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河北省衡水市2023届新高三摸底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2-07-05 09:09
参考答案
1. C(“只重‘韵’意,不论工拙”错误,原文为“山谷论书,则突出强调‘韵’字。‘书画以韵为主’,‘工拙要须其韵胜耳’”,是“突出强调‘韵’……‘工拙要须其韵胜耳’”,可知选项曲解文意。)
2. A (B.“同苏轼的重‘意’有本质的不同”错误,结合“宋代书法‘尚意’思想的特征之一,是在书法艺术的形与神、法与意的关系上……主张‘意造’‘观韵’‘真趣’”可知,其本质是相同的,都是“尚意”的。C.“因此他的见解超越了同代的苏黄等人”错误,原文为“这种独具慧眼的评论,充分表现出他“尚意”“重趣”的执着和真诚,也令那些毫无卓识、人云亦云,溢词连篇的书法理论家相形见绌”,只说其评论超过“毫无卓识、人云亦云,溢词连篇的书法理论家”,米芾和苏黄各有自己独特的见识,文中没有比较三者的高下。选项曲解文意。D.“中国书法‘尚意’的审美风尚由此得以确立”错误,原文为“宋人则在前人论书的基础上,对‘意’的论说进一步具体化、明朗化,由宋前的重‘心意’拓展到了书法作品的精神意蕴,并形成一种社会风气,成为宋代的审美风尚”,可知中国书法“尚意”的审美风尚是在宋代确立的。)
3. B (由“以其人之性情为本”可知是“尚意”的。A.由“尤所偏工”可知重工拙;C.为王羲之的永字八法,是用笔法则,讲究笔势,运笔之法,不是“尚意”;D.偏重字势和书法的整体布局,“尚法”。)
4. ①材料一先总括宋代书法“尚意”思想的某种特征,再分别论证三位代表性书家的书法主张都具有这种特征。②材料二从“意”的独立自觉到“尚意”的形成,纵向综述宋代书法“尚意”之“意”的历史渊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第一段,“宋代书法‘尚意’思想的特征之一,是在书法艺术的形与神、法与意的关系上,更加重视和突出神与意的审美地位和意义……主张‘意造’‘观韵’‘真趣’……”,总括宋代书法“尚意”思想的某种特征;第二、三、四段,“苏轼旗帜鲜明地提出‘意造’的主张”“黄山谷论书,则突出强调‘韵’字”“米芾论书,则特别注重一个‘趣’字”,分别论证三位代表性书家的 “尚意”特征的书法主张;第五段,“宋人这种‘尚意’‘观韵‘重趣’的审美趣味,导致了他们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排斥‘意在笔先’‘刻意’‘拘苦’的理性构思方法……毫不做作地表现自己的个性真情和意趣”, 总结三位代表性书家的书法主张都具有“尚意”这种特征。
材料二:第一段,“古代书论中最早提出‘意’概念的是东汉的蔡邕”“西晋文学家成公绥……他所说的‘意’是指书法技法要靠心灵领悟……王羲之则把“意”作为评书的美学标准”第二段,“‘意’的意义开拓在南朝……”;第三段,“至唐代,唐人之‘意’一方面继承前人的‘意在笔前’思想,即重视创作法则和艺术”“宋人则在前人论书的基础……成为宋代的审美风尚”。
分析以上内容可知,文章从东汉到宋代,从“意”的独立自觉到“尚意”的形成,纵向综述宋代书法“尚意”之“意”的历史渊源。
5. ①苏轼从“意造”的角度,含蓄的批评他们过于重视形式和法度,他们的书法未达到以神写形、以神造形的境界:②米芾从“重趣”的角度,批评他们过于讲求“安排”,他们的书法“无平淡天成之趣”,缺乏主体自我的情趣。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结合“苏轼旗帜鲜明地提出‘意造’的主张……强调主体情感表现要超越形式和法度……它使书法艺术超越了以形写神的阶段,而走向以神写形、以神造形的境界。鉴于此,苏轼对唐代‘尚法’大师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的书法态度冷漠”,可分析概括出,苏轼从“意造”的角度,含蓄的批评他们过于重视形式和法度,他们的书法未达到以神写形、以神造形的境界;结合“米芾论书,则特别注重一个‘趣’字……书法表现出主体自我的情趣……他说欧、虞、褚“安排费工,作用太过,无平淡天成之趣”,可分析概括出,米芾从“重趣”的角度,批评他们过于讲求“安排”,他们的书法“无平淡天成之趣”,缺乏主体自我的情趣。
6.C(A“来保佑自己荣华富贵”表述不准确,文中只说他想刻“荣华富贵”或“吉祥如意”。B 这一动作只是写出了老晋的懂行,雕刻技艺高超,和他最终的选择并无关联。D 老晋最初雕“一日三秋”并无担心,就觉得少费工夫就雕了。松了一口气是因为老景不要他重新雕了。)
7.C(“一日三秋”并非行文线索,小说的前半部分是说的老景请老晋雕刻门匾的事情,只是到了老晋和客人交流的后半部分时才涉及门匾内容更换为“一日三秋”的情节。)
8.(1)推动情节的发展。“客人”的出现才使得门匾的内容有了着落,客人对“一日三秋”的解释也让老景最终得以接受。(2)反衬老景的形象。客人对房子建筑和门匾题字的看法反衬出老景的胸无点墨。(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次要人物的作用。次要人物的呈现在文中一般担当特定的角色,经过他们的所见所闻、所言所行,把故事的相关情节自然交融,推进情节的发展,客人对建筑的评价让老晋能够相信他是个读书人,看事情很有见地,所以才让他推荐门匾的内容,并且后来又照搬给老景听。再者,次要人物是要为主要人物服务的,本文中的客人是个读书人,对建筑格局及门匾题词有独到的看法,而老景是一个因贩卖古董而发家的人,他在客人的眼中是一个“胸无点墨”的人,这样,客人的形象就对主要人物老景的形象起到了反衬作用。
9.(1)褒:老晋手艺一流,维护东家利益。他长期从事木雕工作,手艺在林州木雕木匠里数一数二;不让陌生人在院子里长呆,以免东家的房屋、财产被意外破坏。
(2)贬:缺乏匠人精神。他在选择雕刻门匾的内容时,以笔画少、费工夫少为标准,对门匾的内容的深意和不俗并不计较。
(3)这样写能避免人物塑造形象的扁平化,让老晋这一人物形象更真实,让小说也更有真实感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但答题时必须包括三个层面,即褒的表现、贬的表现、艺术效果,每少一点扣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本题考查对小说个性化解读的探究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注意审清题目要求,题目中往往能提供答题的大致指向。本题要求对老晋这一人物的评论谈出自己的看法,而对老晋的评论是他是一个“褒贬各半”的人物,那么其暗含的本题的答题指向应该有三点:老晋值得“褒扬”的一面体现在哪里,老晋值得“贬斥”(批评)的一面又体现在哪里,我们应该怎样评价这样塑造老晋这一人物形象的作用。从文中看,老晋做了一辈子木雕活,他的技艺在林州从事木雕的木匠里面也是数一数二的,表明了他的技艺一流,当客人在老景的院子里观看,老晋发现他是陌生人后,不让他继续呆下去,说明他做工时会维护东家的利益,避免东家的财产受损失的,这些都是值得褒扬的;而老晋也有缺点,文中写他最初拿不定主意门匾上刻什么内容就是因为那两幅字笔画、工夫都差不多,而后来客人的推荐他能欣然接受其实并不是因为其内容不俗,而是笔画少,费的工夫小。这样写老晋,才能让老晋作为一个立体化的人存在,而不是只有优点或缺点,从而避免了人物形象的扁平化,也让这一人物更显得真实,小说内容更具真实感和生活气息。
10.A(根据文言虚词“乃”,排除了B项。然后根据动词“窥”,其支配对象为“井”,排除了C项。最后根据动词“呼”,接支配对象的结果是“不应”,排除了D项。)
11.B(根据原文“书称姓名顿首”,文中的“顿首”是书简表奏用语,用于书信、表奏的首尾,表示恭敬。)
12.D(张冠李戴,“不听从袁宪与夏侯公韵的建议,并与他们发生争执”错误,根据“后阁舍人夏侯公韵以身蔽井,陈主与争,久之,乃得入”,夏侯公韵没有建议,只是用行动阻止。陈后主发生争执的是夏侯公韵,不包括袁宪。)
13.(1)正当陈朝犹豫不决时,我军已经渡过长江,登上陆地作战,军队士气加倍高涨。(“之顷”,……的时候;“济”,渡过;“益”,更加。三个要点各1分,句意1分。)
(2)我希望陛下穿戴好衣冠,驾临正殿,仿照梁武帝萧衍接见侯景的旧例。(“正”,穿戴;“御”,驾临;“故事”,旧例。三个要点各1分,句意1分。)
14.①陈后主的傲慢激怒了隋朝君臣。②替天诛杀罪恶,拯救江南百姓。③接纳隋朝叛臣萧岩,讨伐无道。(每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根据原文“陈主答之益骄”“及受萧岩等降,隋主益忿”“我为民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根据关键要素“益骄”“降”“为民父母”进行概括。
【参考译文】
恰逢陈高宗驾崩,隋文帝就命令撤军,并派遣使节前往陈朝吊唁,书信中还有“杨坚顿首”这样的话。于是陈后主回信更加傲慢,信尾还写道:“想你统治区域内如果安定,这便是天下太平。”隋文帝看后很不高兴,把书信出示给群臣看。上柱国杨素认为“君主受辱,臣下当死”,两次叩拜,请求治罪。隋文帝向高颎征询攻取陈朝的计策,高颎回答说:“长江以北气候寒冷,农田收获要晚一些,长江以南的水田庄稼成熟较早。估计在陈朝收获庄稼之际,我们征召少量兵马,扬言要突然袭击陈朝,他们一定会聚集军队防守,这就足以让陈朝荒废农时。陈朝集中部队后,我军便解甲散兵。反复这么做,陈朝习以为常,以后我们再集合部队,他们必然不再相信我们会进攻。正当陈朝犹豫不决时,我军已经渡过长江,登上陆地作战,军队士气加倍高涨。再者,江南土层浅薄,房屋大多用茅竹建造,所有的物资仓储,都不使用地窖。我军秘密派人趁着风势放火烧房,等到陈朝人把房屋修好,再派人去烧毁,要不了几年,他们自然就会财力耗尽。”隋文帝采纳了他的计策,陈朝人开始感到困窘。
等到陈朝接受萧岩等人投降,隋文帝更加愤怒,他对高颎说:“我作为百姓的父母,怎么能够因为受到长江一水之隔的限制而不去拯救江南百姓呢!”隋文帝命令大力建造战船。有人请求秘密进行,隋文帝说:“我就是要公开替天诛杀罪恶,有什么可保密的!”还让人把造船砍下的木片投入长江中,说:“如果陈朝能够因为感到恐惧而改正过失,我还有什么可求的呢?”晋州刺史皇甫绩将要到晋州赴任,向隋文帝叩头辞行,说了陈朝可灭的三条理由。隋文帝向他询问具体情况,皇甫绩回答道:“以大国吞小国,这是第一。以有道讨伐无道,这是第二。陈朝接纳我国叛臣萧岩,使我军师出有名,这是第三。陛下如果任命将领出征,我愿意效微薄之力。”隋文帝对他劝慰一番,然后打发他赴任。
贺若弼率领轻装骑兵登上山头,远远望见陈军各部队,立即驰马下山,与所管辖的七位总管杨牙、员明等人率领八千名披甲战士,列阵迎敌。陈后主惊慌失措,打算藏匿起来,袁宪严肃地说:“隋军进入皇宫,一定不会欺辱陛下。事已至此,陛下想去什么地方呢?我希望陛下穿戴好衣冠,驾临正殿,仿照梁武帝萧衍接见侯景的旧例。”陈后主不肯听从,下了座榻向外奔去,说:“刀刃下面,不能去冒险,我自有办法。”让十多名宫人跟随着逃出后堂景阳殿,准备自己跳入井中,袁宪苦苦劝阻,陈后主不听。后阁舍人夏侯公韵用身体遮挡井口,陈后主与他争执,过了许久,陈后主才得以跳入井中。不久隋军兵士察看这口井,大声呼喊却没人答应,准备往井里投石头,才听到呼喊声。士兵们用绳子拉他出来,感觉特别重,十分惊奇,等拉出来,才发现陈后主与张贵妃、孔贵嫔是用一条绳子同时被拉上来的。
15.C(“‘擘絮’用拟人的手法”理解错误,“晴云如擘絮”应该是用了比喻的手法。“岭上晴云披絮帽”也用了比喻的手法。)
16.①前两联借景抒情,写诗人日暮归来,躺在屋檐下,天气晴朗、视野开阔,生活惬意,心情愉悦。②颈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或隐逸生活)的向往。③尾联写诗人希望与友人相聚,无奈一年又将结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和时光流逝之慨。(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首联第一句交代时间,第二句交代人物行为。颔联承接首联,描写诗人傍晚出门归来后躺倒在房前屋檐下所看到的景象。前两联为借景抒情。后两联直接抒情,颈联中“田野”指田园,“衣冠”借代官场,“偶动”“久厌”直抒胸臆。尾联可知,作者表达了对岁月流逝的惋惜、慨叹。
17.(1)舞榭歌台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2)峰峦如聚 波涛如怒
(3)示例一: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庄子《逍遥游》)
示例二: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苏轼《催试官考较戏作》)
示例三: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上李邕》)
(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即可给分。)
18. ①雪泥鸿爪 ②精雕细琢 ③惟妙惟肖
【解析】第一空,雪泥鸿爪”原意为大雁在雪泥上踏过留下的爪印,后比喻遗留的痕迹。语境是说在中华文化史上遗留痕迹,故填“雪泥鸿爪”。第二空,“精雕细琢”,精心细致的雕刻琢磨。形容做事仔细用心。多指艺术品的创作。语境是说电视剧《觉醒年代》对革命者精心细致的刻画,故填“精雕细琢”;第三空,“惟妙惟肖”,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语境是说形象刻画非常逼真,故填“惟妙惟肖”。
19. 示例:不仅对这段特殊的历史有着清晰的呈述,亦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国际空间内对国家大势进行了展现,凸显了革命历史题材剧目对历史事实的精准还原以及历史视野的高度开阔。
【解析】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国家大势进行了展现,……历史有着清晰的呈述”语序不当,应先呈述历史,再展现国家大大势;“对历史事实以及历史视野的高度开阔”搭配不当,历史视野可以“开阔”,而“历史事实”应是“还原”或“再现”。
20. 示例一:该句将中国两千五百年的历史轨迹比作车辙,凸显留下的印迹之深,展现《觉醒年代》这部剧作的冲击力;
示例二:采用设问手法,先提出问题,如何应对西方的冲击与侵略,然后做出回答,凸显“觉醒”的必要。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解答时,需要从比喻和问答方式的角度选择其一进行赏析,既要分析其构成,也要分析表达效果。从比喻的角度看,“中国两千五百年不变的车辙”使用比喻,本体是“中国两千五年不变的历史轨迹”,喻体是“车辙”,“两千五年不变”“车辙”可以凸显这历史轨迹留下的印痕之深;从问答的角度看,“如何应对西方的冲击与侵略?只有一条路——觉醒”是设问,前面是问题“如何应对西方的冲击与侵略”,后面是答案“只有一条路——觉醒”,突出“觉醒”的必要,也凸显出《觉醒年代》这部作品的冲击力。
21.(3分)D
22.(6分)
(1)比喻,把落花比作有翅膀的天使,形象地写出落花的轻盈美好。(3分)
(2)拟人,把风和落花赋予人的特点,生动表现花谢落之美之外,蕴含着作者的喜爱之情。(3分)
23.【作文指导】
本题材料中的三则材料紧扣“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材料的理解难度并不大,而且命题以组合材料的形式呈现,给了考生多样化的取舍。但本题的难点在于,三则材料并非都是同向性的,考生要注意材料之间的关联点,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思考最成熟的角度来写作,并且应思考材料的时代性,进行由现象到本质的溯源,才能写出具有深度与高度的好文章。
立意指导:新国潮回归下的思考;文化遗产的未来发展;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关系;文化传承内核与传播形式;青年人的文化自信与担当;融媒时代下文化传承的思考;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双向赋能;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的传承……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