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三第五次月考试卷 语文参考答案 1.B【解析】“所有粽子……主要原料都是糯米”不准确,文中还提到了北方的黍米粽,也不符合生活实际。 2.D【解析】“尾段对全文归纳总结”错误,尾段是后半部分小结,不是对全文的总结。 3.A【解析】B项,“牧”不是形声字。C项,“相关文物资料否定了这一观点”不当,文中并未否定原来的观点,实际上,神话传说中的神农就是炎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神之一。D项,“今天的端午节与屈原没有任何关系”不正确。 4.B 【解析】“全球唯一实现经济增长的国家”错误,原文是“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其主要原因是……”错误,原文中的“中国拥有庞大的国内市场和齐备的产业体系” 是解释我国就业市场空间广、潜力足的。 5.D 【解析】A项,“原因”错误,从三则材料可以看出,就业形势严峻复杂的原因,除了高校毕业生数量多外,还有其他方面。B项,“就业形势的复苏促进了经济运行的稳定、经济的飞速发展”错误,颠倒主客体。原文说的是“经济运行稳定恢复,有力拉动就业复苏”。C项, “目前的市场经济还不完善”于文无据。 6.发展新业态,开辟就业新形态领域,推动实现更多就业。社会提供资源、高校用心服务,助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积极培养高质量劳动力队伍,培养高端应用型人才等。(6分,每点2分) 【解析】材料一主要从新业态、新领域的角度诠释就业新途径的内容,比如第二段说我国就业市场空间广、潜力足,第三段介绍新业态的蓬勃发展、就业新形态领域的开辟等。材料二主要介绍高校如何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材料三先介绍我国就业市场出现的矛盾,即招工难、就业难;然后分析其表现,由此明确要关注两个方面,即培养人才、开辟市场。 7.A【解析】A “欲扬先抑”的说法有误。“有趣有爱”的评价不准确,在“我”的幽默笔调下可以算是“有趣”的,但是并不都是“有爱”的。家里也谈不上“温馨和欢乐”。 8. 文体新颖,“旧瓶装新酒”,采用小学生命题作文式的幼稚文体,将小学生黄博浩的日常,以碎片方式展示出来。后面加上评语,让读者玩味。以最“蹩脚”的写作方式取得最佳叙事效果。 全文采用第一人称视角。以“我”为写作对象和叙述主体,通过平凡的小人物视角,少年内心的天真澄明也与成人世界的暗淡复杂形成了对照,更加耐人寻味。 用儿童口吻叙事,小说幽默生动,充满童趣。爱用成语,为练写作刻意增添文采造成的褒贬错位,造成似是而非的幽默效果。 (每点2分,如果答“散文化组织材料”等其他答案并能合理说明,也可酌情给分。) 9. (1)外公外婆的精明算计和“不叫小姨夫的人”大度包容形成对比(在“我”被请家长这件事上外公外婆的躲闪逃避和“不叫小姨夫的人”的仗义担当形成了对比,外公外婆对“不叫小姨夫的人”义正辞严的教育和后文鬼鬼祟祟地偷吃行为作对比等)反映了对成人世界虚伪势利的批评,和对真诚友善的召唤。 (2)老师对“我”使用成语的严肃批评和文中众多成语富有新意、妙趣横生也形成了对比,说明成人世界的僵化规则和儿童世界的思维活泼感受丰富表达大胆。 (3)四个姓的“乌合之众”组成一个家,打成一片,和亲生父母缺位形成了对比,说明众多家庭普遍性存在的严肃问题,父母缺位对孩子成长造成了不良影响。 (4)在原来学校“万念俱灰”和转学后“我这辈子就有希望”对比,反映了一个淘气的孩子不断犯错和渴望自强,需要大人激励引导的微妙状态。 (每点2分,列举正确1分,能够指出其严肃的主题内涵所指1分。其他对比言之成理也可以。答好3点可以得6分。) 10. C本句意为:高祖有遗诏,认为京口是战略要地,离京城很近,如果不是宗室近亲,不准任长官。刘延孙与皇室虽然同是彭城人,但户籍另属吕县。“密迩”中,“密”修饰“迩”,意思是很近,中间不应断开,“自非”联系“自非亭午夜分”可推测出是固定词组“如果不是”的意思,在其前断开,排除AB。“宗室近戚”是并列短语,同时作“不得居之”的主语,短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D。故选C。 11. D.“10年为一纪”“文中‘二纪’指20年”错误。古称12年为一纪,文中“二纪”指24年。故选D。 12. C.“竟陵王刘诞在徐州叛乱”错误,根据原文“时竟陵王诞为徐州,上深相畏忌,迁之于广陵……三年,竟陵王诞有罪,不受征,延孙驰遣中兵参军杜幼文率兵起讨。诞遣使刘公泰赍书要之,延孙斩公泰”,可见,不是在徐州叛乱,而是在徐州担任刺史,叛乱时他已被迁到广陵。 13. (1)决策的人推举延孙为元帅,延孙说自己没有将领之才而坚决推让,举荐刘泰之代替自己。( “举”,推举; “将用”,将才,将领之才;“自代”,宾语前置,代替自己。句意2分) (2)你过去出镇京口,是另有缘故,如今对刘诞的防备早已消除了,应当将这一职务授给我的儿子。(“别议”“弭”“小儿”各1分,句意2分) 14.C(C项,“有远山静静地相对而坐”是错误理解了诗意。诗的第一句就写到“溪上行吟山里应”,意思是说山与诗人的歌谣相应和,而不是“静静地相对而坐”。) 15.以动衬静。通过山的回音、溪流的水声、山鸟的叫声,衬托出环境的清幽寂静。正面描写(或比喻写静)。通过直接描写野鸡孵卵、睡鸭栖芦的静态,勾画出一幅恬静的溪山图。(或为了创造静的意境,诗中选取“溪上行吟山里应”“溪流自漱”“山鸟相呼”之声,从声音上以动显静,故曰“溪不喧”“山愈静”。写“野鸡伏卵”“睡鸭栖芦”之态,则是直接写静态:“野鸡伏卵似养丹,睡鸭栖芦如入定。”这一联状物工巧,以道士“养丹”比喻野鸡伏卵,以老僧“入定”比喻睡鸭栖芦,新颖独到,风趣盎然,使这幅恬静的溪山图更添情韵。每点3分,答对观点1分,分析正确2分。) 【诗意解读】南宋时期山水画很盛行,写山水的诗也很多。那时朝廷偏安一隅,国事不可问,许多文人厌倦世事,遁入山林。他们啸傲湖山,作画吟诗,借以寻求精神的寄托。《溪上谣》正是在这一社会背景下产生的。 诗人以传神之笔,绘出了一幅意境幽远的“溪山图”。溪绕山间,泉流石上。诗人行吟闲步,罕闻人语,但见溪光。溪流自漱,泠泠作响;山鸟相呼,嘤嘤成韵。野鸡伏卵,似高士养丹;睡鸭栖芦,如老僧入定……这里,没有喧嚣,没有束缚,一切宁静、和谐、自由自在。置身其间,真有出尘之感。这幅宁静的画面,与当时动乱的社会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也曲折反映了当时南宋人民渴望安定的心愿。 这首诗着力创造静的意境。“溪上行吟山里应,山边闲步溪间影;每应人语识山声,却向溪光见人性。”这四句化静为动,把溪和山都写活了。它们似乎有灵性,有感情,诗人吟啸,山同声应和;诗人闲步,溪形影不离。溪影山声,使这幅静的画面显露出生气,富于情趣。为了进一步创造静的意境,诗中还选取“溪流自漱”“山鸟相呼”之声和“野鸡伏卵”“睡鸭栖芦”之态,作为山声、溪影的点缀。前者继续从声音上以动显静,故曰“溪不喧”“山愈静”。后者则变换手法,直接写静态:“野鸡伏卵似养丹,睡鸭栖芦如入定。”这一联状物工巧,以道士“养丹”比喻野鸡伏卵,以老僧“入定”比喻睡鸭栖芦,新颖独到,风趣盎然,使这幅恬静的溪山图更添情韵。 16.(6分)(1)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2)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3)燕然未勒归无计 将军白发征夫泪(每句1分,错一字则改句不得分) 17. C 熠熠生辉:形容光彩闪耀的样子;熠熠,光耀、鲜明。金碧辉煌:金碧,指国画颜料中的泥金、石青和石绿;辉煌,光辉灿烂。形容建筑物装饰陈设等异常华丽灿烂。语境是说金色党徽在红色幕布的衬托下闪现出特有的光彩,应选“熠熠生辉”。波澜壮阔:原形容水面辽阔,现比喻声势雄壮或规模宏大,多用于诗文、群众运动等。汹涌澎湃:形容声势浩大,不可阻挡。“波澜壮阔”偏重于“雄壮”,强调“规模宏大”。“汹涌澎湃”偏重于“迅猛”,强调“势不可当”。语境修饰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侧重雄壮和规模宏大,应选“波澜壮阔”。热火朝天:形容群众性的活动气氛热烈、情绪高涨,就像炽热的火焰照天燃烧一样。如火如荼:像火那样红,像荼(茅草的白花)那样白。原比喻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大规模的行动气势旺盛,气氛热烈。“热火朝天”和“如火如荼”都可形容群众运动热烈。但“热火朝天”偏重于气氛;“如火如荼”偏重于气势。语境修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年代”,侧重于当时的气氛,应选“热火朝天”。勠力同心:勠力,并力,合力;同心,思想一致,很齐心。指齐心合力,团结一致。万众一心:千万人一条心,形容团结一致。语境指抗击非典的战役,更强调全国人民思想一致,齐心合力,应选“勠力同心”。故选C。 18. B这段话是以“舞台”为参照物进行介绍,后面两个句子“舞台最高处”“旋转布景中”都是如此,可知要填的句子应以“舞台中央”开头,排除AC;句式应用与“舞台最高处100名礼号手身姿挺拔,旋转布景中战士的群像岿然屹立”保持一致,排除D。故选B。 19. D原句语病有:不合逻辑,画线句的主语都应是“第一篇章‘浴火前行’”,而画线句第二个句子的主语变成了“中国共产党”,与全句割裂,画线句主干应改为“生动展现了……的伟大历程”,让其他内容都做“伟大历程”的宾语;语序不当,“在艰险的长征路上,在大革命的烽烟中”应先说“大革命”再说“长征”。全部改对的是D项。故选D。 20. 近视眼的发生是有预兆的;久视近后再移向远处物体;就应该去医院及早检查治疗 21. 科学用眼合理饮食及早治疗 22.【写作指导】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题目的两个关键词是“选择”与“改变”。 关于“选择”,从材料内容可知,这里的“选择”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选择,而是特指人生道路的选择。诗句说“我选择了行人稀少的那一条”,“行人稀少”意味着未知和艰难,彭湃、彭士禄父子两代人所作的都是这样的选择。 关于“改变”,诗句说“它改变了我的一生”,材料末说“改变了他们自己,也改变了很多很多”。“改变了自己”是说使个人走上完全不同的另一条人生道路,“改变了很多”包括改变了环境和身边的人,甚至改变了国家命运和历史走向。 整合起来,“选择”与“改变”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可以是因果关系,即因为“选择”所以“改变”;可以是条件关系,即只有“选择”才能“改变”;也可以是假设关系,即要想“改变”必须“选择”;等等。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材料中两位人物的“选择”都是出于祖国的需要,都是个人服从国家的英雄行为。而且,他们还是父子,是两代人在不同年代的“相同”选择,这说明材料的本质内涵是: 前赴后继,代代相传,在决定人生道路时选择服从国家需要,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为国家民族作出了杰出贡献。 那么,作为高三学生,我们也正面临着一次重要的人生选择。我的选择是什么?我准备改变什么?这也是这道作文题可以遵循的基本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