命活动。1925年6月,杨靖宇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5月,杨靖宇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9年7月,中东路事件爆发。东北军损兵折将,东北人民损失惨重,国家尽失颜面。
经此一役,东北军的实力全面暴露,为国际社会干预中国东北问题埋下祸根,甚至为日本觊觎中国提前亮出了军事底牌。恰值此重要关头,杨靖宇受中共中央指派来到了东北。
1933年初,吉林磐石游击队政委杨君武受伤,杨靖宇接替杨君武担任游击队政委。此时游击队正是斗志涣散、情绪低迷的时期。杨君武在当地的影响非常大,深入人心。杨靖宇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就临时改姓杨,对外仍然称“杨政委”。
吉林跟朝鲜接壤,在朝鲜战士口中,“杨政委”听起来很像“杨靖宇”,而在汉语中,“靖宇”又有地方安靖、平定宇内的意恩,他对这个名字非常喜欢,索性就此改名“杨靖宇”。
当时的东北,天寒地冻,人迹罕至。日本关东军对东北实行残酷的“讨伐”和“肃正”,导致党的游击根据地几乎全部丧失,抗日斗争经历了异常艰难的岁月。东北抗联第二军总指挥周保中在日记中这样写道:“白雪铺满大地,山中雪积及尺……抗日救国战士,犹着单衣单鞋,日夜出没于寇贼倭奴之封锁线,其困苦颇甚。”
从1931年到1940年,长达九年的烽火岁月,杨靖宇带领骁勇的抗联战士纵横白山黑水之间,指挥了智取邵本良、奇袭老岭隧道、长岗大捷、岔沟突围、攻克大蒲柴河、干饭盒脱险等众多经典之战。
从1931年到1945年,在长达十四年敌强我弱的抗日斗争中,三万多抗联将士中,只有不足700人迎来了抗战胜利的曙光,其余全部血洒疆场。
一寸河山一寸血,一杯黄土一杯魂。
1946年,为纪念抗日英雄杨靖宇,中央将其殉难之地濛江改名为靖宇。
今天,在这里,我见到了杨靖宇的曾孙马铖明。2019年,马铖明从天津大学毕业,毅然来到曾祖父战斗和牺牲的靖宇县,担任保安村村书记助理。
易地搬迁,危房改造、信息采集、收入台账、低保发放、产业帮扶、包保贫困户、申请临时救助、“两不愁三保障”、新医保全落实……马铖明的记事本里记满了这样的名词。从软件工程专业的程序、语言、操作、数据,到置身村民的茶米油盐、吃喝拉撒,马铖明很快便完成了身份的转变。尽管杨靖宇牺牲的故事在靖宇家喻户晓,但大部分村民都不知道这位“大城市来的大学生”抗日将领后代的真实身份,他们只知道,这是个有志气不惜力的后生。
马绒明阔步走在乡间的小路上。隔着八十余年的时空,马铖明同杨靖宇的神情是那么的相似,又是那么的不同。相似的是一样的坚执、一样的凛然,不同的是,马铖明的脸上。洋溢着对日新月异的新时代满满的骄傲与自豪。
秋渐渐地深了。
蔚蓝的天空里没有一丝云彩,恬逸的秋风吹过金色的田野,空气中荡漾着甜蜜的喜悦。
白桦的树叶几乎一夜之间染成了金黄,它们与姹紫的枫树叶、嫣红的杨树叶,与苍翠的樟松叶交织在一起,色彩斑斓,蔚为壮观。
(有删改)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没有直接描写杨靖宇英勇作战的场面,而是着力刻画他忍受病痛、冻饿交加的情景,凸显了杨靖宇为革命抛家舍业、出生人死的精神。
B. 文中的“我”见证了杨靖宇抗击日寇的革命生活,也同马铖明一起亲历了新时代的变化,以“我”之口讲述杨靖宇祖孙的人生散事,真实感人。
C. 从“马尚德”“杨政委”到“杨靖宇”的名字变化,或因工作需要,或因语言发音差异,但也表明杨靖宇渴望驱逐外敌、平定乱邦的革命情怀。
D. 文本善用数字,既勾勒了杨靖宇投身革命、不断成长、顽强抗击日寇的过程,又通过数字对比展现了抗联战士为抵御外侮做出的巨大牺牲。
8. 文本开头和结尾部分描写的景物相似,昭示的作者的心境却大有不同。请对此加以分析。
9. 文本用了较大篇幅补记马铖明的事迹,有什么用意?请结合文本分析。
【答案】
7. B 8. ①开头和结尾部分都描写了田野和白桦树等景物,营造了明媚绚丽、充满丰收喜悦的秋景图。
②开头部分以乐景衬哀情。此时作者是在寻访英雄遗迹的列车上,虽受周围人归家的喜悦感染,但联想到如今的幸福是烈士用鲜血换来的,心情沉重低落。
③结尾部分情景交融,明亮多彩的画面彰显了作者看到英雄后继有人、革命理想逐步实现、新时代带来新气象的无比喜悦之情。
9. ①马铖明是杨靖宇的曾孙,补记其事迹,是对人们普遍关注的英雄后人生活现状问题的回应。
②马铖明这位大城市的大学生,来到村中任村书记助理,致力于当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工作,显示了杨靖宇革命精神的强大感染力和生命力。
③以杨靖宇后人的形象与杨靖宇相辉映,表明英雄的热血换来的梦想正在变成现实,有助于增强读者对杨靖宇精神和新时代幸福生活的认同感。
【解析】
【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B.“文中的‘我’见证了杨靖宇抗击日寇的革命生活”不正确。这篇文章多处穿插史料,还引用当事人日记佐证,具有纪实的特点;同时又用文学的笔法虚构了与杨靖宇的对视,用联想和想象重现了杨靖宇的生活情景。这是本文的写作特色,不能据此认为“我”是杨靖宇革命生活的见证人。
【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由原文“现代化播种机、农耕机、除草机、收割机,整齐排列在道路两侧。笔直的白桦林像一队队晨练的列兵,金戈铁马,整装待发。田野辽阔无垠,袅袅炊烟中,秋色愈加馥郁”“蔚蓝的天空里没有一丝云彩,恬逸的秋风吹过金色的田野,空气中荡漾着甜蜜的喜悦。白桦的树叶几乎一夜之间染成了金黄,它们与姹紫的枫树叶、嫣红的杨树叶,与苍翠的樟松叶交织在一起,色彩斑斓,蔚为壮观”可知,开头和结尾部分都描写了田野和白桦树等景物,营造了明媚绚丽、充满丰收喜悦的秋景图。
由原文“复兴号载满思乡的人们飞驰,欢快的笑声浸润着金秋馥郁的麦香。从长春市到靖宇县的高速公路上,几乎没有车,也几乎没有人,地图上显示着酣畅淋漓的极速绿”“这条无比熟悉的路,这一次对我来说,却是无比沉重”可知,开头部分以乐景衬哀情。此时作者是在寻访英雄遗迹的列车上,虽受周围人归家的喜悦感染,但联想到如今的幸福是烈士用鲜血换来的,心情沉重低落。
由原文“马绒明阔步走在乡间的小路上。隔着八十余年的时空,马铖明同杨靖宇的神情是那么的相似,又是那么的不同。相似的是一样的坚执、一样的凛然,不同的是,马铖明的脸上。洋溢着对日新月异的新时代满满的骄傲与自豪”“蔚蓝的天空里没有一丝云彩,恬逸的秋风吹过金色的田野,空气中荡漾着甜蜜的喜悦”可知,结尾部分情景交融,明亮多彩的画面彰显了作者看到英雄后继有人、革命理想逐步实现、新时代带来新气象的无比喜悦之情。
【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由原文“今天,在这里,我见到了杨靖宇的曾孙马铖明。2019年,马铖明从天津大学毕业,毅然来到曾祖父战斗和牺牲的靖宇县,担任保安村村书记助理”可知,马铖明是杨靖宇的曾孙,补记其事迹,是对人们普遍关注的英雄后人生活现状问题的回应。
由原文“易地搬迁,危房改造、信息采集、收入台账、低保发放、产业帮扶、包保贫困户、申请临时救助、……但大部分村民都不知道这位‘大城市来的大学生’抗日将领后代的真实身份,他们只知道,这是个有志气不惜力的后生”可知,马铖明这位大城市的大学生,来到村中任村书记助理,致力于当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工作,显示了杨靖宇革命精神的强大感染力和生命力。
由原文“隔着八十余年的时空,马铖明同杨靖宇的神情是那么的相似,又是那么的不同。相似的是一样的坚执、一样的凛然,不同的是,马铖明的脸上。洋溢着对日新月异的新时代满满的骄傲与自豪”可知,以杨靖宇后人的形象与杨靖宇相辉映,表明英雄的热血换来的梦想正在变成现实,有助于增强读者对杨靖宇精神和新时代幸福生活的认同感。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