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河南省百校大联考2022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2-02-27 09:26
语文大联考参考答案
1.B 【解析】本项错在“借鉴了《史记》等史书的叙事手法”,原文只是说这种手法的历史渊源在《左传》《史记》等作品中可以看到,但《冰山上的来客》未必是对《史记》等史书的借鉴。
2.C 【解析】文章举阿曼巴依的例子,论证的是《冰山上的来客》没有刻意丑化反派,而不是说所有的优秀电影都不这样做。
3.D 【解析】A项,“基本不对战斗本身进行描述”于文无据。B项,“多设置细节”未必能体现正确价值理念,增加叙事的深度。C项,错在“不合乎我国的电影生产机制”,应该是不合乎现在的市场主导下的电影生产机制。故选 D项。
4.D 【解析】错在“唯一”,原文只是提到了“一撕得”快递箱的成本“比普通快递箱贵不少”这一点,但未必只有这一个缺点。
5.D 【解析】A项,错在“一般大城市”,范围扩大,原文说的是“部分大型城市”。B项,错在“每年产生1080 万吨废弃物”,原文提到纸类和塑料废弃物的时候,用了“超过”和“约”字;况且,快递业的废弃物也不只是纸质和塑料垃圾。C项,错在“但是2021年的同比增长率竟然达到了124.7%”,由材料二的统计图可知,达到了124.7%的只是2021年1月。故选D项。
6.【答案】材料一讲的主要是快递行业普遍存在的过度包装问题,指出其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材料二讲的主要是国家出台政策,要推动国内快递实现绿色转型。材料三讲的主要是国家出台了快递包装管理办法,快递企业则在推行绿色包装。三则材料都围绕着快递包装这一中心,材料一谈问题,材料二谈解决问题的目标,材料三谈怎样解决问题。三者在内容上形成了有机的联系。(每点3分〉
【解析】题干要求回答三则材料内容间的联系,这里所说的内容不是局部内容,而是核心内容,则作答之前必须对三则材料的中心意思进行归纳概括。材料一第一段讲的是快递的过度包装现象,第二段解说其原因,第三段则指出其危害。概括言之,材料一谈的是快递的过度包装问题及其危害。材料二的两段,第一段介绍文件内容,指出国内快递包装要基本实现绿色转型,第二段先说快递过度包装现象,接着又指出要推动行业转型发展。总而言之,这是指出了快递行业的目标。材料三的两个段落,第一段讲《邮件快件包装管理办法》施行,第二段讲快递企业想方设法进行绿色包装。由以上分析可知,三则材料,一则是谈问题,一则是谈解决问题的目标,一则是谈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答案。作答时结合具体内容进行解说即可。
7.A 【解析】错在“写出了来人被风雪裹挟得几乎站不住脚的样子”,来人并非被风雪裹挟得几乎站不住脚,而是急着要进屋。
8.【答案】人物角度:老人的儿子叫丁峰,是坚强无畏的抗日分子。环境角度: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斗争极其艰苦。情节角度:丁峰在与日本侵略者进行英勇战斗,敌人对其恨之入骨,急欲抓捕他。(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小说三要素是人物、环境,情节。作答时,从相应内容中提炼出这三方面的内容即可。从人物上说,戴绿帽子的人的话,点明了“儿子”的名字——丁峰,而且让读者知道了他是什么人。从环境上说,“被皇军通缉”告诉我们这是抗日战争时期,从丁峰被搜捕,可知斗争非常艰苦。从情节上说,对话表明戴绿帽子的人是来抓捕丁峰的,这又侧面表明丁峰与敌人进行了英勇的战斗。把这些内容加以整合就是答案。
9.【答案】这样写可以让人推测出丁峰已经牺牲,无法与父亲团聚,从而增强小说的悲剧色彩。丁峰最终没有回家,更好地表现了抗日的艰苦,以及革命者的不怕牺牲、英勇战斗,从而更深刻地表现主题。小说的主人公是丁峰的父亲,写丁峰没有回家,才能更好地展开关于他父亲保护书信的情节,塑造其形象。(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从丁峰的表现来看,如果战争结束后还没有回家,可以判断出他也牺牲了,这对于日夜盼望儿子回家的父亲来说,无疑是悲剧,由此可以答出第一点。丁峰之所以牺牲,一定是因为斗争太艰苦,而他又决不屈服于恶劣的斗争形势,从这个角度上说,写丁峰没有回来,可以说是对革命者不怕牺牲、英勇战斗的歌颂,而这就是小说主题中的重要内容,由此可以得出第二点。小说的主人公是父亲,丁峰没有回家,则父亲守护信件的情节得到充分展开,父亲的形象当然也就更加生动,由此可以得出第三点。
10.C 【解析】第二处应断在“于路”的后面,它是“相属”的补语,不是“咏问”的状语。第三处应断在“数”后面,“所屯兵数”是问的内容,中间不宜断开;不然“所屯兵”就成了问的对象,而问的是什么就不清楚了。第六处应断在“苦盐贵”的后面,从文意看,百姓是为盐价昂贵所苦,则“盐贵”是“苦”的宾语,中间不宜断开。故选C项。
11.D 【解析】一斛是十斗,不是三斗。
12.A 【解析】错在“太宗非常讨厌诗赋,所以下诏各级官员不要再献诗赋”,太宗讨厌诗赋之意于文无据。
13.【答案】(1)辛仲甫一向有恩德和信义,将要让他带病去招降安抚,恰逢他病得厉害,不能派遣。[重要词语“素”(一向、平时),“舆疾”(带病)、“会”(恰逢)各1分,句意2分]
(2)钱若水写诏书,写成之后,进呈太宗,太宗亲自改了几个字,真挚恳切把责任揽在自己身上。[重要词语“草”(起草、草拟、写)、“既”(……之后)、“窜”(改)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太宗淳化五年八月,甲午这天,太宗下诏:“从今以后,京朝、幕职、州县官等人,不能总是献诗赋、杂文;如果是指陈时政缺失、民间利害、直言进谏的文宇,立刻允许向上呈递。其中有宏大的才学、深奥的学问,被人称赞的,让他选呈给中书,宰相确定其好坏等级而呈上来。”太宗因为蜀寇尚未平定,辛仲甫一向有恩德和信义,将要让他带病去招降安抚,恰逢他病得厉害,不能派遣。在这之前,参知政事苏易简推荐枢密直学士张咏可以托付西川之事,于是下诏让张咏担任益州知州,允许他便宜行事。丁丑这天,太宗因为蜀寇渐被平定,下诏引咎自责。钱若水写诏书,写成之后,进呈太宗,太宗亲自改了几个字,真挚恳切把责任揽在自己身上。它大致是说:“朕委任官员不适当,考察事理不明白,以致那些亲民的官员,不用仁爱和顺来处理政事,扰乱我的百姓,使他们起事成为狂妄的贼寇。想到这是联失德造成的,这一定要责备我自己。改弦更张,永远以此前的弊病为鉴戒,从今以后,这或许就是对我的警醒。”这个月,张咏到了益州。在这之前,陕西运粮来供给蜀地军队的人相连于道路。张咏问城中所驻扎的军队人数,共三万人,却连半个月的粮食都没有。张咏通过探问,了解到民间因为盐贵而苦脑,私人的粮食却有余,就调低盐价,允许百姓用米来换盐,百姓争着来换盐。不超过一个月,得到好米几十万斛,军士欢欣鼓舞。当时城四郊还有很多敌人的营垒,城门白天都关闭着,王继恩每天举办宴会喝酒,不再尽力讨伐贼人。官府支出粮草作为军饷马料,张咏则只给钱,王继恩发怒道:“马难道能吃钱吗?”张咏说:“你现在关着门举办盛大宴会,粮草从哪里来?如果开城门攻击贼人,哪里用得着担心马吃不到粮食呢!”王继恩才不敢再说话。恰逢卫绍钦拿着文书来监督捕捉剩余的贼寇,王继恩这才命令军队四面出击。卫绍钦等人接连打败贼人,于是攻下了蜀州。王继恩曾送来三十多个贼人,请张咏对他们予以治罪,张咏全都让他们回去务农,王继恩发怒,张咏说:“从前李顺胁迫百姓成为贼人,今天我张咏与你把贼人变作老百姓,有什么不可以的呢!”王继恩帐下士兵有仗恃着势力夺取百姓财物的,有人向张咏控诉,张咏悄悄告诫他们说:“抓住他们就绑起来扔到井里,不要再来报告了。”吏员像他说的那样做了,王继恩不敢有什么恨意,那些党徒也就自行收敛了。王继恩分兵四出之后,张咏计算军粮可以支持两年,就上奏请求停止陕西运粮。太宗高兴地说:“这个人什么事办不了?朕没有可担心的了。”
14.A 【解析】错在“本诗纯粹以议论为诗”,本诗主要是议论,但也有描写,如“杖剑对尊酒”。
15.【答案】本诗写的是别离,颈联却写蝮蛇螫手、壮士断腕,从表面看两者没有联系,所以说“游离于诗外”。颈联写壮士为了去患除毒、保全生命,不惜把手腕斩断,这与全诗所表达的壮士为了事业的胜利和理想的实现而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所以说“贴合无间”。这样的写法在让人感到突兀的同时,给人深刻印象,引发读者思考,能够更好地传达诗意。(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似游离于诗外,实则贴合无间”包括两层意思,一是“似游离于诗外”,二是“实则贴合无间”,作答时应结合诗句分别分析这两者的表现,再综合分析其妙处。
16.【答案】(1)适千里者 三月聚粮 (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度愁攀援 (3)燕子来时新社 梨花落后清明/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雨湿东风  谁家燕子穿庭户/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荼蘼香梦怯春寒 翠掩重门燕子闲/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每空1分,有错字则该空不得分。(3)的答案不唯一,正确即可]
17.C【解析】第一处,心满意足:非常满足。耳目一新,听到的看到的都换了样子,感觉很新鲜。语境中的《典籍里的中国》等都是让人观听的,用“耳目一新”更合语境。第二处,追根究底:追究某事发生的根本原因。追本溯源:追究事物产生的根源。语境中有“久远的时间尺度”,则显然不是在找原因,而是要追究本源,且对象是“中华文明”,故用“追本溯源”。第三处,无人问津:没有人来打听渡口。比喻无人过问或尝试,受到冷落。门可罗雀:大门前面可以张网捕雀。形容宾客稀少,十分冷落。两个词用在这里皆可,但“无人问津”的可能性小,用“门可罗雀”更合乎实际情况。第四处,日新月异:每天每月都有新的变化,形容进步、发展很快。蒸蒸日上:形容事业天天向上发展,十分兴旺。“现代化”与“蒸蒸日上”搭配不恰当,故选用“日新月异”。故选C项。
18.B【解析】括号前后都是在讲中国文明昌盛,则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调零,可见“在历史长河中调零”应放在最后加以强调,由此排除A、D两项。“几乎”置于“都”前,较之置于“中国”前,更恰当一些,所以排除C项。故选B项。
19.C【解析】原句有三种语病:一是用词不当,“关于”应改为“对于”;二是语序不当,“溯源挖掘”应在前,“现代转化”应在后;三是成分残缺,应在“学界研究”前加“从”。把这三种语病都修改了的是C项。
20.【答案】探索核聚变能源应用 有两大优点千秒的连续运行时间(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超过字数酌情扣分)
【解析】第一处,从“用来”二字看,所填句子应是关于EAST的用处的内容,而从龚先祖所说“让我们探索核聚变能源应用又进了一步”可知,其用处就是探索核聚变能源应用,由此可以确定补写内容。第二处要填的内容是对后面两点的总说,而这两点都是优点,所以可填写“有两大优点”。第三处,从本新闻的主要内容看,它报道的是EAST所创造的世界纪录,而第三处横线后所说的“三个目标在EAST上已分别实现”告诉我们所填内容就是在EAST上实现的内容,而这个内容只有一个,就是“实现1056秒的长脉冲高参数等离子体运行”,把这个意思压缩到不超过10个字就是答案。
21.【答案】(示例)2021年12月30日晚,中国EAST装置实现了1056秒的长脉冲高参数等离子体运行,创造了世界纪录。(时间1分,中国1分,装置1分,千秒运行1分,世界纪录1分)
【解析】题目要求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对于新闻而言,主要内容包括施事者、所施之事、施事时间、意义和作用等。简而言之就是,什么时间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何意义等。由此逐一对应作答即可。
22.【写作指导】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其成功与其用人观关系密切。他的用人策略,是优先考虑才干。曹操唯才是举,更是把才干放到了第一位。魏征的观点是用人一定要任用有品德的人,司马光的观点是用人一定要首先考虑品德,前两位古人与后两位古人的德才观颇为不同,由此可知,本次作文要求论述的是德与才的关系,这就要辩证地分析问题,比如齐桓公处于诸侯国争斗激烈之时,曹操正在平定天下,他们用人优先考虑才能,是现实的需要,从一定程度上讲也是权宜之计。魏征和司马光也不是不重视才干,而是把德放在首位。材料的启示意义:在于让我们综合考虑德与才的关系,正确地使用人才。参考立意:用人应以德才兼备为标准。在德与才的关系中,以德为先,以才为后。先重德或先重才,应依现实需要而定。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