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预测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3-04-01 09:53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预测卷(四)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社会从古至今不乏“看客”。在鲁迅笔下,形形色色的“看客”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他们或幸灾乐祸,或麻木绝望,或漠不关己,这些都是人性中真实而又令人厌恶的劣性根。“看客”们之所以乐于去看,无外乎自己还过得去地抱了侥幸心理,无聊的要娱乐,自己惨的要在他人身上获取慰藉。鲁迅笔下的“看客”,并不局限于他所处的时代,而是囊括了过去、当时与现今,他用笔墨批判着“看客”丑恶麻木的嘴脸,同时也给人们以警示。
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往往是普通的底层民众,他们生活越是艰难,就越容易因斤斤计较而滋生嫉妒;他们看不惯别人的成功与收获,后者会让他们内心不由地产生不平衡感,于是要看别人的失败与悲惨,那会让他们产生快感,伪造自己成功的假象。或许他们看到别人的惨状会有所惊动,然而绝对不会与其产生共情,也不敢去提供帮助、做引火烧身的举动;他们只会在内心的防护罩上一层又一层地加固。从客观角度分析,“看客”旁观的行为有其历史渊源,延续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使民愚、规民行、限民言,早已经麻痹了群众,迫使百姓收起了对他人的爱与对社会的责任,不敢有这样高尚的权利,只能接受管理这一单一的义务。他们用无情冷漠的表情来掩盖自己的内心的恐惧与无助,生怕一个出格就要被抓去杀头。然而围观行为是不犯法的,甚至这是百姓们接触外界的少有的渠道之一,也就成为民众为数不多的“娱乐”方式了。每当有人发现了一个新的“娱乐”看点,“他背后的人们须竭力伸长脖子;有一个瘦子竟至于连嘴都张得很大,像一条死鲈鱼。”这种看客的畸形现象被公众悄然地“默许”为正常,久而久之,“我既不是演员,又不担任什么职务,我只是一个看客”,这倒是一个很好的置身事外的借口了。
如何来挽救这成千上万的麻木无知、冷漠无情的“看客”?孔乙己默然死去,狂人大喊“救救孩子”,阿Q盲目地要闹革命……其中有多少“看客”明里暗里地推波助澜?他们也是千千万万的庸众之一,而直到今日,现实中仍然有他们的翻版,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行为态度在社会上屡见不鲜。这侵蚀着原本美好的社会道德、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助长着不正风气的滋生蔓延!
怎么挽救这样一个病态的群体?鲁迅早年想通过学医济世救民,后来恍然发现医学只能救治人的肉体,而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人。要改变这种畸形的社会现象,根本是要改变国民的思想,因此早年间,鲁迅等人在一系列的变法革命中以新形式的文学作品渗透人心,虽然确确实实地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但是老百姓的温饱得不到解决、生命得不到保障,又怎么能要求他们用自己残存不多的精力去爱别人,去对不能给自己提供庇护的社会负责任呢?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民主制度的确立,平等思想的传播,使人们渐渐改变了思想,打开了心扉,使人性中美好的一面重新焕发出生机。雷锋精神、志愿服务、爱心捐款等社会互援形式越来越受到推崇,“幼有所育,教有所学,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不再遥不可及,中国已经打破了那个没有窗户的铁的黑屋子的困境!
(摘编自谢彤《以史为鉴,以人为镜——浅析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
材料二:
语图互文指语言符号和图像符号的相互模仿和印证。赵宪章指出:“文学和图像的‘统觉共享’,实则是语言文本和图像艺术之间‘语象’和‘物象’的相互唤起、相互联想和相互模仿”。基于语象和图像之间的关系,“看客”形象及蕴含于其中的批判与反思精神才得到读者的“共享”。
鲁迅运用环境、外貌和动作描写表现“看客”,为的是“看客”形象能够自我显现。而画家共享文学与图像,使“看客”的自我显现更加形象化、具体化。而在统觉共享下自我显现的“看客”形象,烛照的是传统文化的建构。专制主义思想编织起密密匝匝的罗网,形成牢不可破的铁屋子,“看客”则在这间铁屋子里沉睡。“看客”对待示众的犯人是狂热的,对待先觉者的启蒙则是冷漠的,当然也包括引进西方先进文化的启蒙知识分子。统治“看客”思想的传统文化是妄自尊大且顽固的,所以“看客”对待新潮思想的态度亦是排斥的。
鲁迅立足于文化本我立场,指出“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才是中国应有的出路。鲁迅“所经过的人生”,是在西学东渐、文化价值重新整合的时期,“看客”本质上是专制思想的人化、西方文化视域的参照系和中西方文化交汇的隐喻。经过“看客”形象的语图符号学分析,得出“看客”的特征是麻木、愚昧和嗜血的,而这些特点皆反映着专制主义文化对“看客”的控制。“看客”不仅没有自觉的能力,还充当专制主义思想的代言人,通过“看”杀人,是专制主义文化的肉身化显现。当启蒙知识分子们主张全盘西化时,鲁迅切中肯綮,以专制主义思想人化的“看客”为参照并在“看客”形象中渗入其对中西方文化碰撞的思考,对西方现代性思想提出最深刻的怀疑,以文化本我立场、永恒的“看”和怀疑的精神思索中国自救的道路。
(摘编自陈建伟、李志艳《批判与反思——鲁迅小说“看客”形象的语图符号学研究》)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封建专制制度下,作为百姓们接触外界的一种渠道和“娱乐”方式,“围观”这一畸形现象被认为是正常的。
B. 鲁迅从学医济世救民到弃医从文疗救国民的灵魂,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民的思想,打破了“黑屋子”的困境。
C. 民主制度确立,平等思想得到传播,百姓们的温饱得到解决,这使人们有可能去爱别人,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D. 画家对文学与图像的共享,能使鲁迅笔下具有麻木、嗜血等特征的“看客”的自我显现更加形象化、具体化。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鲁迅笔下“看客”们所共有的幸灾乐祸、麻木绝望、漠不关心的嗜血言行,真实地表现出他们人性中的劣根性。
B. 鲁迅小说中的普通的底层民众都会嫉妒或心理不平衡,他们乐于看到别人的失败与悲惨而不会同情和提供帮助。
C. “我既不是演员,又不担任什么职务,我只是一个看客”的心理被“看客”们当作推卸责任、掩盖冷漠的借口。
D. “看客”的狂热与冷漠反映出专制主义文化对他们的控制,鲁迅塑造这样的形象的目的是呼吁全盘西化以自救。
3. 结合材料一的内容,下列选项中描述的情节不能反映“看客”产生的客观原因的一项是( )
A. 《儒林外史》中王玉辉认为女儿为丈夫殉情是青史上留名的事,在女儿绝食而亡后仰天大笑道:“死得好!死得好!”
B. 《祝福》中,女人为准备“福礼”,杀鸡,宰鹅,她们的臂膊因清洗被水浸得通红,而拜福神的却只限于男人。
C. 《孔乙己》中,掌柜取笑孔乙己偷东西被打断腿时,他并不十分分辩,喝完酒后,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手离开了。
D. 《召公谏厉王弭谤》中描述周厉王暴虐无道,并且以刑杀来压制国人对他的指责,使得百姓不敢再说话,道路以目。
4. 材料一是如何一步步地展开论述的?请结合材料内容具体分析。
5. 下面的语段是《阿Q正传》中对阿Q被杀前的描写,下图是丁聪在20世纪40年代为此配的图。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配图的理解。
 
阿Q于是再看那些喝彩的人们。
这刹那中,他的思想又仿佛旋风似的在脑里一回旋了。四年之前,他曾在山脚下遇见一只饿狼,永是不近不远的跟定他,要吃他的肉。他那时吓得几乎要死,幸而手里有一柄砍柴刀,才得仗这壮了胆,支持到未庄:可是永远记得那狼眼睛,又凶又怯,闪闪的像两颗鬼火,似乎远远的来穿透了他的皮肉。而这回他又看见从来没有见过的更可怕的眼睛了,又钝又锋利,不但已经咀嚼了他的话,并且还要咀嚼他皮肉以外的东西,永是不近不远的跟他走。
【答案】
1. B 2. C 3. C
4. ①首先点明论题,即鲁迅笔下的“看客”及其警示作用。②然后分析问题,先从主观、客观两个方面阐述“看客”产生的原因,再指出“看客”现象在当今社会的危害。③最后解决问题,指出确立民主制度、宣传平等思想才能挽救“看客”群体。
5. ①图片采用近景描绘的方法,从“看客”的照面切入,使“看客”的自我显现更加形象化、具体化,形成读者与“看客”、“看客”与阿Q“看”与“被看”的对立,造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引发读者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与反思。②图片以简洁的线条描绘“看客”狂热的眼神、表情,传神地表现了“看客”愚昧、麻木和嗜血的特征,突出了“看客”作为专制主义文化的肉身化显现、专制主义思想的代言人的本质。③图片重点突出了斜挎的刺刀和插在阿Q脖子里的亡命牌,既烘托出行刑前的阴冷的氛围,也象征着封建专制制度对百姓思想的威慑,增强了批判性。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B.“打破了‘黑屋子’的困境”错误,根据材料一第4段的内容可知,鲁迅等人的文学作品确实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但并未打破“黑屋子”的困境,文中说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民主制度的确立,平等思想的传播……中国已经打破了那个没有窗户的铁的黑屋子的困境”。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A.“共有的”错误,材料一第1段说的是“他们或幸灾乐祸,或麻木绝望,或漠不关心”,说明这三种表现存在于不同的人身上,并非所有“看客”共有的。
B.“鲁迅小说中的普通的底层民众都会嫉妒或心理不平衡”扩大了范围,材料一第2段说的是“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往往是普通的底层民众……他们看不惯别人的成功与收获……一层又一层地加固”,故应是鲁迅小说中的“看客”。
D.“目的是呼吁全盘西化以自救”错误,材料二第3段最后一句说的是“当启蒙知识分子们主张全盘西化时,鲁迅……以文化本我立场、永恒的‘看’和怀疑的精神思索中国自救的道路”,可见其目的是思索中国自救的道路,并非“呼吁全盘西化以自救”。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是“看客”的表现,并不能反映“看客”产生的客观原因。
A、B、D三个选项分别对应封建专制制度使民愚、规民行、限民言三个方面。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分析材料一是如何展开论述的,即梳理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材料一第1段先点明论述的话题——鲁迅笔下的“看客”,然后阐述他对“看客”的批判和“看客”给人的警示作用。
第2段开始分析问题,分别从主观(“看客”自身心理病态)与客观(封建专制制度的禁锢)两个方面阐述“看客”产生的原因。
第3段先提出如何解决问题的疑问,然后阐述“看客”的存在对当今社会依然有着严重的不良影响。
最后一段从如何挽救病态的“看客”群体这一问题入手,先讲述了旧社会以鲁迅为代表的思想家进行的思想启蒙,然后点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制度、思想等方面做出的努力。
【5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题干要求结合《阿Q正传》中对阿Q被杀前的描写和材料二的内容谈谈对丁聪配图的理解,这需要梳理材料二的内容,同时结合描写文字准确解读配图的内容及寓意,然后将两者结合起来。
材料二主要涉及画家共享文学与图像,使“看客”的自我显现更加形象化、具体化,在统觉共享下自我显现的“看客”形象烛照传统文化的建构,“看客”的特征和本质及其与专制主义文化的关系,鲁迅探求中国自救道路的努力等内容。
而对于配图,则需要从图片的主体——“看客”、观看的对象——阿Q、画面的背景——刺刀和亡命牌等方面进行解读,并结合题中所给的《阿Q正传》中的片段进行分析。
如配图为“看客”的正面照,各种年龄、姿态都有,使得小说中“看客”形象具体化、形象化;另外“看客”看阿Q,阿Q看“看客”,这种对立造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引发读者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与反思。
图片刻画了看客的细微表情,具体展现他们的愚昧、麻木和嗜血,他们伸长脖子看杀人,围得里三层外三层,他们的表情出奇的一致,嘲讽、狂热、幸灾乐祸等,图片以简洁的线条描绘“看客,突出了“看客”作为专制主义文化的肉身化显现、专制主义思想的代言人的本质。
除了人物,最突出的就是斜挎的刺刀和插在阿Q脖子里的亡命牌,这两者提醒人们这是在刑场,在杀人,渲染了阴冷的氛围;刺刀象征着封建专制制度对百姓思想的威慑,增强了批判性。
最后将材料二的内容与描写文字和配图对照整理即可组织出答案。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左镰
莫言
那个手持左镰蹲在树林子里割草的少年名叫田奎,是田千亩唯一的儿子,也是我二哥的同班同学。我二哥考上了中学,田奎的学习本来比我二哥好,但他不上学了,每天割草。
村子里有很多孩子割草。放学之后,我也割草。我们割了草送到生产队的饲养棚里。十斤草换一个工分。
我天生不是割草的料儿。我姐姐一天能割一百多斤,挣十几个工分。有一天我只割了一斤草。当我把那一斤草提到饲养棚时,在场的人大乐。饲养员赵大叔用食指挑着我那一斤草,说:“你真是个劳模儿!”——从此我有一个外号“劳模儿”。
晚饭时,全家人聚在一起批评“劳模儿”。
我爷爷说:“想不到我们家还能出‘劳模儿’,你割的是灵芝草吧?”
我爹说:“你坐在地上,用脚丫子夹,一下午也不止夹一斤草吧?!”
我娘说:“你到底干什么去了?”
我姐姐说:“肯定是偷瓜摸枣去了。”
我哭着说:“我跑了一下午,到处找草,但是没有草……”
我姐姐说:“明天你跟着我,不许乱跑。”
但我不愿意跟我姐姐去割草,我愿意去找田奎。
田奎永远在那片树林子里活动。树林子里有几十个坟墓,他就在那些坟墓间转来转去。坟墓上生长着一些低矮枯黄的茅草,还有菅草。田奎蹲着,有时也弯着腰站着,用那张左镰像给坟墓剃头一样耐心地割。我们割草,都是右手挥镰,左手将割下来的草抓在手里。他用左手挥镰,因没有右手,右胳膊上绑着一个铁钩子。他用铁钩子将割下来的草拢在一起。我感觉到他那个铁钩子比我的手还灵便。我也曾尝试用他的左镰割草,但感觉非常别扭。我问田奎:“你从小就用左手吗?”
他说:“刚上学时,我拿笔都用左手,左手写得快,右手写得慢。”
“我二哥说你学习很好。”
“也不是很好。”
“你为什么不考中学呢?”
他用右手的铁钩子指指前面一座坟墓,低声道:“那座坟里有一条大蛇。”
“多大?”我恐惧地用手摸头发。因为传说蛇一见儿童就会数头发,只要让它把头发数清,魂就被它勾走了,因此,遇到蛇必须迅速将头发弄乱。
“想看看吗?”
我犹豫着,但还是跟着他向那座坟墓走去。
那座坟墓上有几个拳头大的洞眼,他指指其中一个。
我屏住呼吸,摸着头发,凑近那个洞眼。起初看不清,渐渐地看清了。那里边确有一条茶碗般粗的大蛇。黑皮白纹。看不到整体,只看到部分。我感到周身冰凉,悄悄地退下来,一直退到离这座坟墓很远的地方才敢与他说话。
“你一个人天天在这里,不怕吗?”
“自从我爹剁掉了我的手,我就什么都不怕了。”
这使我回忆起那个炎热的下午,那时候田奎还是一个双手健全的少年。
我们聚集在村南的池塘边上,衣服挂在树上,我们光着屁股戏水、摸鱼。
池塘里生长着蒲草、芦苇,我们在里边钻来钻去。突然有人喊:“喜子来了!”
喜子是我们村刘老三的独生儿子,是个傻子。
喜子一丝不挂,朝着池塘这边跑来了。他的妹妹拿着他的衣服,跟在后边追。
我确实记不清到底是谁先喊了一声:“打啊,挖泥打傻瓜啊!”
我们从池塘里挖起黑色的淤泥,对着喜子投去。
有一团泥巴打在了喜子的胸膛上。他没有躲避,还是傻哈哈地笑着。
我们感到很开心,嘻嘻哈哈地笑起来。
喜子的妹妹欢子拿着喜子的衣服赶上来。她挡在喜子面前。有一团泥巴击中了她的胸膛。她哭了。她哭着喊:“你们不要打了,他是个傻瓜!”
一团泥巴击中了她的头,她哭着喊:“你们不要打了,他是傻瓜,他什么都不懂……”
欢子用身体掩护着喜子,身上中了很多泥巴。她哭着骂起来:“你们欺负一个傻瓜,老天爷会打雷劈了你们的……”
也许是惧怕老天爷惩罚,也许是良心发现,也许是累了,大家突然停了手,有的喊叫着,有的不出声,钻到蒲草和芦苇中。
当天晚上,我们还在院子里吃饭的时候,刘老三怒冲冲地撞进来,带着哭腔说:“我刘老三,前辈子一定是干过缺德事儿,生了个儿子是傻瓜……可你们打个傻瓜干什么?欢子都给你们跪下了,你们还不住手……”
我父亲抄起板凳对着我们没头没脸地砸下来。
我爷爷说:“过来,给你们三大伯跪下!”
我们赶紧跪在地上。我二哥哭着说:“三大伯,你饶了我们吧,我们错了,不是我们领的头……”
“是谁领的头?!”父亲停下手中的板凳,厉声问,“是谁领的头?!”
“是田奎……”我二哥说。
父亲用板凳重重地敲了我一下,厉声逼问:“你说,是谁领的头?!”
“田奎……”我说。
“如果你们敢撒谎,”父亲说,“我就割掉你们的舌头!”
“没有撒谎……”我二哥说。
“老三哥,”我父亲提着凳子说,“我教子无方,向您赔罪……”
“兄弟,”刘老三道,“咱们两家是生死的交情,这点事儿不算什么。只是田奎为什么要挑这个头?他家是地主,俺家是贫农,这不差,但斗争他爷爷老田元时,如果不是俺爹站出来做保人,老田元就被拉出去毙了,这不是恩将仇报吗?不行,我得去田家问个明白!”
刘老三怒冲冲地走了……
很多年后,村子里的媒婆袁春花,要把寡居在家的欢子介绍给田奎。那时,她的爹刘老三和她的哥喜子都死了。她先是嫁给铁匠小韩,小韩死后她改嫁给老三,老三死后,她就带着孩子回来了。袁春花说:“人们都说欢子是克夫命,没人敢要她了。你敢不敢要啊?”
田奎说:“敢!”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因为割草太慢受到一家人的批评,心里十分委屈,虽然姐姐愿意带“我”割草,但“我”宁可找田奎,这体现了“我”性格的倔强。
B. 小说有对田奎手持左镰割草的情形进行描写,他右胳膊上绑一个钩子拢草的细节让人触目惊心,那个钩子把田奎的创痛永远地固定了下来。
C. “我”面对大人的责打和追问,跟着二哥供出田奎是领头的人的事实,既体现出年幼的“我”和二哥内心的害怕,也暗示田奎失去右手的真实原因。
D. 田奎跟“我”说他失去右手以后变得什么也不怕了,可见成长的历程虽然是充满痛苦的,但也让他真正地成为一个成熟的人。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介绍作为独生子的田奎,学习成绩虽然好,却不上学,不交代原因,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引出后文故事,使文章更耐人寻味。
B. 小说语言简练而生动,欢子不顾一切挡在傻哥哥前面,身上泥巴由“一团”到“很多”,欢子由哭喊到哭骂,体现出她的无助和愤怒,也暗示“我们”的冷酷无情。
C. 小说运用了“留白”与“造境”的手法,没有叙述田奎失去右手的详细过程,使故事显得不那么残忍,保持了平实朴素的韵味。
D. 在小说的结尾,作者用寥寥几笔安排了田奎与欢子成为眷属,简笔的手法让故事有了余音绕梁、韵味无穷的效果,令人感慨万分。
8. 小说中田奎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9. 小说在叙事谋篇方面很有特点,请简要说明。
【答案】
6. C 7. B
8. ①沉稳内敛,勤劳坚忍。田奎永远在树林里坟墓间活动,面临大蛇不露惧色;虽然只有一只手,却能用左手耐心而利索地割草。②善良,有担当。田奎因为“我”和欢子等人失去右手,既没有埋怨“我”,也没有记恨欢子,反而愿意跟“我”交流;听说欢子的遭遇,坦然接受寡居在家的欢子。
9. ①小说通过“我”的视角叙述田奎的经历,“我”既是故事的参与者,又是故事的见证者,使田奎的经历更具有真实性和可信度。②叙事节奏张弛有度,如叙述“我”和田奎看蛇时节奏舒缓,而当回忆到“我”和哥哥在大人的威迫下说出田奎是领头人时,情节紧张,节奏紧凑。③回忆性叙述,将“我”的真实感受与挖泥打人事件的前因后果巧妙融合,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供出田奎是领头的人的事实”错。结合文本“我确实记不清到底是谁先喊了一声:‘打啊,挖泥打傻瓜啊!’”可知,“我”并不确定谁是领头的人,只是后来在大人的责打与追问下,才跟着二哥说田奎是领头的人。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也暗示‘我们’的冷酷无情”错。这是年幼儿童顽劣的恶作剧,“冷酷无情”为过度解读。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概括人物形象的特点需结合文本中对该人物的描写。
沉稳内敛,勤劳坚忍。田奎失去了右手,但他“用那张左镰像给坟墓剃头一样耐心地割”“因没有右手,右胳膊上绑着一个铁钩子。他用铁钩子将割下来的草拢在一起”,虽然只有一只手,却能用左手耐心而利索地割草,由此可见他的勤劳坚忍;文中写田奎永远在树林里的坟墓间活动,田奎看到大蛇毫不畏惧,在坟墓面前割草,可见他沉稳又内敛;
善良,有担当。田奎因为“我们”失去了右手,却不怨天尤人,没有记恨欢子,反而愿意跟“我”交流,也没有因此远离和埋怨“我们”,可见他的善良;多年后,欢子寡居在家,经媒婆介绍,听说欢子的遭遇,坦然接受寡居在家的欢子。一个“敢”字展现了田奎的担当和魄力。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小说通过“我”的视角叙述田奎的经历,“我”既是故事的参与者,又是故事的见证者,“我”和田奎一起长大,又参与了挖泥打人事件,最后又在大人的责打和追问下跟着二哥说田奎是领头的人,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叙述节奏上可谓张弛有度,如叙述“我”和田奎看蛇时节奏舒缓,而当回忆到“我”和哥哥在大人的威迫下说出田奎是领头人时,情节紧张,节奏紧凑;
叙述技巧上,采用回忆性叙述,将“我”的真实感受与挖泥打人事件的前因后果巧妙融合,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性,其中加入“我”的心理感受,更具感染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