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 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辟之国,而戎狄之长也,弊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辟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惠王曰:“善!寡人听子。” 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一》)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 B.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 C.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 D.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三川,古代称三川郡,今河南洛阳地区。西周时期的三川指关陇地区的泾河、渭河和洛河。 B.九鼎,据传是大禹在建立夏朝以后,用天下九牧所贡之铜铸成九鼎,象征九州。 C.戎狄,是先秦时代华夏对东方和南方的非华夏部落的统称。 D.桀纣,桀是夏朝最后一个国王,纣是中国商代最后一位君主。相传都是暴君,后泛指暴君。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张仪认为先跟魏楚结盟,秦兵再攻打新城、宜阳,这样就到东西周的城外了,惩罚二周的罪过后,周天子交出九鼎,继而实现王业。 B.张仪认为蜀国是一个边远国家,攻打它劳民伤财,没什么好处,要打就打三川周王室,只有这样才能距离王业越来越近。 C.司马错认为要想国家富强,就要扩张领土;要想兵强马壮,就要使人民富足;要想得到天下,就要先广施仁政。这样才能获得天下。 D.司马错认为齐国和赵国为了自身的安全会去帮助楚国和魏国解围,如果这样的话,秦国就无法制止这四国的结盟,秦国就会处在危险的境地。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1分) (1)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5分) _______ __▲__ _____ (2)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3分) _______ __▲__ _____ (3)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老子四章》)(3分) _______ __▲__ 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踏莎行 洪迈 院落深沉,池塘寂静。帘钩卷上梨花影。宝筝拈得雁①难寻,篆香消尽山空冷。 钗凤斜欹,鬓蝉不整。残红立褪慵看镜。杜鹃啼月一声声,等闲又是三春尽。 注①:雁指雁柱,是乐器筝上整齐排列的弦柱。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该词写思妇怀人,通篇就没有一个字点破本题,算得上是善达言外之意。 B. 开篇由“院落”、“池塘”写到“帘钩”,让读者切身感受了主人公的生活天地。 C. 这首词特别注意引寻、启发读者参与到词中意境来,一读即感,耐人寻味。 D. 整首词通过环境、气氛,以及主人公的动作、心理来表现思妇对丈夫的深切怀念。 15. 请结合该词内容谈谈作者是如何表现“思妇怀人”这一主题的。(6分) _______ __▲__ 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自我反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老子》四章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春江花月夜》中,写按照古代传说托鸿雁、鲤鱼捎书带信,但此时没有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表现苏轼梦里归乡,与妻子相见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形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当一种美,美得让我们 ▲ 时,我们就会意识到自身的局限。“山阴道上,目不暇接”之时,我们不就能 ▲ 到我们渺小的心智与有限的感官无福消受这天赐的过多福祉吗 读庄子,我们也往往被庄子拨弄得 ▲ ,有时只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除此,我们还有什么方式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动 这位“天仙才子”,他幻化无方,意出尘外,鬼话连篇,奇怪迭出。而等我们惊魂甫定,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便会发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朝暾夕月,落崖惊风。我们的俗情为之一扫,我们的视界为之一开。同时,他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永远有着我们不曾涉及的境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造化钟神秀”,造化把何等样的神秀聚焦在这个“槁项横馘”的哲人身上啊!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先秦诸子,谁不想做官 “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在其位,谋其政。”( ▲ )谁不想通过世俗的权力,来 ▲ 天下,实现自己的乌托邦之梦 庄子的机会来了,但庄子的心已冷了。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无所适从 体验 手足无措 杠杆 B.无法呼吸 体验 神魂颠倒 统治 C.无所适从 验证 神魂颠倒 杠杆 D.无法呼吸 验证 手足无措 统治 18.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而等我们惊魂甫定,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便会发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朝暾夕月,落崖惊风。我们的视界为之一开,我们的俗情为之一扫。 B. 而等我们惊魂甫定,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便会发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朝暾夕月,落崖惊风。我们的俗情为之一扫,我们的视界为之一开。 C. 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而等我们惊魂甫定,便会发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朝暾夕月,落崖惊风。我们的俗情为之一扫,我们的视界为之一开。 D. 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而等我们惊魂甫定,便会发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朝暾夕月,落崖惊风。我们的视界为之一开,我们的俗情为之一扫。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B.“君子之仕,行其义也” C.“上古君王,为政好德” D.“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① 。《论语》包含丰富的、密集的、精练的、非常纯粹的文化知识,文化含量非常高。举例说,一本《论语》五百多则,一万五千余字,有一百多个成语,成语是最原始的出处,最原始的本意, ② 。《论语》里几百则终生可以引用的格言,包含了大量的人生智慧。这种知识体系,跟今天的教材相比,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读《论语》一年,与其他孩子差距有多大,不用考试证明。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往山上走,走得有点吃力,才有提升。每一步走得很轻松,一定是在往山下走。教育也是一样的道理,往上走还是往下走,结果不一样;一个在山上,一个在山下。 现在的孩子,甚至读到博士、博士后了,工作了,还是心智不成熟。 ③ :一是正确认识自己;二是正确认识他人和环境;三是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真正的成熟很正派很规矩,同时温良恭俭让。 20. 下列句子中的“规矩”和文中画横线处的“规矩”,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红楼梦》第七回:“亲友知道,岂不笑话咱们这样的人家,连个规矩都没有?” B.《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一回:“如今我拿待上司的规矩待他,他还心上不高兴。” C.《荀子·儒效》:“设规矩,陈绳墨,便备用,君子不如工人。” D.《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靠右的一间正屋住着屋主罗斯托玛乞维列,一个规规矩矩的市民。”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师傅在带徒弟过程中总是强调要理解工艺、理解过程,在清晰理解基础上,师傅才让徒弟雕刻、加工。徒弟经常会出现错误,师傅总是让他回想当初的讲解。师傅认为,理解清楚,雕刻加工才不会出现问题。徒弟学了多年才能够独当一面,创新出自己的作品。 理解、实践和创新,适用于人类的一切活动。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