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高邮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2-03-09 09:16
高邮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画家对诗的理解,以及画家的想象力,对绘画作品的高下来说至关重要。邓椿《画继》所载北宋徽宗朝画院考试的情况,曾有关于诗意画的一段趣闻:
复立博士,考其艺能……所试之题,如“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自第二人以下多系空舟岸侧,或拳鹭于舷间,或栖鸦于篷背。独魁则不然,画一舟人卧于舟尾,横一孤笛,其意以为非无舟人,止无行人耳,且以见舟子之甚闲也。又如“乱山藏古寺”,魁则画荒山满幅,上出幡竿,以见藏意。余人乃露塔尖或鸱吻,往往有见殿堂者,则无复藏意矣。
同样一句诗,各人所画不同,可见诗句能够提供给画家的想象空间是相当大的,画家的想象落实到画上,主要是对细节的描绘。至于其高下则取决于对诗和画这两种文艺形式特点的把握,以及相互转换的技巧。诗借助富有节奏感的语言来描写景物、抒发感情、叙事议论,以唤起受者的共鸣,是将物象提炼为意象,以形成意境,这个过程可以表示为:物象—意象—意境。而这一切都是诉诸想象的,但受者的想象跟作者的想象未必相同,同一首诗在不同受者的心中唤起的想象也有差异。这就是说,诗的想象是游移的,诗歌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至于受者如何想象,则因人而异。实际上,受者在接受的过程中也参与了创作,可谓是艺术的再创造。诗里的“孤舟”这个意象,在受者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究竟是什么模样,是舴艋舟呢,还是乌篷船呢,只能凭受者的生活经验加以具体化。诗中的“古寺”,究竟是类似灵隐寺呢,还是类似岳麓寺呢,也只能凭受者自己想象了。绘画则直接诉诸受者的视觉,它必须将诗中的意象固定为可以看到的一种具体事物,而排斥其他的想象空间。从诗到画的转换,本有多种选择,画家可以驰骋想象,画出自己心目中的形象,而画作一旦完成后,就只有一种形象呈现在观者面前了。也就是将想象的多种可能固化在一种实实在在的画面上,从诗到画的过程可以表示为:意境—意象—物象。
再回过头来讨论那段趣事。“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出自寇准的《春日登楼怀归》,原是出自韦应物《滁州西涧》的一句“野渡无人舟自横”。关于寇准这两句诗,宋王十朋《梅溪后集》记载:“盖公雅存济世之心,与舟横野渡之意合。……公为是邑时,年方逾冠,有爱在民,世呼为寇巴东。其后致身宰相,践其所言。然性素刚直,不与物浮沉,晚节为奸邪所挤,流落南荒以死,天下至今哀之。”意谓“舟横野渡”流露出寇准弱冠未遇时之心态,并预示了日后之拜相与功业。济河与济世,其间有一点微妙的联想。韦应物的《滁州西涧》,本有我行我素、不随波逐流之意。寇准化用这两句诗,同样也流露出自己性情之刚直,所以日后受谄罢相,流落南荒而死。这些言外的隐藏的含义,也许连作者本人也未曾明确地意识到,我们通过细读才能体会,夺魁的画士恐未必知晓,即使知晓也画不出来,而这正是诗意画的限度。
诗歌作品为诗意画开启了灵感之门,也筑起了限制想象的围墙。画家既要跨入诗人开启的门,进入诗意的境界,又不能为诗的内容所囿,更不能甘心于图解,图解很难成为高的艺术。
绘画欲表现诗所包含的丰富内容,其实是很难的。画景物比较容易,要画诗人内心的波澜就很难,尤其是那些言外之意就更难表现了。画家只好摘句为画,抓住有直观性的一句或几句来画。在诗的各种体裁中,绝句是比较容易画的。长篇歌行,只能用连环画的形式表现。在诗的各种题材中,山水诗是比较容易画的,而那些带有说理性的诗就很难画了。似乎可以说诗意画乃是诗的简化,可以产生定格聚焦的趣味,而难以给人读诗时所产生的回肠荡气的感动、回味无穷的美感、丰富的联想和人生的启发。
(选自袁行霈《诗意画的空间及其限度》,有删节)
材料二:
在中国古代很多士大夫的眼中,诗与画虽然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载体,但都是表现情感的艺术。优秀的诗歌通过对文字符号的加工,表现作者内心深处的旨趣;同样,画纸上描绘的山川景色人物,也能传达出无可言表的弦外之音。因此诗与画相互交融,互相汲取营养,使诗境愈来愈像画境,画意亦愈来愈具诗意。宋人“诗画同一律”的概念,深受王维以来南宗画风的影响,而这一学说的流行,是与我国特有的文化土壤息息相关的,古典诗歌注重抒情的传统,抒情诗中对韵味的追求,文人和画家身份的重合(如王维、苏轼),都极大地推动了它的演进。
不过,诗与画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媒介。德国莱辛在《拉奥孔》中就反对“诗画同律”的说法,在他看来,诗与画各有所长:诗歌中的语言文字以能描述出事物的时间性为长,而绘画的颜色线条则更能捕捉景象的空间性。在中国,“诗画一律说”也并非一统天下;片面追求诗画一律,也造成了不小的弊端。后来的文人画片面追求神似反对形似,影响了中国画的总体风貌:文人画家造型和模写物象的能力都受到限制,写实作品偏少;题材上也限于惯例的“诗意”趣味,缺乏广阔的视野。
钱锺书先生认为诗较画更胜一筹:“文字艺术不但能制造颜色的假矛盾,还能调和黑暗和光明的真矛盾,创辟新奇的景象”“诗歌里渲染的颜色、烘托的光暗可能使画家感到彩色的破产,诗歌里勾勒的轮廓、刻画的形状可能使造型艺术家感到凿刀和画笔力竭技穷”“写一个颜色而虚实交映,有时还进一步制造两个颜色矛盾错综的幻象,这似乎是文字艺术的独家本领,造型艺术办不到”。
(选自赵静文《诗与画的相互渗透》,有删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对“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乱山藏古寺”的不同绘画表现,显示各人对同一句诗的不同理解,但艺术水准没有高下之分。
B.寇准的“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两句化用韦应物的诗句“野渡无人舟自横”,意在表达自己的受谄罢相,流落南荒的感慨。
C.诗意画对不同体裁和题材的诗表现的难度不同,由易到难的排列顺序依次是:绝句、长篇歌行、山水诗、说理诗。
D.钱锺书认为诗较画更胜一筹,因为文字艺术可以凭借想象创造丰富动人的形象,而造型艺术家要用凿刀与画笔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意画的创作过程是“意境—意象—物象”,其结果是,只留下了实实在在的物象,导致原诗的意境完全消失,这就是画不如诗的原因。
B.从寇准的《春日登楼怀归》对韦应物《滁州西涧》的借鉴看,古人写诗常常对前人有所继承,并用以表现自己的志趣,传达个人的情怀。
C.绘画与诗歌是不同的艺术形式,各有所长,而诗意画相对于一般绘画,则既有灵感源于诗歌的方便,但同时也有了想象受到诗歌限制的局限。
D.“诗画同一律”在我国有深厚的文化土壤,但毕竟诗与画是不同的艺术载体,片面追求诗画一律对于中国画的发展也有不好的影响。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一中心观点的一项是(       )
A.“画笔善状物,长于运丹青。丹青入巧思,万物无遁形。诗画善状物,长于运丹诚。丹诚入秀句,万物无遁情”。
B.苏轼认为吴道子的画比王维的诗稍逊一筹,“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翮谢笼樊”。
C.傅抱石和潘天寿都画毛泽东的诗句“江山如此多娇”,但傅画磅礴苍茫,潘画简约奇崛。
D.孟浩然《春晓》诗意画,只画一只鸟站在花枝上啼叫,给读者留下许多想象的空间。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晋代陆机说:“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河边的台阶
泰戈尔
如果把发生的事情都印在石头上,那么,你就可以在我的每一个台阶上读到许多故事。你如果想听,那就请你坐到我的台阶上来;只要你侧耳细听这潺潺的流水,你就可以听到过去无数动人的故事。
秋日的晨光照耀着涨满水的恒河,它的颜色犹如强巴花一样橙黄。我静静地注视着恒河的激流戏闹而去,在恒河的波涛触不到的地方,在我的一些缝隙里,长满了蔓藤水草,它们是我过去年代的见证人。
我现在讲述的这个姑娘叫库苏姆。当库苏姆纤细的身影映在水中的时候,我就十分希望能把这身影留住,把这身影刻在我的石阶上。每当她踏步在我的石阶上,她那四只脚镯就叮当作声,这时候我身边的水草好像也在翩翩起舞。库苏姆的女伴很多,没有她,顽皮的姑娘们就会感到寂寞。我常常看见库苏姆坐在河边。她的心仿佛与这河水结下了某种特殊的缘分。她十分热爱这河水。
后来我再也没有看到库苏姆。我听说,库苏姆被接到婆家去了。
我渐渐忘却了库苏姆。一天黄昏,一双久已为我熟悉的脚仿佛突然踏上了我的身躯。我似乎觉得,这是库苏姆的脚。的确是呀,但是我已经听不到脚镯的响声。在这黄昏时刻,河水好像在呜咽,风在拂弄着芒果树的枝叶,悲悲楚楚,凄凄切切。
库苏姆成了寡妇。我听说,她的丈夫在外地工作;她和丈夫只在一起生活了一两天,而后就再也没有见到她的丈夫。她从一封信里得知,她的丈夫死了,她当时才只八岁。库苏姆又回到了恒河边上的家乡。她的朋友们都已出嫁。她把头伏在两个膝盖上,在我的台阶上默默地坐着。
库苏姆一天比一天显得更加俊美和充满青春活力,但是,她那淡素的服装,忧郁的面容和忧愁的表情,给她的青春罩上了一层阴影,使得一般的人看不见她那充满青春的美。
一晃10年过去了。一天早晨,北风习习地吹来,缀满花朵的槐树将一朵朵花儿拋撒到我的身上。不知从什么地方来了一位年轻的苦行者。他皮肤白皙,身材细高,容貌俊美;他就在我对面的那座湿婆庙里住了下来。苦行者到来的消息,传遍了全村。姑娘们放下水罐,来到庙里,向这位圣贤致敬。
一个姑娘看见他后,忽然拍着另一个姑娘的肩膀说:“喂,他就是库苏姆的丈夫。”村里的人都看见了这个苦行者,只有库苏姆没有看见他。因为到这里来的人太多,所以库苏姆就没有来。
一天黄昏,月亮升起来,蟋蟀在蛐蛐地叫着,月光皎洁,潮水呜咽。库苏姆坐在那里,把自己的身影洒在我的身上。微风习习,草木寂寂。在库苏姆的面前,是撒满月光的宽阔的恒河。
苦行者从庙里慢慢地走出来。他来到河边,走下几个台阶,看见一个女子单独地坐在那里,于是就想转身离去。就在这时候,库苏姆突然抬起头来,向后望去。
纱丽从她头上滑落下来。她抬起头来,月光照在她的脸上,就像一朵仰首盛开的鲜花映着月光一样。在这一瞬间,两个人的目光相遇了。
苦行者向她祝福,并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库苏姆回答说:“我叫库苏姆。”
那一夜,他们再也没有说什么。
那一夜,苦行者在我的台阶上坐了很久,从东方升起的月亮已经西坠,他才站起来,走进庙里。
从第二天起,我就看到,库苏姆每天都来向这位苦行者行触脚礼。每当他宣讲经典的时候,库苏姆就立在一旁聆听着。苦行者对她有什么吩咐,她都准确无误地去完成。笼罩在她沉静的脸上的一层忧郁的阴影已经消逝,她的全身都在焕发着一种优美的欢乐之光。
在冬季即将过去的时候,她没有再来庙里,也没到河边来。
一天傍晚,库苏姆又在我的台阶上和苦行者见面了。
库苏姆低着头,说道:“师尊,是您叫我来的吗?”
“是的,我怎么见不到你?现在你怎么这样不热心敬神?”
库苏姆把脸微微偏过去说:“师尊,我是个有罪的人。有一个人,我敬重他,崇拜他,如同神灵,我的心里充满了这种崇敬的欢乐。可是一天夜里,我做了一个梦:仿佛梦见他是我心灵的主人。他坐在一个薄古尔树林里,用左手拉着我的右手,向我倾诉爱情。我醒了之后,梦境深深地印在我的脑子里,从此我的心就再也不得宁静。师尊,他就是你呀。”
苦行者缓缓地说:“库苏姆,我吩咐你的一切,你都做了;我还要吩咐你一件事,你也应当做到。我今天就要离开这里,我们不应当再见面了。你应当把我忘记。你能做到吗?”
库苏姆站起来,用缓慢的语调说:“师尊,我能做到。”库苏姆向他深深地鞠了一躬,抓起他脚上的尘土放在自己的头上。苦行者走了。
库苏姆说:“他吩咐我把他忘记。”说完,她就慢慢地走进恒河的水里。
月亮已经下山,夜一片漆黑。风在黑暗中呼呼地刮着,我听到了河水在呜咽,可是我一句也听不懂。
经常在我的怀里玩耍的库苏姆,今天结束了玩耍,离开我的怀抱走了。她到哪里去了,我无法知道。
(选自《泰戈尔短篇小说选》,有删改)
【注】苦行者是彻底的放弃对尘世物质享受的追求,用对自己的身体非常苛刻的方法进行修炼的人。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小说的叙述者用带有明显感情色彩的语言进行评述和批判,让读者看到了作家对于人物的态度。
B.小说作品中的人物,库苏姆和她对爱情的追求、苦行者及苦行主义、童婚制陋习代表了非人性的特征。
C.小说如画的景物随着库苏姆一生命运的跌宕起伏,时而阳光明媚,春风扑面;时而如夜漆黑;潮水鸣唱时而欢乐,时而悲切。
D.小说的叙述者对库苏姆的成长、出嫁、失去丈夫、两人的重逢以及最后的自杀这些情节一笔带过,属于略写。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河边的台阶”作为故事的叙述者,别出心裁,用拟人化的手法写了它的所见所闻。
B.小说用灵动的语言,充满柔情的语调,营造了诗歌般的意境,娓娓地讲述了一个爱情悲剧。
C.库苏姆投水之后,月夜的环境进一步渲染了故事凄苦悲切的氛围,加深了人物身上的悲剧色彩。
D.小说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刻画了库苏姆青春美丽的形象,与她悲惨的遭遇形成对比。
8.小说描写了库苏姆和“苦行者”两人十年后重逢,在情节上有何作用。
9.作品鲜明的社会意义以及让读者为之悲悯同情的悲剧意义,来源于作家毫不妥协的现实批判。结合小说内容概括本文所体现出来的“现实批判”。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