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湖北省高中名校联盟2023届新高三第一次联合测评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2-08-15 14:49
参考答案与评分细则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1.【参考答案】B.
【解析】B项属于颠倒因果。正是因为“公共性”包含“价值判断”,所以能够“维持时代与社会的公平正义”。“维持时代与社会的公平正义”是公共阐释的意义,而非“公共性能够包含价值判断”的原因。
2.【参考答案】C.
【解析】C项对论证目的解说错误。弓I用海德格尔的话语是为了指出进入“阐释循环”的方式,“阐释的具体性与交互性”是个体为基础的阐释的特点。
3.【参考答案】B.
【解析】材料二的中心观点是“公共阐释是文学阐释的根本属性”,B选项“共欣赏”“相与析”包含了公共阐释的意义。
4.[参考答案】①民族的文艺具有时代和地域性,但借助阐释对真理和澄明的追求而获得公共性得到世界认可;②作为文学艺术,阐释文艺的规则与标准具有公共性,民族的标准与世界的标准可以相通。
[解析】立足于材料一主要观点解析,并紧扣题目中的“文学艺术”角度,从阐释的追求与文艺的共性两方面展开阐述。每点2分,有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
5.【参考答案】①首先面对文学作品本身,作出主体的阐释;读《红楼梦》,每个个体都应从中读出自己的人生领悟;②坚持“文学之外”统摄“文学之内”的立场,认识《红楼梦》中各种虚实情景和人生感慨都是当时封建末世社会特点的反映。
[解析】依据材料二中文学阐释的基本过程,并紧扣马克思主义历史文化批评的立场,结合对《红楼梦》的基本阐释展开。每点2分,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
(二) 现代文阅读U(本题共4小题,18分)
6.【参考答案】D.
【解析】人物形象分析考査。这句话表现了精卫不通情理、自以为是、蛮横固执的性格。
7.【参考答案】B.
【解析】情节、主旨、手法分析考查。精卫说的“我不是笼中的鸟”表现了她的个性,但这句话不能展现文章的主题。
8.[参考答案】①主题更加集中。精卫化鸟的细节突出了精卫娇纵任性、蛮横偏执的个性,给人成长的思考,而“衔石填海”部分表现了精卫不畏艰难,敢于斗争的执着精神。
②形象更加鲜明。结尾展现“鲜血一样颜色”,“尖叫着”“急速地飞了出去”等细节,突出了她的一心复仇的执拗心理,更增加其悲剧性色彩。
增强艺术感染力。从艺术效果上来说,故事定格在精卫化鸟急速飞出的画面,用省略号替代确定的结局,给读者留③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解析】运用比较法,从情节、人物、主旨和艺术效果等方面思考。每点2分,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9.[参考答案】①这篇小说改编自神话,情节超越现实生活,如炎帝和龙王的形象,退海、化鸟等情节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体现了虚构的特点。
②小说的情节和主题展现有艺术真实性。小说细节真实,情节合理;精卫自我膨胀的成长悲剧,也是溺爱、迁就的教育悲剧,悲剧具有必然性。
③现实生活中有精卫这样的年轻人,也存在养成他们的品性弱点的社会土壤。小说对神话故事的“再虚构”隐射了现代社会青年教育成长存在的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创作虚构与真实的关系的理解,也考查学生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和思考。可从“虚构”的艺术形式、艺术“真实”及生活“真实”层面展开思考。每点2分,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参考答案】C.
【解析】“王之信臣”是一个短语,“信臣”不能断开;“疑臣者”作句子“不适三人”的主语,不宜断开;
“王为臣之投杼也”作“恐”的宾语,“王为”不能断开。)
11.C.【解析】“公必穷矣”与《屈原列传》中“人穷则反本”的“穷”含义相同,指在困顿的处境中。
12.C.[解析】宜阳久攻不下,而樗里疾、公孙衍二人意见一致,反对甘茂攻打宜阳。
13.[参考答案】(1)您回去告诉武王,说:“魏王已同意我的约定。但希望大王不要进攻韩国。”当事成之后,把一切功劳全归于您。
【解析】“听”、"以为“,一点1分,句意2分。
(2)甘茂回答武王说:“息壤的盟誓就摆在那里!”武王也说:“是啊!”于是调动全部兵力,又让甘茂继续进攻。
【解析】“对”“悉”,一点1分,句意2分。
14.[参考答案】(1)制定联魏攻韩的计策,为秦国获取利益。
(2)审时度势,制定盟约,防止秦武王反悔。
(3)顶住压力,重赏士兵,振奋士气,攻取宜阳。
【解析】根据文章主要内容简要概括。每点1分,其它合理答案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秦武王对甘茂说:“我想出兵向东进攻三川,我死后就可以永垂不巧了。”甘茂说:“我要求出使魏国,与他们相约共同攻打韩国。”于是,武王派亲信向寿做甘茂的副使出使魏国。甘茂来到魏国,便对向寿说:“您回去告诉武王,说:'魏王已同意我的约定。但希望大王暂时不要进攻韩国。'事成之后,把一切功劳全归于您。”向寿回到秦国,把这话告诉了武王,武王便在秦邑息壤迎接甘茂。
甘茂到了息壤,武王问他为什么暂时不进攻韩国?甘茂回答说:“宜阳是韩国的大县,上党和南阳两郡间的财富都聚积在这里,它名义上是县,实际上相当一个郡。现在大王穿越重重险阻,要跋涉千里去进攻韩国,实在太难了啊!如今我是个寄居此地的臣僚。樗里子和公孙大爽二人会以韩国国力强为理由来同我争议攻韩的得失,大王一定会听从他们的意见。从前,曾子在费地,费地有个与曾子同姓同名的人杀了人。有人告诉曾子的母亲,说:'曾子杀了人。'曾子的母亲说:'我的儿子不会杀人。'她照样织布。过了一会儿,又有人来说:'曾子杀了人。'曾子的母亲仍然照样织布。又过了一会儿,一个人跑来说:'曾子杀了人。'曾子的母亲便惊恐万状,扔掉梭子,翻过垣墙,仓皇逃跑了。像曾参这样贤德的人,而曾参的母亲又对他那样信任,可是三个人怀疑他,就使曾参的母亲不能信任他。现在我不如曾参贤能,大王相信我又不如曾子的母亲相信曾参那样,猜疑我的人更不止三人,我恐怕大王是会像曾参的母亲那样扔掉梭子逃跑的。”武王说:“我不听信别人的议论,让我们订立盟约吧。”于是武王和甘茂在息壤订立盟约。
后来甘茂攻打宜阳,五个月还不能攻下,于是樗里疾和公孙衍二人就在武王面前议论进攻宜阳不恰当,武王打算听信他们的意见了,因而特别召回甘茂,把情况告诉他。甘茂对武王说:“息壤的盟誓就摆在那里!”武王也说:“是啊!”于是调动全部兵力,支持甘茂继续进攻。宜阳没有攻下,秦兵已死伤甚众,甘茂准备停战。楚人左成对甘茂说:“您在国内受到樗里疾、公孙衍二人的攻击,在国外又与韩相公仲侧结怨,如果您不能建立战功,就会走投无路了。您不如继续攻打宜阳,攻下了宜阳,那就建立了大功。甘茂攻打韩国的宜阳,连续三次擂鼓进军,但士兵仍然不前进。秦国右将军向寿说:“您如果不研究军事和兵法,就会陷入绝大的困境。”甘茂说:“我是一个寄居在秦国而现在当上了秦国左丞相的人。现在宜阳攻不下,在国内又有公孙衍、樗里疾百般阻挠,国外有韩相国公仲倔大力抵抗,陷我于困境。这是我的末日到了!明天让我再击鼓进军,如果还攻不下来,就把宜阳城郊作为我的葬身之地吧!”于是,甘茂拿出自己的钱来加在公家的赏金里。第二天击鼓进军,宜阳便被攻下了。
(二)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参考答案】C.
【解析】两诗时间前诗是夜间,后诗是白昼。注意“月团”是茶饼名,不是指夜晚的月亮。末句“青虫相对吐秋丝”,也能佐证此为白昼所见。
16.【参考答案】①第一首诗主要以声响之动衬托环境幽寂。诗人先勾勒有星无月的秋江夜景,接着妙用“疑”“忽”,意外发现水草深处有人家,借人家笑语的声响效果,衬托夜色的宁静;②第二首诗主要以生活场景之动衬托逸趣闲情。诗人先写碾茶烹茗、课儿读书之动,表现家庭闲适情趣,接着写在风停树静之时观赏小虫对吐秋丝,更显诗人心境之恬淡。
【解析】概括诗中展现的动态情景,并点明其衬托出环境和诗人心态宁静的作用。每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
(三)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参考答案](1)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2)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3)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等等。
【解析】每空1分,有错字、缺字不计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18.【示例】①还是②当之无愧③镌刻
【解析】第一处是无条件关系选择复句,关联词语应为“无论……还是……都”;第二处,“当仁不让”原义是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当之无愧”指完全当得起,没有惭愧和不足的地方。意思是接受某种荣誉或称号等是完全够条件的。此处从客观评价的角度肯定其成就与名誉相称,“当之无愧”更合适。第三处,“镌刻”,雕刻的意思,比“书写”更能突出黄遵宪的历史贡献,与文字片段展现的感情氛围更加吻合。每答对一处给1分,有错别字该处不给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9.【示例】①以“我们”后辈的感受,侧面烘托了“你”作为先驱者引领者为时代进步、国家图强的辛劳付出;②第一人称“我们”,更能直接表达对“你”的敬意,有利于带入读者共情;③如单用第二人称“你”,行文难免单调呆板,不如多种人称结合富有变化感0
[解析】从“你”和“我们”表达的情感,并紧扣两种人称之间的情感联系作答;也可从人称使用的艺术形式效果方面作答。每答对一处给2分;如有其他答案(比如呼告,增强与读者感情共鸣),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0.[参考答案】①“悲愤”“思考”本是无形,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把它们比作“秋风”,“夏日流萤”,或真实可感威视觉可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你”的心路特点以及对“我们”的引领作用。
②“感悟”“思考”本是无形,作者运用“瘦、堆积、点亮”等形容词与动词,将描写对象有形化,更富形象感与感染力。
【解析】扣紧题目“说明并分析表达效果”组织答案。每答出一处给2分,其中说明准确1分,效果分析准确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考生如点出移用、比拟的手法,可以给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n(本题共2小题,9分)
21.【参考答案】C.
【解析】A项,“晚上熬夜”,重复赘余;B项,“接近”的后面应该跟确数,而不是约数“半数以上”;D项,“提升”的是水平,而不宜是“重视”,动宾搭配不当。
22.[示例】①玩手机和工作是两大顽疾;②也有“外在”方面;③规律作息的生活自律。
[解析】第一处是下文两方面的总起,可以从后文捕捉到“玩手机”和“工作”的关键信息;第二处呼应前文,较容易对照得出“外在”这一信息;第三处“瞻前”可以推知所填内容与自然节律相对应,“顾后”可以发现“规律作息”这一要点。每写出一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