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长沙市雅礼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月考卷(六)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3-04-01 09:47
长沙市雅礼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月考卷(六)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黑科技”原意指凌驾于人类现有的科技之上的知识,远超现今人类科技或知识所能及的范畴。我们当前常说的“黑科技”更多的是指高科技泛滥之后演变出来的更强大或者更先进的技术以及创新,也包括基于现有技术的改进升级,改善产品的使用体验等。如果一定要下个定义的话,“黑科技”是指具有隐藏性、突破性和开拓性,超越现有科技水平的创新高科技或产品,包含新硬件、新软件、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
在当今信息科技领域,铺天盖地的“黑科技”迎面而来,常规的产品升级、做工进步、配置提升,这些都不能算真正的“黑科技”。它必须具备两大要求:第一是要有成熟产品,被实践证明,还停留在理论阶段的不算;第二是已经申请发明专利或具备申请发明专利的条件和要求。
“黑科技”一词在当今科技突飞猛进的时代背景下产生,而这一词语却越来越有滥用的倾向,什么公司、产品都想沾点“黑科技”的喜气和荣光,殊不知如果不加规范地滥用,把新词语作为吸引眼球的噱头,把“黑科技”作为企业营销的手段,最终将损害新词语的生命力,并对科技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刷一下脸就能识别健康状态”的“心魔镜”(人工智能健康检测终端),“名片般大小”的电脑“树莓派”,让渐冻症用户通过眼球转动和凝视即可操作电脑完成输入的“眼动输入法”……这些让人眼前一亮的“黑科技”,分属于不同的应用场景,但它们都直接提升了人们生活的便利程度,普适性也更强。一方面,价格越来越大众化,像“名片般大小的电脑”只需几百元,这意味着大部分有需要的家庭都不难获得。另一方面,它们更加照顾到了少数群体的使用需求,像适合渐冻症等群体的“眼动输入法”,就非常具有代表性。这两个方面的结合,实际也正是当前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向,那就是与大众的生活贴得更近,不断推进日常生活的革命。
这样一种特征,是“第四次工业革命”与过往历次工业革命的一个重要区别。世界经济论坛主席克劳斯·施瓦布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指出,人类正在迎来的新工业革命将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生活、工作以及彼此相处的方式。可以说,以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不仅意味着将有更多的科技产品上天入地,更将进一步重塑我们的生活方式,在生活世界中展开它的力量。
科技进步给日常生活带来的变革是全方位的,已经从过去的单个工具更迭,变成了场景改造。新的科技革命对于日常生活的改造有一个突出特征,那就是它的成果不再限于解放“劳动力”和满足某个需求痛点,而是致力于重塑人们的生活方式,让科技潜入生活场景之中。比如说,大量智能穿戴设备的诞生,再比如,面向家庭的人工智能的发展,都意味着人与科技、科技与生活正在越来越连为一体。在此基础上,我们的工作、生活乃至思维方式,都在不断被重新定义。人类可能从来没有如此真切地感受到,“科技创新更好造福人类”,在今天变得如此具体又系统。这些成果或许不像一些“国之重器”那般闪耀,但它之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实际获得感的强化却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也是社会发展以人为本的一种微观注脚。
(摘编自朱昌俊《好技术自带人间烟火味》,《光明日报》)
材料三
从本质上看,“黑科技”与艺术具有内在共通性。因为新奇,“黑科技”给人以日常之外的欣喜感,而艺术所追求的也是“超越”常识常理的束缚,让人的情感或思想逸出当下,走向一个更高远的境界。“黑科技”与艺术联手,无疑会实现效果的增强。
事实上,远在古代,不少艺术的奇幻效果就和“黑科技”相关。专家提出,古代一些壁画是用化学颜料以三叠押色法绘就,在风化作用下,画中人之相貌会在短时期内变化,让人产生独特的视觉体验,故称“变相”或“变”。在当时,这显然是一种“黑科技”。它给人心灵所造成的震撼,想来不亚于今天的新媒介艺术。
科技在艺术媒介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甚至直接充当艺术媒介本身,确为一种趋势。纵观当下“黑科技”与艺术的结合,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用在艺术传播、展览的环节,一类则用于艺术的创作。而“黑科技”要真正成为塑造新媒介艺术未来之手,应秉持“科技向美”和“艺术向善”两大理念。
数学物理学家书弗认为,科学本质上是艺术的事业。科技作为科学理论的技术形态,无疑承担着把科学之美现实化的功能。它一方面让生活更富有秩序感和协调感,另一方面给生活带来冲击和惊奇,促使其发生改变,这都是与艺术处于同一向度的。作为科技感最强的新媒介艺术,除了借科技之力实现艺术之美,还要呈现科学本身之美。
艺以载道是中西文化皆有的传统。随着人类艺术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化,媒介物质本身的自主地位和功能越来越实现出来。不过,媒介的独立性的增强不意味着“道”之减损,就像敦煌壁画里的“黑科技”,目的是强化而非减弱佛教之“道”。艺术应唤起人心中的正念,使人产生积极的心灵体验。保持艺术的人文本质,防止因为黑科技的过度使用,陷入纯粹感官的声色犬马之中。
戏曲理论家张庚先生把新事物进入戏曲后被戏曲化用的过程称为“驯化”。新媒介艺术完全可以通过“黑科技”让人产生“艺术还可以这样”的惊奇乃至质问,最终却应实现“艺术本该这样”的和解,就像童话里“小王子”对“狐狸”的驯服。
(摘编自胡一峰《“黑科技”不能“黑”了艺术本身》,《中国美术报》)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把“黑科技”这一词语作为企业营销的噱头,将对科技的发展产生负面的影响。
B. “黑科技”的普适性体现在价格相对来说更便宜、使用范围更广和更方便人们的生活。
C. 新的科技革命致力重塑人们的生活方式,一定程度上影显了社会发展以人为本的特点。
D. “黑科技”与艺术的结合,应该数及出科技与艺术本身的优势与特点,实现共赢效果。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 )
A. 材料一从“黑科技”一词的原意设起,义对其包含范围和要求等进行说明,条理清晰。
B. 材料二引用名人书中观点来读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增强了文本的说服力。
C. 材料二举智能穿戴设备及面向家庭的人工智能等例论证人与科技、科技与生活的融合。
D. 谈到新媒介艺术中“新科技”的使用时,材料三运用童话故事中的“驯服”进行类比。
3. 根据材料内容,以下不属于“黑科技”运用的一项是( )
A. 在北京冬奥会上,颁奖礼服采用的世界顶级抓绒保暖面料,不仅比传统材料更轻薄,还能让穿着者体温高出4-6摄氏度。
B. 基于基因测序的伴随诊断通过预测肿瘤患者药物反应、毒性、耐药性或超进展实现为肿瘤患者“量体裁衣”,以期为患者提供肿瘤精准诊疗的最佳方案。
C. 为增强艺术展的体验感,组委会拟研发一种AI导览设备,游穿戴上后与名画中的人物能够实现对话,身临其境参观展览。
D. 通过一台物业自助终端机,小区业主即可于全天24小时中的任一时刻在线上办理门禁卡、登记注册和相关缴费等事项。
4. 请梳理概括材料三的行文脉络。
5. 假如你是“黑科技”主题展厅的主要策划人员,要求按照不同的主题篇章来布置展厅,以文字或者产品的形式向大众介绍黑科技,你会设计哪些篇章?分别涵盖哪些内容?请根据材料简要谈谈你的设计思路。
【答案】
1. B 2. D 3. C
4. ①首先,阐述了“黑科技”与艺术的内在共通性;
②其次,从历史和当下两个维度,运用举例等方式阐述“黑科技”与艺术融合的效果和表现;
③接着,提出要求,“黑科技”与艺术完美融合必须秉承“科技向美”和“艺术向善”两大理念并分别进行阐述;
④最后,运用比喻等方式,就艺术对“黑科技”的“驯服”提出期待。
5. ①理念篇。讲述黑科技定义的起源。
②古代篇。介绍黑科技古代的应用表现。
③当代篇。介绍黑科技的当代应用表现。
④艺术篇。呈现黑科技与艺术的深度融合。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从材料二来看,“黑科技”的普适性和更方便人们的生活是它的两个并列的特点,而非选项所言“体现”关系。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D.“进行类比”错误。文本三中“新媒介艺术完全可以通过‘黑科技’让人产生‘艺术还可以这样’的惊奇乃至质问,最终却应实现‘艺术本该这样’的和解,就像童话里‘小王子’对‘狐狸’的驯服”运用的是比喻论证。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选项所陈述的内容尚在研发阶段,不符合“黑科技”定义中的“有成熟产品,被实践证明”等义项,不能体现“黑科技”的运用。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行文思路的能力。
材料三第一段段首“‘黑科技’与艺术具有内在共通性”为概括句,提出论题:从本质上看,阐述了“黑科技”与艺术的内在共通性;
结合“事实上,远在古代,不少艺术的奇幻效果就和‘黑科技’相关”“科技在艺术媒介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甚至直接充当艺术媒介本身,确为一种趋势。纵观当下‘黑科技’与艺术的结合”分析可知,第二段和第三段从历史和当下两个维度,运用举例等方式阐述“黑科技”与艺术融合的效果和表现;
结合第四段第五段“作为科技感最强的新媒介艺术,除了借科技之力实现艺术之美,还要呈现科学本身之美”“艺术应唤起人心中的正念,使人产生积极的心灵体验”分析可知,文章紧接着,提出要求,“黑科技”与艺术完美融合必须秉承“科技向美”和“艺术向善”两大理念并分别进行阐述;
结合材料三最后一段“新媒介艺术完全可以通过‘黑科技’让人产生‘艺术还可以这样’的惊奇乃至质问,最终却应实现‘艺术本该这样’的和解,就像童话里‘小王子’对‘狐狸’的驯服”分析可知,材料最后一段,运用比喻等方式,就艺术对“黑科技”的“驯服”提出期待。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材料一介绍了“黑科技”的定义和起源,让我们能够从概念的角度理解“黑科技”的特点,因此展厅可以设计理念篇,以讲述黑科技定义的起源。
从“黑科技”的发展角度看,可以从“黑科技”在古代的应用表现和“黑科技”的当代应用表现来设计两个专题,如介绍“古代一些壁画是用化学颜料以三叠押色法绘就”和材料二中的“比如说,大量智能穿戴设备的诞生,再比如,面向家庭的人工智能的发展”等丰富的内容。
结合材料三,可设计“黑科技”的艺术篇,来介绍黑科技与艺术的深度融合,在这一板块可以介绍黑科技“一类用在艺术传播、展览的环节,一类则用于艺术的创作”等内容。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鞋说
我曾把鞋子说成是“臭脚的容器”,这看来是不对的。应该说,它是“人生的容器”,要知道除开睡眠时间,人剩下的时间大多是在鞋上度过的。随着昼夜交替,人交替着把自己搁在床上,装进鞋里。
鞋子因脚与土地的长期较量而出现,与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鞋”这个汉字造得有点意思,右边两个“土”相叠,鞋底是“土”,鞋面也是“土”,它真正是一路风尘。帽子虽高高地戴在头上,但它的重要性远不及鞋子。人可以不要帽子,却不可不穿鞋子。漫漫人生路上,会踏上多少刺脚的荆棘、硌脚的石块、烂脚的秽物?没有鞋子,人就是有一双铁打的脚板,也受不了刺、硌、蚀的摧残。鞋以自我牺牲为代价,帮助易伤的脚征服了路的漫长和崎岖。
鞋子因实用而存在,但它的存在已不具有形而下的意义。
对一个生命的祝福,往往少不了鞋子。乡村至今还有这样的风俗:凡小孩做满月、做周岁、做十岁,或是成人做寿等,送礼的至少要备一双鞋,那意思是祝福人家顺利、健康地走向新的人生里程。十岁那年的生日,我收到很多的礼物,但最中意的还是二娘送的一双黑帆布胶鞋。它是那么合脚、那么软和,穿着它走路,欢喜得让人连蹦带跳的。这让我今天想起来,还感到有一股生命祝福的深意在涌动。
过去的女性精于女红,但只有与你最亲密的女性才会为你做鞋,她大多是母亲、妻子或情人。常忆起儿时的冬夜,母亲在油灯下纳鞋底。她用顶针使劲地将针顶过厚鞋底,再用钳子夹住那露出的针尖将它拔出来,随后用手拉着针眼后的白线不停地抽,抽一截刺啦一声响。我在这断断续续的响声中渐渐睡去。次日一早,枕畔或许就卧着一双新鞋,鞋里装满了母爱的温暖。
“文革”时期,在村前那条碎石铺成的公路上,经常有所谓的黑帮分子被游斗。造反派不让他们穿鞋,让他们把两只鞋用绳子系了,挂在脖子上。扎脚的石粒刺得他们直蹦高,路上留下一串鲜红的血迹。那些造反派还一个劲地在他们身后面推搡。那是一种怎样的人间折磨!德国曾经有一个展览,里面有幅黑人抱着流血的赤脚痛苦万状的照片。一个叫弗里茨的人当众流下了眼泪,他办起修鞋店,建了捐鞋台——带动德国人逐年向非洲捐鞋。从对裸足受难人的不同态度,我们可以检测出这个人的善恶。要知道,鞋的有无关乎幸福与痛苦,鞋的予夺见出大爱与大恶。
鞋与脚还有一个合与不合的问题。鞋子最重要的品质不在美观,不在耐穿,而在合脚。鞋子合脚,人才能在人生路上迈开大步。鞋松不得,松了会不跟脚;也紧不得,紧了会不养脚。跟脚,养脚,才算得合脚。脚与鞋要经过一个磨合过程,才能达到“合”的极致。乡下人常言,三天穿不上是一双好鞋,三天穿得上是一双草鞋。鞋子开始是要紧一些的,需用鞋拔子帮忙,才能勉强把人的脚装进鞋子里去,三天不舒服过后,就很跟脚、养脚了。现在不少城里女性只讲时髦、漂亮,不讲跟脚、养脚,彻底违背了人类穿鞋子的初衷,结果往往自虐如受刑,这真令人叹息。
鞋子是否合脚,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话题。人穿有形的鞋,也穿无形的鞋,人与鞋的关系可以上升到哲学层次。当第一双鞋子穿在远古初民的脚上,人类就再也离不开鞋子了。从襁褓中那种底部塞满棉花的软鞋到能让人穿着行走的草鞋、布鞋、胶鞋、塑料鞋、皮鞋等样式的鞋,早已形成一个完整系列。鞋陪伴人的一生,陪伴每个人走过或平坦或泥泞的征程,走过希望的田野,也走过失败的麦城。各式各样的鞋负载着我们的生命,如同接力一般,把我们送抵一个个的人生驿站。“人生能著几两屐”是谢灵运说的话,意在劝导人们寄情山水。我们何尝不能把这句话视为对人生的警戒?流光不驻,生年有限,我们不能辜负了那些珍惜我们生命的鞋。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2008年10月19日第4服,有删改)
文本二:
我为什么写散文?
当心里萌生出一种对自己的激情,对自己有了感觉,写虚构小说或其他文体无法表达这种情感时,便写散文。
散文凭借真诚感知生命的诗意,让自己艺术的情弦充满智慧和饱满的感情。
散文的美是融合了心灵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而创造出来的。不能指望一个虚伪的灵魂、一个没有真情实感的人会创造出真实的美,写出感人的散文。
散文是作者“心灵的告白”,可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个人独有的感受,因而是值得珍视的。看散文如同欣赏一个人的精神收藏品。
有了真情,再把它提升到文学的层面,表达得美,这美就是活的,充满生命力。
否则,只有美,没有真,再精致也只是工艺品,没有活趣。
正是这份真情,使散文虽很少大红大紫,却也从未被冷落过,香若幽兰。
[摘编自王必胜《读写他们(二)——一本散文和一组作家书信》]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在文章开篇指出自己曾把鞋子说成是“臭脚的容器”,是为了对此表达否定,以表达自己对鞋新的认识,体现思想上的自我革新。
B. 文章对“鞋”字的造字技巧进行了思考,既表达了鞋与土地的不解之缘,又彰显了汉字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C. 文章结尾处引用谢灵运的诗句,是由鞋负载着我们的生命引发的诗意联想,转向警诫我们在有限的生年不辜负鞋履所至的山水。
D. 尽管“我”对鞋的感悟在各段落中不尽相同,但连缀在一起,就将开篇鞋是“人生的容器”的具体内涵表达了出来。
7. 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二段结尾处“鞋以自我牺牲为代价”的拟人中蕴含了作者对鞋的感谢与对刺、格、蚀的摧残的厌恶。
B. 文章第四段先介绍了乡村进礼送鞋的传统民俗,再写了自己十岁生日收到鞋的快乐经历,点面结合,加深读者印象。
C. 文章将“文革”时期造反派的行径与弗里茨的举动进行对比,鞋的有无与予夺成为检测与折射人性善恶的一面镜子。
D. 文章寓象征于写实,负载着我们的生命的鞋关乎实用也关乎我们的生命与精神体验,既是写实的,也是象征的。
8. 画线句中“无形的鞋”指的是什么?应当怎样处理与“无形的鞋”关系?
9. 文本二谈到散文应具有“活趣”,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文本一“活趣”之美。
【答案】
6. C 7. A
8. 含义:①不合脚的鞋“挤压、捆缚着脚”,穿起来“自虐如受刑”,“无形的鞋”喻指人生中的束缚(可引申为限制、规矩等)。
②而合脚的鞋跟脚、养脚,能保护我们的脚,陪伴我们走完人生长路,“无形的鞋”也喻指人生中的庇护。(意思对即可)
处理方法:①选择“合脚的鞋”:选择适合自己的规矩、制度等来约束人生。
②需要磨合、适应:正如脚与鞋要经过一个磨合过程,才能达到“合”的极致,我们要给自己一个适应“无形的鞋”的时间。
③不辜负生命中的保护和陪伴,珍惜时间,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9. ①注重在生活真实(真人真事)中表达自己的思考:乡村进礼送鞋的传统民俗、“我”十岁生日收到二娘送的鞋的真实经历、儿时母亲为“我”纳鞋底的回忆。
②文章的写作源自心灵的真实:包蕴着作者对自己过去错误看法的真诚省思,对母爱亲情的感激怀念,对鞋哲学意义的思考,以及珍惜时光,走好人生之路的愿望。
③在文学层面表达优美:文章以“鞋”统摄全文,结构紧凑;旁征博引“文革”旧事、乡村俗语、败走麦城等内容,表达生动准确。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内容的能力。
C.“不辜负鞋履所至的山水”错误,结合文本一“流光不驻,生年有限,我们不能辜负了那些珍惜我们生命的鞋”分析可知,应用意在表达珍惜时间、珍惜生命,走好人生之路的愿望。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
A.“对刺、酪、蚀的摧残的厌恶”错误,结合文本一“没有鞋子,人就是有一双铁打的脚板,也受不了刺、硌、蚀的摧残。鞋以自我牺牲为代价,帮助易伤的脚征服了路的漫长和崎岖”分析可知,作者承认人生中坎坷崎岖的存在,表达对鞋的感谢,却没有表达“对刺、酪、蚀的摧残的厌恶”,选项过度解读,无中生有。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含义:
结合文本一“现在不少城里女性只讲时髦、漂亮,不讲跟脚、养脚,彻底违背了人类穿鞋子的初衷,结果往往自虐如受刑,这真令人叹息”分析可知,不合脚的鞋“挤压、捆缚着脚”,穿起来“自虐如受刑”,因此“无形的鞋”喻指人生中的束缚、限制、规矩等。
结合文本一“鞋子合脚,人才能在人生路上迈开大步。鞋松不得,松了会不跟脚;也紧不得,紧了会不养脚。跟脚,养脚,才算得合脚”分析可知,合脚的鞋跟脚、养脚,能保护我们的脚,陪伴我们走完人生长路,“无形的鞋”也喻指人生中的庇护。
处理方法:
结合原文“现在不少城里女性只讲时髦、漂亮,不讲跟脚、养脚,彻底违背了人类穿鞋子的初衷,结果往往自虐如受刑,这真令人叹息”分析可知,我们不能选择“不合脚的鞋”,应该选择“合脚的鞋”,选择适合自己的规矩、制度等来约束人生。
结合原文“脚与鞋要经过一个磨合过程,才能达到‘合’的极致”分析可知,鞋需要磨合、适应:正如脚与鞋要经过一个磨合过程,才能达到“合”的极致,我们要给自己一个适应“无形的鞋”的时间。
结合原文“流光不驻,生年有限,我们不能辜负了那些珍惜我们生命的鞋”分析可知,我们应不辜负生命中的保护和陪伴我们的鞋,要珍惜时间,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的艺术特色的能力。
文本一选取“乡村至今还有这样的风俗:凡小孩做满月、做周岁、做十岁,或是成人做寿等,送礼的至少要备一双鞋……十岁那年的生日,我收到很多的礼物,但最中意的还是二娘送的一双黑帆布胶鞋”“常忆起儿时的冬夜,母亲在油灯下纳鞋底。她用顶针使劲地将针顶过厚鞋底,再用钳子夹住那露出的针尖将它拔出来,随后用手拉着针眼后的白线不停地抽,抽一截刺啦一声响”等真人真事来写,在叙事中表达自己的思考。
文本一选取生活中与我们密切相关的“鞋”来写,表达作者对生活的内心思考。如对自己曾经把鞋说成是“臭脚的容器” 错误看法的真诚省思,得出它是“人生的容器”的深刻认识;通过写深夜母亲认真的为自己做布鞋,表达内心对母爱亲情的感激怀念;通过生活中选择鞋的标准,表达对鞋哲学意义的思考;以对鞋陪伴我们走过人生的顺境和逆境,表达对珍惜时光,走好人生之路的愿望。这些内心反思,都源自作者心灵的真实。
从文本一的外在层面来看,本文文学层面表达优美。文章以鞋为线索,统摄全文,结构紧凑,这是散文的结构完整之美;文本一内容丰富,以对鞋与我们生活的关系为主要内容,选择了乡村习俗、母亲为自己做鞋、“文革”旧事、败走麦城等内容来写,旁征博引,表达生动准确,这是散文的内容丰富之美,体现了散文的“活趣”。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