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汕头市2023届高三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2-11-27 13:56
参考答案
1.B【解析】A.“所以诗的语言是我们今天唯一可以借鉴的诗歌传统”中“唯一”说法过于绝对,原文是“我们能够借鉴的主要就是诗的语言”。C.“现在的作者是不可能借用传统的形式写当下百姓喜闻乐见的诗词的”说法是非颠倒,原文是“不是没有可能”。D.“将诗歌的形式和内容这二者统一起来是可行的,这就是诗词创新的重要动力”说法曲解文意,原文是“诗歌要反映时代和社会的重大问题,这是诗词创新的重要动力”。
2.A【解析】“省略掉语法中的虚字,就能使诗歌语言具有飞跃性”理解错误。材料一第三段“因为这些虚字都没有什么实感,省略了就更有利于飞跃”,只是“更有利于飞跃”,不等同于就能飞跃。
3.D【解析】ABC三项印证了语言的飞跃性带给人的新鲜印象。D项说明两句对偶兼用互文,词约意丰,不涉及语言的飞跃性。
4.(1)对比论证,将诗歌与小说、戏剧,语言与音乐、绘画进行对比,论证语言不能直接被感受: (2)举例论证,以杜甫的诗句为例,论证语言的艺术性(以唐诗可以不用“之”字来论证古典诗词语言的成熟性); (3)类比论证(比喻论证),用人体消化营养来类比诗人借鉴古诗语言,论证要创造性借鉴古诗的语言。(答出2个给4分。手法1分,说明手法的运用1分。)
【解析】仔细阅读材料一,材料一中“小说有人物、情节,戏剧还有舞台、表演等,而诗歌则除了语言以外,什么都没”,把诗歌与小说、戏剧放在一起对比,论证了从艺术的角度说,诗歌能够借给我们借鉴的主要是诗的语言。使用的是对比论证。还有”音乐可以使用音响,绘画可以使用色彩、线条,它们都能直接诉诸听觉和视觉”,这是把语言和音乐、绘画放在一起对比,论证语言就不能直接被感受,而是通过许多概念的间接认识。这是运用了对比论证。
“杜甫的名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给我们以何等深刻的印象!但诗人不过是使用了“落日”“大旗”“马”“风”这样一些概念”这以杜甫的诗句为例,论证诗歌语言的艺术性,证明了诗歌创作的成功。运用的是举例论证。“比方唐诗中可以完全不用‘之’字,而新诗中‘的’字就还不能完全不用”这是以唐诗中完全不用“之”字,新诗中“的”字不能完全不用为例,论证省略掉一些没有实感的字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掌握过程。我们新诗的这个过程还很短,就还不容易做到这一步。运用的是举例论证。
“艺术的修养好比人体丰富的营养,要能够创造性地消化它,才能成为自己的新鲜血液。否则,营养太多了,反而容易使人变成好像不爱多走路的胖子”,把艺术的修养比作人体的营养,这是运用比喻论证。
5.(1)创造性地借鉴古典诗歌的高度艺术成就,借鉴诗的语言。
(2)既要有容易传诵的形式,又要与时代同步,反映时代精神。
(3)要有广大的群众基础,让孩子从小接触诗词。
(4)以大众化的方式实现中华诗词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每点1分,意思接近即可)
【解析】根据”诗歌的艺术就在于能充分地发挥语言的创造性来获得最新鲜、最丰富的感受。杜甫的名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给我们以何等深刻的印象!但诗人不过是使用了‘落日’‘大旗’‘马’‘风’这样一些概念。这便是语言的艺术性”“艺术上的借鉴近于一种修养,艺术的修养好比人体丰富的营养,要能够创造性地消化它,才能成为自己的新鲜血液。否则,营养太多了,反而容易使人变成好像不爱多走路的胖子,觉得古诗的语言处处方便,信手拈来,一切都是现成的。不少新诗的作者因此往往写着写着就放下新诗,停下来作旧诗了。我们需要古典诗歌的丰富借鉴,但愿这借鉴是创造性的,它将有助于新诗的成熟和发展,而不是拜倒在古典诗歌之前”可以得出中华诗词的传承和发展要创造性地借鉴古典诗歌的高度艺术成就,借鉴诗的语言。
根据”运用传统形式,写出百姓喜闻乐见的诗词,不是没有可能。闻一多先生、林庚先生探索新诗格律,就是希望将古体诗词的形式原理用到新诗创作中去,创造出和古体诗一样容易传诵的新诗形式。但由于古体诗词的语言基础与现代不同,这种探索可能还要走很长的路”“形式只是诗词发展的影响因素之一,关键还是要能写出真正代表新时代精神的好诗”得出中华诗词的传承和发展既要有容易传诵的形式,又要与时代同步,反映时代精神。
根据”中华诗词的传承和发展首先要有广大的群众基础,传诵的面越广,传统诗词的生命力也越长久”“传承中华古典诗词需要从孩子抓起,让他们从小接触诗词,等他们长大后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再来理解这些诗词就能有深切的体会”“近年来涌现的《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一系列传承中华经典诗词、篇章的节目,一系列对诗词发展做出突出贡献人物的评选表彰,各个学校、机构等对优秀诗词作品的品读、诵读等,都是很好的传承方式,能够以大众化的方式实现中华诗词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得出中华诗词的传承和发展要有广大的群众基础,让孩子从小接触诗词,并以大众化的方式实现中华诗词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答案】6.D【解析】D.“废寝忘食”错,曲解文意,只是出于当时革命形势考虑而暂时撤退了。
7.C【解析】C.“对革命的认同和热爱”错误,根据“小老师也不感惊异,因为他早就背过古书和一些白话文”可知,此说法人为拔高,无中生有。
8.同:二人对待革命事业都尽心尽力、小心谨慎。(2分)
异:史校长态度严肃、不苟言笑(2分);毕校长为人热心、坦诚直率。(2分)
【解析】同:根据“注意听清楚了……任何文字记录都不许有,只有凭心里记……对任何人,不论是谁,都不能说你的事,不能提到我,只除了对毕校长一个人”“快回屋,把泥鞋、泥衣裳都换掉。你到什么地方去,做了什么,对任何人也不许说”“原来他是有意撇开同伴的”“见到史校长说我问他好。(低声)谈崩了。(声音高起来一些)你认识路了,有空来玩。(又低声)谈不拢,完了。(又高声)快走吧。(低声)快撤”可知,二人对待革命事业都尽心尽力、小心谨慎。
异:根据“史校长有三十来岁,态度严肃,总像有什么心事”,而“毕校长站住了,回头了,笑呵呵地说:‘累坏了吧?亏你赶上了。现在可以一起走了。”“走得动吧?天冷,出点儿汗不要紧,只是不要被风吹”“毕校长用手摸摸同伴的头”“以后我就可以教你打靶子”“告诉你,会不全,就不要卖弄。三句话答不上来,就会闯大祸。你懂不懂?干这一行,不是靠嘴皮,是靠本领,靠名声”可知,史校长态度严肃、不苟言笑;毕校长为人热心、坦诚直率。
9.①环境上演染紧张的斗争氛围,与情节的展开相协调;
②使情节结构更加紧凑、集中,也制造了留白的艺术效果;
③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谨慎干练、互相关心的革命者形象呼之欲出。
(每点2分)
【解析】史校长话语短促、紧凑,因为时间紧张,他需要尽快知道相关情报;毕校长语调故意忽高忽低的,是因为革命斗争形势紧张,防止被人怀疑。这样的人物语言渲染了紧张的斗争氛围,与情节的展开相协调;
文章主要的情节内容是通过两位校长的话交代的,如“一切听从他的。他会带你去堰口集……你立刻回来向我报告”“谈崩了……谈不拢,完了……快撤”,使情节结构更加紧凑、集中;两人的话语没有交代“谈崩了”的具体内容,制造了留白的艺术效果;
“注意听清楚了……任何文字记录都不许有,只有凭心里记……对任何人,不论是谁,都不能说你的事,不能提到我,只除了对毕校长一个人”“快回屋,把泥鞋、泥衣裳都换掉。你到什么地方去,做了什么,对任何人也不许说”“走得动吧?天冷,出点儿汗不要紧,只是不要被风吹”“毕校长用手摸摸同伴的头”等语言刻画了谨慎干练、互相关心的革命者形象。
10.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事奉秦国一定得割让土地送上人质,
因此军队还没用上而国家的元气已经亏损了。如果大王真能听从我的意见,六国合纵相亲,齐心合力,就一定不会遭受强秦的侵犯。“割地效质”是并列短语,在文中作用相同,意为“割让土地送上人质”,故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故”在句首,表示结果,其前应断开,排除A。“专心并立”是并列短语,在文中作用相同,意为“齐心合力”,故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D。故选B。
11.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两个“藩”意思不同,“东藩”的藩指藩国,“藩篱”的藩意为篱笆,指边界。故选D。
12.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C.“终究会成为一盘散沙”表述有误。根据“从道绝,则大王之国欲求无危,不可得也”可知,节选内容中张仪只是假设合纵的通道断绝会将魏国陷入危险之中,而没有谈到会成一盘散沙的结局。故选C。
13.(1)如今竟然有意面向西侍奉秦国,我私下里替大王惭愧。(“乃”,竟然;“西面”,名作状,面向西;“窃”,私下。一点1分,句意1分,共4分。)
(2)而您却想依靠欺诈虚伪、变化无常的苏秦的小策略,这明显是不可能成功的。(“反覆”,变化无常,反复无常;“成”,成功;“明”,明显,明白。一点1分,句意1分,共4分。)
14.苏秦主要是从魏国的地缘优势和实力出发,来积极引导魏王树立信心,鼓舞其斗志;张仪主要是从魏国的势单力薄和地理劣势出发,威胁恐吓魏王,瓦解其斗志。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注意紧扣二人“策略”分析其不同。
原文第一段中,苏秦以“臣闻越王勾践以散卒三千,禽夫差于千遂;武王卒三千人,革车三百乘,斩纣于牧之野。岂其士卒众哉?诚能振其威也”的历史典故,侧面激励威望“振其威”。而在此基础上,苏秦又以“此其过越王勾践、武王远矣”的对比来劝说激励,故可知他的游说有积极引导树立信心的意图。
原文第二段中,张仪先说“魏地方不至千里,卒不过三十万人。地四平,诸侯四通,条达辐凑,无有名山大川之阻”,陈述魏王与魏地的劣势,并由此进一步指出因此而可能导致的“魏南与楚而不与齐,则齐攻其东;东与齐而不与赵,则赵攻其北;不合于韩,则韩攻其西;不亲于楚,则楚攻其南”“大王不事秦,秦下兵攻河外,则从道绝。从道绝,则大王之国欲求无危,不可得也”的后果,故可知张仪言语中有恐吓的意味。
参考译文:
苏秦为了赵国合纵游说魏襄王道:“大王的国土,土地纵横千里。地方名义上虽然狭小,但房屋田舍十分密集,甚至没有放牧牛马的地方。人民众多,车马成群,日夜奔驰,络绎不绝,其声势和三军士兵相比没有什么区别。我私下里估计,大王的国力不亚于楚国。大王是天下贤明的君主,如今竟有意投向西方服事秦国,我心里替大王惭愧。我听说越王勾践靠三千残兵败将,在干隧擒获了夫差;周武王也仅有三千士兵,三百辆战车,在牧野杀死了商纣王。难道是他们士兵多吗?实在是因为他们能振奋自己的雄威啊!如今我听说大王的兵力,常备军二十万,青布裹头的士兵二十万,精兵二十万,勤杂部队十万,还有六百辆战车,五千匹战马。这肯定远远超过越王勾践和武王的力量!如今您却迫于谗臣的邪说,想要臣服于泰国。事奉秦国一定得割让土地送上人质,因此军队还没用上而国家的元气已经亏损了。如果大王真能听从我的意见,六国合纵相亲,齐心合力,就一定不会遭受强秦的侵犯。所以敝国赵王派我来进献愚计,呈上盟约,听凭大王诏令。”魏王说:“我没有才能,以前从未听过这样高明的指教。现在您以赵王的诏令来教导我,我愿意率领全国民众听从您的安排。”
张仪为了秦国连横,劝说魏襄王道:“梁地方圆不满千里,士兵不超过三十万,地势四下平坦,四通八达,没有名川大山的险阻。如果魏国向南亲近楚国而不亲近齐国,那齐国就会进攻你们的东面:向东亲附齐国而不亲附赵国,那赵国就会由北面来进攻你们;不和韩国联合,那么韩国就会攻打你们西面;不和楚国亲善,那南面就会危险了。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四分五裂的地理位置。而您却想依靠欺诈虚伪、反复无常的苏秦所残留的计策,这明显不可能成功。如果大王不臣服于秦国,秦国将发兵进攻河外,那么合纵的通道就断绝了。合纵的通道一断,那么大王的国家再想不危险就不可能了。再有,泰国若是挟制韩国来攻打魏国,韩国迫于秦国的压力,一定不敢不听从。秦韩结为一体,那魏国灭亡之期就不远了,这就是我为大王担心的原因。我替大王考虑,不如归顺秦国,归顺了秦国,那么楚韩必定不敢轻举妄动;没了楚韩的侵扰,大王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国家也一定不会有忧患了。”魏王说:"我太愚蠢,以前的策略错了。我愿意做秦国东方的藩臣,给秦王修建行官,接受秦国的封赏,春秋两季贡献祭品,并献上河外的土地。”
15.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手法的能力。A项“写出了作者于亭台楼阁之中,欣赏着莺歌漫舞,如同春风拂面”错,这是作者的想象,虚写当年吴国的繁华。故选A。
16.答案:(1)愁:诗人孤独寂寞,无人理解的伤感;对国运渐衰、世事难测的感叹。(2分)
(2)表现:①对比。通过当年的繁华和眼前的凄清冷落对比,借古伤今,感叹晚唐国运渐衰。②直抒胸臆。通过写尊前多暇,只能独自借酒消愁,表达无人理解的惆怅。③用典。以范蠡和西施颠覆吴国的典故,感叹历史兴衰,寄寓了对唐朝衰落的感慨。(如果学生分析典故从范蠡帮助勾践灭吴,最终名成归隐的角度,点出作者的羡慕之情或回答诗人对自己的命运不能自主的悲叹,分析合理,也可酌情给分)(手法任答两点,每点2分)
17.(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2)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3)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18.【答案】①得天独厚
②子虚乌有(无中生有、无稽之谈)
⑨不攻自破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结合“日照充足,气候干旱,雨量稀少”可知,新疆就种植棉花来说自然条件优越,可填表示具有特殊优越的条件,多指人的资质或自然环境特别好的“得天独厚”。(得天独厚;具有特殊优越的条件。多指人的资质或自然环境特别好。)
第二空,语境指“强迫劳动”是绝对没有的事,相关成语有“子虚乌有”“无中生有”“无稽之谈”等。(子虚乌有;指假设的、不存在的、不真实的事情.无中生有:把没有说成有。指凭空捏造。无稽之谈:毫无根据的说法。)
第三空,语境指谎言不需要多加理会,它终将被现实证明是谎言,可填“不攻自破”。(不攻自破:无须攻击,自己就会破灭。形容论点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攻击。)
19.【答案】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新疆棉区气候条件较为适宜,病虫害发生概率较低,棉花单位面积产量比上年有所增加。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
一、“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句式杂糅,去掉“根据”或“显示”;二、“产量比上年有所
加强”搭配不当,改为“产量比上年有所增加”。
20.①比喻,将“新疆棉”比成“云朵”,二者在色彩和形状上相似,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新疆棉
的洁白与柔软。
②排比,增强了语势,叙述了新疆棉品质优良、带来富裕、促进对外贸易三个方面的内容,强调了新疆棉的多重价值,表达了对新疆棉的赞美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的能力。
“新疆棉,是新疆大地的云朵”是比喻句,“新疆棉”是本体,“云朵”是喻体,比喻词为
“是”为暗喻。二者都是白色,形状蓬松,质地柔软,这一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新疆棉的洁白柔软。
“它以……它以……它以……”三个句式相同的句子构成排比句,排比句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增强了语势;内容上“超强的柔软”叙述了新疆棉品质优良,“绽放了农民的笑脸”指给农民带来富裕,“打开了中国向西的门户”指促进对外贸易,三个排比句强调了新疆棉的多重价值,表达了作者对新疆棉的赞美之情。
21.【答案】①有两组部件发挥了重要作用②它向地表发射伽马射线③就会发出点火指令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处,根据句间结构,①所在的句子与后文“一组部件……一组部……”是总分关系;从内容上看,此处需要填写这两组部件在“最后时刻”的作用,故填“有两组部件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②处,根据后文“然后快速捕获反射回的射线”可知,机器要完成精准测量,需要首先向地表发射伽马射线,故填“它向地表发射伽马射线”。
第③处,根据后文“得到指令”可知,“伽马刹车指令员”计算出着陆的最佳距离和时机后需要及时发出点火指令,故填“就会发出点火指令”。
2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中重点词语含义的能力。
C.选项和画横线处的“人”是一个代词,代指每个人,或者是指一定人群中的每一个人。A.“人”是指别人、他人;B.“人”是指“身体”;D.“人”是指夜归的主人。故选C。
23.【作文解析】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选取清代袁枚《随园诗话》中的两句话“不取亦取,虽师勿师”,“不取亦取”指的是取其精华,而弃其槽粕,“虽师勿师”指的是“师”法其长,而“勿师”其短。
材料表明,从求知的角度来说,这是有关如何学习的经验之谈,既要向别人学习,但又不要全盘照搬,意思是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避免其短处。意在告诉我们,在读书做学问时,既要取法于别人,又不可全盘接受;以别人为师,既要向他学习知识,又不可毫无疑义地照单全收。切忌盲目跟风,更不可“东施效颦”。跟随别人而又不苟从别人,这才是最佳的选择;从人生成长的角度出发,要认真求师,又不能是非不辨,盲目效法,学来精华,扬弃糟粕,这才是真正的成材之路;从国家和集体的角度来讲,选择与拿来的方式和方法是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条件和基础,决定着未来的方向和前景。
写作重点:
1.立意上:突出“取”“不取”‘师”“勿师”的内涵,阐述清楚“取”“师”的是什么,“不取”“勿 师 ” 的是什么。突出 “ 取 ” 和 “ 不取 ” ( “ 师 ” 和 “ 勿师 ” )的辩证关系。要注意材料中的表述 “ 看 似矛盾的表述,其实并不矛盾 ” ,对 “ 不取亦取 ” 的表述可以是:知道不取什么,也就是懂得了 “ 取 ” 的真谛。
2.内容上:能够联系现实,从学习、成长、人际交往、国家交流等至少两个角度来谈启示意义。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