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王有所幸臣九人之属,欲伤安平君,相与语于王曰燕之伐齐之时楚王使将军将万人而佐齐今国已定而社稷已安矣何不使使者谢于楚王王曰:“左右孰可?”九人之属曰:“貂勃可。”貂勃使楚,楚王受而觞之,数日不反。九人之属相与语于王曰:“夫一人身而牵留万乘者,岂不以据势也哉?且安平君之与王也,君臣无礼而上下无别。且其志欲为不善,内牧百姓,循抚其心,振穷补不足,布德于民;外怀戎、翟,天下之贤士,阴结诸侯之雄俊豪英,其志欲有为也,愿王之察之。”异日,而王曰:“召相单来,”田单免冠、徒跣、肉袒而进,退而请死罪。五日,而王曰:“子无罪于寡人,子为子之臣礼,吾为吾之王礼而已矣。”貂勃从楚来,王赐诸前,酒酣,王曰:“召相田单而来。”貂勃避席稽首曰:“王恶得此亡国之言乎?王上者孰与周文王?”王曰:“吾不若也。”貂勃曰:“然,臣固知王不若也。下者孰与齐桓公?”王曰:“吾不若也。”貂勃曰:“然,臣固知王不若也。然则周文王得吕尚以为太公,齐桓公得管夷吾以为仲父,今王得安平君而独曰‘单’。且自天地之辟,民人之治,为人臣之功者,谁有厚于安平君者哉?而王曰‘单,单',恶得此亡国之言乎?且王不能守先王之社稷,燕人兴师而袭齐墟,王走而之城阳之山中。安平君以惴惴之即墨,三里之城,五里之郭,敝卒七千,禽其司马,而反千里之齐,安平君之功也。今国已定,民已安矣,王乃曰‘单’。且婴儿之计不为此。王不亟杀此九子者以谢安平君,不然,国危矣!”王乃杀九子而逐其家,益封安平君以夜邑万户。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六》)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相与语于王曰/燕之伐齐之时/楚王使将军将万人而佐齐/今国已定/而社稷已安矣/何不使使者/谢于楚王/ B.相与语于王曰/燕之伐齐之时/楚王使将军将万人而佐齐/今国已定/而社稷已安矣/何不使使者谢于楚王/ C.相与语于王曰/燕之伐齐之时/楚王使将军将万人而佐/齐今国已定/而社稷已安矣/何不使使者/谢于楚王/ D.相与语于王曰/燕之伐齐之时/楚王使将军将万人而佐/齐今国已定/而社稷已安矣/何不使使者谢于楚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觞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盛酒器具,也指向人敬酒或自饮,在文中的意思是设宴款待。 B.肉袒意为脱去上衣,露出肢体,在古代常常用这种形式来向对方表示恭敬或谢罪。 C.太公,文中吕尚的称号,即“太公望”。古代常用“太公”称呼老年人,以示尊敬。 D.“五里之郭”的“郭”指乡村,与《登泰山记》中“望晚日照城郭”的“郭”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貂勃奉命出使楚国,被楚王挽留;九个宠臣借此在齐王面前诬陷貂勃,认为貂勃仰仗了田单的势力,并认为田单不尊君臣之礼,且内外笼络人心。 B.有一天,齐王召见田单,使得田单请罪,后来又说田单无罪,要行臣子之礼;齐王在貂勃面前直呼田单的名字,貂勃质疑齐王怎能说这亡国的话。 C.貂勃认为从开天辟地有人类以来,做臣子的人的功劳没有谁能胜过安平君;因为安平君曾凭借薄弱的力量,擒获燕军的司马,收复千里的失地。 D.貂勃认为齐王在国家和百姓都已安定后,对安平君直呼其名,就像小孩一样幼稚,要求齐王果断杀掉九子,向安平君道歉,否则国家就会危险。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阴结诸侯之雄俊豪英,其志欲有为也,愿王之察之。 (2)且王不能守先王之社稷,燕人兴师而袭齐墟,王走而之城阳之山中。 14.貂勃是怎样一步步劝谏齐王尊安平君的?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村居初夏 陆游 天①遣为农老故乡,山园三亩镜湖②傍。 嫩莎经雨如秧绿,小蝶穿花似茧黄。 斗酒只鸡人笑乐,十风五雨岁丰穰。 相逢但喜桑麻长,欲话穷通③已两忘。 [注]①指朝廷。②湖名,在今浙江绍兴附近,亦名“鉴湖”。③《庄子·让王》:“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上句交代回乡务农的原因,“天遣”二字暗含作者内心的愤抑不平之气;下句以“三亩”言山园之小。 B.“如秧绿”“似茧黄”既是比喻,也是实景,一静一动,以“莎”“蝶”勾画出乡村美好又充满生机的风光。 C.颈联透露出农家生活的艰苦:以只鸡斗酒待客,菜品粗陋,遭人取笑;风雨灾害频仍,反衬丰年难得。 D.尾联写诗人沉醉纯朴闲适的田园生活,忘怀人生得失,呼应首句“天谴”,体现诗人情感的变化。 16.有人认为本诗“有陶(渊明)诗风味”,请结合本诗以及你对陶诗风格的理解做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论语·先进》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需要多学习,对于诸侯祭祀、朝见天子等事务感兴趣,他只希望“ , ”。 (2)李贺在《李凭箜篌引》中用“ , ”两句描绘了梦境中李凭将弹奏技艺教给神仙,乐声感物至深,具有超强的感染力。 (3)赤壁之于苏轼,既是游览胜地又是抒怀寄情之处,多次出现在他的诗词文赋中,比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空气里掸不散的桂花香,是秋天发出的信号。可惜这样的光景,不过短短数日,就要随秋风消散了。该怎么留住这一期一会的桂花香呢?风雅的制茶人总有自己的办法——邀花入茶。 真正的古法桂花茶,要经过十几道传统工艺窨制而成,用“窨”来锁住桂花的香甜。整个过程历经打花、育花、拼堆、堆窖等多个工序。桂花花期短,易损伤,因此窨制难度较大。窖制工艺繁复而考究,稍有不当,轻则茶水分离,重则味窜水混,十分考验制茶功夫。窖制得当,花引茶香,以益茶味。最后用炭焙烘干,除去水分,增香固味,益于长久存放。但老工艺仅仅还原还不够,茶底一定要用将近10年以上的带着陈年韵香的老茶。新花入老茶,沉稳的老茶气韵,烘托得桂香愈加清丽,二者相得益彰。桂花茶制成后,还不宜立刻品饮,再放到茶仓里交给时间来陈化多年。 开汤冲泡,桂花香乃显,甜香、陈香,次第绽放。茶汤入口醇而绵柔,滋味浓厚甘润,陈韵清雅,生津回甘。岁月流转,茶叶内质沉淀转化,越陈越香。随着冲泡次数增加,到了尾茶,桂花香也渐而淡去,愈加温柔细腻,多年前的秋日况景流转眼前。 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窨”字所用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其结果,往往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仿佛像个才子,实则到处害人。 B.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 C.凤娇好像是大家有意分配给那个“北京话”的,每次都是她提着篮子去找他。 D.从某种意义上讲,“说”就是做,“说”就是为了做,“说”就是为了做好。 19.文中画线句子有语病,请指出语病类型并修改。(4分) 20.为什么桂花茶能留住一期一会的桂花香?请用几个关键词或短语加以概括。(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那一夜的凌晨,我辗转反侧,再也无法入睡。耳畔听到清洁工挥动竹扫把唰唰打扫马路的声音,不远处的火车站火车轧着铁轨轰隆轰隆作响,菜农挑着担子,肩上的竹扁担吱呀吱呀地叫唤。 翻身下床倚窗站立。我看不到与出租屋相隔不过五十米的龙江河一去千里暗流汹涌的样子,但却听得到它的隐隐涛声拍亮了河水之上的星云。我还听到,几只看不到踪影的鸟儿忽高忽低地鸣叫,那婉转的鸣啼带着故乡挥之不去的草野味道,带着颠簸不灭的故土乡音,带着踏遍乡土寻觅栖息地的坚贞呼唤,似乎这一晨的啁啾叫唤都是为了找到一个一直在昂首等待它的人,一个听得懂它的密语的人,一个对它的密语解码之后抖落一身尘埃继续赶路的人。 如果可以,于晨光破云而出中开启窗子,我愿意成为这个迎候和风结伴鸟鸣穿堂入室的人。 21.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变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青年人要敢想敢为,“敢”应该是青年人做事的态度和认识,正如鲁迅所说,青年“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故而百年前的中国青年在山河飘摇的危难之际,发出“我们不干,谁干”的呐喊。 青年人又要善作善成,“善”是青年人应该具备的能力和方法,青年人要在社会生活中学会“自讨苦吃”,多受一些“热锅”上的煎熬,多经历一些“磕磕绊绊”,多面临一些“惶恐不安”的心理挑战,在摸爬滚打、风霜雨雪中“壮筋骨、练胆魄、增智慧”。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