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泉州市2023届高中毕业班质量监测(一)​高三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2-09-26 08:31
参考答案
1. C “科学家精神传播并不是科学信息的传达和科学知识的分发”错误。
2. B A.“只有……才能……”错误,说法绝对。C.“如果没有增强科学文化在普通公众中影响和作用力”错误。D.“只要达成推动科学文化建设的目标,科学家精神就可以实现体系化的科学文化传播”错误。
3. A B.“天文工作者为了实现建造2.16米口径望远镜的计划”错误,强加因果。C.“彰显了注重普及大众天文知识的中国科学家精神”错误。D.“我国天文学界一直把育人这一科学家精神放在首位”错误。
4. ①由今溯昔,引发读者探究我国天文望远镜建造历程的兴趣;②由侧重叙事到侧重写人,使读者更能真切具体地感受科学家精神。  
5. ①挖掘中国天文科学家勇于创新、艰辛奋斗的感人事迹和先进精神,塑造他们立体丰满的形象;
②加强中国天文科学家精神的传播力度并创新传播方式,搭建系统性的对话平台让中国天文科学家与公众有效互动。
6. C “隐含作者对乡村传统文化没落的焦虑”错误,小说插入对老大卫小时候生活情景的描写,展现父辈对自己的训练,隐含了作者对都市年轻人成长状况的焦虑。
7. B “年轻一代生活能力低下”错误,原文是说“只会在城市里生活”。
8. ①老大卫想要训练鲍宇“劈柴”“生火做饭”“洗雪澡”等,是一个重视生活教育人;
②老大卫认为训练鲍宇之事“落在了自己的身上”,就不顾身体有病,立即付诸行动,是一个责任感强、做事果断的人;
③老大卫重视鲍宇的成长训练,而且不因鲍字对训练热情不高而着急生气,是一个慈爱温和的人。  
9. ①“雪”作为小说生活场景的组成部分,能增强小说的生活气息和细节真实性;
②“雪”烘托了人物的复杂情绪,渲染了故事的抒情氛围,能增强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③“雪”象征艰苦环境和生活挑战,有助于读者理解小说题旨。
10. D
11. B “文中用来借指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入侵者”错误,这里的“佛狸”就是指拓跋焘。
12. B “却因贪婪好杀,对滑台久攻不下”强加因果,结合“王玄谟士众甚盛,器械精严,而玄谟贪愎好杀。攻城数月不下”,可知二者没有因果关系。
13. (1)我们到黄河边寻找敌人,结果一无所见,幸亏他们自己来送死,为什么要避开他们?(2)现在军民劳苦怨恨,我不能不惭愧,留给大家的忧患,是我的过错。  
14. 自负不听劝谏;用人不当;准备不足仓促出征。
参考译文:
元嘉二十七年六月,宋文帝打算讨伐北魏。太子步兵校尉沈庆之劝谏说:“我们是步兵,对方是骑兵,这情形我们敌不过对方。”文帝说:“胡虏所依仗的只是马。等到冬初,我们各城的防守相互连接,胡虏的骑兵越过黄河,就会成为俘虏。”秋季七月庚午日,宋文帝下诏说:“近来朝廷得到河朔汉族及少数民族的奏报。诉说他们的困苦焦急。踮起脚盼望我们安抚拯救。他们暗中相互联系以等待朝廷大军。柔然也派密使远道而来献上诚心,发誓要同我们互相支援。收复中原的时机,正在今天。”当时,军队大规模出动。因为兵力不足,在六州百姓中每家三男抽一、五男抽二。有关部门又奏报军用物资不充足,富裕民众凡家财满五十万钱的,一并出借四分之一供朝廷军用,战事平息后就偿还。乙亥日,派王玄谟进军包围滑台。王玄谟的军队人数很多,武器、装备精良齐整,而王玄谟本人贪婪、刚愎、好残杀。围攻滑台城,好几个月攻不下,听说北魏的救兵将要到来,部众请求动用战车构成营垒,王玄谟不听从。乙丑日,魏主拓趿焘渡过黄河,部众号称百万。王玄谟恐惧,退兵逃走。魏军追击,王玄谟军被杀死一万多人,部下几乎全部溃散逃亡,丢弃的军用物资、器械堆积如山。此前,钟离太守垣护之听说魏军将到,派人飞马送信劝王玄谟急速攻打滑台。王玄谟不听从。萧斌派沈庆之带领五千人救援王玄谟。恰巧王玄谟逃了回来,萧斌准备斩杀王玄谟,沈庆之坚决地劝谏说:“拓跋焘威震天下,统帅百万大军,怎么是王玄谟所能抵挡的?”萧斌这才停止。北魏永昌王拓跋仁进攻项城,攻克。宋文帝害怕魏军到寿阳,征召刘康祖,让他回京。拓跋仁率八万骑兵在尉武追上了刘康祖。刘康祖有部众八千人,军中副将胡盛之打算依傍山中险要秘密行走到寿阳。刘康祖发怒说:“我们到黄河边寻找敌人,结果一无所见,幸亏他们自己来送死,为什么要避开他们?”在军中下令说:“回头观望的人斩首,掉转脚步的砍脚。”魏军从四面进攻,宋军将士都拼死作战。有支流箭射穿了刘康祖的脖子,他从马上坠落而死。其余部众不能再战,于是崩溃,魏军冲杀,将宋军几乎杀光。十二月庚午日,魏主拓跋焘到达瓜步,拆毁百姓房屋,砍伐芦苇做成筏子,声称要渡过长江。建康城内震惊恐惧,百姓都挑着担子等待逃跑。文帝登临石头城,面有忧色,对江湛说:“现在军民劳苦怨恨,我不能不惭愧,留给大家的忧患,是我的过错。”二十八年春正月丁亥日,魏军劫掠居民,焚毁百姓房屋后离去。
15. C “都意在借日光写环境的幽静”错误。“反景空村落”说的是夕阳返照下的村子空无一人,说明农民忙到日落还没有回家,意在表明农民的辛苦。
16. 同:都表达了自己不耕而食的愧疚。异:①本诗还表达了对自己身居官位就应担当有为的诚勉与承诺;
②白诗还表达了对自己功不配禄的反省。
17.①. 惟草木之零落兮    ②. 恐美人之迟暮   ③.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    ④.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⑤. 万里归船弄长笛    ⑥. 此心吾与白鸥盟
18.①舍本求末(舍本逐末、缘木求鱼)②推己及人③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第一空,依据前文“离开中国的伦理去谈中国的传统文化”推断后文应该是由此导致的结果,即抛弃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或者行事的方向、方法不对,必将劳而无功。可填写“舍本求末”“缘木求鱼”等意思相近的成语;第二空,所谓“差序格局”,费孝通认为中国农民之间的交往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形成主要是以自我为中心根据利益关系的亲疏而划分的,就像是一块石头投进河里所形成的波纹,而这个石头就是社会中的每个人,这就是费孝通先生著名的“差序格局”。依据后文“是儒家……伦理原则的派生模式”,此处应该填写与“差序格局”概念类似的儒家意识概念,如“推己及人”。第三空,依据前文“中国的乡土社会具有‘差序格局’和‘礼治秩序’两大显著的特征,它们就像乡土中国的‘骨骼’和‘血脉’”,以及后文“起构成了乡土中国的……”,可知“差序格局”和“礼治秩序”两者是互相配合,互相补充,缺一不可的关系,故可填写“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等类似意思的成语。
19. A上文“礼维护的是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伦理秩序”,说明了“礼”的作用是什么,承接下文应该说明“礼”是通过哪些途径实现上述作用,选项A的意思是“礼的规定,是用来确定亲近疏远,判断疑惑不解,区别相同相异,分清是非对错的”,承接上下文,符合论证的逻辑。选项B的意思是“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与原文“礼”的主题不符合。选项C的意思是“遇事懂得谦让,就是礼貌的开端”也不符合“礼”的主题。选项D的意思是“礼是做人的头等大事”,此项主题是“礼”,是对“礼”的总结定论,并非展开详细说明“礼”的具体内涵,故不选。
20. ①句中把“差序格局”比作“骨骼”,“礼治秩序”比作“血脉”,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②“差序格局”和“骨骼”的相似点是能撑起框架,一个是撑起人际关系的框架,一个是撑起人的躯体的框架;③“礼治秩序”和“血脉”的相似点是能全方位渗透,一个是渗透到传统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一个是渗透全身。
21. D 文中加点的“硬碰硬”意思是,以强力对付强力。A.用真功夫与顽强的对手较量。B.毫无伸缩余地。C.用真功夫与顽强的对手较量。D.以强力对付强力。
22. ①经过层层开伞减速   ②拖拽返回舱在地面滚动  ③让主伞脱落
23.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一是孔子对于“知行合一”理论的阐述,这句话的意思是:懂得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这句话阐述了学习的三境界:知、好、乐。“知之”“好之”再到“乐之”,三者境界上有高下。学习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习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知识的学习感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以学习为乐事,在快乐中学习,既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还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学到的才能够灵活地运用。
材料二以钟扬为例,具体阐述“乐学”的价值,正是因为对植物学感兴趣,钟扬才能够长期从事此项研究,并取得诸多突破性的科研成果。可见“乐学”更易“有为”。
写作任务要求写一篇发言稿谈自己的感悟与思考,并参加“乐学·有为”的主题班会。除了注意发言稿的格式,语言表达特点之外,更要注意主题是“乐学·有为”。这是一个关系型话题,考生要阐述二者的关系,即分析为何“乐学”更容易“有为”。
写作时可以从两则材料出发,提出自己的观点。比如可以比较“知之”“好之”与“乐之”的不同境界,论述“乐学”才是学习的最高境界;然后谈何为“乐之”,论述无论学习还是做事,“乐之”才能够持之以恒,面对困境才能不懈怠不放弃,面对诱惑才能坚守初心……;然后分析“乐之”者多“有为”,可以以颜回、季羡林、袁隆平等人为例阐述“乐之”与“有为”的关系;最后告诫青年,以兴趣为老师,寻找自己喜欢的领域,并“乐学”然后努力在此领域“有为”。
立意:
1.学有所乐,学有所成。
2.乐学而后有为。
3.乐学以获真知,乐学方能有为。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