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2022届高三二轮复习联考(二)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改革开放以来,影视产业在日益推向市场的同时,其重大题材的选题和创作,日益成为国家和地方主管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在诸如“五个一工程”、华表、金鸡、天等国家重要奖项的激励下,以及国家和地方政府各种扶持基金的积极引导下,如何打造主旋律影视作品的精品创作,成为越来越多的影视制作团队关注的焦点问题。 类型叙事是影视工业一种成熟的叙事范式,是影视创作主体和受众之间的一种审美契约。近年来,新主流影视作品创作的一大特点,就在于创作主体日益尊重影视作品类型叙事的审美规律,注重以类型的话语表达影视作品的主流价值建构,缝合了原本横亘于主流叙事和商业话语之间鸿沟,实现了口碑和票房、收视率共赢的格局。 动作片由于高强度的情节冲突和简明流畅的叙事节奏,长期以来一直拥有广泛的观众群体。《湄公河行动》《战狼2》《红海行动》等新主流电影,显然采用了动作片的叙事类型,影片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和令人炫目的剪辑节奏,充满了一种戏剧张力,令人欲罢不能。《金刚川》《长津湖》则明显采纳了战争片的叙事技巧,影片在展现战争的残酷和惨烈的同时,谱写了一曲抵御外敌、壮怀激烈的英雄颂歌,令人感动不已。 值得注意的是,新主流影视作品在创作中同样注意借鉴海外优秀影视作品乃至文学艺术的叙事范式。如2020年上映的《夺冠》,影片在打造体育竞技的类型话语的同时,将纪实与虚构两种风格融为一体。影片精心截取了中国女排夺冠征程中最具有意义的三次比赛场景,显然与《国王的演讲》主人公意味深长的三次演讲有异曲同工之妙,不但升华了主题,而且唤醒了与中国女排夺冠而同频共振的众多观众的个人记忆和时代记忆。 在互联网时代,年轻人成为活跃在视听网络平台重要的参与者和传播者。近年来,新主流影视作品日益注重以一种充满朝气的青春叙事,吸引青年观众的喜爱与共情。如2007年播出的《恰同学少年》,以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的读书生活为背景,叙述了以毛泽东、杨开慧、蔡和森、向警予等为代表的青年学子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青春岁月,在塑造伟人的主题影视创作中可谓别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此后,诸如《中国1921》《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等,都格外注重展示一代伟人在革命时期的青春风采。很显然,新主流影视作品的这种青春叙事,“让故事有温度有情感,将广阔复杂的社会生活转化为互联网时代青年一代易于理解的影像符号话语体系,从而巧妙地将其所表达的主题,内化为青年观众自身的情感判断和价值体系,最终赢得青年人的广泛认同与共鸣”。 在后全球化时代,新主流影视作品的崛起与走红,成功地抵御了以好莱坞为代表的欧美大片对本土文化的冲击。1994底,国家主管部门决定每年可以以分账的方式引进“基本反映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和表现当代电影成就”的海外大片,曾引发巨大争议,有人因此忧心忡忡,认为以好莱坞为代表的海外大片将有可能垄断国内本土市场,击垮乃至摧毁中国影视工业的发展基础。事实证明,正如中国经济在加入世贸组织后投身于全球经济的大循环竞争而不断茁壮成长,并跃居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影视在海外影视的冲击下,同样加快了创作观念与题材内容的转型与拓展,以及影视工业体系改革与建设,并最终在2020年开始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影票房市场。 令人瞩目的是,近年来好莱坞大片由于过于倚重视觉奇观而在中国电影市场失去了其曾经拥有的票房号召力,而新主流电影却由于工业化的制作、题材的创新和类型化的青春话语而开始高居国内年票房榜前列。据灯塔专业版实时数据,截至10月11日,2021年度中国电影票房榜前十位影片,有8部均为国产制作,每部票房均超10亿元以上,其中《长津湖》票房突破40亿,高居年度票房榜冠军。新主流电视剧在美剧、韩剧、日剧等激烈竞争格局中同样脱颖而出,《觉醒年代》叛逆者》理想之城》等剧作的收视率名列前茅,成为国内观众竞相关注的收视对象。在这个意义上,新主流影视作品的崛起与传播,将个人情感、个人英雄性格塑造与国家主流文化、民族形象相互交融,以类型化的叙事话语承载家国想象和主流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讲好中国故事,将以一种独特的影像魅力,建构与弘扬具有共享价值的人类共同体美学。 (摘编自《主旋律影视作品走红的密码》,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类型叙事可使影视创作主体和受众之间达成审美契约,已经成为影视工业成熟的叙事范式之一。 B.《金刚川》长津湖》利用战争片的叙事技巧,展现了战争的残酷、惨烈和英雄保家卫国的豪情。 C.《夺冠》截取的中国女排夺冠的三次比赛场景,可谓是《国王的演讲》主人公三次演讲的翻版。 D.中国影视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影票房市场得益于创作观念、题材内容以及影视工业体系的改变。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越来越多的影视制作团队关注点在打造主旋律影视的精品创作上,应归功于国家重要奖项的激励。 B.《恰同学少年》在塑造伟人的主题影视创作中另辟蹊径,达到了吸引青年观众的喜爱与共情的目的。 C.《中国1921》等影片格外注重展示一代伟人在革命时期的青春风采,融入了青春叙事的时代潮流。 D.2021年度有8部国产电影跃入中国电影票房榜前十位,表明新主流电影正逐渐赢得人心和市场。 3.下列对原文中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主流影视作品能赢得口碑和票房、收视率,关键是这类作品的创作主体尊重了影视作品类型叙事的审美规律。 B.新主流影视作能巧妙地将表达的主题内化为青年观众的情感判断和价值体系,而赢得他们广泛的认同与共鸣。 C.近年来好莱坞大片因过于倚重视觉奇观而失去它的票房号召力,而使新主流电影开始高居国内年度票房榜前列。 D.新主流影视作品以类型化的叙事话语承载家国想象和主流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建构与弘扬了人类共同体美学。 4.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4分) 5.我国当前应如何健康发展新主流影视产业?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南泥湾 侯发山 ①直到父亲去世,我才解开他身上所有的谜。 ②我刚刚懂事的时候,曾问过父亲:“大,我的爷爷奶奶呢,我怎么没见过他们?”父亲说:“你没见过?我也没见过。”父亲说这话的时候,面无表情,冷冰冰的,吓得我以后再也不敢提这个话题了。事实上,父亲不是没有见过爷爷奶奶,是他没有印象了。我曾悄悄地问过母亲。母亲说她也不知道父亲的底细,父亲是“流浪”到她们村的,只说自己是个孤儿。后来,我查了查资料,父亲是1961年来的。当时,受自然灾害的肆虐,好多人缺吃少穿,四处流浪,父亲所说的话应该属实。我所在的村子是米脂的一个小山村,有的是土地,只要不惜力气,便饿不死人。父亲可能是奔着这个来的。他当时20岁,已经是一个成年人了。姥爷家没有男孩,看他老实、勤快,便收留了他。三年后,跟与他年龄相仿的母亲成婚,算是入赘。我出生后,依照入赘的习俗,姓氏随母。 ③后来搞运动,父亲因为是外来人口且身份不明成了批斗对象,说他是国民党特务,也有说他是苏联特务,经常被喊来叫去。他每次回来,身上少不了带着伤疤。母亲忍不住哭哭啼啼,他就瞪母亲:“哭啥哭!我还没死呢!”母亲不哭了,却还是不住地抹眼泪。有一天,那些批斗父亲的人来抄家,从家里的地窖中找到一个保存完好的箱子,打开箱子,里边有一个小包裹-他们以为“铁证如山”,没想到打开包裹,竟是两张烈士证书,一张是爷爷的,一张是奶奶的!至此,大家才知道,我的父亲是烈士的遗孤,我的爷爷和奶奶在抗战中牺牲了。 ④当时,我已经上初中,不是一般的懂事,我想知道更多的真相,也想为父亲讨个公道。父亲没好气地对我说:“战场上死的人多着呢,有的连个后代都没有,他们找谁说去?” ⑤说实话,我不只是想为父亲要个待遇,也想为母亲、为我讨点好处,看到父亲如此固执,我便死了心。 ⑥得知父亲的身份后,村里人才对他另眼相看,不再找他的茬儿。父亲难得“清闲”,一心一意地开垦荒地,除了下雨、落雪,他都在山上的旮旯角落忙活,这里扒扒,那里垒垒,捡出石头,拔掉杂草,都给弄出大小不等、规则不一的地来。那时还是大集体,土地还没有分包到人,他把那些开垦出来的土地交给公家。有的地块小,其实根本算不上地,仅能站下一头牛,生产队不要,他便自己撒下种子,或菜,或庄稼。我记得有块“地”,年年收四五棵玉米,因为地块太小了,实在不能多种。 ⑦到了1982年,我已经上高中了。榆林市来了几个人,找到父亲,要落实政策,为他恢复工作。这时候,我才明白,父亲原在榆林市某厂矿工作,六十年代初,国家遭遇三年自然灾害,生活物资异常匮乏,父亲响应国家返乡务农的号召,主动报了名。 ⑧出乎所有人的预料,父亲拒绝了。来人不忍放弃,再三恳请,父亲说:“这里有吃有喝,我已经习惯了。”父亲又说:“我已经四十来岁了,还去干啥?把岗位留给年轻人吧。” ⑨不止榆林来的人失望,我和母亲也很失望。父亲不满我和母亲的表现,说:“当农民咋啦?种地吃粮,问心无愧。” ⑩父亲的老家是河南,他为什么没有回老家却来到了米脂?我说出了心中的疑惑。“老家没亲人了,那地方也难……再说,米脂的婆娘,绥德的汉。”父亲说到这里,不自然地挠了挠头。当时母亲也在旁边,撇了撇嘴:“还老实呢。”父亲赧然一笑,算是回应母亲的嗔怪。 ⑪我没考上大学,回到了农村,曾有过外出打工的想法,都让父亲给堵了回去。这时候,土地已经承包到户,父亲的干劲更足了。天不亮就带着我下地,晚上星星出来了,还在地里忙活。在我们那个村,年年就属我家打的粮食多。吃不完,便积攒起来,遇到哪里有了难,捐,可劲儿地捐。为此,家人没少跟他闹别扭。 ⑫2021年夏的一天,父亲忽然感觉身体不适。我要送他去医院,他说:“我知道自个儿的病,上医院白花钱。八十个春夏秋冬了,就是一台机器也该歇歇了。”尽管父亲这样说,我还是请了村医。村医诊断后,开了点药走了,临走他留下话:“赶紧准备后事吧。” ⑬没过两天,父亲便溘然长逝。老人家临咽气的时候,用微弱的声音告诉我:“我是在南泥湾出生的,刚满一岁,你奶奶和你爷爷一道南下上了前线……是南泥湾的南瓜汤、小米粥把我养活大的。我来到米脂,总想着离南泥湾近一些,有机会回去看一看。” ⑭我依照父亲的遗愿,背着他的骨灰来到了南泥湾。看到南泥湾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后悔真相知道的太晚了,没早点带他老人家来。 ⑮我一直羞于说出父亲的名字,现在可以骄傲地告诉大家:他老人家的大号叫南泥湾。这是他在南泥湾时那些叔叔婶婶给起的昵称,他一直没改过。父亲去世后,我征求母亲的意见,把姓改成了“南”。 (摘编自《教师报》) 文本二: 文学构思的第二个层面属于微观方面,是对人物、情节、结构、语言等的细微构想,类同于建筑规划中的施工图纸设计,具体规定了长度、宽度、高度、墙体厚度、门窗大小等数据及施工方法。没有构思,创作就没有了中心,没有了灵魂,注定不能结出优秀成果。因此,构思这一核心作用不容轻视。创作就是创新,力求出新。用好素材、使之形成独特的艺术形象,是构思的灵魂所在。构思决定作品的主题高下、人物形象的丰满赢弱、篇章结构的优劣和语言运用的妥否。 (节选自曹安国《侯发山小小说构思艺术技巧初探》)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用一句话独立成段,既简单交代了父亲去世的事实,又巧妙地设置了悬念。 B.小说运用“我”回忆追述的方法来塑造父亲的形象,让人物形象显得真实、厚重。 C.第⑤⑨段均写到“我”想利用父亲的身份捞点好处,意在表现“我”的自私狭隘。 D.本文语言富有生活气息,作者用平和朴素的语言达到了以俗为雅、以拙为巧的效果。 7.下列对两则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中着墨不多的母亲形象,看似可有可无,但实际上是塑造父亲形象时不可或缺的人物。 B.文本一叙写榆林市来人要为父亲恢复工作一事,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又展现了人物性格特点。 C.文本二就文学构思的微观方面进行阐述时,用建筑规划中的施工图纸设计作了生动形象的类比。 D.根据文本二的说法,我们进行文学创作时,只要在构思上下足功夫,就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8.文本一在刻画“父亲”的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9.文本二指出,“构思决定作品的主题高下、人物形象的丰富赢弱、篇章结构的优劣和语言运用的妥否。”请结合文本一的具体内容,谈谈小说结尾处多次提到“南泥湾”这一构思的妙处。(6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