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邯郸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摸底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2-09-13 08:40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1.C   C项“打破言语交流媒介的绝对支配地位”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三段内容,传统的言语交流媒介失去绝对支配地位,是作者提出多模态叙事的背景和前提,而不是多模态叙事的目的。
2.D   “没有聚焦政治热点”错误。《无穷之路》关注的就是国家扶贫攻坚战略,它只是在讲述时没有采用宏大叙事策略。
3.B   材料一最后一段论述的是利用媒体特质讲好中国故事的叙事策略,而“孔子学院”不属于媒体。
4.【解析】题目考查“材料一是如何紧紧围绕论题展开论述的”。作答时首先需要明白材料一的论题是什么;然后从整体上观照整个文本的论证结构,看文本的论证是“如何展开”的,并结合具体的论证思路分析每一部分分别论述了论题的哪一方面。
答案:①文章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展开论述的。②开篇提出论题:如何讲好中国故事。③接下来分析媒体在讲好中国故事上的做法和面临的挑战。④最后论述利用媒体的不同叙事资质讲好中国故事的策略。(每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解析】根据题目情境,发言的要点必须要围绕“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展开,而且要以《无穷之路》为例。从两则材料的关系来看,材料一侧重从理论上阐述新媒体融合背景下“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材料二则是这方面的一个成功案例。因此作答本题,可以先从材料一中提炼理论观点,然后到材料二中进行比照,把能找到验证的部分作为要点进行作答;也可以先从材料二中分析《无穷之路》取得成功的具体因素,然后与材料一的理论观点进行比照。
答案:①多元话语的融通。例如《无穷之路》表现扶贫攻坚的政治主题,却采用了聊家常的生活化语言。②糅合语言和非语言符号的多模态叙事模式。例如《无穷之路》除了讲述故事,还在拍摄中注重展现各地不同的地貌风光,呈现视觉美感。③注重共情、共动、共享。例如《无穷之路》中陈贝儿实地体验中真实自然的感受和反应令观众瞬间“代入”,更能体会到扶贫的艰难和意义。④叙述主体多元化。例如陈贝儿是香港人,让港人亲自去看、亲自去听、亲自见证祖国的发展和变化。(每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6.B   B项“都不愿施以援手”错,根据原文无从判断“愿”与“不愿”。
7.D   根据前文对话内容以及荷枪的兵士可以推知,镇上没有“临时安置的办法”,告示应该是对老百姓的欺骗和警告。
8.【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心理特征的概括,但要注意题干的情境限定———“在往长岭岗镇一路走来的过程中”。根据原文“慢慢地向长岭岗走去,是失去了精神,失去了勇气,剩着饥饿的肚皮的一群”,不难概括出他们内心的绝望;根据原文“他们心痛,却又得忍着,而且有几个还得用希望鼓着大家的勇气”,以及“不觉忘去了自己也离去家里其他的人而安慰着别人起来了”,可以概括出他们在绝望中互相鼓舞,相互安慰的心理状态;根据原文“平时并不能得人信仰,这时却自自然然都依着他们的话起来了”,以及“慢慢地讲着一些以后的计划,大家心里都活动一些起来了”,可以看出他们在绝望中找到了希望,增添了继续前行的力量。
答案:①绝望无助。从“慢慢地向长岭岗走去,是失去了精神,失去了勇气,剩着饥饿的肚皮的一群”可知,他们是在饥饿的驱使下无助前行的人。②互相宽慰。他们不觉忘记了自己刚刚失去亲人的苦痛而去安慰别人,互相鼓舞。③燃起希望。王大保、李塌鼻的话让大家对镇上产生了幻想,燃起了希望。(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人物描写手法的理解和运用,同时考查“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的学习效果。作答时首先需要明确人物描写的手法有哪些,并能综合小说文本和《红楼梦》片段,找出在塑造群像方面的共同点,然后分条作答。
答案:①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方法。②通过特定场景(典型环境)来刻画人物。《水》表现苦难,选择的是逃难的场景;《红楼梦》选段表现欢乐,选择的是宴会场景。③点面结合,既注重群像刻画,又突出人物个性。如《水》在刻画难民群像的同时,写活了陈大嫂的朴实善良,李塌鼻的自信乐观、信口开河;《红楼梦》在刻画大观园女子群像时,也突出了史湘云的爽朗、林黛玉的娇弱等个性特征。④以衬托(人物间的互动)来塑造人物。如《水》中难民在路上的相互劝慰,体现了人物的性情和处境;《红楼梦》中,宝玉滚到贾母怀里、惜春拉着奶母、王夫人指着王熙凤等,体现了人物关系的亲疏。(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得满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A “时谓勿钦”的“时”是指“当时的人”,也就是“时人”,这句意为“时人都说不应当钦敬他们”,可见“时”之前应该断开,据此排除B、C两项;“议政事”与“论经史”对举,后面均应该断开,据此可排除D项。
11.B  早期内阁是由大学士组成,后来各部尚书和侍郎也可兼任大学士;另外,从原文来看,文中提及的内阁成员都是大学士。
12.C “各方面实力都不如太宗朝”错误,刘大夏只是认为兵力不足。
13.(1)礼部尚书倪岳上疏,提出消弭灾祸应当措办的紧急事务,劝勉皇帝罢黜奸邪贪婪之徒,奖掖提拔忠心耿直之臣,皇帝赞许并采纳了他的意见。(译出大意给2分;“弭”“嘉”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2)皇帝马上省悟说:“如果没有两位爱卿,我几乎被他人引入迷途。”(译出大意给2分;“微”“为”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14.【解析】本题有两问,第一问要求从选文中概括弘治年间的君臣关系,君臣关系是相互的,因此作答时不能单从君主或者大臣的某一角度概括出如“虚心纳谏”“敢于直言”等观点,而是要概括这些现象背后反映出的“君臣关系”。第二问要求从明孝宗的角度进行分析,因此作答时需要注意语境,审准题意。
答案:①结论:君臣关系融洽。②分析:明孝宗广开言路,虚心接纳大臣的谏言;明孝宗关爱大臣,处理政事体恤臣下。(结论2分;分析1分,考生只要从明孝宗角度分析出一层意思即可得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附【参考译文】
(明孝宗弘治)三年春三月,皇帝内宫官员为鹰坊、牧马场乞请征用土地千顷。户部尚书李敏说:“场地只有二百余顷,其余的都是百姓的祖业田产,怎么可以(随便从百姓手中)夺取正在耕种的土地来作飞禽、走马的活动场所呢!”皇帝采纳李敏的意见。六年秋七月,京师下大雨、冰雹。礼部尚书倪岳上疏,提出消弭灾祸应当措办的紧急事务,劝勉皇帝罢黜奸邪贪婪之徒,奖掖提拔忠心耿直之臣,皇帝赞许并采纳了他的意见。八年三月,中官传出圣旨命内阁大学士撰写《三清乐章》。大学士徐溥等上疏说:“三清本是虚妄邪说,亵渎神灵祭祀,时人都说不应当钦敬他们。而且,朝廷之所以设置内阁,实际上是想让内阁学士们聚议政事,讲论经学和历史,辅佐陛下匡正得失,怎么可以(让这些人)去阿谀顺从虚妄邪说,来讨取陛下的欢心呢!”这件事由此作罢。十年二月,皇帝屡次游宴于后花园,侍讲王鏊在讲解经学时,讲了周文王不敢贪恋游猎的事。皇帝深有所感,采纳他的意见。三月,皇帝在文华殿,召见大学士徐溥、刘健、李东阳、谢迁议论朝政,向大学士们赐茶后离去。李东阳说了“自从天顺末年,直至今日,已有三十多年,皇帝每次召见内阁,不过只讲几句话就离去。今天,皇帝是听过讲解经学之后有了此次召见,从这件事可以看得出皇帝天资聪敏而英明,对朝政筹谋划策也够周详的了”这样的话。十七年六月,小王子(达延汗)带领兵马侵犯宣府(今河北宣化),刘大夏请求屯兵喜峰口和燕河营以防备小王子。太监苗逵想要带领官军直接前去捣毁小王子的军事大营,皇帝为此召见刘大夏,问到王越当年取得威宁大捷的情况,刘大夏说:“臣从当年跟随王越出征的将士口中得知一些情况,当时所俘获的只有十几个妇女和小孩。所幸的是寇贼兵马刚刚进入境内,与官军相比众寡悬殊,如果双方兵力差不多的话,那时官军就没有活人了。”皇帝说:“既然是这样,那么太宗(成祖朱棣)为什么还常常以此得意呢?”刘大夏说:“陛下的神智武略固然并不比太宗差,可是所带领的兵马数目,与太宗相比仅有他的十分之二三。况且,那时由于淇国公一个小小的违背节制的行动,就使十万之师尽丧于沙漠,怎么能谈得上他们是轻而易举地就获得胜利呢!依臣揣度,我们今天用兵,应以采取守势为上策。”戴珊在一旁,也很赞成刘大夏的这个说法。皇帝马上省悟说:“如果没有两位爱卿,我几乎被他人引入迷途。”苗逵直捣贼营的想法就被禁止了。秋九月,修缮清宁宫仍未完工,皇帝传旨于兵部,令拨军工万人充其役。刘大夏知道用工本不多,而调用的人却不少,这都是由于中官贪图取利才这么干的,于是,刘大夏上奏,提出减去人力十分之五。监督工程的人向皇帝控诉,皇帝便下令内阁草拟诏旨,严厉谴责刘大夏。大学士刘健说:“爱惜军士,这是兵部的职责。刘大夏每每以年老辞职,陛下每次都下旨温语劝留,(可是刘大夏)还是求退不已。如果这个切责的诏旨一下,他将会以不称职(的理由)辞官。”皇帝高兴地接受了这个意见,所用军卒数目仍按刘大夏的意见减去一半。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C  C项,“表现的情感截然不同”错误。李白和黄庭坚的诗歌尾联,都运用“鸥”这一意象,表达了渴望归隐的情感。
16.【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态度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李诗第1、2句以比喻写出时局的变化,表现出对时局的关切之情;第3、4句表面上写自己没有才华无法济世,实则使用反语,表现自己内心的不平;最后两句是写自己想要远离时局,过自由放达生活的隐逸情怀。杜诗写自己与京师音信全断、作客蜀地思念故乡,这都与时局战乱有关;诗人既挂念京师(朝廷)又心系亲友,表现出心系家国的忧国忧民之情。
答案:①两人都表现了对时局的关心。李诗首联“割鸿沟”“扫秋叶”写出了叛军侵占地方之广和为害之烈;杜甫对云山而望京师,体现了对朝廷的关心。②李诗还隐含着激愤、洒脱的矛盾心境。“吾非济代人”使用反语,表现渴望济世却怀才不遇;尾联又表现出远离时局、心向自由的旷放。③杜诗重在表现自己寓居蜀地,漂泊孤苦而又心系家国的忧国忧民之情。(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1)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   而议事每不合
(2)富贵非吾愿 帝乡不可期(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
(3)示例:譬如朝露 去日苦多(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即可给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18.【解析】第①空,根据语境,此处应该填写“我”从小以来对雪的态度,根据后文来看,作者对雪非常喜爱。第②空,根据前文,此处表现雪与“沾了尘世气息”的草木的不同特点;根据后文,还要体现它“与众不同”,因此应该是“超凡脱俗”。第③空,根据语境,所填成语应作为句子的谓语,来描写下暴雪的样态。
答案:①情有独钟 ②超凡脱俗 ③纷纷扬扬(每空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即可给分。)
19.【解析】长句变短句的方法是:先提取句子主干单独成句,再分别把复杂成分(多层定语、状语等)抽出来作为句子或者短语,最后排序。本题中主干句为“我常看到两三只喜鹊”;其他成分,“在大雪时”为状语,这个成分可以与主干句合为一句;剩余内容为“喜鹊”的多层定语,我们只需要根据语意拆分出来即可。
答案:我常在大雪时看到两三只喜鹊,它们穿着黑白相间的衣服,喳喳叫着,掠过我十七楼高的窗口。(每小句1分,满分4分。)
20.【解析】本题考查对修辞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在修辞上,问句可以分为设问和反问。设问句: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回答的“无疑而问”;设问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反问句:用否定的句式通过反问来表示肯定的意思,或用肯定的句式通过反问来表示否定的意思,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问句之中;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增强语气。
答案:第一处是反问句,强调雪的气质与“尘世气息”的不同,增强语气。第二处是设问句(选择疑问句),表现了作者对喜鹊穿越风雪的原因的思考,发人深思。(每点2分,满分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21.C  画横线处的“人”是一个代词,代指每个人,或者是指一定人群中的每一个人。A项的“人”是指别人、他人,B项的“人”是指“身体”,D项的“人”是指夜归的主人。
22.【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处,根据句间结构,①所在的句子与后文“一组部件……另一组部件……”是总分关系;从内容上看,此处需要填写这两组部件在“最后时刻”的作用。第②处,根据后文“然后快速捕获反射回的射线”可知,机器要完成精准测量,需要首先向地表发射伽马射线。第③处,根据后文“得到指令”可知,“伽马刹车指令员”计算出着陆的最佳距离和时机后需要及时发出点火指令。
答案:①有两组部件发挥了重要作用②它向地表发射伽马射线③就会发出点火指令(每写出一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