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镇江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2-08-15 16:02
镇江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唐代山水诗的成就被确认为中国山水诗发展历程中的第一个高峰期,与山水诗的艺术生命力之持久旺盛有关。而山水诗的艺术生命力。乃诗人之山水诗心的生命力。山水诗心,就其要者而言,不外是对自然山水本身的喜好和“窥情风景之上”从而构想风景诗语的喜好。雅意林壑,性爱丘山,作为一种诗意化的人格风范,已形成超越时代的价值内容。雅意林壑的精神指向的诗意化——对景语诗美的追求,遂亦形成跨越时代而承传的诗学传统。因此,“第一个高峰”绝不是平原拔地而起的突兀奇观,而是层层登攀而渐近壮伟。
②而在我看来,有必要把“艺术高峰”同时理解作静态观照意义上的“峰群”和动态分析意义上的“峰势”。唐代山水诗的成就,就体现在它是对前此山水诗传统的第一次集大成和对后此山水诗传统的第一次新开拓。所谓集成与开拓,实质就是整合与创变,而这一切,主要是就山水诗的审美质量而言的。
③总体看来,由山水诗所体现的盛唐气象,既是王夫之所谓“以写景之心理言情”而至于“兴象玲珑,无迹可求”者,又是陆机“恒患文不逮意,意不称物”之终于无所遗憾者,还是南朝“巧构形似”之终于巧得无一点迹象者。如果说上述这些都属于艺术表现之造诣,那么在美学风格上只有“浑朴精粹”四字才得以状其体势。盛唐山水诗人以一种最朴素自然的语言实现了曲尽物态与妙写心境兼得而美的诗学目的,以一种最平和坦然的风度体现出兼容并蓄而高瞻远瞩的时代精神。“平常”与“非常”实现了有机合一,在充满世间人情味与现实生活感的山水意境之中,不着痕迹地蕴含着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敏锐把握和精确描绘,在仿佛是无所拣选的自然叙写中,诗人以高度的安闲从容举重若轻地寄托着自信自足的文化意识。
④论唐诗者,“四唐”之说历久弥新。初唐是盛唐之准备,但中唐却并非盛唐之余响。无论是从整个诗歌风貌着眼,还是仅就山水诗而言,中唐风貌,皆呈现出强烈的创变色彩,这种创造性变化可以简要地概括为审美的探险与逸品的定位。实际上,从偏向于“青山”“白云”之山水意象类型的大历山水景观开始,就已然开始了对山水“逸品”的定位。虽然后人习惯于以“王、孟、韦、柳”来概括山水田因诗派的基本特征,并以为这一特征即在清淡风格,实际上这种看法是并不准确的。即以清淡风格而言,王、孟之作,并无有意为此的迹象,而韦、柳之作,则是在自觉地追求清而幽的境界。有鉴于此,那以主体意志的萧散淡远和山水意象的清冷幽深为主要内涵的“逸品”格调,在盛唐王、孟那里只是溶解在从容安详中的活性因素,而在韦、柳那里便凝定为明确的范式。
⑤山水创意,主要表现在对曲尽山水物态的不满足上,盛唐山水诗境中那天然物态与诗人意态的自然融合,至此而被冲破,诗人意态的纵恣注入自然物态,从而山水意象亦为之而重新被组合安排,重新被形容刻画。于是,就真正有了风景依旧而诗意常新的可能,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唐山水诗美具有下开有宋一代风貌的意义。如果说宋代山水诗是山水诗史上的“第二个高峰”的话,那么,中唐之际,便已然云气暗通,故而唐宋两个高峰之间,自有一种双峰互倚、借重而美的微妙关系。
(摘自陶文鹏、韦凤娟主编《灵境诗心——中国古代山水诗史》,有删改)
材料二:
老杜诗苍苍茫茫之气,真是大地上的山水。常人读诗皆能看出其伟大的力量,而不能看出其高尚的情趣。
“两个黄鹂鸣翠柳”(《绝句四首(其三)》)一绝,真是高尚伟大。首两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清洁,由清洁即可得高尚。后两句: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中有人,虽未明写,而曰窗、曰门,岂非人在其中矣?后两句代表心扉。在心扉关闭时,不容纳,或不发现高尚的情趣、伟大的力量。诗人将心扉打开,可自大自然中得到高尚伟大的情趣与力量。“窗含”“门泊”,则其心扉开矣。窗虽小,而含西岭千秋雪;船泊门前,常人看船皆是蠢然无灵性之一物,老杜则看船成一有人性之物,船中人即船主脑,由西蜀到东吴,由东吴到西蜀。“窗含”一句是高尚的情趣,“门泊”一句是伟大的力量。后人皆以写实视此诗,实为象征,且为老杜人格表现。
老杜诗中有力量,而非一时蛮力横劲。有的蛮横乃其病。其好诗有力而非散漫的、盲目的、浪费的。其力皆如水之拍堤,乃生之力、生之色彩。曰生之“色彩”而不曰形状者,色彩虽是外表,而此外表乃内外交融而透出的,色彩是活色,如花之红、柳之绿,是内在生命力之放射,不是从外涂上的。且其范围不是盆景、园林,而是大自然的山水。
(摘编自《顾随诗词讲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代山水诗人在诗意化人格风范的影响下,不断追求景语诗美,拾级而上,步步高升,逐渐缔造了所谓的“第一个高峰”。
B.取得了辉煌成就的唐代山水诗,对前此山水诗传统的第一次整合以及对后此山水诗传统的第一次创钟变主要指向于审美质量。
C.顾随认为后人把《绝句四首(其三)》归于写实是不恰当的,“黄鹂”“白鹭”使用了象征手法,所以此绝“实为象征”。
D.顾随盛赞杜甫诗作情趣高尚,同时对诗作中伟大的力量也予以了充分的肯定,并进一步阐述了自己对“好诗有力”的理解。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了对自然山水的喜好和“窥情风景之上”构想风景诗语的喜好便可成就山水诗的艺术生命力。
B.盛唐到中唐国家局势突变,此间山水诗的发展也出现了很明显的变化,由幻想、夸饰转向写实。
C.“王、孟、韦、柳”指的是盛唐王维和孟浩然、中唐韦应物和柳宗元,“清淡”是其基本风格。
D.盆景、园林并非不美,但与自然山水相比,它的美是“从外涂上的”,缺乏内在生命力的放射。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对有关诗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表明诗人在对自然山水喜爱之情的基础上形成了诗意化的人格风范。
B.“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曲尽物态,妙写心境,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之妙。
C.杜甫诗作并非都“力量”十足,如“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便不是“力量”型作品。
D.“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都从色彩角度写出了自然的内在生命力。
4.请结合材料一的内容,简要概括“盛唐气象”的要义。
5.班级组织编写一本山水诗选,你负责对中唐山水诗进行挑选,阅读材料一、二后,你将制定怎样的标准来遴选诗作?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九寨重重
刘醒龙
①有些地方,离开自己的生活无论有多远,从这里到那里又是何等的水复山重,一切又是怎样的艰难险恶,只要机遇来了,手头上再重要的事情也会暂时丢在一边不顾不管,要了一张机票便扑过去。重回九寨沟便是这样。那天从成都飞往九寨沟,突然发现左舷窗外就是雪山,一时间忍不住扭头告诉右边的同行者,想不到他们也在右边舷窗外看到了高高的雪山。原来我们搭乘的飞机正在一条长长的雪山峡谷中飞行。有太多冰雪堆积得比这条航线还高,有太多原始森林生长在这条航线之上,有太多无法攀缘的旷岭绝壁将这条航线挤压得如此容不得半点闪失。也只有在明白这些以壮观面目出现,其实是万般险恶的东西之后,才会有那种叹为观止的长长一吁。
②几年前,曾经有过对九寨山地的短暂接触。那一次,长途汽车从山尖微亮一直跑到路上漆黑才到达目的地。满山杜鹃只留下一些残余,没肝没肺地混迹在千百年前的原始森林和次生林中。我看见五月六月的九寨山地里,更为别致的是一种名为“裙袂飘飘”的花。我相信七月八月的九寨山地,最为耀眼的一种草会被名曰“衣冠楚楚”。而到了九月十月,九寨山地中长得最为茂密的一定会是男男女女逶迤而成的密林。
③我明白,这些怪不得谁,就像我也要来一样。天造地设的这一段情景,简直就是对有限生命的一种抚慰。所以,一旦听信了宛如仙境的传闻,谁不会生出在有生之年莅临此地的念头?千万里风尘仆仆,疲惫不堪,只是换来几眼风光,领略几番风情,显然不是这个时代的普遍价值观。以仙境而闻名的九寨山地,有太多难以言说的美妙。九寨山地之所以成为仙境,是因为有着与仙境数量相同质量相等的理想之虚和渴望之幻。
④九寨沟最大的与众不同,是在你还没有离开它时,心里就会生出一种牵挂。这种牵挂的感觉,甚至比最初希望直抵仙境的念头还要强烈许多。从我行将起程开始,到再次踏上这片山地,我就在想,有那么多的好去处在等待着自己初探,却要在这么短的时间里重上九寨山地,似这样需要改变自己性情和习惯行为,仅仅因为牵挂是不够的。人生一世,几乎全靠着各种各样的牵挂来维系。正如明明晓得在命运运行过程中,绝对真实地存在炼狱,却要学那对九寨山地的想象,一定要做到步步生花、寸寸祥云、滴滴甘露才合乎心意。
⑤再来时已是冬季。严冬将人们亲近仙境的念头冰封起来,而使九寨沟以最大限度的造化,让一向只在心中了然的仙境接近真实。冬季的九寨沟,让人心生一种并非错觉的感觉:一切的美妙,都已达到离极致只有半步之追的程度。极目望去,找不见的山地奇花异草,透过尘世最纯洁的冰雪开满心扉。穷尽心机,享不了的空谷天籁灵性,穿越如凝脂的彩池通遍脉络。此时此地与彼时此地,相差之大足以使人瞠目。从前见过的山地风景,一下子变渺小了,不必双手,有两个指头就够了,欠一欠身子从凝固的山崖上摘下一支长长的冰吊儿,再借来一缕雪地阳光,便足以装入早先所见到的全部灿烂。
⑥人生在世所做的一切,后果是什么,会因其过程不同而变化万千,唯有其出发点从来都是由自身来做准备,并且是一心只想留给自己细细享受的。正是捧着这很小很小,却灿烂得极大极大的一支冰,我才恍然悟出原来天地万物,坚不可摧的一座大山也好,以无形作有形的性情之水也好,也是要听风听雨问寒问暖的。从春到夏再到秋,一片山地无论何等著名,全都与己无关。山地也有山地的命运,只是人所不知罢了。前一次,所见所闻是九寨沟的青春浮华。不管有多少人潮在欢呼涌动,也不管这样的欢呼涌动,会激起多少以数学方式或者几何方式增长的新的人潮。在这里,山地仍然按照既有的轨迹,譬如说,要用冬季的严厉与冷酷,打造与梦幻中的仙境,只有一滴水不同、只有一棵草不同、只有一片羽毛不同的人迹可至的真实仙境。
⑦人与绝美的远离,是因为人类在其进化过程中越来越亲近平庸。能不能这样想,那些所谓最好的季节,其实就是平庸日子的另一种说法。不见洪流滚滚激荡山川的气概,就将可以嬉戏的涓涓细流当成时尚生活的惊喜。不见冰瀑横空万山空绝的气质,便把使人滋润的习习野风当成茶余饭后的欣然。当然,这些不全是选择之误。天地之分,本来就是太多太多的偶然造成的。正如有人觅得机会,进到了众人以为不宜进去的山地,这才从生命的冬季正是生命最美时刻这一道理中,深深地领悟到,山有绝美,水有绝美,树有绝美,风有绝美,在山地的九寨沟,拥有这种种极致的时刻已经属于了冬季。
(选自刘醒龙《大树还小》,有改动)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九寨沟是壮观与险恶的结合体,有太多原始森林和无法攀缘的旷岭绝壁,令人唏嘘不已,但这也恰恰是九寨沟吸引人的地方。
B.在如今这个时代里,以千万里风尘仆仆后的疲惫不堪换来几眼风光、领略几番风情的做法,很难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和理解。
C.人常喜自欺,明明晓得在生命的历程中炼狱是真实存在的,却妄想着步步生花、寸寸祥云、滴滴甘露,这是逃避现实的表现。
D.冬季的九寨沟让人心生错觉——所有的美妙都已达了到极致,并且误以为冰吊儿折射的阳光足以装下早先所见到的全部灿烂。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从一段生活感悟开篇,引出了重回九寨沟的叙写,表现出九寨沟对于自己的非同寻常的吸引力。
B.第二段分别运用比拟、借代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杜鹃稀落开放的姿态和游人遍布的情景。
C.第四段文字,第二人称与第一人称叙述的转换,营造了亲切的对话氛围,便于作者表达独特的感悟。
D.文章以议论、抒情见长,侧重表现对于冬游九寨沟的感悟和思考,具有浓烈的抒情特征和哲理意味。
8.作者为何会将手头上重要的事情暂时丢在一边,不顾不管地重回九寨沟?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9.请简要分析最后一段中画线句子的深刻意蕴。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