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参考答案 1.C [C项,王昌龄“是提出山水画论意境说的第一人”于文无据,文中提到王昌龄在诗论杂著《诗格》中最早提出了意境的概念,王昌龄是从文学领域提出意境概念的。] 2.C[A项,文人画和山水画是两个概念,有的文人画是山水画。B项,元代之前也有文人画;文与可在洋州任上所画的《筼筜谷偃竹》属于文人画。(学生可结合课内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来理解和判定。)D项,“诗中有画”是评价诗歌生动形象,意境优美,如一幅美妙的图画;“画中有诗”是评价画有诗意,有意境。] 3.A [A项,“每个特点的分析均以宋画为参照,于对比论证中得出结论”说法有误,第二个特点没有以宋画为参照进行对比论证。] 4.笔墨是指绘画时所运用的线条和色彩,是用来描绘审美客体、表现审美主体情感的形式和技巧。常借鉴书法艺术的表现方式。它本身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不仅是种形式美、结构美,而且形式结构中能传达出人的主观精神境界、“气韵”“兴味”。对笔墨的突出强调,是文人画的重要特点,是中国绘画艺术的一次创造性发展。(每点1分,共4分) 5.各位观众,大家好!你们现在有幸看到的是元代画家黄公望的山水画《富春山居图》,它被誉为“画中之兰亭”,是我馆的镇馆之宝。下面我给大家隆重推介这幅传世名画。 这幅画注重意境营造,是山水画上品:画作描绘了初秋时节富春江一带的山川景色,抒发出画家宁静淡泊的情怀,营造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它的文学趣味浓厚,是文人画精品:画作不注重对山水实景的形模,而是强调画家的主观意兴心绪的表现,意在表达一种超然脱俗的精神。 笔墨运用精美,是水墨画妙品:借线条的流动转折、墨色的浓淡位置绘山川美景,并传达情感意兴,笔墨苍健清润,雅洁淡逸,极具审美意义。 画上题字作文,是中国画珍品:文和画直接配合,成为构图的重要组成部分,书、画的线条美相得益彰,也加重了画面的文学趣味和诗情画意。 (体现身份意识1分,表达的条理性1分,每个特点1分,共6分) 6.D [A项,凉气源自初到某处竟越看越眼熟的惊讶和恐惧。B项,“我”曾打算但并未自报姓名,加之跟“马眼镜”长得实在太像了,故被误认。C项,进到山村后,“我”为了实际的利益,默认自己是马眼镜,有意无意地利用了村民对马眼镜的感情,但并没有什么名和色的诱惑。] 7.C [小说的写法较为新颖,带有意识流、魔幻现实主义等西方现代主义的痕迹。] 8.在叙述的视角上,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有限视角叙事,通篇贯穿“我”的意识流动和内心独白。在叙述腔调上,以“讲述”为主,夹杂着叙述者的情感和判断。在叙述的速度上,有简约的概括叙述,也有丰盈的详细描写,叙述张弛有度,快慢相间,使得小说引人入胜。 (每写出一点给2分,共4分。若从叙述的其他角度作答,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9.“我”的累,主要源自精神方面的困扰和压力;(1分)“永远也走不出”则表明这种“累”对“我”影响之深刻和长久;(1分)“巨大的我”在这里是指山民群体记忆中的“我”,(1分)与真实的“我”形成巨大反差,使“我”感到惊乱和窒息;(1分)“妈妈”这声呼喊,既是“我”向生命母体的本能倾诉,更是对“文化母体”的自然回归,与小说标题遥相呼应。(2分) 10.C [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狃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 11.D [骖乘:古代乘车,尊者居左,陪乘居右,负责护卫。战时称“车右”,平时称“骖乘”。] 12.B [少算纳税户数并非赵简子要求。] 13.(1)(智瑶)用五个超过人的方面欺压人,并且用不仁德的方式行事,难道还有谁能够友善对待他吗? (“陵”通“凌”,欺凌,欺压。其,表反问语气,岂,难道。待,友善对待,友好相处。三个翻译要点各1分,句意通畅1分。) (2)所以治国治家的人,如果能够在才德的区别方面详细考察,而且懂得才德选择的先后,(那么)失去人才的事又哪里会值得担心啊! (“审”,详细考察。“审于才德之分”,介词结构后置,应为“于才德之分审”。“何……足”,固定句式,译为“哪里…… 值得,怎么……值得”。三个翻译要点各1分,句意通畅1分。) 14.这句话阐述了“德胜于才,先德后才”的道理。(1分)智伯虽才能过人,但他缺乏仁德,欺凌他人、贪婪索求、刚愎自用,所以导致灭亡。(1分)赵简子则深谙“以德为本”之道,他以德为标准选择继承人,要尹铎施恩德给晋阳百姓,后晋阳虽被围被淹,但无人背叛赵襄子,最终使得赵襄子转败为胜。(1分) 15.C [下阕没有表达对南宋朝廷埋没人才的不满。] 16.对友人殷切期望和鼓励:作者为宋使章德茂作词送行,“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鼓励。对国土沦丧的屈辱与愤激:“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表达了对金人夺宋半壁江山的屈辱以及愤激之情。誓雪国耻的必胜信心与乐观之情:“且复穹庐拜,会向藁街逢!”“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表达了作者抗金必胜的豪情。(每点2分,共6分) 17.(1)不过数仞而下 翱翔蓬蒿之间 (2)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 (3)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18.B[一味:单纯地。一直:表示顺着一个方向不变,也可表示动作始终不间断或状态始终不变。安土重迁;留恋故土,不肯轻易搬迁。安居乐业:安置家庭,建立事业。比邻:位置接近,邻近,强调客观陈述。择邻:挑选邻居,带有主观意愿。一旦:指不确定的时间,可用于未然,表示“要是有一天”。一经:表示只要经过某个步骤或者某种行为(就能产生相应的结果)。] 19.C [结合前文内容,从“尊卑之分”“支派之别”“财势有强弱”“权利有高下”等信息可知,宗族调解存在着某种强迫性特征。] 20.示例:民间调解是诉讼外调解,其主要形式有宗族调解、乡邻调解和基层保甲长调解,而以宗族调解最为普遍。(或:民间调解属于诉讼外调解,主要由宗族调解、乡邻调解和基层保甲长调解构成,而以宗族调解最为普遍。)(修改正确,给3分) 21.(1)“21年”改为“2021年”;(2)“初心使命”后的顿号改为逗号;(3)“悍卫”改为“捍卫”;(4)“敝报”改为“本报”;(5)“赋与”改为“赋予”。(每点1分,共5分) 22.上联以问句始,着一“奇”字,介绍岳阳楼的历史人文;下联据方位实写,“看”字领起,介绍岳阳楼的地势风貌,并以问句终。全联首尾圆合,结构精巧。化用多个相关典故传说与诗文名篇(如杜甫、范仲淹的名篇,陈子昂、陶渊明的名句),描绘景致,寄寓深情。上下联各有一组排比句,颇具表现力,多角度、有层次地介绍岳阳楼,句式灵活,长短交错。形式上对仗工整,声韵和谐,节奏分明,气势不凡。 (每点2分,答对三点给6分) 23.作文阅卷说明 本次阅卷严格按照高考阅卷要求行。阅卷前,老师们要认真领会教育部考试中心下发的2021年高考《语文试题评分参考》中的“作文评价整体要求”,特别是“文风端正,文脉清晰,文气顺畅”“思想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切合题意,符合试题的材料、情境与任务要求”的要求。 (一)题意的理解与评判 1.命题意图: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侧重古为今用,鼓励学生创造性继承、创新性转化古人的思想财富。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以真实可感、有意义的情境来驱动学生书面表达。 2.审题立意参考: (1)从任务类型看,这是一道语言类材料作文。写作这篇作文,要注意规避三个误区:一是脱离语言材料的具体语境意,二是在曲解原意的基础上搞“创新”,三是漠视情境要求,泛泛而谈。 (2)五句话所包含的幸福观诠释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语出老子《道德经》,其所蕴含的对幸福的理解是:幸福与不幸福之间是矛盾的统一体,它们之间互相依存,互相转化。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语出《论语·述而篇》,其所蕴含的对幸福的理解是: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是获得幸福的基本前提;精神上的幸福大于物质上的幸福;幸福与道德密不可分。 注:孔子并不反对物质上的幸福,比如“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论语·里仁》) 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语出《墨子·兼爱上》,其所蕴含的对幸福的理解是;天下人彼此相爱才太平幸福,互相仇恨就会混乱而陷入不幸福。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语出《孟子·尽心上》,其所蕴含的对幸福的理解是:家庭和睦相处,亲人俱在则幸福,无愧于人,内心坦荡则幸福,师长在培育人才的过程中体会到幸福。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语出《岳阳楼记》,其所蕴含的对幸福的理解是:作为士大夫,当承担起某种社会责任,以天下为己任而幸福。 (3)审题立意,强调学生的具体语境意识,不可天马行空任意发挥,任何刻意曲解,为辩证而辩证,为质疑而质疑,可视为“基本符合题意”或“偏离题意”。比如,“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排斥的是“不义”,而非“富且贵”。再如,“结合社会现实,写一篇文章向校文学社社刊《白帆》的“幸福大家谈”栏目投稿”是告诉学生审题立意是要在“谈幸福”范围内。抛开材料五句话的具体语境,孤立地谈幸福,甚至谈其他,可判为“基本符合题意”或“偏离题意”。 (4)鼓励学生利用新时代的新素材写出新意。先贤的幸福观固然有其时代适应性和局限性,但和我们今天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必然有共通之处,鼓励学生辩证看待,褒贬适度。学生只要找准结合点,也可以视为一种创新。鼓励学生选取正面典型阐述圣贤言说的同时,更要鼓励学生对现实社会中的问题有所关照与反思,这是重点。拿古人说事的文章原则上不能上42分。 (5)观点及论证均与材料内容及含意无关,忽视任务指令,另起炉灶的,视为“偏离题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