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浙江省普通高中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三统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1-12-27 11:01
参考答案
1.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字音、字形的能力。
A.“大满冠”的“冠”应为“贯”。
B.“载(zi)人”的“载”应读“zài”。
C.“碧血(xu)”的“血”应读“xuè”。
故选D。
2.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杜绝电动自行车不进楼入户”错误,否定失当,不合逻辑,应该删掉“不”。
B.语序不当(或结构混乱),“外国人每当担心中国经济不行的时候,我们反而会变好”的主语应是“我们”,“每当……的时候”在句中作状语,所以应将“每当”提到“外国人”之前。
D.“能劳动、有科学文化知识”与“财产多寡和门第高低”一面对两面。前面是“一面”的“标准”,而后面“财产多寡和门第高低”的“条件”是“两面”。修改时可以删掉“寡”和“低”,或者在“能劳动”“有科学文化知识”前面加上“是否”。
故选C。
3.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A.“慷慨解囊”应改为“踊跃征订”,“解囊”是指解开口袋,指拿出财物来(帮助人)。
B.“鼎力相助”,敬辞,多用于请托或表示感谢时。此处是说自己帮助别人,使用不得体。
C.“莅临”,来到、来临,多用于贵宾。此处是欢迎著名建筑艺术家陈戈到来,使用得体。
D.“妙手回春”,是称赞医生医道高明,能把垂危的病人治好。这里是给老师的锦旗,使用不得体。
故选C。
4.B
5.B
【分析】
4.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A.“纷至沓来”,意思是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符合“从者如云”的语境。
B.“固然”,(1)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2)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显然不合语境,这里应该为“当然”,表示合于情理或事理,没有疑问。
C.“深刻”,内心感受很深的,如:印象深刻;深刻的体会。使用正确。
D.“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用来说粉丝的疯狂,使用正确。
故选B。
5.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B.前后两个句子分别对“粉”“丝”进行阐释,表示并列关系,因此“飘忽无定”后的“逗号”应该改为“分号”。
故选B。
6.构图要素:变形的“互”字(或眼睛轮廓),“世界互联网大会”的中英文对译。    设计意图:(1)“互”字,点明互联网的主题。(2)“互”的上下两笔以书法来表现,极具中国特色。(3)标志整体形似眼睛,意指互联网拓展了人类的视野。(4)图形与文字相结合,中英文共同呈现,表达了中外互联的寓意。   
7.C
8.C
9.初唐时,题画诗既有传统的六朝绮靡(或“华丽”)诗风,又有刚健明朗诗风,表现出耀眼的灿烂美;盛唐时,题画诗“多兴象,备风骨”。(或壮美、意境美,意思对即可)中晚唐时,题画诗借助写实手法,表现出淡淡的真实美。
【解析】
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A.“只要充分认识到……就能加深……”错,选项强调的是充分条件,解说绝对,原文中“只有充分认识……才能加深……”是必要条件。
B.“题画诗是文人们对于绘画的一种品评”错,原文是“题画诗中很大一部分”,选项扩大了范围,表述绝对。
D.“陈子昂的画作反映现实”错,原文“陈子昂要求诗歌要能反映社会现实”,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C。
8.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理解作者观点的能力。
C.“淡化了语言自身的抒情作用”错,曲解文意。原文的表述是“但王维却通过这种绘画的方式,创造出一首首的佳作,他的诗使山水画所要表达的画外之意更加明确、清晰,而不是纯粹地用语言诉说情感”,“而不是纯粹地用语言诉说情感”不等于“淡化了语言自身的抒情作用”。
故选C。
10.喜爱窗花。“我”去赶年集,总是特意寻找窗花,还拜师学剪窗花。心灵手巧。每年春节前,“我”都会抽空剪几幅自己的窗花,有一年,还剪出几幅颇为满意的白菜图。热爱生活。从文中对有窗花点缀的生活场景的描绘可以看出“我”对生活充满热情。珍视优秀的传统文化。从文中所描绘的剪纸艺术及其内容可知。
11.内容上:展现了一幅家家贴窗花的喜庆图景,表明窗花这种传统艺术为城里人所喜爱。结构上:这一段写对面人家的“窗花舞”,照应标题“窗花舞”及前文我家的“窗花舞”。主题上:全文在祥和喜庆的气氛中结束,揭示了社会安定、人民富足的时代主题。
12.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细节描写,表现奶奶剪窗花技艺的娴熟以及对剪窗花的热爱;通过铺排各式窗花,表现奶奶剪的窗花种类繁多,生动传神,表现奶奶剪窗花的高超技艺;使用拟人、比喻。写剪刀“舞蹈”,用拟人手法表现奶奶剪窗花的手法灵活:“嘴角笑起两朵花儿”使用比喻手法,表现奶奶对年轻时劳动岁月的眷恋;使用叠词。“袅袅”“嘟嘟”等叠词,以动写静,绘形传神,写出对象的动感与神采。多用短句,整散结合,使语言既简洁明快,又富有气势。语调轻快,表现奶奶剪窗花时的愉悦心情,也表现我对窗花的喜爱。
13.指各色窗花在窗子上似舞动一般,活泼灵动,表现窗花带来的生动有趣的生活气息。象征喜庆、祥和的社会生活,表达作者对当今时代社会生活的赞美之情。“窗花舞”象征优秀民间工艺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14.D
15.C
16.C
17.为孔子者//习闻其说/乐其诞而自小也/亦曰吾师亦尝师之云尔/不惟举之于口/而又笔之于其书/后之人虽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其孰从而求之
18.(1)孔子作《春秋》,对于采用夷狄礼俗的诸侯,就把他们列入夷狄;对于采用中原(华夏)礼俗的诸侯,就承认他们是中原(华夏)人。
(2)发扬先王之道来治理天下,使老而无妻的、失去丈夫的、幼而丧父的、老而无子的、残疾的以及长年患病的人都得到供养,这样做大概(差不多)也就可以了!
【分析】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D.“飨”为多义词,在此处指享用。句意:祭祖则祖先的灵魂来享用。
故选D。
1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前者,介词,在;后者,介词,引出对象,不译。
B.前者,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后者,音节助词,无义。
C.都是代词,……的人。
D.前者,介词,凭借;后者,介词,因为。
故选C。
16.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C.“老子‘坐井观天’‘其见者小’的原因是‘小仁义’‘非毁之’”因果关系倒置。“其见者小”是原因,“小仁义”是结果;且“非毁之也”,理解有误,此句意为“老子轻视仁义,并不是诋毁仁义,而是由于他的观念狭小”。
故选C。
19.    咏史    凄凉   
20.(1)对曾经繁华的故城的缅怀之情。首句“禾黍离离”化用《诗经·黍离》,暗含对洛阳故城的追思。(2)对统治者的愤怒批判和无情嘲讽。“昔人城此岂知劳”以反诘的语气,批判了历史上的统治者穷奢极侈滥用民力。(3)表达盛衰无常,人世沧桑的感慨。诗的开头写登城所见,满目荒凉残破,昔日华丽雄伟的宫殿已荡然无存。颔联照应首联,揭示权贵之不能长存,表达诗人登城凭吊之情。颈联以不懂人事的鸦、雁,反映人事的变化,显得深刻有力。(4)借古喻今,抒发自己对晚唐政治形势的殷忧。
【解析】
19.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意象及其特征及意境的能力。
从标题《登洛阳故城》中“故城”可以看出此诗的写作对象是历史古迹,许浑这首诗是凭吊故城感怀。为咏史怀古诗。此处可以填“咏史”“怀古”“咏史怀古”都可以。
“禾黍离离半野蒿”,禾黍成行地上半是野蒿。直落登城所见,满目荒凉残破,昔日华丽雄伟的宫殿已荡然无存。诗人正是通过眼前景物的描写,托出“故”字,把昔日之兴盛与今日之凄凉作尖锐地艺术对比,从而引出“昔人城此岂知劳”的无限感慨。写了残破苍凉之景,渲染凄凉的氛围。
20.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此诗首联描写登上洛阳城的所见所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描写,点出诗题的“故”字,接着由眼前所见联想到建筑此城的艰辛和统治者的残暴。首句“禾黍离离”,从《诗经•王风•黍离》篇开首的“彼黍离离”一句脱化而来。原诗按传统解说,写周王室东迁后故都的倾覆,藉以寄托亡国的哀思。这里加以化用,也暗含对过去王朝兴灭更替的追思。
历史上的统治者为了自己的奢华享乐,役使千千万万的劳力建起了洛阳宫殿和城池,而今却已倾圮残毁。表达对这座由劳苦百姓辛苦修建,却终遭废毁的城市的痛惜之情。在这里,诗以“岂止”构成反诘,表达了对统治者的愤怒批判和无情嘲讽。
表达盛衰无常,人世沧桑的感慨。颔联承上作深入描写以“市朝变”与“水声东去”、“宫殿高”与“山势北来”做鲜明对比,并照应首联,揭示权贵之不能长存,表达诗人登城凭吊之情。颈联更写出了故城的荒凉冷落。“鸦噪”说明这里凄清,人迹罕至;“雁迷”,说明这里似乎早已被人们遗忘。写景逼真,细节处处传神,以不懂人事的鸦、雁,反映人事的变化,显得深刻有力。
尾联承上以反折作收,富贵之不得长存,人生之过于短暂,这使诗人痛苦、感慨,从而产生羡慕神仙的思想,但诗人却反说“可怜”,正说明诗人认为虚妄的神仙故事也不能解决现实的矛盾,不能解决思想上的苦恼,表达了他这种怀古伤今的感慨的深沉与无限的悲伤。诗人生活在晚唐时期,诗人用神话传说表达对世事沧桑的无奈,并进行追古仿今的理性思考,抒发自己对当时政治形势的担忧。
21.    礼崩乐坏(或“名实不符”)    不知礼   
22.孔子推崇的“礼”是针对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而提出的,是一种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和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主要是社会政治层面的要求。(从“礼”角度解说)而孔子的“过于哀痛”反映了师生间的真挚情感,是人性的自然流露。(从“情”的角度解说)孔子在重视“礼”的同时,又有在人情方面的通权达变。
【分析】
21.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内容并归纳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考生需要理解材料的内涵。从材料一中“觚不觚,觚哉!觚哉!”的大致意思是:觚不像个觚了,觚啊!觚啊!孔子看到一个酒杯与原来叫做“觚”的酒器已经不同了,但是人们依然叫它“觚”。对此,孔子表示出了自己的不满。他觉得既然东西已经名不副实了,只是徒有虚名,应该赶紧给它正名,使其名实相符才是。结合教材所学材料背景,考生可以发现,孔子借助“觚不觚”的比喻,其实是在慨叹社会礼崩乐坏、名实不符的社会现实。根据材料二“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一句反问可以得出管仲“不知礼”。
2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1)从“礼”角度解说。材料一用比喻的形式指出了当时社会“礼崩乐坏”“名实不符”的现实。材料二批判管仲的不知俭和不知礼,态度鲜明。两则材料从不同角度点出了“礼”的重要性和实施“礼”的迫切性,表现了孔子对“礼”的推崇。即孔子推崇的“礼”是针对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而提出的,是一种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和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主要是社会政治层面的要求。
(2)从“情”的角度解说。材料三则写出了孔子具体可感的人性,体现了孔子在具体生活当中的通权达变。孔子的“过于哀痛”反映了师生间的真挚情感,这是人性的自然流露。这就表明孔子在重视“礼”的同时,又有在人情方面的通权达变。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觚不像个觚了,觚啊!觚啊!(《论语•雍也》)
材料二:
孔子说:“管仲这个人的器量真是狭小呀!”有人说:“管仲节俭吗?”孔子说:“他有三处豪华的藏金府库,他家里的管事也是一人一职而不兼任,怎么谈得上节俭呢?”那人又问:“既然这样,那么管仲知礼吗?”孔子回答:“国君大门口设立照壁,管仲在大门口也设立照壁。国君同别国国君举行会见时在堂上有放空酒杯的设备,管仲也有这样的设备。如果说管仲知礼,那么还有谁不知礼呢?”(《论语•八佾》)材料三:颜渊死了,孔子哭得很伤心。跟着孔子的人道:“您太伤心了!”孔子道:“真的太伤心了吗?我不为这样的人伤心,还为什么人伤心呢!”
23.士不可以不弘毅    仁以为己任    侣鱼虾而友麋鹿    举匏樽以相属    金块珠砾    弃掷逦迤    冰泉冷涩弦凝绝    别有幽愁暗恨生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分隔线----------------------------