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盐城市响水县响水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2-08-18 18:29
参考答案:
1.C
2.A
3.C
4.①材料一引用的意图是点明论述的对象,以展开对章太炎“文学”概念的解说、分析和论证;②材料二引用的意图是明确论述的起点,从而引发对章太炎“文学”定义当代价值的阐述。
5.①立足历史,对历史文化展开批判性反思;②勇于创新,大胆突破国有学术观念的桎梏;③针对现实,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研究目标;④面向未来,站在时代的高度提出前瞻性的观点。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都认为文学的范围不需要设限”错,原文材料二“章太炎才首次为文学下一定义”“他的这种极为宽泛的文学定义,看似一种没有定义的定义,竟然合上了最近50年欧美文学界对文学范围的理解。仅举一例,法国的孔帕尼翁在反思何谓文学时说……”可知,章太炎和孔帕尼翁都给文学下了宽泛的定义,并不是认为文学的范围不需要设限。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章太炎承继了传统句读学和韵文分类法……可见清代朴学和传统小学仍是现代汉语文学的基础”于文无据,由材料一“章氏的这种界说继承清代朴学‘实事求是’的精神,并将传统小学发挥到现代‘语言文字之学’的高度”不能得出选项的推论。
C.“网络文学的发展,使得文学作品不再需要印刷”错,由材料二“今日的网络文学甚至已经不是印刷品,明天还会有什么更新的媒介作为文学平台更是超出我们的想象力”不能得出“文学作品不再需要印刷”。
D.“开‘文学’概念研究之先河”错,材料二“刘勰《文心雕龙·序志》开宗明义:‘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是说写文章一开始就阐发“文心”这一主旨,没有对文学概念“开先河”之意。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的观点是:章太炎的文学定义,即便是最广义的含蕴,也仍然保持了文学的独特性;打破了狭隘的文学天地;将文学研究纳入文学范围。
A.是说章太炎在历史方面的作用,与材料二研究的“文学”概念无关。
B.是说章太炎的文学观,提倡质朴的文学,与材料二观点不符。
C.是说文学评论对文学的作用,符合材料二的观点。
D.是说有责任感的学者对精神力量的探索,与材料二观点不符。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和作用的能力。
由材料一“章太炎结合汉民族语文的基本特点和历史流变,循名责实,制名指实,推出‘文学总略’说。1906年他在《文学论略》中提出‘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可知,画线句出自章太炎《文学论略》,这里直接引用章太炎的论著,提出“文学”的概念,意图是点明论述的对象,从而为下文进一步阐释“文学总略”做铺垫,以展开对章太炎“文学”概念的解说、分析和论证。
由材料二“中国文学史上直到1906年,章太炎才首次为文学下一定义:‘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这一文学定义包括了文学文本和文学研究”可知,引用章太炎关于“文学”的定义,亮明观点,用于开篇有总说的作用,下文“他的这种极为宽泛的文学定义,看似一种没有定义的定义,竟然合上了最近50年欧美文学界对文学范围的理解”西方学者观点进行比较。可见引用的意图是明确论述的起点,从而引发对章太炎“文学”定义当代价值的阐述。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由“章太炎从民族语文现代化的高度,对民族语文体系和书面文学体制展开了批判性反思,推动了清末民初文学的近代变革和现代转型”“在当时一切价值有待重估的历史情况下,章太炎力排众议,独出机杼,推出了自成统系的文学‘雅俗论’”得出①立足历史,对历史文化展开批判性反思。
由“文学理论讨论的文学定义,主要是在确立研究对象的范围以及特定的研究视角,期待从不同方面揭示被隐藏在文学背后的图景,从而在生活中对未来拥有更为多彩多姿的想象。所以,我们必须结合章太炎定义中的下一句话‘论其法式,谓之文学’来继续思考。能够成为我们研究对象的‘文学’,不仅有作者要表达者,还有如何表达。而‘如何表达’在更多的场合下,是与特定的法式联系在一起的。这是两千多年来中国文学的‘现实’”得出答案③针对现实,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研究目标。
结合材料二“在当时一切价值有待重估的历史情况下,章太炎力排众议,独出机杼,推出了自成统系的文学‘雅俗论’”“打破了狭隘的文学天地,其在当时的意义是有助于挣脱‘纯文学’观念的作茧自缚”概括出答案②勇于创新,大胆突破国有学术观念的桎梏。
由“中国文学史上直到1906年,章太炎才首次为文学下一定义:‘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这一文学定义包括了文学文本和文学研究。……他的这种极为宽泛的文学定义,看似一种没有定义的定义,竟然合上了最近50年欧美文学界对文学范围的理解。……因为‘文学’是一个其含义处于不断变化中的名词,想要以一劳永逸的方式提供某种终极的定义注定是徒劳的。今日的网络文学甚至已经不是印刷品,明天还会有什么更新的媒介作为文学平台更是超出我们的想象力”得出④面向未来,站在时代的高度提出前瞻性的观点。
6.C
7.D
8.①四眼曾经帮助过大黑,而现在四眼被其他大狗打倒在地,“哎呀四眼”,大黑不免有些担心四眼。
②大黑嫉妒四眼比自己更亲近小花,现在看到四眼被其他大狗打倒在地,“呕,活该”,幸灾乐祸,心中痛快。
9.①俏皮:本文寓庄于谐,笔调幽默风趣、灵动机智而又蕴含戏谑调侃,显出俏皮的特点。心理描写,“大黑”碰到“黄子”时的心理;动作描写,“大黑”夹着尾巴顺着墙根往前溜;语言幽默风趣,如“主人一喊“大”黑,他便觉得自己至少有骆驼那么大,跟谁也敢拼一拼”;情节生动逗人,如“大黑”与“小板凳”的“玩耍”等。
②讽刺:通过对大黑的形象刻画,暗讽时人,揭示国民性的弱点,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③新奇的叙述视角:相较于一般小说的叙述视角,本文的叙述视角独特,以“狗”的视角展开叙述,显得新颖奇特。老舍在小说的创作上把三者融为一炉,自成风格。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A.“既表现大黑是一条忠诚的狗”理解有误,依据文中内容,老太太是大黑的主人,饮食由老太太提供,大黑对老太太更多是依仗与服从,是否忠诚,依据文中内容无法判断。
B.“寄托了她对狗的希望”错误,老太太给狗取名“大黑”,结合“老太太踢了大黑一腿”“假如不服从她,而她三天不给端那热腾腾的食来”等分析,从文中老太太对大黑的态度可以看出来并非是有所寄托。
D.并非是“护主心切”,而是狗仗人势,想在主人面前表现一番。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也展现了作者对国民精神觉醒的乐观态度”错误。“晨”确是故事发生的具体时间,但“对国民精神觉醒的乐观态度”脱离文本与作者原意,属于曲解臆断。小说着力揭示病态,倾向于批判而非乐观。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四眼倒在底下了,由“有点恨四眼,虽然是好朋友”可知,四眼与大黑是好朋友,而现在四眼被其他大狗打倒在地,“哎呀四眼”体现大黑对四眼的一丝担心。
由“小花,喝,围着七八个,哪个也比大黑个子大,声音高!无望!不便于过去。可是四眼也在那边呢;四眼敢,大黑为何不敢”“到底他已闻了小花一鼻子”“大黑的嫉妒把友谊完全忘了”可知,表现出大黑对四眼的嫉妒。因为大黑也喜欢小花,所以他们成了情敌,此时看到四眼被其他大狗打倒在地,出于嫉妒四眼比自己更亲近小花,大黑幸灾乐祸,心中痛快。因而“呕,活该”体现其幸灾乐祸的心理。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俏皮与幽默。例如大黑与主人老太太之间,大黑与小板凳狗之间,特别是当大黑被动地卷入大狗之间的那一场战争的时候,就在主客观直接摩擦中产生了色彩鲜明的性格幽默。
大黑处处要表示出对主人的驯顺。但是到了结尾,他拼命向邮差狂吠,被老太太踢了一脚,他讨好主人的“聪明”立刻变成了愚蠢,他与小板凳狗在一起的时候,对这个“小东西”十分看不上眼,傲慢地投以鄙夷的眼光,但是当大狗们跑过来的时候,小板凳噘着嘴儿巴巴的叫起来,“毫无惧色”,而大黑却怕得不敢作声,还深恐小板凳的吠声会为自己招来灾祸。
“大黑的耻辱算是到了家,他还不如小板凳硬气呢”,战前他还想着要打倒二青,战败黄子,称雄狗的世界,等到他身陷大狗的战阵,立刻就被吓得骨头散了架,战事过去,“大黑哆嗦着把牙收回嘴中去,把腰平伸了伸,开始往家跑”,性格与情境的摩擦,在变化中形成强烈对比,语言俏皮,由此生出了具有讽刺意味的幽默。
讽刺,“大黑心中暗笑,觉得自己的智慧足以使生命十分有趣而平安”“在门前蹲坐起来,耳朵立着,坐着比站着身量高,加上两个竖立的耳朵,觉得自己很伟大而重要”“大黑专仗着这个‘大’字去欺软怕硬地享受生命”,小说中大黑的形象其实就是当时中国人的形象,通过对大黑的形象刻画,暗讽时人,揭示国民性的弱点,想以此唤醒麻木的国人,以引起疗救的注意。笔调幽默风趣。体现小说主题的讽刺性。
新奇的叙述视角:大黑是一条狗,但是经过作家的艺术处理,以“狗”的视角展开叙述,叙述视角非常独特。作者赋予狗以人的性格,大黑的心理如同当时国人的一般心理,通过一只狗来表现当时中国社会问题和国民精神,这样的处理可以让作者更自由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也让小说的叙事显得新颖奇特。
10.D
11.D
12.B
13.(1)两国的军队相互攻击,本应炫耀显示自己的优势,现在我只见到瘦弱的牲畜和老弱的士兵。
(2)陛下如果能把公主嫁给单于做妻子,送给他丰厚的礼物,他一定爱慕她,立她为阏氏。
14.①选择百姓在边塞定居。②在战略要塞建立城镇。③给边塞之民以实惠。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现在匈奴人经常在边塞放牧狩猎,侦察汉军在边塞戍卒的状况,汉军人少时就入侵。这样持续连年,中原贫困而百姓无法安宁。多亏陛下担忧边境的安全,派遣将领征发士兵治理边境,这是对边境百姓的最大恩惠。
“于塞下”作“转牧行猎”的后置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
“陛下幸忧边境”,此处“幸”是敬词,表示对方这样做是使自己感到幸运的,不能和“忧”断开,排除B。
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文中指内外亲属,不包括父母”错误,亲戚,古代泛指内外亲属,包括父母兄弟在内。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他派使者贿赂阏氏,使得冒顿单于打开包围的一角”错误,原文为“冒顿与王黄期,而黄兵不来,疑其与汉有谋,乃解围之一角”,可知冒顿单于打开包围的一角的直接原因是他怀疑王黄与汉朝有密谋。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矜”,夸耀;“见”,显示;“徒”,只;“羸瘠”,瘦弱的牲畜。
(2)“诚”,如果;“妻”,做妻子;“奉遗”,赠送财物;“慕”,爱慕,敬仰。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结合“不如选常居者家室田作”可概括出,选择百姓在边塞定居。
结合“要害之处,调立城邑”可概括出,在战略要塞建立城镇。
结合“塞下之民,禄利不厚,不可使久居危难之地。胡人入驱而能止其所驱者,以其半予之”可概括出,给边塞之民以实惠。
参考译文:
汉高祖住在晋阳城,听说冒顿单于住在代谷,准备去攻打他。他派人去侦察匈奴,冒顿单于将匈奴强壮的士兵、肥壮的牛马都藏了起来,汉军使者只看到老弱的士兵和瘦弱的牲畜。派往匈奴的使者有十来批,都说匈奴可以攻打。高祖又派刘敬前往出使匈奴,还没等他回来,汉军就发动全部三十二万的兵力向北追击匈奴。刘敬回来报告说:“两国的军队相互攻击,本应炫耀显示自己的优势,现在我只见到瘦弱的牲畜和老弱的士兵。我认为匈奴不可攻打。”这时汉军已经出发,高祖非常恼火,用刑具将刘敬押到广武城。正月,高祖先到了平城,但部队还没全部到达,冒顿出动四十万精练的骑兵,把高帝围困在白登山七天之久。高帝用陈平的秘计,派使者暗中用重金厚礼贿赂阏氏。阏氏对冒顿说:“两国的国君不应该相互围困。现在即使得到汉朝的土地,而单于您最终也不能居住在那里。况且汉朝的国君也有神灵保佑,希望单于您考虑吧。”冒顿与王黄约好会合的时间,而王黄的部队却没有来,冒顿怀疑他们与汉朝有密谋,便打开包围的一个角。正遇天有大雾,汉派使者来来往往,匈奴没有察觉。陈平请求高祖命令士兵用强弩再加两支箭面向敌军,从解围的一角直接冲出去。高祖出了包围圈。高祖到广武后赦免刘敬。匈奴屡次侵扰汉朝北部边境,高祖非常担忧。刘敬说:“天下刚刚安定下来,士兵因战争已很疲劳,因此不能用武力征服冒顿。冒顿杀父自己代立单于,凭借武力建立权威,是不能用仁义说服他的。只可用计策做长远打算。”高祖说:“怎么做呢?”刘敬回答说:“陛 下如果能把公主嫁给单于做妻子,送给他丰厚的礼物,他一定爱慕她,立她为阏氏。陛下按时节将汉朝多余而匈奴缺少的东西,经常慰问赠送他们,再顺便派能说善辩的人士用礼节奉劝他们。这样可以不用战争便使匈奴逐渐臣服。”皇帝说:“好。”冒顿去世后,他的儿子稽粥即位,皇帝派诸侯王的女儿做单于的阏氏。景帝的时候,御史大夫晁错上书说:“现在匈奴人经常在边塞放牧狩猎,侦察汉军在边塞戍卒的状况,汉军人少时就入侵。这样持续连年,中原贫困而百姓无法安宁。多亏陛下担忧边境的安全,派遣将领征发士兵治理边境,这是对边境百姓的最大恩惠。然而现在远方的戍卒守卫边塞,一年一轮换,不了解匈奴的作战能力。不如选一些人长期居住在那里成家立业,从事耕作,并且防备匈奴的入侵,利用地形建成高城深挖沟堑。在战略要塞,建立城镇, 每个城规模不小于千户人家。边塞的百姓,如果不给他们优厚的待遇,就不可能使他们长久居住在危险困苦的边地。匈奴入侵时,有人能阻止他们入侵,(敢于从匈奴手中夺回所抢掠的财物),就将其中的一半给他,官府出钱赎回所掠夺的人口。像这样(边塞的百姓受到这种待遇)乡里之间就会相互救助,攻击匈奴时不避死亡。这样做不是对皇上感恩戴德,而是想保全亲戚保护财产。这样做,利益将传到后世,陛下将得到圣明的美名。”皇上采纳了晁错的建议。
15.B
16.
(1)使君约“我”从契丹回来重聚畅饮,“我”想这个约定在明年人日柳黄时就会实现;(2)想象出使归来与友人欢聚的情景;(3)表达对成功出使的信心;(4)也暗含对友人关心的回应。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诗人觉离契丹尚远”错,“烟波坐觉胡尘远”是描写此处美景让人留恋忘返,似乎出使一事都离自己很远,表达的是对雄州风景的赞美。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诗歌手法的鉴赏能力。
尾联写诗人此次奉命北上出使契丹,而“使君约我南来饮”,人日饮酒,是诗人想象出使归来与友人节日相聚的情景。
“约”字既是二人的约定,也表达出友人对自己的祝福与顺利出使归来的期盼;“饮”写出二人在节日欢聚的欢乐场面,可以想象出诗人对成功出使的信心,出使归来又见到好友,心情何等畅快愉悦。
“人日河桥柳正黄”,人日,每年农历正月初七是古老的中国传统节日。这时候已是初春时节,柳条已经泛黄,春天已经展现出美丽的面貌,呈现出勃勃生机。想象回来之时正是春天来临,借助春天美景抒发喜悦之情,同时表达了对友人治理好一方的称赞。此景既表达诗人对成功出使的信心,也暗含对友人关心的回应。
17.骐骥一跃     驽马十驾     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或“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示例二:世间行乐亦如此   古来万事东流水   示例三:钟期既遇   奏流水以何惭   示例四: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时需要注意以下字词书写:骐骥、驽、卑、谀、鸦。
18.B
19.C
20.①在那神秘难认的篆隶之间向我泄密。②在那流畅雅正的行楷之中向我低语。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空:“不愧为”,当之无愧,当得起。“不失为”,还可以算得上。“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艺术”,当之无愧,所以应选“不愧为”。
第二空:“狂放”,指任性放荡。该词广泛用于文学艺术领域,尤其是在对一些人物性格及其作品的形容。“放纵”,指纵容、不加约束;不守规矩;没有礼貌。语境修饰“草书”,是艺术领域,用“狂放”更合适。
第三空:“挥洒自如”,写文章、写字或绘画得心应手,随意运笔,不受拘束。“洋洋洒洒”,形容文章或谈话丰富明快,连续不断。语境为“看到书法家的朋友健笔淋漓”,对象是书法,用“挥洒自如”更符合。
第四空:“蓄势待发”,指随时准备进攻。“一触即发”,比喻事态发展到了十分紧张的阶段,稍一触动就会立即爆发。语境为“盘马弯弓”,意思是驰马盘旋,张弓要射,形容摆开架势,准备作战,用“蓄势待发”更合适。
故选B。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有三处语病:
一是“近年来,自己不擅书法”语序不当,“近年来”应该修饰后文“常在登临之余……”,不是修饰“自己不擅书法”,所以“近年来”应放在“常在登临之余……”的前面,即“自己不擅书法”的后面。又“自己不擅书法”的前面加上主语“我”语意更清晰,所以改为“我自己不擅书法,近年来”。
二是“常在登临之余邀请我题词”主客颠倒,偷换主语,整句的主语是“我”,应该是“我”被邀请题词,所以改为应在“常在登临之余,被邀请题词”。
三是“我对于题什么词,倒不难”主客颠倒,应该是“题什么词,对于我来说倒不难”。
全部修改正确的只有C项。
故选C。
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以及仿写句子的能力。
结合“在顿挫转折的点捺之中向我手语”可知“顿挫转折”修饰“点捺之中”,那么第三组的词语需要修饰第二组的词语,篆书具有神秘难认的特点,“神秘难认”可以修饰“篆隶”,“流畅雅正”可以修饰“行楷”。
再看第一组,既然是“神秘难认”,那么第一组的词语可以选“泄密”与之搭配。“流畅雅正”与“呐喊”“泄密”搭配都不太恰当,用“述说”“低语”均可。
所以“泄密”“篆隶之间”“神秘难认”可为一组,“低语”(或“述说”)“行楷之中”“流畅雅正”可为一组,最后结合“在顿拙转折的点捺之中向我手语”可以写成:①在那神秘难认的篆隶之间向我泄密;②在那流畅雅正的行楷之中向我低语。
21.B
22.(1)随腐殖质含量升高而加深
(2)氧化铁性状经常发生变化
(3)但也有例外情况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由后文“其在土壤上部累积……越往下有机质含量……”可知,这里的“其”是指土壤中的有机质,从主语一致的角度来看,补写的句子应以“有机质”为主语,排除AC;
D.“……累积是由……产生的”搭配不当,排除D。
故选B。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根据“黑色的土壤一般是腐殖质含量较高的”“腐殖质含量较少时,土壤则呈现灰色或灰白色”可知,腐殖质量越高,土壤颜色越深。所以“从灰到黑,土壤颜色随腐殖质含量升高而加深”。
第二处,“同时”表明此句和上句“氧化铁就是善变的调色高手”是并列关系,也是说“氧化铁”的情况;由后文“在低洼潮湿的环境中,氧化铁极易转变为水化氧化铁”可知,此处是说氧化铁的性状会发生变化。
第三处,上句说“土壤颜色较深,越往下有机质含量往往急剧下降,因此土壤颜色较浅”,后文又说一些黄土剖面“都是很均一的黄色”,可知,上句所说并非绝对的情况,可以表述为:但也有例外情况。
23.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两段文字组成。第一段较为简短,第二段是对第一段的说明,具体阐释了“人生有价值正因其有悲剧”的观点。这里的“悲剧”,比喻人生、世界中的“缺陷”与“不完美”。朱光潜先生的用意,是帮助青年正确认识人生与世界,正确对待“缺陷”与“不完美”;更为重要的是,以“缺陷”与“不完美”来引发“希望”与“想象”,来提供多种“可能性”,从而激励青年为创造更好的人生和世界而奋斗。换言之,虽有“缺陷”但不止步“缺陷”,虽不“完美”仍应追求“完美”。这也是材料带给考生的主要“启示意义”。
写作时,应针对“缺陷”进行辩证思维。从对“缺陷”认识的角度来立意: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完善都是相对的,一个人总会有他的缺陷;在一个人身上,突出的优势与突出的缺陷常常是并存的;心理的缺陷可能更可怕。例如自卑、仇视他人、自私自利等;只有了解自己的不足与缺陷,知己知彼,才可能成功;艺术上也有一种缺陷美,如断臂的维娜斯、《红楼梦》中湘云的“咬舌”等等。也可以从如何对待“缺陷”的角度来立意:如适当修饰、掩饰自己的缺陷,使自己的形象更理想,这是现实的需要,也是对他人的尊敬;如缺陷促使人加倍奋斗,使缺陷成为优势;如要学会扬长避短(“缺陷”);如用人要用人之长,不能光盯着“缺陷”不放;如团队组合可以弥补个人某一方面的缺陷;如一个人所具有的优势只有在群体中完美配合他人,才能成为真正的优势,否则就可能成为缺陷;如缺陷加以修饰也会成为一种风格。等等。至于文体,可写成议论性文章,也可写成记叙性文章。还可写成散文、小说、戏剧、寓言、童话等。
立意:
1.笑看“悲剧”,直面“人生”。
2.感恩“缺陷”,放飞“希望”。
3.“完美”“缺陷”,对立统一。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