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江苏省南京市2022届高考模拟卷(一)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2-03-27 17:59
参考答案:
1.B
2.C
3.C
4.①文章开篇引用社会热点问题,点明互联网背景下授课模式的变化以及互联网对教学潜力的激发。
②然后论述了互联网给教师角色、教学理念带来的变化和挑战。
③接着肯定教师的价值,提出教师要成为“大先生”的观点和具体要求。
④最后论述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我国教育的不足之处及解决途径。
5.①从国家层面,继续支持“互联网十教育”计划,借助互联网技术给教师提供更大的平台。
②教师自身而言,要胸怀“国之大者”、心中有爱、“桶中有水”,紧扣时代脉搏,精耕细作、坚持不懈。
③纪检监察机关主动作为,为教师做“大先生”创造良好氛围,提供坚强纪律保障。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B.“使得教师对自己的角色定位和教育理念都产生了迷茫”错误。由原文“这种对教师职业产生的质疑体现了人们对互联网时代教师角色定位和教育理念的迷茫”可知,不是教师自己产生了迷茫。
故选B。
2.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A.“知识的传播者”错误。由原文“从知识的传播者变为知识的启发者和学习的引导者”可知,互联网加持下的教师,逐渐成为学习资源的整合者、课堂的组织者、知识的启发者和学习的引导者。
B.“还不具备信息化教学创新能力”错误。由原文“教师······信心化教学创新能力尚且不足”可知,是目前我国教师信息化教学创新能力尚且不足,而不是“不具备”。
D.“牺牲精神,舍小家顾大家”错误。由原文“‘大先生’要胸怀‘国之大者’”“‘大先生’要心中有爱”可知,原文并没有提到教师成为“大先生”要具有“牺牲精神,舍小家顾大家”。
故选C。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两则材料都特指教师要成为“大先生”,而邵逸夫是著名的实业家、慈善家,他没有从事教师职业。
故选C。
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第一段和第二段说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科技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传统授课模式被颠覆,网课成为社会化学习的宠儿,所以开篇就引用了社会热点问题来说明互联网背景下授课模式的变化以及互联网对教学潜力的激发。
第三段是说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角色的定位,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打破了这种传统的模式。所以,在互联网的加持下,教师的角色逐渐发生转变。并且列举了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在线学习使我们认识到很多的不足。第四段是说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给教学理念带来了极大的冲击。所以这一部分是在论述互联网给教师角色、教学理念带来的变化和挑战。
第五段肯定教师依然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并且说到教师要成为“大先生”以及成为“大先生”需要具备的条件。所以这一段肯定教师的价值,提出教师要成为“大先生”的观点和具体要求。
最后一段说到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迅猛发展,深刻改变着人才需求、教育形态,乃至教育理念。但是,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我国教育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于是给出了解决的图景。所以最后论述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我国教育的不足之处及解决途径。
5.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由原文“在此背景下,我国需要继续支持“互联网十教育”计划,借助互联网技术给教师提供更大的平台,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促进教育公平”可知,想要成就“大先生”, 从国家层面来说,要继续支持“互联网十教育”计划,借助互联网技术给教师提供更大的平台。
由原文“‘大先生’要胸怀‘国之大者’”“‘ 大先生’要心中有爱”“ ‘大先生’要‘桶中有水’”“紧扣时代脉搏,在自己的学科领域精耕细作、精雕细琢,坚持不懈、久久为功”可知,想要成就“大先生”,就教师自身而言,要胸怀“国之大者”、心中有爱、“桶中有水”,紧扣时代脉搏,精耕细作、坚持不懈。
由原文“成就‘大先生’,离不开良好的社会氛围及风气。纪检监察机关应主动作为,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落实教育评价改革、破除‘五唯’、净化学术生态等方面加强监督,对学术不正之风和教育领域腐败问题坚决查处,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营造求真务实、清正廉洁的教书育人新风正气,为更多教师做‘大先生’创造良好氛围,提供坚强纪律保障”可知,想要成就“大先生”,纪检监察机关主动作为,为教师做“大先生”创造良好氛围,提供坚强纪律保障。
6.C
7.B
8.①写实的语言。如有关蜀道的地名、史实等,以此记述古蜀道的艰险及今日的巨变,准确简明。②文学化的语言。用语古朴典雅,多用对偶、排比和比喻修辞,如写今日蜀道上“广元”“剑门关”“明月峡”“翠云廊”的部分,优美生动,富有诗意。③抒情性的语言。作者将丰富的主观感受融入记述,多用富于情感的问句和感叹句,叹历史蜀道之难,赞今日蜀道巨变,饱含追古颂今的深厚情感。
9.①第一个画线句写作者乘高铁穿越蜀道的经历,“闪”的心理感受写出了高铁速度之快、用时之短,展现今日蜀道已不再难以跨越的巨大进步。②第二个画线句回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乘火车跨越蜀道的经历,“晃”字写出了慢车时代用时之长、速度之慢、感受之苦,表现人们在征服蜀道的过程中经历的波折艰辛。③两个句子前后呼应,通过心理细节的对比侧面展现了征服蜀道过程中的历史转折,凸显了一代代中国人不畏艰险、挑战困难、创造奇迹的伟大精神,反映了新中国在交通建设上的成就。
【解析】
【分析】
6.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是因为他一生饱受蜀道艰险,难以与中原通行的困苦”于文无据。由原文“蜀道难,最难是广元!这条路,李白望而却步。人类,却困苦地攀爬了极其漫长的岁月”可知,原文只是说“这条路,李白望而却步”,并没有说“他一生饱受蜀道艰险,难以与中原通行的困苦”。
B.“蜀道在历史更迭中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错误,以偏概全。从“秦将司马错假借此道,把蜀地收归版图”“刘备集团从荆州入川,占据成都”“秦巴一线成为南北对峙的桥头堡”等来看,蜀道在历史的更迭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D.“目的是增添文章浓浓的乡土气息”分析有误,这些比喻的重心在于表现广元地处深山但风景优美,逐步被世人发现的地理特点。
故选C。
 
7.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按照自古及今的时间顺序行文”分析有误,文章开头立足当下,以倒叙的方式行文。
故选B。
 
8.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言风格的能力。
写实的语言。结合“公元前316年,秦将司马错假借此道,把蜀地收归版图。秦统一后,始皇命庶民在道旁广植松柏。秦蜀官道,由此确立。东汉末年,刘备集团从荆州入川,占据成都。诸葛亮查勘地形,建造关隘,重修栈道,经营北伐。此后,秦巴一线成为南北对峙的桥头堡”可知,司马错假借此道,把蜀地收归版图,刘备集团从荆州入川,占据成都。诸葛亮查勘地形,建造关隘,重修栈道。可见介绍了有关蜀道的地名、史实等,以此记述古蜀道的艰险及今日的巨变,准确简明。
文学化的语言。结合“广元,这个养在深山的村姑,揭开面纱,俨然一位绝美的姑娘。剑门关,那座蜀之门,山峰层层叠叠,宛若一波波凝固石化的巨浪,又仿佛一排排顶天立地的屏风,形成一个天然城郭,”可知,介绍广元、剑门关,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结合“明月峡,长约三千米,宽不足百,而谷深逾千。两岸悬崖直立,峡中惊涛骇浪”“翠云廊,是谁想到这么一个诗意名字?近万棵汉唐苍松,老态龙钟、鹤发鸡皮,却又虬枝峥嵘,青翠茂密”可知,介绍明月峡和翠云廊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可见用语古朴典雅,多用对偶、排比和比喻修辞,写今日蜀道上“广元”“剑门关”“明月峡”“翠云廊”的部分,优美生动,富有诗意。
抒情性的语言。结合“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我常常咀嚼李白之叹:为什么难于上‘青天’呢?想来,定然是有感而发”可知,作者运用感叹句,感叹历史蜀道之难;结合“而秦岭、大巴山、龙门山、米仓山,还有剑门关、明月峡、翠云廊、皇泽寺、七盘关、唐家河们,那一抹抹倩影,一涡涡白云,一片片青翠,一处处欢腾,都是他的身影,他的笑声,他的欣慰,更是他的新诗!其实,蜀道上的每一位梦想者,每一个前行者,都是诗仙”可知,作者运用感叹句,感叹今日蜀道巨变。可见作者将丰富的主观感受融入记述,叹历史蜀道之难,赞今日蜀道巨变,饱含追古颂今的深厚情感。
 
9.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表现手法的能力。
结合“列车横穿秦岭和大巴山脉,七百多公里狭窄通道里,列车疾速而驰。时间和空间,全部被压扁。漫长与遥远,转瞬在眼前。闪闪烁烁,一路洞穿。两个小时,抵达广元”可知,列车横穿秦岭和大巴山脉七百多公里的路程,闪闪烁烁,一路洞穿,两个小时就抵达广元,可见高铁速度之快、用时之短。第一个画线句写作者乘高铁穿越蜀道的经历,用“闪”的心理感受展现今日蜀道已不再难以跨越的巨大进步。
结合“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我曾几次乘坐宝成铁路,往来蜀道”“高山巨谷间,火车弯弯曲曲,首尾相顾,像一条蟒蛇,在山腰和山洞间蠕动,让人于无奈中体味漫长和遥远的感觉”可知,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乘坐宝成铁路跨越蜀道,火车像一条蟒蛇在蠕动,表达了用时之长、速度之慢、感受之苦。可见第二个画线句回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乘火车跨越蜀道的经历,“晃”字表现人们在征服蜀道的过程中经历的波折艰辛。
“闪”说明高铁速度之快、用时之短,“晃”说明用时之长、速度之慢、感受之苦。两个句子前后呼应,通过心理细节的对比,侧面展现了征服蜀道过程中的历史转折,表现了从蜀道难到蜀道畅、巴蜀之地迎来新的重大历史发展机遇。结合“其实,蜀道上的每一位梦想者,每一个前行者,都是诗仙”可知,说蜀道上的每一位梦想者,每一个前行者,都是诗仙,高度赞扬了一代代中国人不畏艰险、挑战困难、创造奇迹的伟大精神,反映了新中国在交通建设上的成就。
10.A
11.D
12.C
13.(1)考究他们[曹魏和司马氏]的功业[实际才能]还不如春秋五霸,而求取名声却想要超过三王(夏禹、商汤、周武),这是我经常指责嘲笑的,私下也对此感到耻辱。
(2)萧瑀孜孜不倦,尽心尽力,纠正违法(行为),检举过失,人们都很畏惧他,诋毁他的人很多,但他始终不为自己申辩。
14.这句话的意思是:国家的兴亡,哪里是人力所能决定的。
他这样说有两个目的:①意在引导舆论,隋朝的灭亡是天意,李渊登上皇位也是天意,隋灭唐兴乃天命所归;②借此为其不依旧例,选择宽大处理隋皇室后裔提供依据。
【解析】
【分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本句译为:事情关系到国家的安危,远方如果对敕令有疑虑,恐怕就会失去执行的契机,所以我每次接到一道敕令,一定要详细勘定,让它与以前的敕令不矛盾,才敢宣布执行,拖延的过错,确实是因为这个原因。
“事系安危”中,“事”为主语,“系”为谓语,“安危”为宾语,主谓宾齐全,后面应断开,“远方”是“有疑”的主体,不能断到上句,排除BC;
“故臣每受一敕”中,主语是“臣”,谓语是“受”,宾语是“一敕”,主谓宾齐全,后面应断开,排除CD;
“使”后面应加动词,因此不能与动词“不违”断开,排除CD;
“宣行”是“敢”的方式,后面应断开,排除BD。
故选A。
11.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禅,专门指远古五帝时代的帝王产生制度”错误。“禅(位)”是我国古代的君王产生制度之一,源自五帝时代,但后代也有类似的事件,文中“隋恭帝禅位于唐”即可证。
故选D。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上书说”错,原文是“王谓僚属曰”,而非上书;“一定要竭尽诚意才能接受”错,由原文“考其实不及五霸,而求名欲过三王,此孤常所非笑,窃亦耻之”可知,引用古事,表明唐王指责嘲笑这类事情,并且以之为耻辱,没有竭尽诚意“才能接受”的意思。
故选C。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关键词:“考”,考究;“实”,实际才能;“欲”,想要;“非笑”,指责嘲笑;“窃”,私下;“耻”,以……为耻。
第二句关键词:“绳”,纠正;“举”,检举;“惮”,畏惧;“毁”,诋毁;“不自理”,不为自己申辩。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归纳要点的能力。
“兴亡之效,岂伊人力”意思是:国家的兴亡,哪里是人力所能决定的。
这句话说朝代的兴替,不是人力所决定的。言外之意应该是由天意决定的。那么,此时陛下的大业刚刚开创,也就是李渊开创的帝业是天意,隋朝灭亡也是天意。强调天意的影响,意在引导舆论,隋朝的灭亡是天意,李渊登上皇位也是天意,隋灭唐兴乃天命所归;
结合“近世以来,时运迁革,前代亲族,莫不诛夷”“其隋蔡王智积等子孙,并付有司,量才选用”分析,近世以来,时运变革更新,以前朝代的皇帝宗族,没有不被杀戮除灭的。隋朝的蔡王杨智积等王室子孙,都交付有关官署,量才使用。以前朝代的皇帝宗族,没有不被杀戮除灭的,现如今选择宽大处理隋朝的蔡王杨智积等王室子孙,他说“兴亡之效,岂伊人力”,明显为该做法提供依据。
参考译文:
       唐高祖武德元年春季正月丁未朔,隋恭帝杨侑下诏,特许唐王可以佩剑穿鞋上殿,朝拜时不用通报自己的名字。唐王李渊攻克长安后,写信晓谕各郡县,于是东起商、洛,南到巴、蜀,各郡县的长吏以及盗贼首领、氐羌酋长,争相派遣子弟晋见,请求归降,主管部门回信答复,每天都以上百封来计算。二月己卯,唐王李渊派遣太常卿郑元璹率领军队从商、洛出发,去攻打南阳,左领军府司马、安陆人马元规去攻打安陆及荆州、襄州。三月己酉,任命齐公李元吉为镇北将军、太原道行军元帅,都督十五郡诸军事,授权他随机处置事务。乙卯,改封秦公李世民为赵公。戊辰,隋恭帝下诏划拨十个郡以增扩唐国范围,仍然任命唐王李渊为相国,总管百官。唐国设置丞相以下官职,又赐予唐王李渊九锡的特殊礼遇。唐王李渊对僚属说:“这是谄谀逢迎的人做的事。我执掌朝廷大权,而给自己授予九锡以显示恩宠,行吗?如果一定要追寻魏、晋的轨迹,那全都是繁文缛节,欺天骗人。考究曹魏和司马氏的功业还不如春秋五霸,而求取名声却想要超过夏禹、商汤、周武三王,这是我经常指责嘲笑的,私下也对此感到耻辱。”有人说:“这是历代所通行的事,怎么可以废除呢!”唐王说:“唐尧、虞舜、商汤王、周武王,分别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取得和让出帝位的方式不一样,但都是竭尽诚意,上应天意,下顺人心,从未听说夏、商末年一定要效仿唐尧、虞舜禅让的。”李渊只改丞相府为相国府,那些九锡殊礼都归还给相关官员。唐高祖武德元年五月戊午,隋恭帝杨侑将帝位禅让给唐王,退居到代王府邸。甲子,唐王李渊在太极殿即皇帝位,派遣刑部尚书萧造在南郊祭告上天,大赦天下,更改年号。唐高祖武德元年六月甲戌朔,唐高祖李渊任命隋室的民部尚书萧瑀为内史令。唐高祖委任萧瑀掌管日常事务,事情无论大小,没有不掌管的。萧瑀孜孜不倦,尽心尽力,纠正违法,检举过失,人们都很畏惧他,诋毁他的人很多,但他始终不为自己申辩。唐高祖曾经有敕令但内史没有及时宣布执行,唐高祖责备他们拖延,萧瑀回答说:“大业年间,内史宣布敕令,有的前后相互矛盾,有关官员不知道该遵奉哪一道敕令,因此就把易行的放在前面,难办的放在后面。我在隋室内史省时间很久了,详尽见过这样的事情。如今帝王大业刚刚开始经营,事情关系到国家的安危,远方如果对敕令有疑虑,恐怕就会失去执行的契机,所以我每次接到一道敕令,一定要详细勘定,让它与以前的敕令不矛盾,才敢宣布执行,拖延的过错,确实是因为这个原因。”唐高祖说:“你如此尽心,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
       唐高祖李渊下诏说:“近代以来,时运变迁革易,前代宗室的亲族,没有不被全部诛杀的。国家兴亡的效验,哪里是人力所能决定的。那些隋室子孙,如蔡王杨智积等的子孙,一起交付主管部门,根据才能大小选拔任用。”
15.A
16.①颈联反用“临渊羨鱼,不如退而结网”的成语,表达了不求仕进、自甘淡泊的心境。②尾联化用名句:“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但原意是感叹人生的短暂,不觉悲从中来。作者反其意用之:面对无常的人生,我们要到书中去寻找乐处。
【解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A.“以菜蔬艰难度日,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他们的同情”分析错误。小市人家以淡饭素度日,实际是一种质朴恬静的小城生活,诗人流露出的是对这种生活的喜爱。
故选A。
16.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反用典故成语,古人称为翻案法,如杨万里说:“翻尽古人公案,最为妙法。”在本诗的颈联“翁从旁舍来收网,我适临渊不羡鱼”反用“临渊羨鱼,不如退而结网”的成语,也是对唐朝孟浩然的“徒有羡鱼情”诗句的反用。作者此处明写不羡慕渔人所捕获的鱼,其实是表达自己不求仕进、追求自然生活的愿望,表现了作者自甘淡泊的心境。
尾联“俯仰之间已陈迹,莫窗归了读残书”也是反用典故成语,此处是化用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成句:“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但王羲之的本意是感叹人生的短暂,不觉悲从中来。黄庭坚虽用其字面,其意却相反:世事瞬息万变,面对无常的人生,还是退出争名逐利之场,到书中去寻找乐处吧。全诗也抒发了作者的归隐情怀。
17.     唯见江心秋月白     绕船月明江水寒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我欲因之梦吴越     一夜飞度镜湖月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有:“捷”“身”“长”“襟”“度”。
18.D
19.①买一只鸟放进去   ②自己并不养鸟   ③固定的思维模式
【解析】
18.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衔接连贯的能力。
从前文看,“这个答案”承接前文,话题一致,排除AB;C项突出“客人”,D项强调“答案”的效果,排除C项。
故选D。
19.
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由后文“一段时间以后,卡尔森教授不得不去买了一只鸟,自动钻入了詹姆斯的‘鸟笼’”推断出,买了空鸟笼并放在显眼之处的结果是过不了多久,就会“买一只鸟放进去”,据此填写“买一只鸟放进去”。
第二处,由“教授,您养的鸟何时死了?”可知,卡尔森澄清的内容是笼子里没有鸟,自己不养鸟,由此推测出填写“自己并不养鸟” 。
第三处,“人们总会无意识地在自己的内心挂上一只‘鸟笼’”,继而不由自主地往笼子里放入‘小鸟’”可知,此处在阐释“鸟笼效应”的概念,且产生这种效应,即看到鸟笼就应该有鸟,是固定思维模式的结果,再根据“这里的‘鸟笼’就是人们的” 推断出答案为“固定的思维模式”。
20.B
21.D
22.①原文运用拟人修辞手法,赋予了银杏人的情态,形象地写出银杏装扮了北京的秋天,更有代入感。
②原文中副词“大”的运用,使感情强烈,突出表现北京银杏的魅力和诗意。
③“这就是北京的银杏”一句单独置后,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
【解析】
20.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精美绝伦:非常精致美好,别的都比不上。无与伦比:没有可以和它相比的,形容特别突出。语境修饰的是“典雅气质”,选“无与伦比”合适。
第二处:流光溢彩:形容形象美好,光彩照人。光像在流动,色彩像要溢出来,一般用在形容车灯、霓虹等,有时也用来形容时装表演和珠宝的色彩艳丽。光彩夺目:形容光彩鲜艳耀目。语境是指道路被金黄的银杏叶渲染得有光彩,选“流光溢彩”合适。
第三处:摄人心魄:形容美好的事物,让自己失去了自我,以至于像魂被取走了似的。惊心动魄:原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后常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语境是指银杏叶随风飘落的美感画面,选“摄人心魄”合适。
第四处:方兴未艾:刚兴起尚未停止,形容形势或事物正在蓬勃发展。欣欣向荣:形容草木长势繁盛。语境修饰的是“春天”,选“欣欣向荣”合适。
故选B。
21.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和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A.“反衬”错,是为了突出月季和银杏树的各自特点。
B.“将不屈的志士比作晴空万里的鹤”错,根据原文“晴空一鹤,它是不屈的志士”,是把“鹤”比作不屈的志士。
C.“把‘心态’修改为‘心理’”错,“积极进取的心态”搭配正确,不需要修改。
D.文中破折号表示总结上文,选项中表示补充说明。用法不一样。
故选D。
2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先找出不同,然后体味原句的表达方式有什么特点,表达内容有什么内涵,最后对原句的表达方式、表达内容的效果分别进行分析。
原句中“让北京的秋天换了装”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让……换了装”赋予了银杏人的情态,写出了银杏装扮北京秋天的动态感,比改句“让北京的秋天换了颜色”更有代入感。
原句中“大有和香山红叶平分秋色之势”比改句“有着和香山红叶平分秋色之势”多了一个“大”,“大”在此处是副词修饰“有”,突出了北京银杏的魅力和诗意,使感情表达强烈。
原句中“这就是北京的银杏”是单独一句,放在句末,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而改句“它是北京的银杏”放在句首,作句子主语,起不到突出强调的作用。
23.例文:
一纸学历,不如真操实干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青春的辜负。
——题记
在当今这个“知识型”社会里,学历是求职应聘的门槛。这仅仅是一道门槛,放在以前很吃香,但若要长远发展,适应时代发展,还不如真操实干。一纸学历,只能代表你过去的辉煌;但现在与未来的生活,仍需鲁起袖子实干,每一天都要“起舞”!
诚然,我们无法否认学历的含金量,那是积累了多少年的理论知识呀?然而,中国高校的培养模式特点是“严进宽出”,以“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之姿杀进重点大学,但对于大学生毕业的条件限制却是极宽,论文答辩及毕业作品仅考查科研学问能力,少有综合素质的考查,这也就导致了应届大学生难以适应职业市场的尴尬局面。理论从实践中来,还得回到实践中去。与其整日耽于学历虚名之中,不如参与到实践中,从实干中得真知,实现人生价值。
“人情势利古犹今,谁识英雄是白身”?学历,在传统的观念里,能让你获得面子,但偏偏有那么一些高学历的有识之士抛却浮名,真操实干。“壹号土猪”的创始人北大才子陈生和陆步轩掀起了大学生卖猪肉的热潮,让人们开始改变学历正统观。再如,那位善于发现商机的历史系博士生谭超,竟然在校园里当起“快递小哥”,白天兼职,晚上埋头于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里,这难道不是一种奋斗吗?
反观当下一些“高学历人才”,倚仗着一纸学历,高不成低不就,没有准确地自我定位,结果找不到工作,成为“啃老族”的一员,不亦悲乎?
有学历的找不到工作,没学历的反而做得有声有色。不妨放眼看看娱乐圈,科班出身的演员不胜枚举,但也有不少靠着实力打拼而红。我欣赏没背景没资源没学历的赵丽颖,毕业于非著名的影视学院,却靠自己十年来从低处做起的奋斗与实干,赢得盛名。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但奋斗不在早晚。
设想,如果我们国家的所有干部选拔都以学历为唯一标准,一旦上任后只会坐而论道,高高在上,不走群众路线,那基层工作谁来做?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像这样真操实干的方为国家所需之人才,也是人民所需之人才。空谈误国,多一点实干,少一点“姿态”。
“条条大路通罗马”,成功之路不好走,请带上你的实干出发吧!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材料借某报刊数字版“往鉴”专栏的情境,引出了启功三进辅仁的事例。启功前两次进辅仁,都因学历问题而被辞退,说明前两次启功卓越的才能都没能被正确认识。而最后一次,启功最终突破学历的限制,进了辅仁大学,最终成为了著名的学者。
因此,我们在写作时,可就启功三次经历中关于学历和才能的问题展开思考。从用人者的角度考虑,我们可以思考用人者选才是应该“唯学历论”还是经过实践看到一个人的实际才能。从自身的角度考虑,我们可以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兼顾好“学历”和“能力”,使自己能够“双赢”。但当这两者无法同时实现时,我们应该如何抉择。
立意:
1.学历和能力应双赢。
2.学历是面子,能力是里子。
3.选人应穿透学历看重能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