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二)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 5 题。 人类社会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现在正在步入信息文明。信息文明是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是以信息与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科技作为支撑,以信息的传播、挖掘、利用等为资源, 以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为趋势的一种新型文明。它内生于工业文明,没有完全摒弃土地和工 厂,而是以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方式变革农业生产方式和工业生产结构。 信息文明的科学基础是以量子力学为核心的当代科学。量子力学强调域境论的思维方式, 承认事物发展的不确定本性和各因素之间的关联性。信息文明时代的思维方式,既是由信息 文明时代占主要地位的当代自然科学的思维方式决定的,也是由信息文明时代的生活方式和 生产方式决定的,可以概括为下列四个方面。 一是概率性思维。这是认识不确定性的一种思维方式,它以量子力学为前提。正如物理学家玻恩所认为的那样,不确定性是基本的,确定性反而是概率等于 1 的特殊结果。这种认识改变了来自牛顿力学的确定性思维方式。二是创新性思维。这是善于破旧立新开创未来的一种思维方式。它原本是人类有史以来一直信奉的思维方式,但在信息产业的开拓者或创业者身上体现得尤其明显。他们凭借技术创新和理念创新,来开拓市场,赢得发展,成为深化 信息产业发展的直接推动者。三是共享性思维。这是扬弃所有权观念的一种思维方式。共享 性思维并不是信息文明时代特有的,早在旧石器时代,食物采集部落中的家庭是相互协作的 团体,它们共同为生存而斗争,过着有物共享和人人平等的生活方式。这是一种最朴素的共 享性思维。四是相互性思维。这是第三人称视角的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一种思维方式。当前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存在,揭示了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相互性,这些现 存的相互性要求我们必须确定相互性思维方式,从相互关系出发来思考问题。 从这四种思维方式来看,信息文明的内涵是随着信息文明进程的不断深化而不断丰富的, 特别是,随着未来智能化革命的全面展开,信息文明的内涵将会更加丰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将会更加突出。 从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势来看,信息文明首次为人类从习惯于追求物质文明转向重视追求精神文明提供了平台与视域。这一转变不是量变,而是质变。从量子信息科学到神经科学、从无人驾驶技术到可穿戴设备等,这些发展不仅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内的大变革,而且有助于重塑人与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内在关系, 确立一种大整体观与大发展观。这说明,信息文明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首先,信息文明有助于打造互动、包容、安全、便捷的全球化社区,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与互动交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理念。在信息文明时代,通过网络平台联系起来的全球社区,虽然也借助了信息与通信技术革命的力量,但却不是强制实现的, 而是人与人之间的自愿联合。这种超越国界、语言、文化等自愿联合的全球社区,不仅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反映人类集体共有的价值观,而且有助于相互理解,更好地探索人类文明的演进方向。 其次,信息文明有助于人们淡化竞争意识,强化共享意识。一方面,大批依托互联网平台的新型公司,开创了共享经济的新模式。另一方面,共享与协作替代了对所有权的追求, 能成为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 最后,信息文明缔造了共享制。信息文明是在工业文明的土壤中诞生出来的,但却不是对工业文明的延伸与拓展,而是对工业文明的颠覆。科学家发明互联网的初衷就是为了信息 共享和合作研究,这是由当代知识创造的复杂性决定的。一方面,以信息与通信技术为核心 的科技不断地消除学术保护主义,因为在知识生产者之间,当人与人的依赖关系越来越普遍、合作共赢越来越成为时代意识时,人人共享数字信息的行为方式和行动准则,就建立了共享 的价值理念。另一方面,如果所有人拥有资源的成本,等同于一个人独占资源的成本,那么, 独占资源就不再合乎道义。这样,联合取代竞争,合作取代独立,其所带来的共享制,就有可能在实践中建构一种新形式的社会秩序。 (摘编自成素梅《信息文明的内涵及其时代价值》)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在工业文明中渐渐崛起的信息文明,其内涵随着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变革而不断丰富。 B.量子力学所强调的域境论,决定了概率性思维、创新性思维等信息时代的思维方式。 C.信息与通信技术革命引发了社会多领域前所未有的大变革,促进人们建立大发展观。 D.信息文明为人类从习惯于追求物质文明向重视精神文明这一重大转变,提供了时代机遇。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虽然我们已经步入信息文明时代,但工厂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仍然不可撼动。 B.扬弃所有权观念的共享性思维,在人类文明初期,就已经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 C.由信息文明时代的思维方式特点可推知,信息文明与工业文明思维方式一脉相承。 D.“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彰显了信息文明时代特征,其影响将随社会发展而扩大。 3. 下列选项,最能全面而准确概括原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 分) A. 信息文明确定了四种思维方式,有助于我们打造全球化社区,强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B. 信息文明以当代科学作为基础,产生了全新的思维方式,有助于人类社会形成新的社会秩序。 C. 从工业文明中孕育出的信息文明,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而且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D. 在信息与通信技术发展和人们思维模式变化的共同作用下,信息文明具有了重要的时代价值。 4. 请简要分析第一段在本文论述中的作用。(4 分) 5. 当前“线上课堂”方兴未艾,“线上课堂”怎样发展更符合信息文明的时代价值取向?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 ~ 9 题。 文本一: 黄 晦 闻 张 中 行 一九三五年初,我还没离开北京大学的时候,忽然听说黄晦闻先生去世了,才六十四岁, 超过花甲一点点。当时觉得很遗憾,他看来一直很康强,精神充沛,忽而作古,难免有老成容易凋谢的悲伤。还有个较小的原因,黄先生在学校以善书名,本系同学差不多都求他写点什么,作为纪念。他态度严正,对学生却和气,总是有求必应。本来早想也求他写点什么, 因为觉得早点晚点没关系,不想这一拖延就错过机会。 黄先生名节,字晦闻,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的老教授。他早年在南方活动,有不少可传的事迹,如与章太炎等创立国学保存会,参加南社,用诗歌鼓吹革命,与孙中山先生合作,任广东省教育厅长,等等。他旧学很精,在北京大学任课,主要讲诗,编有多种讲义,如《诗旨纂辞》《变雅》《汉魏乐府风笺》《曹子建诗注》《阮步兵诗注》等,都可以算是名山之作。诗写得很好,时时寓有感时伤世之痛,所以张尔田把他比作元遗山和顾亭林。 黄先生的课,我听过两年,先是讲顾亭林诗,后是讲《诗经》。他虽然比较年高,却总是站得笔直地讲。讲顾亭林诗是刚刚“九 · 一八”之后,他讲完字面意思 , 后用一些话阐明顾亭林的感愤和用心,也就是亡国之痛和忧民之心。记得讲《海上》四首七律的第二首,其 中第二联“名王白马江东去,故国降幡海上来”,他一面念一面慨叹,仿佛要陪着顾亭林也痛哭流涕。我们自然都领会,他口中是说明朝,心中是想现在,都为他的悲愤而深深感动。这中间还出现一次小误会,有一次上课,黄先生正说得很感慨的时候,有个同学站起来,走出去了。黄先生立刻停住,不说话了。同学们都望着他,他面色沉郁,沉默了一会,他说, 同学会这样,使他很痛心。接着问同学:“你们知道我为什么讲顾亭林诗吗 ?”没人答话。他接着说,是看到国家危在旦夕,借讲顾亭林,激发同学们的忧国忧民之心,“不想竟有人不理解!”他大概还想往下说,一个同学站起来说:“黄先生,您误会了。那个同学是患痢疾, 本来应该休息,因为不愿意耽误您的课,挣扎着来了。”说到这里,黄先生像是很感伤,我亲眼看见他眼有些湿润,点点头,又讲下去。 就这样,他满怀悲愤,没看到卢沟桥事变之后的情况,也没看到敌人投降,下世了。听说家里人不少,但多不能自立,很多遗物被卖了。三十年代末,有人在文物摊上看到黄先生的图章,索价五元,他没买,我觉得可惜。翻翻书橱中的旧物,几本讲义还在,又有国学保存会刊行的《国粹丛书》数种,出版时间是光绪三十一年 (1905)。这些书都与黄先生有关, 只是上面没有他的手迹,虽然慰情聊胜无,总不免有些遗憾。 四十年代后期,有个朋友张君处理存书,说是北京大学老教授的藏书,问我要不要。我问是哪位先生的,他说是黄晦闻的。我非常高兴,赶紧取来。是覆南宋汤汉注本《陶靖节先生诗集》,四卷,线装二册,刻印很精。翻开看,封内衬页上居然有黄先生的题辞,计两则。其中一则是: 近得吴氏拜经楼刊本,后附有吴正传诗话、黄晋卿笔记,字画结体与此本不同,而行数字数则全依此本。意者此或即阮氏影宋进呈本欤 ? 庚申十二月十八日。 字为楷体,刚劲工整,可谓书如其人,想保存一点先师手泽的愿望总算实现了。 说也凑巧,此后不久,游小市,在地摊上看到黄先生写的赠友人的条幅,装裱齐整,因为不是“成铁翁刘”,没有人要,只用一角钱就买回来。写的是自作七言绝句,题为《官廨梅花》, 推测是在广东时所作。字为行楷,笔姿瘦劲飘洒,学米,只是显得单薄,这件字条幸而未失。有一天,大学同班李君来,说黄先生给他写的一件却没能留存,言下有惋惜之意。我只好举 以赠之,因为我还有陶集并题辞,即古人“与朋友共”之义也。 (节选自《负暄琐话》,有删改) 文本二: 所谓记忆都是零零星星的,既不齐备,又不清晰,只是一些模模糊糊的影子。影子中有可传之人,可感之事,可念之情,总起来成为曾见于昔日的“境”。 影子的内涵很杂,数量不少,这里抄存的是与“境”有关的一点点。选这一点点,是考虑到两方面的条件。一是可感,就是昔日曾经使我感动或至少是感兴趣,今天想到仍然有些怀念的。二是可传,就是让来者知道并不是毫无意义的。逝者如斯,长生、驻景都是幻想, 永垂不朽只能存于来者的感知里。遗憾的是存于来者感知里的数量太少了,尤其是不曾腾达 之士。《史记·伯夷列传》末尾有这样的话:“岩穴之士,趋舍有时,若此类,名堙灭而不称, 悲夫!”由太史公到现在,又两千年过去了,“名堙灭而不称”的真是不可数计了。我,笔拙言轻,但希望是奢的,就是很愿意由于篱下的闲谈,有点点的人和事还能存于有些人的感 知里。 这样,当作玩笑话说,我这些琐话,虽然是名副其实的琐屑,就主观愿望说却是当作诗和史写的。自然,就读者诸君说就未必是这样,因为时间空间都隔得远,他们会感到,作为诗, 味道太薄,作为史,分量太轻。那么,古人云:“不有博弈者乎 ? 为之犹贤乎已。”设想有的人有时也许一人枯坐萧斋,求博弈不得,那就以此代替博弈,或者不是毫无用处的吧。 一九八四年四月 (节选自《负暄琐话》之《小引》,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老成容易凋谢”不仅表达了作者对先生德高望重的敬佩,还表达了对先生离世的惋惜、悲伤之情。 B. 时隔多年仍能一一列举先生所编的讲义,既突出了先生学问之精深广博,也饱含着对先生的钦佩与怀念。 C. 花费笔墨详写先生与学生之间的小误会,集中表现了先生的拳拳爱国之心和对青年学子的殷殷期盼。 D. 先生去世后,图章被他的家人贱卖,却无人问津,作者觉得可惜,这一细节表达了对先生家道没落的惋惜。 7. 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境”包含着人、事、情三个要素,记忆之“境”是那些曾让作者感动过和怀念着的人和事。 B. 引用《史记》名言,来感慨太多应该被铭记的平凡人湮没于历史长河,隐含着作者的写作动机。 C. 张中行认为其写作内容是“名副其实的琐屑”,体现出他对自己的作品坦诚而又谦虚的态度。 D. 在作者独坐求“博弈”不得时,便用写作聊以自慰,同时也希望自己的作品能有些许意义。 8. 文本一中多次写到寻求先生手迹,请从谋篇布局的角度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4 分) 9. 文本二说,作者是将回忆“当作诗和史写的”,请谈谈文本一是如何实现“当作诗和史写”这一主观愿望的。(6 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